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国历史最传奇的一战,其实失败者的战略并没有错

昆陽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指揮的綠林軍竟然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 創造了一個奇跡。 歷史上對這一戰眾說紛紜, 很有人覺得此戰太過不可思議, 甚至不相信是真實的。 其實, 這一戰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正確的戰略被錯誤的戰略打敗。 這是因為一方戰略雖然正確, 執行時的戰役指導和戰術運用卻是錯誤的;一方戰略雖然錯誤, 但戰役指導和戰術運用卻是正確的。 所以, 昆陽之戰從軍事上來說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戰例, 這種通過出色的戰役指揮來扭轉戰略失誤的戰例是不常見的。

從軍事學的角度, 此戰是個傳奇。

一、新朝末年天下起義軍蜂起, 王莽的新朝有崩盤的危險

新朝末年, 正處在風雨飄搖的動蕩時期, 人民怨聲載道, 加上連年災荒, 物價騰貴, 終于引起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其中赤眉、銅馬以及綠林等三支起義軍聲勢最為浩大, 赤眉軍和銅馬軍的人數都在數十萬之多, 控制了今山東、河北、安徽、河南等大部分的區域, 而綠林軍最初的時候, 比較弱小, 主要是活動在湖北和河南的交界地帶。

(赤眉、銅馬、綠林起義軍活動范圍示意圖)

從當時的天下形勢來看, 盡管關東大部分的區域已經淪陷到了農民軍的手中, 但是以銅馬和赤眉為主的農民軍的戰略思想十分的不明確,

他們沒有旗號, 沒有文號, 說起來只是一群因為受了災荒而被迫造反想要吃飽肚子的流民, 甚至可以說只是一群土匪。

王莽軍本意是要以重兵殲滅赤眉主力, 甚至還使用了赤地戰略, 在山東之地燒殺搶掠, 擠壓赤眉軍的生存空間, 當時山東的諺語說:“寧逢赤眉, 不逢太師!太師尚可, 更始殺我!”指的就是王莽派遣去鎮壓赤眉軍的主力新軍給老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越來越多的農民流離失所, 赤眉軍的兵源反而越來越大。

當新軍與赤眉在關東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 本來活動范圍小, 勢力最弱的綠林軍突然進入到了王莽的視野當中。 劉縯劉秀領導的春陵軍聯合了綠林軍, 大破王莽軍于藍鄉(今泌陽一帶),

一路向北, 又打敗了嚴尤、陳茂于淯陽, 竟然準備進攻南陽盆地最重要的郡治所在地宛城。

二、短視的綠林軍給了王莽一個翻盤的機會, 天下棋局重心轉移到了南陽郡

第一, 綠林軍犯了一個戰略性的大錯誤, 惹來了王莽的集火。

公元23年正月, 綠林軍連戰連捷, 進圍宛城。 二月, 劉玄就稱帝了, 改元更始。 綠林軍本來就是農民起義軍當中最為弱小的一支, 沒有“廣積糧, 緩稱王”卻迫不及待的建立起了政權, 封侯拜將,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愚蠢到找死的做法。

劉玄的即位, 本身就是矛盾的產物。 因為綠林軍是農民軍和豪強軍的結合, 農民軍的代表是劉縯、劉秀率領的春陵豪強軍約有數千人, 農民軍則占據綠林軍的大部分, 雙方的結合只是因為面臨王莽軍事壓力的產物,

互相之間矛盾重重, 劉縯本身十分強勢, 自己想當皇帝, 卻在帝位的爭奪中失敗。

劉縯本身的戰略企圖是奪取宛城, 形成東北上威脅洛陽, 打通與赤眉軍的聯系;西北上威脅長安, 直接可攻擊王莽腹心;又可以切斷王莽政權與荊襄的聯系。 所以, 一旦奪取宛城, 綠林軍將處于一個較為有利的戰略態勢。

