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文史宴: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旷日持久的战争

文/文瑾

萬歷援朝戰爭這幾年已經是熱點了, 文史宴的明朝專題為此準備了兩篇文章。 今天這篇文章先用通貫的眼光談一談此戰的具體過程, 明天會有另一篇文章, 在此基礎上分析一些深層的東西, 請欣賞。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朱元璋給朝鮮賜名

1

做大哥的一般要罩著小弟, 只不過有時候小弟太坑, 大哥也得倒霉。

說起這事啊, 還得從蒙古汗國說起, 那時候朝鮮還不叫朝鮮, 叫王氏高麗。 自公元1231年元太宗窩闊臺攻打高麗開始, 在之后的四十多年間, 蒙古九征高麗, 并于1273年占領濟州島,

將高麗納入自己的版圖, 此后的幾十年間高麗一直是元朝藩屬國。

公元1351年, 元末農民起義爆發, 中國處于戰爭混亂時期, 此時高麗國王為恭愍王王顓, 王顓利用元朝農民起義之機, 鏟除了高麗國內的親元勢力, 擺脫了元朝的控制, 但這時候高麗國內也是內憂外患不斷。

公元1368年, 朱元璋攻入元大都, 次年明朝遣使來高麗, 王顓表示歸附。 之后高麗國內又發生了一系列政變刺殺, 總之最后王顓死了, 關鍵是明朝派去的使者竟然也被殺了, 這下子老朱表示不高興。 新繼位的王禑可就難受了, 一方面偏安于蒙古高原的北元對高麗是虎視眈眈, 另一方面, 明朝可是大佬, 得罪不起。

于是王禑就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一方面恢復對北元的關系, 承認其宗主國地位, 并改用北元年號, 另一方面繼續向明朝納貢, 并請求冊封。 老朱心想這小子兩面三刀, 居心叵測, 得防著點, 于是扣押高麗使臣, 不予冊封。

公元1388年, 明朝于朝鮮半島北部設置鐵嶺衛, 并告訴高麗國王, 這是我的地盤, 你別越界了, 結果王禑表示不爽, 于是王禑就和大臣崔瑩商議, 派遣李成桂進攻遼東。

李成桂何許人也?李成桂原是元朝一個千戶的兒子, 在農民起義時, 父子倆幫助高麗國王收復了雙城總管府, 干脆就投奔高麗, 后來又屢立戰功, 積累了很高的名望和強大的實力。

李成桂本不想于明交戰, 但迫于國王命令, 不得已率軍進攻遼東。 當李成桂率軍渡過鴨綠江時,

正值梅雨季節, 江水泛濫, 加之糧餉不濟, 士氣低落, 李成桂就想撤軍, 但王禑不同意, 李成桂尋思, 軍隊在我手上, 你算哪根蔥。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 在威化島造反, 回軍攻陷王城開京, 并廢黜禑王, 另立昌王。

此時李成桂大權在握。 翌年, 李成桂借口王禑刺殺事件, 又廢黜昌王, 另立恭讓王。 1392年, 李成桂又廢黜恭讓王自立, 建立朝鮮王朝。

李成桂建國后認清形勢, 知道跟著大哥有飯吃, 緊抱老朱大腿。 李成桂問大哥老朱, 您說我是叫“朝鮮”好還是“和寧”好啊?老朱說就叫“朝鮮”吧, 理由是

東夷之號, 惟朝鮮之稱美, 且其來遠, 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體天牧民, 永昌后嗣。

于是李成桂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十五日奉明朝圣旨, 定國號為朝鮮,

兩國正式建立宗藩關系。 但是這時候老朱只是欽定了國號, 并沒有承認李成桂的國王地位, 李成桂的頭銜一直是 “權知朝鮮國事”, 不過鑒于小弟的聽話, 老朱在《皇明祖訓》中將朝鮮列入不征之國的范圍, 意思就是說你只要聽話我就不打你。

后來老朱走了, 李成桂也跟著去了。 朱允炆為了對抗朱棣, 不得不拉攏朝鮮, 于是告訴朝鮮, 國王稱號什么的你自己看著辦吧, 我不管, 于是建文三年, 李芳遠正式被封為朝鮮國王, 李成桂到死都沒得到的“朝鮮國王”稱號被他兒子得到了。

再后來, 朱棣篡了侄子的位, 李芳遠對朱棣更加順從, 并對明朝采取“事大"政策, 即小國侍奉大國, 其屬國地位進一步確立。

到了萬歷年間, 朝鮮小弟在大哥的庇護下驕奢淫逸,

貪污腐敗, 完全一個爛攤子, 而這時候的倭國日本卻在豐臣秀吉的手上完成了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 統一后豐臣秀吉就膨脹了, 準備對外侵略擴張, 而第一個就拿朝鮮開刀。

日軍登錄朝鮮

據《明史》記載:“(萬歷十九年)倭酋關白平秀吉聲言明年三月來犯, 詔兵部申飭海防。 ”就是說日本的關白(官職名, 相當于宰相)平秀吉(即豐臣秀吉)揚言明年三月來進攻大明, 下令兵部整飭海防, 做好準備。

于是轟轟轟烈烈的萬歷朝鮮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第一次援朝之役

2

這是明朝歷史上一場比較精彩的戰爭, 對明朝的影響甚大。 因此戰時間跨度長, 自萬歷二十年始到萬歷二十七年終, 涉及中朝日三方, 我姑且將它分為四個階段, 前期戰爭階段,中期議和階段,二次戰爭階段,戰爭結束階段。

先來說說前期戰爭階段,主要有三大點,明軍初受挫,平壤大捷和碧蹄館之戰。

明軍初受挫

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五月,豐臣秀吉遣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率軍15余萬從釜山登陸,入侵朝鮮。當時朝鮮“承平久,兵不習戰”,國王李昖又貪圖酒色,以致軍備廢弛,與日軍作戰時“望風皆潰”。不得已李昖放棄王城,逃奔平壤。后來日軍攻陷開城,李昖又棄平壤,奔義州,并遣使向宗主國求救。

