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铁血”宰相另一面:一口气喝六瓶烈酒,为女友负债累累

文 | 劉怡


《柯尼格拉茨會戰》, 該圖描繪的是威廉一世(騎黑馬者)與俾斯麥(騎棗紅馬者)親臨第一線視察戰局情景

人們習慣于稱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為“鐵血宰相”, 這個短語出自他1862年的“鐵與血”演講, 本意是強調經濟實力(鐵)和軍事力量(血)之于普魯士國際地位的意義;然而經過長期的引申和訛傳, “鐵血”意外地變成了一個形容詞, 似乎只有專斷暴戾、不近人情之人才會被冠以這樣的描述。 同樣被曲解的還有俾斯麥在德國統一過程中的貢獻:教科書和通俗讀物描繪了一個“多智而近妖”的形象,

他在青年時代就已設計出統一中歐的整個路線圖, 一俟躋身高位便將其付諸實施, 過程極為順利, 未曾遭遇任何挫跌——這更像是二流穿越小說的主人公。

真實歷史中的俾斯麥, 從未像后世演繹的那樣平面化和單一。 他是一個有“天才病”的偉人, 喜愛美食、美酒和美女, 因此在中年后飽受肥胖及各種慢性病的困擾。 他說話的聲音小而尖利, 表情帶有裝腔作勢的神氣, 并且有著極強的表現欲。 他的內心極度敏感, 不愿對他人袒露自己的真實想法, 習慣在沉思而不是討論中制定大政方針。 他的心理狀態經常在自我懷疑和妄自尊大間徘徊, 喜怒無常、難以捉摸, 為許多同僚所詬病。 只不過他的傳記作者更加反感那位輕佻的新德皇威廉二世,

因此把感情寄托在已故的俾斯麥身上, 對他的形象做了刻意的拔高。

但俾斯麥顯然不是因為其性格缺陷才名留青史, 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和謹慎節制的政治家美德才是他成就偉業的主要原因。 他曾因為剛愎自用犯過許多錯誤, 但由于善于觀察和反思, 總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扭轉局面, 并且擅長在紛繁復雜的局面中為自己的主張尋找出口。 在質疑舊的外交觀念的同時, 他繼續保持著對國家的忠誠、對個人情緒的控制以及對經典政治藝術的尊重, 也善于從歷史中學習。 他對普魯士既有政治體制和權力結構進行了改良, 并使其效能最大化, 而不是發動一場超越時代的革命——這既足以解釋他的成就,

也足以解釋其中的隱憂和缺憾。


在柏林大學讀書時的俾斯麥, 菲利普·佩特里繪

1815年4月1日, 奧托·馮·俾斯麥出生在普魯士薩克森省的申豪森。 他的父親斐迪南是一個隨遇而安、笨頭拙腦的世襲容克地主, 年輕時參加過對法蘭西共和國的戰爭, 此時正過著半退休的鄉紳生活;母親威廉敏娜·路易絲·梅肯比斐迪南小18歲, 出身市民階層, 思想前衛、精明強干。

由于母親的干預, 俾斯麥在高中畢業后沒能進入軍校, 而是前往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法律。 他那驚人的表現欲和反叛精神此時已暴露得相當充分, 比如曾在三個學期里參加過25次決斗, 還一口氣喝下過6瓶烈酒。 許多年后, “鐵血宰相”不無戲謔地宣稱,

他是“少數幾個能逃離黑格爾影響的德國人之一”, 因為他從來都沒有認真讀過。 相對于本專業的典籍, 這位年輕貴族更喜歡詩歌、戲劇和歷史傳記, 還寫得一手好散文。

從1835年到1838年, 這位未來的宰相一直在亞琛當小公務員, 并且因為交了太多女朋友而負債累累, 最后只能棄職走人。 到了1839年, 俾斯麥開始在波茨坦的后備軍服兵役, 并在那里結識了普魯士王儲腓特烈·威廉親王, 即后來的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1847年, 威廉四世決定召集地方階層代表到柏林召開議會, 由于一位波美拉尼亞代表患病無法出席, 俾斯麥作為候補者進入名單, 略顯倉促地登上了政治舞臺。


1890 年7 月, 退休后的俾斯麥在弗里德里希斯魯厄的莊園騎馬

1848年,

歐洲革命的浪潮蔓延到普魯士, 政壇新人俾斯麥馬上表現出膽大妄為的一面:他一發現腓特烈·威廉國王準備向自由派投降, 就脅迫王弟威廉(后來的普王威廉一世)的妻子奧古斯塔發動宮廷政變, 企圖軟禁國王、扶植威廉上臺。 只是因為奧古斯塔的反對和腓特烈·威廉最終與自由派決裂, 這個陰謀才沒有得逞。 之后幾年, 俾斯麥在普魯士國內始終被視為眼高手低、不負責任的“嘴炮”政治家, 經濟狀況也是一塌糊涂, 直到1851年他受命參加在法蘭克福開幕的德意志邦聯議會。

法蘭克福的8年經歷是俾斯麥政治生涯的轉折點。 當普魯士各階層對德意志邦聯的未來以及普奧關系意見紛繁時, 只有這位反叛者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正統主義的時代即將過去, 普魯士在處理歐洲外交和邦聯內部的關系時,應當遵循現實主義原則,把民族利益當作第一目標。他早年所受的自由主義影響開始退潮,右傾、強硬、務實則越來越成為“俾斯麥主義”的標簽。但這位“野蠻人”專橫的行事風格和酷愛推卸責任的個性使他根本得不到機會去施展自己的才華:1858年威廉親王出任攝政(腓特烈·威廉四世因精神失常不能理政)后,柏林的宮廷一度被自由派包圍,俾斯麥在法蘭克福和奧地利人鬧得不可開交,又不愿回到祖國去仰政敵的鼻息,只能申請前往遙遠的俄國擔任大使。

1862年,當圍繞擴軍預算的政治危機達到高潮之際,王室需要一個強人來奪取主動權,無所顧忌而又不討所有人喜歡的俾斯麥正是最佳人選。這位缺乏經驗的中年人意外地獲得了宰相兼外交大臣這個萬人之上的職位,隨后整整27年都沒有離開。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普魯士在處理歐洲外交和邦聯內部的關系時,應當遵循現實主義原則,把民族利益當作第一目標。他早年所受的自由主義影響開始退潮,右傾、強硬、務實則越來越成為“俾斯麥主義”的標簽。但這位“野蠻人”專橫的行事風格和酷愛推卸責任的個性使他根本得不到機會去施展自己的才華:1858年威廉親王出任攝政(腓特烈·威廉四世因精神失常不能理政)后,柏林的宮廷一度被自由派包圍,俾斯麥在法蘭克福和奧地利人鬧得不可開交,又不愿回到祖國去仰政敵的鼻息,只能申請前往遙遠的俄國擔任大使。

1862年,當圍繞擴軍預算的政治危機達到高潮之際,王室需要一個強人來奪取主動權,無所顧忌而又不討所有人喜歡的俾斯麥正是最佳人選。這位缺乏經驗的中年人意外地獲得了宰相兼外交大臣這個萬人之上的職位,隨后整整27年都沒有離開。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