但是劉玄的稱帝卻將自己納入了王莽的視線, 被視為重大威脅。 這是極為嚴重的失策。

第二, 王莽察覺到了一次絕佳的反擊戰機, 決定各個擊破首攻綠林軍。

本來, 王莽對綠林軍并不重視, 一直沒有動用主力前去鎮壓。 本來王莽的戰略部署為派太師王匡和國將哀章帥率兵三十萬東拒赤眉,

嚴尤和陳茂率兵十萬南擊綠林。

綠林軍的突然壯大, 進圍宛城給了王莽極大的威脅, 因為這樣一來, 三支農民軍隊對王莽政權形成了半包圍之勢, 王莽一下子感受到上中下三路的壓力。

但是, 危機之中醞釀著轉機。 王莽的新軍處在內線作戰, 而內線作戰的要點是:利用時間和空間的關系, 對敵人實施各個擊破。 本來王莽面臨來自赤眉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很大的軍事壓力, 一直沒有取得很好的戰果。 這就導致王莽的軍隊士氣日益低落, 這對軍隊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 王莽需要一個勝利, 來振奮軍心。 現在, 王莽面臨一個重大戰略選擇, 到底先打哪一路, 但綠林軍的強出頭幫助王莽定下來了決心。

而且此時的綠林軍謀圖宛城, 這會直接對長安構成威脅,而且其最為孤立突出,兵力也最弱,尚未能和赤眉軍形成有效聯絡。如果能一舉擊滅,必將大大振奮王莽聲威,反過來可以威赫其他起義軍,給予壓力,對他們的心理會造成極大波動。這是王莽一個反敗為勝的機會。可以看到,王莽的戰略企圖就是利用內線機動,快速擊滅綠林軍,一旦殲滅了綠林軍,則新軍可以東出洛陽,西南出方城隘口,對勢力范圍最大的赤眉軍形成鉗子攻勢,挾戰勝之威,以優勢兵力分割包圍赤眉軍。

當時其他方面的戰略形勢是,雖然赤眉軍逐步西進,但王莽在關東最重要的戰略要點洛陽依然還牢牢的掌握在了新朝的手中,赤眉軍想要逾越洛陽進攻新朝的心臟長安是很有難度的。

銅馬軍,雖然人數也在數十萬之多,但控制范圍更北面一些,以農民軍的軍事素養以及后勤裝備等條件的制約,想要渡過黃河逐鹿中原,還不具備條件。

王莽此人絕對是有戰略眼光的,他看到最弱的綠林對自己威脅最大,也最容易攻取,從中他看到了自己翻盤的機會。

王莽于是征調當時所謂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當軍中的類似參謀的官吏,并任用長人巨毋霸為壘尉,驅使虎、豹、犀牛、象等兇猛野獸圈至軍內飼養,震撼敵人。各州郡均自選精兵,由郡和牧守親自率領,限期到洛陽附近集中,在潁川又會合了嚴尤、陳茂的部隊,兵力達42萬多人,以殺雞用牛刀的架勢,直撲綠林軍,企圖解除宛城之圍,并想要一戰而殲滅綠林軍。

第三,宛城作為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大都市,成為了新漢必爭之地。

《漢書?食貨志下》說:“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這說明了宛城是當時天下最重要的六大城市之一,在這六座重要城市當中,從起義形勢圖來看,邯鄲、臨淄基本上已經處在了銅馬、赤眉起義軍的騷擾和實際控制范圍之內,洛陽也受到了威脅,那么宛城的重要性就更加的凸顯出來了,不容有失。

宛城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是秦國的大本營關中平原與楚國的中原爭霸前哨南陽盆地直至江漢平原的連接點,是武關道的重要一環,起自長安,經積道、灞上、芷陽、藍田、峣關、上洛、武關、丹水、淅、酈等地終點到宛城,而武關道的地位在諸驛路中僅次于“大路驛”潼關道,當年劉邦能夠先于項羽進入到咸陽城稱王,走的就是打下宛城之后直通武關的武關道。

(南陽盆地到關中平原的不二捷徑——武關道)

三、王莽的戰略決策雖然正確,戰役指導卻是錯誤

第一,王莽并沒有利用自身對綠林軍的外線優勢,反而集中兵力一路推進

王莽要解救宛城之圍,并擊滅綠林軍,有兩條通道,一是走武關道,東南下宛城;二是走取方城隘口,西南下宛城。

最終王莽選擇派大司空王邑去洛陽,和在洛陽的大司徒王尋合兵一處,再經潁川郡向宛城前進。

這是王莽的莫大失誤,用兵講究分合,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固然重要,但是利用外線優勢分進合擊一樣是取勝之道。面對三支農民軍,王莽處于內線,但單獨面對綠林軍,王莽處于外線。宛城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王莽軍可以從東北、西北兩個方向同時進軍。如果武關道也有一支王莽軍東南下,將對圍困宛城的綠林軍提出莫大的考驗。