小西行長在朝鮮的表現放游戲里應該統帥150

比上杉謙信高20點

不過剛開始神宗皇帝是不怎么相信的,懷疑這是朝鮮與日本相勾結要顛覆大明的陰謀,不過后來幾經證實,確定真的是小弟朝鮮被欺負了,于是朝廷商議如何救援。

最終兵部尚書石星決定,派遣游擊史儒和總兵祖承訓統兵3000余人渡過鴨綠江援朝,結果因兵力不足,糧草不濟,地理不熟等原因,明軍大敗,史儒遭鐵炮擊中而死,祖承訓“僅以身免”。

戰敗信息傳來,朝野震動,神宗又令兵部侍郎宋應昌為薊、保、遼東等處經略。同年八月,日軍攻入豐德郡,兵部尚書石星實在沒辦法,派人去議和,派去的人是誰呢?大無賴沈惟敬。

當然,在談判的同時,明朝也派出先鋒軍在遼東境內駐扎。沈惟敬到了平壤,同小西行長進行議和,小西行長說,幸虧貴國軍隊沒有來,我過不了幾天也要回去了。沈惟敬據此上奏朝廷,不過廷議時大家一致認為倭寇狡詐,此話不可信,應當趁現在我們占據有利時機,速戰速決,于是催促宋應昌盡快出兵。

十二月,朝廷又任命遼東名將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薊、遼、保定、山東軍務。李如松到達軍中,沈惟敬說倭寇酋長小西行長愿意接受封賞。李如松因為剛平定了寧夏之亂,所以有些驕橫,便叱責沈惟敬,想殺了他。參謀李應試說:“不妨借助沈惟敬,騙倭寇說給他們封賞,從而暗中偷襲他們,”李如松覺得這個方法不錯,于是扣留沈惟敬,二十五日,明軍誓師渡江。

平壤大捷

次年正月,李如松率四萬余人抵達朝鮮,四日,大軍駐扎在肅寧館。小西行長以為封賞的使臣要來了,派牙將前去迎接,李如松下令讓游擊李寧活捉他們。日軍拼死抵抗,最終抓住了三個人,其余人都逃回去了。小西行長大驚,又派親信前來拜見,李如松將他打發回去。六日,李如松駐軍平壤。小西行長又以為是封賞的使者,于是站在風月樓等待,等明軍抵達平壤城,眾將在城外徘徊而不入城,小西行長就發現了不對,于是下令日軍登城據守。

李如松

李成梁兒子里唯一成才的

第二天早晨,李如松令薊鎮游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騎兵殿后,攻牡丹峰;副將祖承訓偽裝朝鮮兵,潛伏在西南邊。李如松親自率大軍直抵城下,攻打城東南。

戰中,日軍炮矢如雨。李如松坐騎被擊斃,仍換馬再戰。部將吳惟忠被鉛丸擊中,仍奮呼督戰,經過一番激烈交戰,明軍大敗小西行長部隊一萬余人,攻下平壤。

碧蹄館之戰

李如松在平壤大捷后,乘勝追擊,并遣副總兵查大受帶騎兵前去偵查,結果與日軍在碧蹄館相遇,雙方發生沖突,日軍潰敗。

據《宣祖實錄》記載:

李提督領兵發,行聞查副總高彥伯同往體探,適逢賊六七百名,斬獲四百余級,則賊眾無數出來。

為何會“賊眾無數出來” 呢?原來是日軍將領立花宗茂早已在礪石嶺設下埋伏。立花宗茂偵察到查大受的部隊,于是派出部下十時連久率軍引誘查大受來攻,雙方又陷入苦戰。

“西國無雙”立花宗茂

游戲統武90+

《宣祖實錄》記載:

是日曉,查總兵與防御使高彥伯馳到昌陵近處,賊多設伏于山谷間,先出數百余人誘引,總兵揮軍掩擊,賊披靡散走,斬獲殆盡,彥伯軍亦多射殺,欲引退之際,賊后隊大兵繼至。

話分兩頭,二十六日,李如松得到查大受報捷的消息后,遣孫守廉、祖承訓、李寧率三千人于二十六日晨南下王京,自己于當日與楊元、李如柏、張世爵等親信率二千家丁隨后動身,渡過臨津江下營坡州。這邊查大受正與十時連久酣戰,恰好明軍先遣部隊孫守廉等人趕到,加入戰爭。

趁此時,立花宗茂率本隊主力二千人迂回到明軍右翼,尋機攻打明軍薄弱部位。不料明軍攻勢太猛,當十時連久完成誘敵任務準備撤出時,負責接應他的小野鎮幸部隊卻被明軍困住,等待接應部隊突圍后,十時連久卻已死于明將李如梅箭下,其部亦死傷過多。此時立花宗茂率軍繞到明軍右側,趁明軍追擊部隊隊形松散時,發起突襲,并與正面的小野鎮幸部隊相接應,兩面圍攻明軍。

在立花宗茂的圍攻下,查大受等人往北邊碧蹄館退軍,立花宗茂率軍追擊。此時日軍部將池邊永晟陣亡,而明軍也很快重整隊形開始反擊,雙方殊死拼搏,據《日本外戰史》記載:“宗茂鎧上箭如猬毛”,最后立花宗茂退到小丸山,明軍亦被逼退。

午時時分,李如松率軍抵達,而同時小早川隆景、小早川秀包等人率領的四萬日軍已全部趕到戰場,明軍兵力劣勢漸顯。

在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李如松采用疑兵之計,主動出擊,日軍以為明軍主力已到,于是開始商討作戰計劃。最后日軍采取了小早川隆景的建議,傳令中軍主力急速進軍,命先鋒粟屋景雄三千兵從大路西側配合井上景貞夾擊明軍。

