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美国专家气得直跺脚!为省钱修改“天眼”设计,宝贵数据即将丢失

本周早些時候, 有跡象表明“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的推進劑儲量已所剩無幾。 NASA的運行團隊已決定讓望遠鏡結束K2階段的第18個觀測周期, 進入休眠狀態。 按照目前的計劃, “開普勒”將在8月2日蘇醒并調整姿態使定向天線指向地球并下傳觀測數據。 如果一切順利, 運行團隊會在8月6日啟動第19個觀測周期。 如果發生意外, 正在進行的第18個觀測周期將成為“開普勒”的謝幕演出。

“開普勒”是一個以望遠鏡為核心設計的空間探測器, 其口徑不足1米、發射質量1噸有余, 比起前輩“哈勃”來小了很多。 但就是這樣一個小不點,

卻將系外行星天文學引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3年5月15日, “開普勒”的兩個動量輪故障失效, 但智慧的運行團隊還是利用剩余的動量輪和太陽能電池板的“光壓差”繼續維持其姿態穩定并成功開展K2階段觀測任務至今。

9年間, 天文學家從“開普勒”的探測數據中發現2841個系外行星系統, 其中經確認的系外行星達3797顆。 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同時期地面天文臺取得的成果。

“開普勒”的觀測原理很簡單, 也早已在地面天文臺上使用——凌日法。 簡單說就是測量行星經過恒星前方時對其遮擋導致的光度周期性變化, 從中得出行星的軌道參數、體積甚至有無大氣等細節信息。

通過對“開普勒”觀測數據的分析, 劃定了多個系外行星系統的“宜居帶”范圍并確認哪些行星位于其中。

在此基礎上再對這些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進行重點觀測。 可以說“開普勒”憑一己之力開啟了繼射電波段被動探測之外的另一條尋找外星生命乃至外星文明的嶄新道路。 更為全世界的科幻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腦洞”素材, 間接促進了科幻文學的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 “開普勒”的定向天線原本是裝在萬向節上的, 可利用電能實現對地定向。 為降低技術風險和研制成本, 研制團隊只能退而求其次將天線直接固定在衛星平臺上, 導致其每次下傳數據都得消耗寶貴的推進劑。 如今, 正是這個設計變更導致“開普勒”提前退休。 對于正處于摸索階段并期望“彎道超車”的我國空間天文領域,

一定要避免重演這樣的教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