但是,王莽選擇從潁川郡下宛城,而這進軍途中必然要經過昆陽。

第二、昆陽的地理位置及王莽的進軍路線決定了此地將成為棋眼

昆陽的位置非常重要,它處于南陽盆地東北邊的外緣,距離宛城210里,正處在黃淮平原和南陽盆地的交界處,伏牛山脈和桐柏山脈在此形成了一個豁口,是扼住了從洛陽、許昌等北方戰略要地進入到南陽盆地的門戶所在,北邊一點就是當年楚國的方城隘口。是從荊襄方向北上爭奪中原的咽喉要點,又是南下進入南陽盆地和荊襄盆地的橋頭堡。當時集結重兵在函谷關以東鎮壓赤眉綠林軍的新朝軍隊,若想進入到南陽盆地,鎮壓綠林軍起義,解救宛城之圍,此地為必經之路。所以,終西漢一世,都對此地極為重視,昆陽城雖小,城防卻極為堅固。

第三,新朝針對南陽的綠林軍的反應速度太慢,失去了戰略先手。

大司空王邑是帶著王莽的最新的戰略旨意接管軍隊指揮權的。當時,新朝的主力精銳軍團在洛陽一帶對付山東的赤眉軍,最高軍事長官是司徒王尋,卻沒有直接任命距離宛城不過500里外的司徒王尋統領各地軍馬救援南陽郡,延遲了出兵的最佳時間點。大軍逶迤千里,糧草輜重絡繹不絕。這些都不可避免的遲滯了新莽軍隊的快速反應,而綠林軍發展的速度卻很快,到了四月,劉秀等人就已經占領了昆陽、郾、定陵等地,勢力前鋒已經進入到了潁川郡。

綠林軍對此地的重要性非常清楚,他們的目標雖然是宛城,但他們深知昆陽對宛城的屏蔽作用,劉縯此人甚能用兵,一方面圍困宛城,另一方面分兵疾取昆陽,這樣一來就成了關門打狗之勢。這一手更是我軍的拿手好戲,如果對古代戰爭不熟悉,卻熟悉我軍軍史的讀者自然就可以知道昆陽一線的漢軍就是劉縯派出的阻援部隊。他們的任務就是在此地阻擊前來救援宛城的王莽軍。

一旦新朝的40多萬大軍碾壓過了昆陽,正在日夜圍困攻打宛城的劉縯等綠林軍將腹背受敵,很容易一敗涂地。日后的高粱河之戰就是這種情況

本來,嚴尤和陳茂負責和綠林軍作戰,可是作戰失利的他們卻在潁川郡逗留不前,坐看綠林軍奪取昆陽一線。此為王莽軍的一大失誤。

第四,王邑王尋太過重視昆陽的戰略位置,喪失了搶占先機的時機。

王莽制定的戰略,是要利用內線的優勢作戰,進行各個擊破。那么就必然要求王邑王尋所率領的大軍能迅速突破昆陽,深入南陽盆地,尋求決戰。也就是說必須牢牢把握住時間權和空間權來尋求主動。這是因為王莽是內線作戰,他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快速機動,利用其它方向的農民軍來不及完成反應的時間差來進行作戰,這就要求時間權和空間權必須時刻在手,用一個字形容就是,快。因此,絕不能頓兵于堅城之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王莽軍不拿下昆陽,直接繞城而走,也不可取。王莽軍的后勤補給都要通過昆陽這一小小隘口進行運輸,沒有被控制的昆陽會直接威脅到深入南陽的新軍的后勤補給線,一旦后勤補給線被斷,對于42萬大軍來說,是致命的。