在粟屋景雄和井上景貞沒完成合圍前,明軍率先擊潰了粟屋景雄部,并開始追擊。但是明軍誤入泥灘影響軍機,隨后被日軍反擊,此時李如松當機立斷,讓陷入泥灘的明軍騎兵下馬步戰,粟屋景雄部支撐不住,率軍撤退。最后明軍退出泥灘,而井上景貞見粟屋景雄部撤退后也狼狽后撤。

小早川隆景見計劃失敗,索性將優勢兵力全部投入戰斗,筑紫廣門和立花宗茂兵分兩路從側翼迂回明軍,明軍側翼遭到突擊。而正面也被小早川隆景壓制,明軍頓時陷入包圍,此時李如松各部李如柏、查大受、張世爵、等皆各自奮力作戰,其中部將李有升為護衛李如松與井上景貞接戰,不慎落馬陣亡,而立花宗茂部軍中也有多位武士被擊斃,立花宗茂見損失慘重,被迫撤離戰場。小早川秀包試圖包抄明軍的側翼,但反被明軍擊退,小早川秀包麾下八名家臣身亡。

小早川隆景

游戲統帥90+智力100+

兩軍從午后交戰直至黃昏,后來明軍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率援軍一千人趕到,楊元沖破日軍包圍,和李寧的炮營發炮轟擊日軍,從而援護明軍撤退。小早川隆景見明軍援軍,亦下令退軍。

明軍退往返坡州,次日北渡臨津江返東坡,月末撤回開城。據《宣祖實錄》載:

柳成龍、金命元、俞泓、李德馨等隨軍朝鮮大臣聞知明軍欲退,集體趕往李如松大營力爭,李以‘此處馬草乏絕,后有江水,火炮器械南方炮手亦未易到’為辭,言欲回東坡休兵數日,柳成龍等又跪陳苦求,但李部下軍官張世爵等皆力主退駐,如松遂一面溫言安撫柳成龍等,一面傳令退兵。

碧蹄館之戰,明軍以數千騎兵,在地形、裝備極其不利的條件下抵抗日軍三四萬部隊,雖然最終敗退,但還是能體現明軍的英勇作戰。

關于最后的雙方損失,不同的史料記載各不相同,據《經略復國要編》記載:

當陣斬獲首級一百六十七顆,內有賊首七名,系游擊沈惟敬通事張大膳辨驗明的,奪獲倭馬四十五匹,倭器九十一件……查計陣亡官兵李世華、賈待聘等二百六十四員名,陣傷官兵四十九員名,射打死馬二百七十六匹。

之后日軍將兵力轉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李如松改變策略,焚燒日軍龍山糧倉,迫其撤出王京。此外,在水上戰爭中,朝鮮將領李舜臣率水軍多次壓制日軍,并取得玉浦海戰的勝利,這是朝鮮軍隊的首場大捷。之后李舜臣又取得閑山島海戰的勝利。

日軍在糧倉被毀,接連戰敗,并且軍中爆發瘟疫,士氣低落等情況下,萌生求和意愿,而兵部尚書石星和經略宋應星也急于結束戰爭,于是雙方談和,日軍退回釜山,朝鮮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兒戲般的議和

此時大無賴沈惟敬又上場了。

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五月,豐臣秀吉會見了明朝使團,由于語言不通,會談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之間進行,豐臣秀吉提出“大明·日本和平條件”七條,包括迎娶大明公主,發展勘合貿易,京城四道歸還朝鮮,但需割讓其余四道給日本等。

而對此,沈惟敬跟小西行長互相欺騙,沈惟敬對同行官員說豐臣秀吉同意稱臣,請求封貢,而小西行長對豐成秀吉說明朝同意了七條條件。就這樣,會談在雙方的欺上瞞下之下進行。

七月,兵部尚書石星下令李如松大軍撤退,只留下劉綎駐軍防守。十二月,神宗皇帝下詔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給金印,行長授都督僉事。

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春正月,前去日本加封的使臣猶豫不決,這時才抵達釜山,而無賴沈惟敬忽悠使臣說日本要預先演練接待使臣之禮,與小西行長先行渡海到日本,并私下給豐臣秀吉奉上蟒玉、翼善冠及馬匹、地圖等物品。而使臣中有個叫李宗城的,因貪財好色被日本人追殺,李宗城逃奔慶州。副使楊方亨將此事上奏朝廷,神宗大怒,任楊方亨為正使,沈惟敬為副使。

九月,楊方亨、沈惟敬攜帶冊封詔書到達日本,豐臣秀吉親自迎接,但在談和現場因為宣讀詔書的外交僧西笑承兌沒有按小西行長的吩咐欺騙秀吉,而是如實讀出,導致秀吉大怒,這冊封之事自然是沒戲了。當然了,豐臣秀吉也沒閑著,再次出動了十四余萬水陸軍二次進攻朝鮮。

猿關白之野望

沈惟敬看到這情形慌了,連忙上奏說明豐臣秀吉包藏禍心,而楊方亨也將事情來龍去脈交代的一清二楚,神宗知道使臣和兵部沒有把日本方面的真實意圖動向報告朝廷,一心求和,竭力欺瞞,大怒,下令逮捕石星、沈惟敬,任命兵部尚書邢玠總督薊遼,都御史楊鎬為經略,改任麻貴為備倭大將軍,總理朝鮮事務,再次率軍援朝。至此議和失敗,進入二次戰爭階段。

第二次援朝之役

3

二次戰爭主要有南原城戰役、稷山之戰、蔚山之戰、泗川之戰和鳴梁海戰等著名戰役。

南原之戰

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五月,麻貴率軍一萬七千人向鴨綠江進發,明軍請求屯田開城、平壤,為軍隊提供物資保障,結果朝鮮擔心我們吞并他,直接拒絕了。

七月,日軍以兵力優勢奪取梁山、三浪,后又攻破閑山,向南原進軍。明軍副總兵楊元率領三千明軍和三千余朝鮮軍鎮守南原,孤軍堅守數日后被迫突圍撤出,守城將士絕大部分陣亡,南原告急。而這時駐全州的明將陳愚衷怯懦不發兵,麻貴聽說后急派游擊牛伯英前去支援,只不過陳愚衷在南原城破后就逃走了,于是全州失守。

