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对越反击战,越军设置三层火力圈想阻挡解放军进攻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 是在亞熱帶山岳叢林地形條件下進行的一場低烈度地區性戰爭, 參戰雙方都展示了各自的作戰特點, 為戰爭寶庫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眾所周知, 越北邊境地區群山連綿, 既有土山, 也有石山, 坡度陡峭, 山上多天然洞穴和石縫, 覆蓋著茂密的樹林、竹叢、荊棘和蒿草, 地形非常復雜。 山與山之間往往形成狹窄的山谷, 屈指可數的道路從山谷中蜿蜒經過, 被兩側山峰所瞰制。 在這樣的地形中作戰, 只要控制了重要的制高點, 就能封鎖附近地區及主要道路, 并以點制面, 互相連結構成完整的防御體系,

是名副其實的易守難攻。

越軍歷經抗法、抗美戰爭30余年戰火鍛煉, 基層官兵技戰術嫻熟, 作戰經驗豐富, 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御都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戰法。 對于和解放軍作戰, 越軍采取了積極防御的戰術方針, 即利用越北邊境一帶險要地形構筑陣地和組織火力配系, 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擋住我軍, 大量消耗我軍, 然后組織機動部隊進行反擊。 這就是所謂的“一線決戰, 一線取勝”戰法。

山地防御作戰, 越軍通常以連排為單位扼守制高點, 在陣地上構筑掩蔽部、明暗碉堡、射擊掩體、短洞、塹壕等工事, 并用交通壕連接各工事。 如果是石山, 就利用天然洞穴和石縫加以改造, 使之成為既隱蔽又便于射擊的火力點。

根據山頭大小, 越軍一個連會以班排等單位分散駐守, 互相之間能夠協同防御, 進行有效的火力支援。 在陣地前沿, 還設有防步兵、防坦克雷區和障礙物。

越軍一個步兵連通常編制有60支左右自動步槍或沖鋒槍、9挺輕機槍、2挺重機槍、9具美式40毫米擲彈筒、9具40毫米火箭筒、2門60毫米迫擊炮。 加強火器通常有1至2挺高射機槍、1至2門75/82毫米無坐力炮、1至2門82毫米迫擊炮。

越軍連級單位組織火力配系時, 一般會根據火器特點利用地形設置三層火力圈。

第一層在山腳, 利用掩體、草叢、灌木、甘蔗地、房屋為掩護, 配置步槍、沖鋒槍、擲彈筒、無坐力炮、火箭筒等火器, 與手雷、手榴彈相結合, 對進至100米以內的敵人予以打擊。

第二層在山腰, 以明暗碉堡、掩蔽部、天然洞穴和石縫為依托,

配置輕重機槍, 預先標定好射界, 講究正、側面和倒打、返射相結合, 殺傷100-400米距離內的敵人。

第三層在山脊、鞍部和反斜面上, 主要配置高射機槍和迫擊炮等火器, 提前測算好射擊諸元, 掃清下邊的射界, 可以遠程直射火力與曲射火力打擊500至2000米距離內的敵人。

如上所述, 越軍在構筑陣地和組織火力上頗有心得, 一個陣地分層配置火力, 多個陣地形成交叉火力, 戰斗中以多層交叉火網牢牢控制戰場, 給我軍造成了很大威脅。 盡管如此, 解放軍還是充分發揮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不斷改進戰術手段, 越打越好, 最終粉碎了越軍的層層阻擊, 橫掃越北, 大勝而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