所以王邑和王尋面臨著一個難題。但這時王邑做出了一個錯誤的部署,他決定先拿下昆陽,再繼續南下。

事實上,嚴尤曾提出另一個建議,那就是繞過昆陽,直接攻擊圍困宛城的綠林軍側背。正如上所說,王邑的決心太過求穩,嚴尤的建議太過冒險。正如剛才所講,用兵講究分合,昆陽周圍地勢狹隘,不是大軍屯軍之地,劉縯雖然派出了部隊阻擊,但兵力處于絕對劣勢。王邑無論是以主力圍困昆明,一部精銳南下要擊綠林軍側背,或者以強有力一部圍困昆陽,主力南下,都是可行之法。然而王邑只知道要集中兵力作戰,不懂分合之道,這正是洪承疇敗降的原因。

(南陽郡示意圖,葉縣即為昆陽)

四、劉秀精準把握了戰場態勢,定下了正確的決心

五月,劉秀在陽關遭遇王莽軍先頭部隊后,迅速退回了昆陽。此時,昆陽人心惶惶,負責鎮守昆陽的王鳳、王常等將領,鑒于雙方力量十分懸殊,對堅守昆陽信心不足,一些退入昆陽城中的官兵也驚惶失措,擔心妻子兒女和已經擄掠到手的那些財寶,想分散回去,保存自己的地盤和既得利益。

這個時候,劉秀站了出來,力排眾議,要求大家堅守城池。這是因為劉秀眼里看的是全局,他敏銳的意識到,昆陽一地的得失事關整個綠林軍的生死,而不僅僅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劉縯在這安排部隊的目的,就是要進行遲滯作戰,保障主力在宛城的軍事行動。在劉秀講清楚這層道理,昆陽的將領們都明白過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是,古時候作戰和現在不同,現代可以用遠程火力來實施區域控制,古代必須依靠兵力。昆陽的綠林軍不過八九千人,這點兵力只夠守城,是無法形成戰場遮斷的。要想進行遲滯作戰,必須在城外的要點有一支部隊為呼應,形成對圍城部隊的夾擊之勢。另一方面,城外能有救兵,會極大的增強城內堅守的信心。所以劉秀趁王莽軍尚未合圍后,帶著十三名勇士,突出昆陽去定陵、郾城等地,向那邊的一萬余綠林軍求援。

可以說,劉秀已經洞察到昆陽將成為整個宛城之戰的棋眼,實際上后來更成為天下大勢的棋眼。他明白自己必須以昆陽為支撐點,采取遲滯戰術,將王尋、王邑拖在昆陽,以取得綠林軍主力戰略回旋的余地。此非大智大勇是不能決斷的。昆陽,劉秀,將在一起打破王莽的戰略企圖。

五、王邑剛愎自用無法采納正確的戰術方法,讓大軍陷入苦戰當中。

王莽軍包圍昆陽后,開始晝夜攻打,攻城手段無所不用,挖地道,使用沖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泄,看起來63家軍事參謀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昆陽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戰斗最艱苦時,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尋竟然不許他們投降,非要踏平昆陽不可。于是,昆陽攻堅戰進入到了最困難的階段。

這時嚴尤看到昆陽難以在短期內攻下,便又建議王邑說:“兵法講圍城要留一面,我們應當讓昆陽之敵逃跑一些,使他們傳播失敗的消息以震撼宛城之敵,我們趁勢追殺,必能全勝。”

這個建議非常的毒辣,昆陽守軍已經難以堅持,如果突然網開一面,必將調動人的求生欲望,跟蹤這些潰兵進行追擊作戰,利用潰兵沖散圍困宛城的綠林軍主力大軍,是一個極好的,又是個極省力的撿便宜辦法。嚴尤號稱名將,作戰指揮有其獨到之處。

但不幸的是,王邑眼看昆陽城要破,拒絕了這個建議。

六、關鍵時刻到達戰場的劉秀展示了出色的指揮藝術

昆陽的堅固和守軍的頑強,讓城內的綠林軍等到了劉秀搬來的救兵。劉秀是歷代帝王中善能用兵的一個。從全局上說,劉秀只要能在昆陽一線阻擊王莽大軍,就是完成任務。然而,劉秀定下的決心卻是以昆陽牽制敵軍,自己去搬救兵,內外夾擊,戰勝敵軍。這需要驚人的膽略,劉秀能求援的救兵,不過萬余,加上昆陽城中的8、9千,也不過2萬,要用2萬去擊敗42萬,他能成功嗎?