南原、全州失守,王京東西兩面屏障盡失,明軍勢單力薄,不得不退守王京,麻貴請求邢玠放棄王京,退守鴨綠江。

此時邢玠還在國內,鎮守平壤的經略楊鎬接到麻貴的撤兵建議后,立刻趕到王京,表示不能撤兵,并將楊元、陳愚衷就地問斬。

此時,日軍自公州兵分兩路,由加藤清正、太田一吉率兵攻取清州,黑田長政、毛利秀元率兵攻取天安。為了阻止日軍的進兵,九月,麻貴派遣其副將解生,與游擊牛伯英、楊登山、頗貴率領兩千人,南下赴水原迎敵。楊鎬、麻貴率大軍至水原下寨。朝鮮也派督體察使遣李元翼率兵由鳥嶺出忠清道,扼守清州之路,掩護明軍左翼。

稷山之戰

七日,解生率領的明軍到達天安郡稷山,恰與日軍黑田直之、栗山利安率領的數百人先驅部隊相遇。日軍雖然人少,但仗著的鐵炮厲害,殊死不退,兩軍交戰,戰況激烈。

據《亂中雜錄》記載:

連放大炮,萬旗齊顫,鐵馬云騰,槍劍分飛,弛突亂砍,賊尸遍野,一日六合,賊勢披靡。

日軍在火繩槍的掩護下對明軍發起沖鋒,騎兵的馬匹因驚慌而亂跑,兵力較少的日軍竟占據了優勢。隨后明軍也使用大炮,在大炮的掩護下,解生、牛伯英、楊登山、頗貴四將身先士卒,發起沖鋒,大破日軍先鋒部隊。

就當黑田直之的先鋒部隊快要覆沒時,黑田長政率五千援軍趕到,此時已近黃昏,解生見日軍援兵到來,下令收兵。而黑田長政亦不敢反擊。

當晚,解生向麻貴求援,黑田長政向毛利秀元求援,麻貴派遣游擊擺賽率軍二千余人前去援助,毛利秀元則率領二萬五千人大軍前去支援黑田長政。

次日,黑田長政乘著拂曉之際,對明軍發起突襲。而明軍二千余人的援軍也已趕到,在大炮的掩護下,以騎兵大破黑田長政,黑田長政兵敗逃往木川。

此時毛利秀元的援軍即將趕到,解生深知援軍一到,明軍不能敵,便向水原方向退兵,于是空無一人的稷山城被日軍占領。雖然稷山城被占,但日軍卻懾于明軍的作戰能力,未敢前進,明軍成功阻止了日軍向王京的進兵。

鳴梁海戰

此戰為朝鮮人自己打的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主角是李舜臣。

電影《鳴梁海戰》,還可以,推薦一看

十月,日軍統帥藤堂高虎率領330余艘戰船攻進鳴梁海峽,李舜臣將海峽內的民用船只僑裝成戰艦,以擾亂日軍,他自己則親率12艘戰船引敵深入鳴梁海峽。在成功引誘日軍進攻后,李舜臣海軍隨即發起猛烈炮轟,殲滅日軍戰船一百三十余艘,再度重創日本水師。

蔚山之戰

十二月,明軍與日軍大戰于蔚山,明軍將加藤清正圍困在島山城,而此時楊鎬徇私,將馬上突入島山城的南軍部隊換成遼東軍,結果失敗,喪失最佳戰機。此時日本援軍到達,天又下大雨,明軍火器部隊無法使用,解了加藤清正之危。

因毛利秀元、黑田長政的援兵趕至,明軍大為震驚,楊鎬、麻貴逃奔星州,一時間軍隊潰敗。楊鎬會同邢玠上疏,說蔚山大捷,但當時各營上報兵籍文冊,說士卒死傷二千,楊鎬大怒,反駁說死傷只有百余人。

贊畫主事丁應泰得知戰敗,至楊鎬處商議應對計略,但楊鎬竟出示內閣張位、沈一貫的親筆信,連同未經皇帝批準的內閣意見,大肆宣揚戰功。

丁應泰極其憤怒,從而向神宗皇帝匯報此事,神宗震怒,想將此事交給法司處理, 內閣大臣趙志皋欲救楊鎬,最后決定罷職聽候審訊,天津巡撫萬世德接替楊鎬經略遼東,張位亦被削職為民。

泗川之戰

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春正月,總督邢玠因缺乏水軍,故擴招江南水兵,精心部署,為持久戰做準備。二月,約五萬援軍陸續到達朝鮮,于是都督陳璘率廣東兵,劉鋌率四川兵,鄧子龍領浙江、直隸部隊趕至增援。

邢玠兵分三路,連水軍四路,中路李如梅(后因李如松在遼陽陣亡,神宗召李如梅赴遼東,中路由董一元代替),東路麻貴,西路劉鋌,水路陳璘,各自把守,相機行動。

九月,明軍分路進兵。劉綎進逼小西行長營寨,于是派人約小西行長進行友好會談,小西行長允諾,劉綎分布諸將,四面埋伏,并且讓人假冒自己,自己扮成士兵伺候宴席,下令等自己出了帳外即放炮圍剿日軍。

第二天小西行長帶五十騎兵準時赴宴,等到入席,看到旁邊伺候宴席的劉綎,說:“此人特別有福。”劉綎趕忙出帳,明軍立即放炮,小西行長見局勢不對,立即上馬,與騎兵沖殺逃走,游擊王之翰急忙率軍支援,結果小西行長已經逃走。第二天小西行長派人送來一些婦女用的頭巾嘲笑劉綎。后劉綎攻入城,斬首敵軍九十二。

