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公映20年的《萤火虫之墓》是一部军国主义电影而不是反战电影?

《螢火蟲之墓》是1998年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的高畑勛執導的一部著名的動畫電影, 至今已經公映了20年。 該片以細膩的情感刻畫、沉重的情節設置、獨具匠心的鏡頭運用, 成為舉世聞名的電影巨作, 從而受到極大的贊譽。 該片被評價為:“最具情緒渲染力、令人反思的電影之一”, 多次入選世界前50大動畫電影、十大最令人心情沉重電影排行榜, 并多次榮獲電影節大獎。

然而這樣一部著名的電影, 盡管反映的是一對兄妹在二戰中的悲慘故事, 但并不是一部反戰電影。 甚至導演高畑勛都承認, 這部動畫與“訴求反戰”這件事完全沒有任何關系,

作品里頭的任何一幕一景也完全沒有刻意去傳遞反戰思想的意思。 相反, 更有觀點認為, 《螢火蟲之墓》并不是一部反戰電影, 而是一部徹頭徹尾軍國主義電影。 因為并不只有弘揚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思想與美化侵略戰爭的日本二戰題材影片是軍國主義電影, 日本一切不能正視歷史, 為戰爭罪責開拓的影片, 也應屬于軍國主義電影之列。

在近20多年的日本電影中, 平民的視角往往展現出了“無辜”的人們在戰爭中經歷的災難與痛苦。 這種視角幾乎是日本“新類型軍國主義影片”的統一表現手段, 而年輕一代的觀眾未曾經歷過戰爭時代價值觀和思想的束縛, 年齡層次越低, 對戰爭的當事者意識就越淡薄。

因此《螢火蟲之墓》這種影片, 無非只能喚起當代日本人對那個時代日本國民遭受戰爭不幸的深刻同情, 而忘記了這場災難的始作俑者正是日本自身。 畢竟平民是最容易引起大家憐憫的對象, 而選擇這樣的對象進行描述, 表面上確實是對戰爭的一種反思, 但更多的卻是對災難的轉移以及對責任的一種推卸。

與普通的二戰題材影片不同, 在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中, 平民所遭受的戰爭之苦可謂是被徹底地表現了出來。 通過影片我們可以發現, 其實對于日本平民來說, 戰爭所給自己帶來的痛苦遠遠不只是家人的客死他鄉, 還有要躲避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以及在這樣的非常時期里, 日本政府對國民的“壓榨”。

而這樣的壓榨也使得日本很多平民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甚至出現了連溫飽都不能解決的狀況。

《螢火蟲之墓》中中的男主角清太因為美軍的轟炸而喪失了自己的雙親, 在無奈之下, 只能帶著自己的妹妹投奔遠房親戚, 在親戚家寄居了下來。 由于戰爭的封鎖, 清太所能獲得物資也越來越少, 以至于妹妹節子長期處于營養不良狀態, 到最后甚至出現了幻覺, 把石頭當成了糖果吃進了自己的嘴里。 清太在最后買回了西瓜給節子吃, 而節子在吃下最后一口西瓜后安靜的躺在了地上, 滿天飛舞的螢火蟲集結在了清太節子居住的洞穴口, 貌似是對這位可憐女孩的超度, 而在之后不久,

清太也餓死在了難民營中, 在清太最后的彌留之際, 眼中出現了自己和妹妹手拉手在滿天是螢火蟲的花叢中玩耍的場景。

這一痛苦的情節設置, 幾乎對每一個觀看過《螢火蟲之墓》的觀眾來說, 都是巨型催淚彈。 有了這樣的平民視角, 才能讓觀影者更加設身處地去感受影片中主人公的感受。 因為其電影中所展現的受害者人物是以兒童呈現出來的, 這樣的影片所面向的觀影人群更是全年齡段, 不僅能博得成年人的同情, 更在無形間給未成年灌輸了一種新的歷史觀。 然而這種新的歷史觀中, 我們能找到日本對二戰的反思嗎?

很可惜, 沒有。 《螢火蟲之墓》電影一開始就是美軍對日本的轟炸, 影片對日本自己的部隊都沒有什么描繪,

從頭至尾都在反映日本本土居民在戰爭中所經歷的災難。 對于觀眾來說, 更多的體會是戰爭給日本人民所帶去的災難, 或者更會是認為在“這段戰爭中”, 日本不是侵略者而是不設防的戰爭真正受害者, 他們在自己的家園里卻要時刻躲避美國對他們的轟炸, 而美國成為了真正的“敵人”。

因此《螢火蟲之墓》電影, 真的算不上反戰電影, 這是電影導演都承認的事實。 然而從更深層次來說, 《螢火蟲之墓》客觀上已經成為軍國主義電影。 因為這部電影對戰爭對手的回避, 其實就是對歷史的回避, 而這樣所呈現出來的影視作品其實也不過是“局部的真實”。 也許它并沒有去歪曲歷史本身, 去偽造歷史, 但它卻缺少了自身的整體性。 電影這樣的選擇與呈現,確實不是對歷史的“歪曲”,但卻是對歷史本質的抵毀。這類電影“潤物細無聲”的負面影響,可能比那些大張旗鼓宣揚軍國主義的電影還要惡劣得多!

電影這樣的選擇與呈現,確實不是對歷史的“歪曲”,但卻是對歷史本質的抵毀。這類電影“潤物細無聲”的負面影響,可能比那些大張旗鼓宣揚軍國主義的電影還要惡劣得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