第一,劉秀個人超強的個人魅力和說服能力,成功帶來外圍精銳援軍。

劉秀到了郾和定陵等地,針對綠林軍當中大部分人造反是為了發財致富的這種想法,直接說:“今若破敵,珍寶萬倍,大攻可成;如為所敗,首領無余,何財物之有?”這下子,讓那些專心掠奪財富的農民們眼睛冒綠光了,叫喊著跟著劉秀來到昆陽城下。

這些被一夜暴富的想法而弄的五內俱焚的綠林軍援軍,看到了新朝設立在昆陽城下的百來座軍營,還有數十萬的大軍,恐怕是恐懼和貪婪兩種情緒都交織在一起的吧?但此時的綠林軍已經沒有了退路,只能破釜沉舟的死戰。

第二,認識到初戰的關鍵性,劉秀身先士卒奮勇出擊,首戰用我,用我必勝

劉秀知道他們要面對的是42萬的敵軍,這個龐大的數字對己方來說,是個沉重的壓力。因此初戰必須得勝,如果不能勝,大家都會失去信心,軍心、士氣會受到沉重打擊,局面將會無法控制。這一戰,沒有任何辦法,兩軍陣前,勇者得勝耳。6月1日,劉秀選出了一千名敢死隊直接來到新莽軍營之外挑釁。王邑、王尋見劉秀兵少,有輕敵之心,只以數千人正面迎戰。這就給了劉秀一個機會,劉秀知道這是背水一戰,為了保證初戰勝利,振奮士氣,他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沖進敵陣,親自斬殺王莽軍幾十人,跟隨的將領都驚異地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小股敵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見了大敵,卻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后請你總在前面率領我們作戰,我們共同協力破敵”。

劉秀接著又率領將士再向王莽軍攻擊,王莽軍被打得大敗,劉秀軍斬殺新軍近千人。這樣一來,大大地鼓舞了綠林軍的斗志,他們看到王莽軍人雖然多,但士氣低落,戰斗力不足,這樣就有了作戰的信心。

第三,劉秀成功運用心理戰術,瓦解新軍的士氣。

但是,光有信心還是沒用的,王莽軍畢竟有42萬大軍。接下來該怎么辦?

當時,宛城已經被綠林軍攻下,劉秀并不知道,但他知道如何利用宣傳瓦解敵軍斗志,于是故意散布謠言,把寫有宛城綠林軍已獲勝,“宛下兵到”的密信,射進昆陽城內,同時也轉落到新軍手中,王邑、王尋并不相信,嗤之以鼻,但是新軍將士本就是很多被逼參軍,連年征戰朝不保夕之下士氣本就低落,很容易就相信流言,加上數十萬大軍遲遲都打不下一個昆陽,都沒有了斗志。

攻心戰和運動戰的成功讓劉秀搏出了一個很好的開局,在接下來的戰斗當中,讓劉秀能夠盡情發揮。

(昆陽之戰示意圖)

第四,劉秀結合昆陽狹窄不利大規模軍團作戰的地理,成功突破對方中軍。

在成功提升己方信心和摧毀敵方斗志后,最后一個擺在劉秀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擊敗王莽軍。王莽軍雖然連戰連敗,但畢竟有42萬,光憑這樣的小規模戰斗,這點損失對王莽軍來說無關痛癢。因此,接下來的戰斗,劉秀必須一擊必殺。

而王邑、王尋的布陣給了劉秀機會。

昆陽是“百泉之匯,素有昆澧二水抱佳城、伏牛二龍鎮昆陽”之說,東西兩側分別是伏牛山脈和桐柏山脈,同時又被昆澧二水豐富的水系圍繞,地形十分的狹窄,不利于大兵團作戰,同時也會限制大兵團的機動。