麻貴再次包圍加藤清正于蔚山,但后來立花宗茂前來支援,日軍引誘麻貴襲擊空營,結果遭遇伏兵,最終敗退。

十月,董一元派步兵游擊茅國器、彭信古、葉邦榮攻泗川城,騎兵郝三聘、馬呈文、師道立為后續,泗川城由日將島津義弘率7000兵力駐守,在明軍攻勢正猛之時,明軍軍營火藥爆炸,全軍頓時亂成一片,這時島津義弘乘機殺出。此時立花宗茂率軍前來支援,郝三聘、馬呈文率騎兵逃走,泗川又被日軍奪回。后郝三聘、馬呈文被斬。

島津義弘

日軍真正的名將

十月,豐臣秀吉去世的消息傳至朝鮮,日軍士氣因而受挫,開始準備撤退。據《明史》記載:

福建都御史金學曾報平秀吉七月九日死,各倭俱有歸意。

此時萬歷朝鮮戰爭就接近尾聲,進入戰爭結束階段。

露梁海戰

十一月十七日夜,加藤清正開船先逃,麻貴攻入島山、西浦;劉綎攻奪曳橋,斬敵首級一百六十;陳璘率蒼唬船攻敵,獲首級二百二十四;副將鄧子龍與李舜臣聯合作戰時,被其他戰艦的火器誤傷,壯烈犧牲。李舜臣領兵來援,率龜甲船沖入敵陣,卻被日軍包圍,結果身中流彈而亡。

隨后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為讓小西行長脫困,且戰且退。這時劉綎進攻小西行長,并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次焚燒日軍戰艦百余艘。小西行長的援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將其擊敗,結果來援的日軍只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作為殿后,接應小西行長成功逃離朝鮮。

東亞洗牌

至此,歷時七年之久的萬歷朝鮮戰爭以中朝聯合勝利而正式結束。《明史》記載:

然自關白侵東國,前后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朝鮮迄無勝算。至關白死,兵禍始休,諸倭亦皆退守島巢,東南稍有安枕之日矣。

因為是滿清修撰的緣故,里面極度夸大明軍的損失,殊不可信,但加劇了明朝的財政壓力則是確實有之。

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四月,明軍班師回朝,神宗登殿接收戰俘投降。次月,“以平倭詔告天下”。

此次戰爭,因涉及到中朝日三方,而各國史料對具體作戰情況、傷亡人數諱莫如深,因此記載不一,所以在此就不列舉各方具體作戰人數、傷亡情況。

此戰雖然以中朝勝利而告終,延緩了李氏朝鮮的滅亡時間,確定了明朝的大哥地位,穩定了東亞局勢,但也給明朝帶來了切實的負面影響。

此戰中,遼東精銳損失較大,影響了后來對抗崛起的女真部落;此外,七年戰爭,所耗費的軍費可以說是龐大的,雖然明朝經過張居正改革后,有了一定的經濟積累,但經過包括援朝戰爭在內的萬歷三大征的消耗和萬歷皇帝的宮廷揮霍,明朝陷入了財政危機。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前期戰爭階段,中期議和階段,二次戰爭階段,戰爭結束階段。

先來說說前期戰爭階段,主要有三大點,明軍初受挫,平壤大捷和碧蹄館之戰。

明軍初受挫

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五月,豐臣秀吉遣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率軍15余萬從釜山登陸,入侵朝鮮。當時朝鮮“承平久,兵不習戰”,國王李昖又貪圖酒色,以致軍備廢弛,與日軍作戰時“望風皆潰”。不得已李昖放棄王城,逃奔平壤。后來日軍攻陷開城,李昖又棄平壤,奔義州,并遣使向宗主國求救。

小西行長在朝鮮的表現放游戲里應該統帥150

比上杉謙信高20點

不過剛開始神宗皇帝是不怎么相信的,懷疑這是朝鮮與日本相勾結要顛覆大明的陰謀,不過后來幾經證實,確定真的是小弟朝鮮被欺負了,于是朝廷商議如何救援。

最終兵部尚書石星決定,派遣游擊史儒和總兵祖承訓統兵3000余人渡過鴨綠江援朝,結果因兵力不足,糧草不濟,地理不熟等原因,明軍大敗,史儒遭鐵炮擊中而死,祖承訓“僅以身免”。

戰敗信息傳來,朝野震動,神宗又令兵部侍郎宋應昌為薊、保、遼東等處經略。同年八月,日軍攻入豐德郡,兵部尚書石星實在沒辦法,派人去議和,派去的人是誰呢?大無賴沈惟敬。

當然,在談判的同時,明朝也派出先鋒軍在遼東境內駐扎。沈惟敬到了平壤,同小西行長進行議和,小西行長說,幸虧貴國軍隊沒有來,我過不了幾天也要回去了。沈惟敬據此上奏朝廷,不過廷議時大家一致認為倭寇狡詐,此話不可信,應當趁現在我們占據有利時機,速戰速決,于是催促宋應昌盡快出兵。

十二月,朝廷又任命遼東名將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薊、遼、保定、山東軍務。李如松到達軍中,沈惟敬說倭寇酋長小西行長愿意接受封賞。李如松因為剛平定了寧夏之亂,所以有些驕橫,便叱責沈惟敬,想殺了他。參謀李應試說:“不妨借助沈惟敬,騙倭寇說給他們封賞,從而暗中偷襲他們,”李如松覺得這個方法不錯,于是扣留沈惟敬,二十五日,明軍誓師渡江。

平壤大捷

次年正月,李如松率四萬余人抵達朝鮮,四日,大軍駐扎在肅寧館。小西行長以為封賞的使臣要來了,派牙將前去迎接,李如松下令讓游擊李寧活捉他們。日軍拼死抵抗,最終抓住了三個人,其余人都逃回去了。小西行長大驚,又派親信前來拜見,李如松將他打發回去。六日,李如松駐軍平壤。小西行長又以為是封賞的使者,于是站在風月樓等待,等明軍抵達平壤城,眾將在城外徘徊而不入城,小西行長就發現了不對,于是下令日軍登城據守。

李如松

李成梁兒子里唯一成才的

第二天早晨,李如松令薊鎮游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騎兵殿后,攻牡丹峰;副將祖承訓偽裝朝鮮兵,潛伏在西南邊。李如松親自率大軍直抵城下,攻打城東南。

