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五代戰機既然隱身了,我怎麼還能看見?這不是段子

作者:山野

殲20在航展上橫空出世後, 公開了很多圖片和視頻。 有軍迷調侃說, 五代戰機既然是隱身的, 那我怎麼還能看見?而且能用普通相機拍下來呢?

對不少人來說, 這算不得一個段子, 而是對戰機隱身技術的一個誤解。 戰機隱身, 不是“看不見”, 而是“探不到”。

最近關於五代戰機有個重磅, 以色列宣佈F-35戰機已參與戰備值班與實戰, 稱這將使以色列空軍在中東地區獲得“跨代優勢”。 F-35作為美制五代戰機, 雖然沒有超音速的巡航和超機動能力(最大飛行速度1.6馬赫), 但0.5平方米的雷達散射截面所帶來的隱身能力,

足以使其在中東地區傲立群雄。


F-35

飛機隱身是個什麼概念, 或者說飛機是如何實現“隱身”的?其實, 飛機的“隱身”, 通俗地說, 就是利用技術手段, 減弱雷達的反射波和光電設備等特徵資訊, 使敵方探測系統不易發現。

由於飛機形體的無線電波或光波, 是雷達或光電探測設備的信號源。 所以雷達工作時, 通過天線發射電磁波束, 以光速在空間傳播。 當波束遇到目標時, 目標受到激勵而生出二次輻射, 二次輻射中的一部分返回雷達為天線所接收, 稱為回波信號。 偵測方將回波信號通過放大、處理後顯示出來, 就達到了探測目標的目的。


世界上第一架“隱身”飛機SR-71偵察機

二戰後, 隨著防空武器的發展, 戰鬥機為減少戰鬥損傷,

隱身技術日益受到重視。

1963年2月, 美國洛克希德公司, 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隱身”飛機:SR-71偵察機。 它是第一種成功突破熱障的實用性噴氣式飛機。 有資料表明, SR-71偵察機直到1998年徹底退役, 還沒有一架被敵機或導彈擊落。 不過, 當初總共也就生產了32架, 現在都進了博物館。


F-22戰鬥機

到了1985年, F-22戰鬥機進行研製序列, 這是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聯合研製單座雙發高隱身性五代戰鬥機。 它於2005年開始服役, 是世界上第一款服役的五代戰機。 它採用外傾雙垂尾常規氣動佈局, 恰好處於一般隱身設計的邊緣, 全部武器都隱藏在4個內部彈艙中。


F-35

F-35的隱身設計, 借鑒了F-22的很多技術, 並在此基礎上得到了較大提升, 其雷達反射面積分析和計算,

採用整機電腦類比, 綜合了進氣道、吸波材料的影響, 其武器也採用內掛的方式。

F-35的總開發經費預估超過了400億美元, 美、英、意、澳等9個參與國計畫在2035年取得超過3000架F-35, 當然美軍的佔有量是最多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該機型的頭向雷達反射面積約為0.06平方米, 隱身效果更加明顯。

0.06平方米是什麼概念?雷達的探測距離, 除與雷達本身性能有關外, 還與目標的雷達截面積的四次方根成正比。 比如:一般戰鬥機的雷達截面積為1—10平方米;轟炸機為50—150平方米。 要想飛機不被探測到, 就只有大大減小飛機的雷達截面積, 或者說使回波信號大大減弱。

當然, 要想完全做到沒有回波信號, 或者試圖將發動機排氣溫度降到毫無特徵,

目前還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實現。

由此可知, 飛機的外形、結構材料與動力裝置決定了它的可探測性。 特別是外形, 90%的特徵信號是由其形狀產生。 為了最大限度達到“隱身”效果, 美國採取了不少辦法。

一是改變外形設計, 儘量消除可能產生角反射效應的部位;二是飛機構件最大限度採用非金屬材料, 並在敏感部位塗上吸波材料, 用以吸收電磁波, 降低反射回波;三是把外部冷空氣引入噴管, 與發動機高熱排氣混合降低排氣溫度, 或改變排氣流的方向, 使之避開紅外探測方向等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