王邑、王尋把自己所有的部隊全部擺在了這么一個地方,這就導致一個問題,他們的軍陣必然是十分緊湊、擁擠不堪的。看起來是個刺猬,實際上破綻百出。無論是古代的軍陣還是現代的陣型,都需要一定的空間來保持其運轉靈活。軍隊的集結離散必須得有足夠的空間來實施,不然其中的各要素無從發揮戰斗力。所以,王邑、王尋的軍陣似乎是集中了兵力,實際上根本動不了。42萬大軍的聯絡和指揮,即使是現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那個時候,作戰指揮依靠旗鼓,在這種狹小空間內,哪里能收發自如。

這一點,被劉秀看在眼里。于是,劉秀決定把目標直指城西王邑、王尋的中軍。

正好此時,劉秀之前的心理戰已經大獲成功

劉秀決定抓住戰機,迅速組織三千人的精銳敢死隊,出其不意自城西水道沖擊新軍的中堅。

王邑、王尋在遭到劉秀突然襲擊后,因為擔心部隊的調動引起混亂,這種混亂在古代軍陣中是致命的,因為指揮系統的局限,基本沒有能力恢復,比如淝水之戰。所以王邑、王尋下令,各營不要輕舉妄動,親自率領自己中軍1萬余人獨自與劉秀的敢死隊交戰。

劉秀已經知道了王莽軍軍陣的弱點,那就是因為地形限制、兵力過多,要展開戰斗隊形比平時需要更多的時間。于是,劉秀趁敵立足未穩,直接率軍殺了進去,場面在戰斗開始的一剎那就變成了混戰。可憐王莽軍在陣形尚未展開之際就陷入了被動,王尋在亂軍中直接被殺。其余各軍一來限于命令,不能參戰;二來借口有命令,不想參戰;三來實際在這么狹小的地域,也無法投入更多部隊參戰;都做壁上之觀。王邑所部本來就士氣低落,又因為遭到劉秀直接沖殺,根本無法進入戰斗位置,一敗涂地。昆陽城中的綠林軍看出了便宜,開城門進行夾擊。敗軍遭到這樣的夾擊,唯一的后果就是變成潰軍,王莽軍42萬人全部崩潰。在這個時候老天爺也出來幫劉秀的忙,狂風大起,電閃雷鳴,雨下入注,昆陽城北的滍水洪水暴漲,王莽軍士卒爭先恐后渡河逃命,“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綠林軍繳獲了王莽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東西堆積如山,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剩下的燒掉,到現在在舊縣鄉附近還有燒車河的故事。

縱觀劉秀在戰斗中的戰術運用,可以發現,劉秀的作戰指揮一環緊扣一環。第一步以自己的奮勇戰斗保證初戰的勝利,向士卒們證明,王莽軍人雖多,但不值得恐懼,首先解決自己部隊信心的問題。第二步,以心理攻勢,進行攻心宣傳,摧毀王莽軍的斗志,進一步減少王莽軍人多勢眾的優勢。第三步,針對王莽軍軍陣的弱點,巧妙利用地形,直撲王莽軍指揮中樞,從根本上消解王莽軍的兵力優勢。

而王邑、王尋方面,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兵多將廣,達到了21比1的程度。但是因為盲目的固執,非要拿下昆陽,導致這42萬大軍擁擠在伏牛山、桐柏山,滍水和昆水這一狹小區域內,兵力優勢根本無從發揮。在部隊戰斗力不及敵方的情況下,集中兵力是一個解決之道,但過于集中兵力,甚至是猬集在一起,只會讓自己指揮失靈。坎尼之戰羅馬軍團敗亡、松錦之戰洪承疇的覆滅,都是不知道用兵分與合,作戰體系應該松緊有致的原因。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提及昆陽之戰,說:“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關于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歷史事實,中外歷史上這類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國如……新漢昆陽之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

毛主席的評論可謂直擊要害。本來,綠林軍過早的稱帝,間接的幫助王莽定下首先擊破綠林的戰略決心。可以說綠林軍是為了“革命事業,故意吸引王莽注意,引火燒身”,目光不可以說不短視,戰略不可以說不錯誤。