戰中,日軍炮矢如雨。李如松坐騎被擊斃,仍換馬再戰。部將吳惟忠被鉛丸擊中,仍奮呼督戰,經過一番激烈交戰,明軍大敗小西行長部隊一萬余人,攻下平壤。

碧蹄館之戰

李如松在平壤大捷后,乘勝追擊,并遣副總兵查大受帶騎兵前去偵查,結果與日軍在碧蹄館相遇,雙方發生沖突,日軍潰敗。

據《宣祖實錄》記載:

李提督領兵發,行聞查副總高彥伯同往體探,適逢賊六七百名,斬獲四百余級,則賊眾無數出來。

為何會“賊眾無數出來” 呢?原來是日軍將領立花宗茂早已在礪石嶺設下埋伏。立花宗茂偵察到查大受的部隊,于是派出部下十時連久率軍引誘查大受來攻,雙方又陷入苦戰。

“西國無雙”立花宗茂

游戲統武90+

《宣祖實錄》記載:

是日曉,查總兵與防御使高彥伯馳到昌陵近處,賊多設伏于山谷間,先出數百余人誘引,總兵揮軍掩擊,賊披靡散走,斬獲殆盡,彥伯軍亦多射殺,欲引退之際,賊后隊大兵繼至。

話分兩頭,二十六日,李如松得到查大受報捷的消息后,遣孫守廉、祖承訓、李寧率三千人于二十六日晨南下王京,自己于當日與楊元、李如柏、張世爵等親信率二千家丁隨后動身,渡過臨津江下營坡州。這邊查大受正與十時連久酣戰,恰好明軍先遣部隊孫守廉等人趕到,加入戰爭。

趁此時,立花宗茂率本隊主力二千人迂回到明軍右翼,尋機攻打明軍薄弱部位。不料明軍攻勢太猛,當十時連久完成誘敵任務準備撤出時,負責接應他的小野鎮幸部隊卻被明軍困住,等待接應部隊突圍后,十時連久卻已死于明將李如梅箭下,其部亦死傷過多。此時立花宗茂率軍繞到明軍右側,趁明軍追擊部隊隊形松散時,發起突襲,并與正面的小野鎮幸部隊相接應,兩面圍攻明軍。

在立花宗茂的圍攻下,查大受等人往北邊碧蹄館退軍,立花宗茂率軍追擊。此時日軍部將池邊永晟陣亡,而明軍也很快重整隊形開始反擊,雙方殊死拼搏,據《日本外戰史》記載:“宗茂鎧上箭如猬毛”,最后立花宗茂退到小丸山,明軍亦被逼退。

午時時分,李如松率軍抵達,而同時小早川隆景、小早川秀包等人率領的四萬日軍已全部趕到戰場,明軍兵力劣勢漸顯。

在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李如松采用疑兵之計,主動出擊,日軍以為明軍主力已到,于是開始商討作戰計劃。最后日軍采取了小早川隆景的建議,傳令中軍主力急速進軍,命先鋒粟屋景雄三千兵從大路西側配合井上景貞夾擊明軍。

在粟屋景雄和井上景貞沒完成合圍前,明軍率先擊潰了粟屋景雄部,并開始追擊。但是明軍誤入泥灘影響軍機,隨后被日軍反擊,此時李如松當機立斷,讓陷入泥灘的明軍騎兵下馬步戰,粟屋景雄部支撐不住,率軍撤退。最后明軍退出泥灘,而井上景貞見粟屋景雄部撤退后也狼狽后撤。

小早川隆景見計劃失敗,索性將優勢兵力全部投入戰斗,筑紫廣門和立花宗茂兵分兩路從側翼迂回明軍,明軍側翼遭到突擊。而正面也被小早川隆景壓制,明軍頓時陷入包圍,此時李如松各部李如柏、查大受、張世爵、等皆各自奮力作戰,其中部將李有升為護衛李如松與井上景貞接戰,不慎落馬陣亡,而立花宗茂部軍中也有多位武士被擊斃,立花宗茂見損失慘重,被迫撤離戰場。小早川秀包試圖包抄明軍的側翼,但反被明軍擊退,小早川秀包麾下八名家臣身亡。

小早川隆景

游戲統帥90+智力100+

兩軍從午后交戰直至黃昏,后來明軍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率援軍一千人趕到,楊元沖破日軍包圍,和李寧的炮營發炮轟擊日軍,從而援護明軍撤退。小早川隆景見明軍援軍,亦下令退軍。

明軍退往返坡州,次日北渡臨津江返東坡,月末撤回開城。據《宣祖實錄》載:

柳成龍、金命元、俞泓、李德馨等隨軍朝鮮大臣聞知明軍欲退,集體趕往李如松大營力爭,李以‘此處馬草乏絕,后有江水,火炮器械南方炮手亦未易到’為辭,言欲回東坡休兵數日,柳成龍等又跪陳苦求,但李部下軍官張世爵等皆力主退駐,如松遂一面溫言安撫柳成龍等,一面傳令退兵。

碧蹄館之戰,明軍以數千騎兵,在地形、裝備極其不利的條件下抵抗日軍三四萬部隊,雖然最終敗退,但還是能體現明軍的英勇作戰。

關于最后的雙方損失,不同的史料記載各不相同,據《經略復國要編》記載:

當陣斬獲首級一百六十七顆,內有賊首七名,系游擊沈惟敬通事張大膳辨驗明的,奪獲倭馬四十五匹,倭器九十一件……查計陣亡官兵李世華、賈待聘等二百六十四員名,陣傷官兵四十九員名,射打死馬二百七十六匹。

之后日軍將兵力轉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李如松改變策略,焚燒日軍龍山糧倉,迫其撤出王京。此外,在水上戰爭中,朝鮮將領李舜臣率水軍多次壓制日軍,并取得玉浦海戰的勝利,這是朝鮮軍隊的首場大捷。之后李舜臣又取得閑山島海戰的勝利。

