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造出臨近空間變體飛艇

飛艇是一種早於飛機出現的交通工具, 它歷經過兩次世界大戰。 現在它依然在空中勘測、治安巡邏、攝影、救生和航空運動等諸多領域, 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今, 我國的變體飛艇技術, 可能將飛艇的作用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我國李曉陽博士一舉打破了臨近空間可操控飛行器面臨的技術瓶頸。

他利用微壓差提供動力來增大或縮小飛艇的體積, 使浮力相對不變, 不僅不讓艇殼和氣囊承擔過大的大氣壓力, 還將大氣壓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飛艇能夠飛行來源於艇內比空氣還輕的氣體,

上升高度越高大氣壓密度越低, 飛艇存在自爆的可能性, 為了保障飛艇安全必須要加大艇體的材料密度, 這樣無疑加重了飛艇的重量。

為了讓飛艇獲得更大的升力, 飛艇越做越大, 長此以往, 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同時這也是美日等國在臨近空間專案中投資幾十億美元而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臨近空間是離地面20至100公里處的區域, 這是人類尚未開發的一片空白區域, 開發潛力巨大, 我國可在這塊部署軍事設施。

可以對美日重點區域進行長時間不間斷的監視與觀測, 還可以干擾飛機和導彈等目標。 飛艇還可以用於航天器的補給站與中轉站, 也可以攜帶通訊基站與中繼平臺, 為無線電和手機使用者提供超視距通訊,

還能觀察大氣流向, 預測天氣等, 對民用幫助不少。 由於臨近空間的局限性, 無法部署飛機與衛星, 而變體飛艇恰恰是我們征服臨近空間的重要力量。

飛艇因為不採用燃燒來提供升力, 在能耗相通情況下, 飛艇駐留空中的時間遠大於飛機, 而且造成的污染比較小。 我國的這種飛艇變體技術, 美國也產生濃厚的興趣, 想要花高價買這項技術, 大家說, 我們能賣給美國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