但憑借劉秀出色的戰役指導,硬生生通過戰術的運用把一個錯誤的戰略給扭轉過來,完成了中外戰爭史上敵我兵力比例最懸殊的一次逆襲,與項羽3萬騎兵擊破劉邦56萬大軍并駕齊驅。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這會直接對長安構成威脅,而且其最為孤立突出,兵力也最弱,尚未能和赤眉軍形成有效聯絡。如果能一舉擊滅,必將大大振奮王莽聲威,反過來可以威赫其他起義軍,給予壓力,對他們的心理會造成極大波動。這是王莽一個反敗為勝的機會。可以看到,王莽的戰略企圖就是利用內線機動,快速擊滅綠林軍,一旦殲滅了綠林軍,則新軍可以東出洛陽,西南出方城隘口,對勢力范圍最大的赤眉軍形成鉗子攻勢,挾戰勝之威,以優勢兵力分割包圍赤眉軍。

當時其他方面的戰略形勢是,雖然赤眉軍逐步西進,但王莽在關東最重要的戰略要點洛陽依然還牢牢的掌握在了新朝的手中,赤眉軍想要逾越洛陽進攻新朝的心臟長安是很有難度的。

銅馬軍,雖然人數也在數十萬之多,但控制范圍更北面一些,以農民軍的軍事素養以及后勤裝備等條件的制約,想要渡過黃河逐鹿中原,還不具備條件。

王莽此人絕對是有戰略眼光的,他看到最弱的綠林對自己威脅最大,也最容易攻取,從中他看到了自己翻盤的機會。

王莽于是征調當時所謂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當軍中的類似參謀的官吏,并任用長人巨毋霸為壘尉,驅使虎、豹、犀牛、象等兇猛野獸圈至軍內飼養,震撼敵人。各州郡均自選精兵,由郡和牧守親自率領,限期到洛陽附近集中,在潁川又會合了嚴尤、陳茂的部隊,兵力達42萬多人,以殺雞用牛刀的架勢,直撲綠林軍,企圖解除宛城之圍,并想要一戰而殲滅綠林軍。

第三,宛城作為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大都市,成為了新漢必爭之地。

《漢書?食貨志下》說:“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這說明了宛城是當時天下最重要的六大城市之一,在這六座重要城市當中,從起義形勢圖來看,邯鄲、臨淄基本上已經處在了銅馬、赤眉起義軍的騷擾和實際控制范圍之內,洛陽也受到了威脅,那么宛城的重要性就更加的凸顯出來了,不容有失。

宛城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是秦國的大本營關中平原與楚國的中原爭霸前哨南陽盆地直至江漢平原的連接點,是武關道的重要一環,起自長安,經積道、灞上、芷陽、藍田、峣關、上洛、武關、丹水、淅、酈等地終點到宛城,而武關道的地位在諸驛路中僅次于“大路驛”潼關道,當年劉邦能夠先于項羽進入到咸陽城稱王,走的就是打下宛城之后直通武關的武關道。

(南陽盆地到關中平原的不二捷徑——武關道)

三、王莽的戰略決策雖然正確,戰役指導卻是錯誤

第一,王莽并沒有利用自身對綠林軍的外線優勢,反而集中兵力一路推進

王莽要解救宛城之圍,并擊滅綠林軍,有兩條通道,一是走武關道,東南下宛城;二是走取方城隘口,西南下宛城。

最終王莽選擇派大司空王邑去洛陽,和在洛陽的大司徒王尋合兵一處,再經潁川郡向宛城前進。

這是王莽的莫大失誤,用兵講究分合,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固然重要,但是利用外線優勢分進合擊一樣是取勝之道。面對三支農民軍,王莽處于內線,但單獨面對綠林軍,王莽處于外線。宛城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王莽軍可以從東北、西北兩個方向同時進軍。如果武關道也有一支王莽軍東南下,將對圍困宛城的綠林軍提出莫大的考驗。

但是,王莽選擇從潁川郡下宛城,而這進軍途中必然要經過昆陽。

第二、昆陽的地理位置及王莽的進軍路線決定了此地將成為棋眼

昆陽的位置非常重要,它處于南陽盆地東北邊的外緣,距離宛城210里,正處在黃淮平原和南陽盆地的交界處,伏牛山脈和桐柏山脈在此形成了一個豁口,是扼住了從洛陽、許昌等北方戰略要地進入到南陽盆地的門戶所在,北邊一點就是當年楚國的方城隘口。是從荊襄方向北上爭奪中原的咽喉要點,又是南下進入南陽盆地和荊襄盆地的橋頭堡。當時集結重兵在函谷關以東鎮壓赤眉綠林軍的新朝軍隊,若想進入到南陽盆地,鎮壓綠林軍起義,解救宛城之圍,此地為必經之路。所以,終西漢一世,都對此地極為重視,昆陽城雖小,城防卻極為堅固。