日軍在糧倉被毀,接連戰敗,并且軍中爆發瘟疫,士氣低落等情況下,萌生求和意愿,而兵部尚書石星和經略宋應星也急于結束戰爭,于是雙方談和,日軍退回釜山,朝鮮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兒戲般的議和

此時大無賴沈惟敬又上場了。

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五月,豐臣秀吉會見了明朝使團,由于語言不通,會談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之間進行,豐臣秀吉提出“大明·日本和平條件”七條,包括迎娶大明公主,發展勘合貿易,京城四道歸還朝鮮,但需割讓其余四道給日本等。

而對此,沈惟敬跟小西行長互相欺騙,沈惟敬對同行官員說豐臣秀吉同意稱臣,請求封貢,而小西行長對豐成秀吉說明朝同意了七條條件。就這樣,會談在雙方的欺上瞞下之下進行。

七月,兵部尚書石星下令李如松大軍撤退,只留下劉綎駐軍防守。十二月,神宗皇帝下詔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給金印,行長授都督僉事。

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春正月,前去日本加封的使臣猶豫不決,這時才抵達釜山,而無賴沈惟敬忽悠使臣說日本要預先演練接待使臣之禮,與小西行長先行渡海到日本,并私下給豐臣秀吉奉上蟒玉、翼善冠及馬匹、地圖等物品。而使臣中有個叫李宗城的,因貪財好色被日本人追殺,李宗城逃奔慶州。副使楊方亨將此事上奏朝廷,神宗大怒,任楊方亨為正使,沈惟敬為副使。

九月,楊方亨、沈惟敬攜帶冊封詔書到達日本,豐臣秀吉親自迎接,但在談和現場因為宣讀詔書的外交僧西笑承兌沒有按小西行長的吩咐欺騙秀吉,而是如實讀出,導致秀吉大怒,這冊封之事自然是沒戲了。當然了,豐臣秀吉也沒閑著,再次出動了十四余萬水陸軍二次進攻朝鮮。

猿關白之野望

沈惟敬看到這情形慌了,連忙上奏說明豐臣秀吉包藏禍心,而楊方亨也將事情來龍去脈交代的一清二楚,神宗知道使臣和兵部沒有把日本方面的真實意圖動向報告朝廷,一心求和,竭力欺瞞,大怒,下令逮捕石星、沈惟敬,任命兵部尚書邢玠總督薊遼,都御史楊鎬為經略,改任麻貴為備倭大將軍,總理朝鮮事務,再次率軍援朝。至此議和失敗,進入二次戰爭階段。

第二次援朝之役

3

二次戰爭主要有南原城戰役、稷山之戰、蔚山之戰、泗川之戰和鳴梁海戰等著名戰役。

南原之戰

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五月,麻貴率軍一萬七千人向鴨綠江進發,明軍請求屯田開城、平壤,為軍隊提供物資保障,結果朝鮮擔心我們吞并他,直接拒絕了。

七月,日軍以兵力優勢奪取梁山、三浪,后又攻破閑山,向南原進軍。明軍副總兵楊元率領三千明軍和三千余朝鮮軍鎮守南原,孤軍堅守數日后被迫突圍撤出,守城將士絕大部分陣亡,南原告急。而這時駐全州的明將陳愚衷怯懦不發兵,麻貴聽說后急派游擊牛伯英前去支援,只不過陳愚衷在南原城破后就逃走了,于是全州失守。

南原、全州失守,王京東西兩面屏障盡失,明軍勢單力薄,不得不退守王京,麻貴請求邢玠放棄王京,退守鴨綠江。

此時邢玠還在國內,鎮守平壤的經略楊鎬接到麻貴的撤兵建議后,立刻趕到王京,表示不能撤兵,并將楊元、陳愚衷就地問斬。

此時,日軍自公州兵分兩路,由加藤清正、太田一吉率兵攻取清州,黑田長政、毛利秀元率兵攻取天安。為了阻止日軍的進兵,九月,麻貴派遣其副將解生,與游擊牛伯英、楊登山、頗貴率領兩千人,南下赴水原迎敵。楊鎬、麻貴率大軍至水原下寨。朝鮮也派督體察使遣李元翼率兵由鳥嶺出忠清道,扼守清州之路,掩護明軍左翼。

稷山之戰

七日,解生率領的明軍到達天安郡稷山,恰與日軍黑田直之、栗山利安率領的數百人先驅部隊相遇。日軍雖然人少,但仗著的鐵炮厲害,殊死不退,兩軍交戰,戰況激烈。

據《亂中雜錄》記載:

連放大炮,萬旗齊顫,鐵馬云騰,槍劍分飛,弛突亂砍,賊尸遍野,一日六合,賊勢披靡。

日軍在火繩槍的掩護下對明軍發起沖鋒,騎兵的馬匹因驚慌而亂跑,兵力較少的日軍竟占據了優勢。隨后明軍也使用大炮,在大炮的掩護下,解生、牛伯英、楊登山、頗貴四將身先士卒,發起沖鋒,大破日軍先鋒部隊。

就當黑田直之的先鋒部隊快要覆沒時,黑田長政率五千援軍趕到,此時已近黃昏,解生見日軍援兵到來,下令收兵。而黑田長政亦不敢反擊。

當晚,解生向麻貴求援,黑田長政向毛利秀元求援,麻貴派遣游擊擺賽率軍二千余人前去援助,毛利秀元則率領二萬五千人大軍前去支援黑田長政。

次日,黑田長政乘著拂曉之際,對明軍發起突襲。而明軍二千余人的援軍也已趕到,在大炮的掩護下,以騎兵大破黑田長政,黑田長政兵敗逃往木川。

此時毛利秀元的援軍即將趕到,解生深知援軍一到,明軍不能敵,便向水原方向退兵,于是空無一人的稷山城被日軍占領。雖然稷山城被占,但日軍卻懾于明軍的作戰能力,未敢前進,明軍成功阻止了日軍向王京的進兵。

