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原历史真相,你永远想不到的结局!

我們都知道, 從古到今一直流行一句話, 就是“兩國交戰, 不斬來使”。 但為何就算不斬來使, 也很少有人愿意當兩國之間的使者呢?

“兩國交戰, 不斬來使”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 由于傳達信息不方便, 因此兩軍交戰時, 需要有一個人在兩軍之間傳遞信息, 故此就有了使者。

而使者, 變相就是個“將死之人”。 在歷史上, 使者被殺的事件數不勝數, 因為只要一句話說錯, 接下來等待他的話便是“拖出去斬了”。

其實, 一般來講使者是相當受交戰雙方尊敬的人, 用我們當代人的話來講, 使者相當于我們今日的外交官,

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是值得被保護和尊重的。

但在春秋戰國時期, 戰亂頻繁, 帶兵打仗的都是武官, 武官大部分都是大字不識幾個, 只懂得打仗, 脾氣一般都比較暴躁。

有時候, 本來兩國之間打不起來, 但帶兵打仗之人永遠想的就是能用武力解決的問題, 絕不多說一句話, 因此, 只要對方來使稍一說錯話, 等待他的便是殺頭的厄運!

因此, “兩國交戰, 不斬來使”并非真的不斬, 一旦來使被斬, 便意味著事情沒有商量的余地, 直接開戰即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