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吹大了!说唐朝靠着隋朝的家底过日子,难怪美女都吃的那么胖

唐高宗李治時期, 有大臣向其進言稱隋朝積存的糧食足夠唐朝八百七十萬戶吃五十年。 后世許多文人學者不經考究, 認為隋朝真的留下了可以吃幾十年的糧食。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即使是在現如今, 我們很多老百姓過日子還都有存糧的習慣。 “手中有糧, 心中不慌”, 這是千百年來, 中華兒女總結出來的經驗。 歷史上很多英明的君主, 也都采用“高筑墻、廣積糧”的策略來保障江山社稷。 在浩瀚5000年歷史長河中, 曾經因饑荒而引起的人間慘案太多了, 百姓流離失所、易子而食, 餓殍遍野。 因此糧食對百姓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隋朝時期, 考慮到這一問題, 隋文帝在全國設立“社倉”。 政府提出號召, 在豐收的年景, 百姓自愿將余糧捐到社倉中, 作為賑災糧食儲備。 遇到收成不好的時節, 打開社倉, 分給百姓吃。 由當地百姓協商決定, 交多少, 怎么分, 官員們負責組織協調。

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公平, 有了利益時間長了就會有鉆空子謀取利益的人。 社倉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可是執行起來, 時間長了, 就變了味道。 一些鄉紳, 利用手中勢力, 對其親族等“特殊照顧”, 自愿也慢慢變成了強制。 慢慢的, 民怨不斷, 官司頻發, 國進民退的事實顯現出來。

當時的隋朝皇帝被阻塞視聽, 只能看見京都的繁華, 富人的安樂, 不知鄉野間再次有饑荒、有饑民,

這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至于社倉中的糧食, 一部分毀于戰亂, 一部分被亂兵饑民吃光, 哪里還能夠存放幾十年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