鳴梁海戰

此戰為朝鮮人自己打的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主角是李舜臣。

電影《鳴梁海戰》,還可以,推薦一看

十月,日軍統帥藤堂高虎率領330余艘戰船攻進鳴梁海峽,李舜臣將海峽內的民用船只僑裝成戰艦,以擾亂日軍,他自己則親率12艘戰船引敵深入鳴梁海峽。在成功引誘日軍進攻后,李舜臣海軍隨即發起猛烈炮轟,殲滅日軍戰船一百三十余艘,再度重創日本水師。

蔚山之戰

十二月,明軍與日軍大戰于蔚山,明軍將加藤清正圍困在島山城,而此時楊鎬徇私,將馬上突入島山城的南軍部隊換成遼東軍,結果失敗,喪失最佳戰機。此時日本援軍到達,天又下大雨,明軍火器部隊無法使用,解了加藤清正之危。

因毛利秀元、黑田長政的援兵趕至,明軍大為震驚,楊鎬、麻貴逃奔星州,一時間軍隊潰敗。楊鎬會同邢玠上疏,說蔚山大捷,但當時各營上報兵籍文冊,說士卒死傷二千,楊鎬大怒,反駁說死傷只有百余人。

贊畫主事丁應泰得知戰敗,至楊鎬處商議應對計略,但楊鎬竟出示內閣張位、沈一貫的親筆信,連同未經皇帝批準的內閣意見,大肆宣揚戰功。

丁應泰極其憤怒,從而向神宗皇帝匯報此事,神宗震怒,想將此事交給法司處理, 內閣大臣趙志皋欲救楊鎬,最后決定罷職聽候審訊,天津巡撫萬世德接替楊鎬經略遼東,張位亦被削職為民。

泗川之戰

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春正月,總督邢玠因缺乏水軍,故擴招江南水兵,精心部署,為持久戰做準備。二月,約五萬援軍陸續到達朝鮮,于是都督陳璘率廣東兵,劉鋌率四川兵,鄧子龍領浙江、直隸部隊趕至增援。

邢玠兵分三路,連水軍四路,中路李如梅(后因李如松在遼陽陣亡,神宗召李如梅赴遼東,中路由董一元代替),東路麻貴,西路劉鋌,水路陳璘,各自把守,相機行動。

九月,明軍分路進兵。劉綎進逼小西行長營寨,于是派人約小西行長進行友好會談,小西行長允諾,劉綎分布諸將,四面埋伏,并且讓人假冒自己,自己扮成士兵伺候宴席,下令等自己出了帳外即放炮圍剿日軍。

第二天小西行長帶五十騎兵準時赴宴,等到入席,看到旁邊伺候宴席的劉綎,說:“此人特別有福。”劉綎趕忙出帳,明軍立即放炮,小西行長見局勢不對,立即上馬,與騎兵沖殺逃走,游擊王之翰急忙率軍支援,結果小西行長已經逃走。第二天小西行長派人送來一些婦女用的頭巾嘲笑劉綎。后劉綎攻入城,斬首敵軍九十二。

麻貴再次包圍加藤清正于蔚山,但后來立花宗茂前來支援,日軍引誘麻貴襲擊空營,結果遭遇伏兵,最終敗退。

十月,董一元派步兵游擊茅國器、彭信古、葉邦榮攻泗川城,騎兵郝三聘、馬呈文、師道立為后續,泗川城由日將島津義弘率7000兵力駐守,在明軍攻勢正猛之時,明軍軍營火藥爆炸,全軍頓時亂成一片,這時島津義弘乘機殺出。此時立花宗茂率軍前來支援,郝三聘、馬呈文率騎兵逃走,泗川又被日軍奪回。后郝三聘、馬呈文被斬。

島津義弘

日軍真正的名將

十月,豐臣秀吉去世的消息傳至朝鮮,日軍士氣因而受挫,開始準備撤退。據《明史》記載:

福建都御史金學曾報平秀吉七月九日死,各倭俱有歸意。

此時萬歷朝鮮戰爭就接近尾聲,進入戰爭結束階段。

露梁海戰

十一月十七日夜,加藤清正開船先逃,麻貴攻入島山、西浦;劉綎攻奪曳橋,斬敵首級一百六十;陳璘率蒼唬船攻敵,獲首級二百二十四;副將鄧子龍與李舜臣聯合作戰時,被其他戰艦的火器誤傷,壯烈犧牲。李舜臣領兵來援,率龜甲船沖入敵陣,卻被日軍包圍,結果身中流彈而亡。

隨后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為讓小西行長脫困,且戰且退。這時劉綎進攻小西行長,并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次焚燒日軍戰艦百余艘。小西行長的援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將其擊敗,結果來援的日軍只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作為殿后,接應小西行長成功逃離朝鮮。

東亞洗牌

至此,歷時七年之久的萬歷朝鮮戰爭以中朝聯合勝利而正式結束。《明史》記載:

然自關白侵東國,前后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朝鮮迄無勝算。至關白死,兵禍始休,諸倭亦皆退守島巢,東南稍有安枕之日矣。

因為是滿清修撰的緣故,里面極度夸大明軍的損失,殊不可信,但加劇了明朝的財政壓力則是確實有之。

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四月,明軍班師回朝,神宗登殿接收戰俘投降。次月,“以平倭詔告天下”。

此次戰爭,因涉及到中朝日三方,而各國史料對具體作戰情況、傷亡人數諱莫如深,因此記載不一,所以在此就不列舉各方具體作戰人數、傷亡情況。

此戰雖然以中朝勝利而告終,延緩了李氏朝鮮的滅亡時間,確定了明朝的大哥地位,穩定了東亞局勢,但也給明朝帶來了切實的負面影響。

此戰中,遼東精銳損失較大,影響了后來對抗崛起的女真部落;此外,七年戰爭,所耗費的軍費可以說是龐大的,雖然明朝經過張居正改革后,有了一定的經濟積累,但經過包括援朝戰爭在內的萬歷三大征的消耗和萬歷皇帝的宮廷揮霍,明朝陷入了財政危機。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