第三,新朝針對南陽的綠林軍的反應速度太慢,失去了戰略先手。

大司空王邑是帶著王莽的最新的戰略旨意接管軍隊指揮權的。當時,新朝的主力精銳軍團在洛陽一帶對付山東的赤眉軍,最高軍事長官是司徒王尋,卻沒有直接任命距離宛城不過500里外的司徒王尋統領各地軍馬救援南陽郡,延遲了出兵的最佳時間點。大軍逶迤千里,糧草輜重絡繹不絕。這些都不可避免的遲滯了新莽軍隊的快速反應,而綠林軍發展的速度卻很快,到了四月,劉秀等人就已經占領了昆陽、郾、定陵等地,勢力前鋒已經進入到了潁川郡。

綠林軍對此地的重要性非常清楚,他們的目標雖然是宛城,但他們深知昆陽對宛城的屏蔽作用,劉縯此人甚能用兵,一方面圍困宛城,另一方面分兵疾取昆陽,這樣一來就成了關門打狗之勢。這一手更是我軍的拿手好戲,如果對古代戰爭不熟悉,卻熟悉我軍軍史的讀者自然就可以知道昆陽一線的漢軍就是劉縯派出的阻援部隊。他們的任務就是在此地阻擊前來救援宛城的王莽軍。

一旦新朝的40多萬大軍碾壓過了昆陽,正在日夜圍困攻打宛城的劉縯等綠林軍將腹背受敵,很容易一敗涂地。日后的高粱河之戰就是這種情況

本來,嚴尤和陳茂負責和綠林軍作戰,可是作戰失利的他們卻在潁川郡逗留不前,坐看綠林軍奪取昆陽一線。此為王莽軍的一大失誤。

第四,王邑王尋太過重視昆陽的戰略位置,喪失了搶占先機的時機。

王莽制定的戰略,是要利用內線的優勢作戰,進行各個擊破。那么就必然要求王邑王尋所率領的大軍能迅速突破昆陽,深入南陽盆地,尋求決戰。也就是說必須牢牢把握住時間權和空間權來尋求主動。這是因為王莽是內線作戰,他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快速機動,利用其它方向的農民軍來不及完成反應的時間差來進行作戰,這就要求時間權和空間權必須時刻在手,用一個字形容就是,快。因此,絕不能頓兵于堅城之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王莽軍不拿下昆陽,直接繞城而走,也不可取。王莽軍的后勤補給都要通過昆陽這一小小隘口進行運輸,沒有被控制的昆陽會直接威脅到深入南陽的新軍的后勤補給線,一旦后勤補給線被斷,對于42萬大軍來說,是致命的。

所以王邑和王尋面臨著一個難題。但這時王邑做出了一個錯誤的部署,他決定先拿下昆陽,再繼續南下。

事實上,嚴尤曾提出另一個建議,那就是繞過昆陽,直接攻擊圍困宛城的綠林軍側背。正如上所說,王邑的決心太過求穩,嚴尤的建議太過冒險。正如剛才所講,用兵講究分合,昆陽周圍地勢狹隘,不是大軍屯軍之地,劉縯雖然派出了部隊阻擊,但兵力處于絕對劣勢。王邑無論是以主力圍困昆明,一部精銳南下要擊綠林軍側背,或者以強有力一部圍困昆陽,主力南下,都是可行之法。然而王邑只知道要集中兵力作戰,不懂分合之道,這正是洪承疇敗降的原因。

(南陽郡示意圖,葉縣即為昆陽)

四、劉秀精準把握了戰場態勢,定下了正確的決心

五月,劉秀在陽關遭遇王莽軍先頭部隊后,迅速退回了昆陽。此時,昆陽人心惶惶,負責鎮守昆陽的王鳳、王常等將領,鑒于雙方力量十分懸殊,對堅守昆陽信心不足,一些退入昆陽城中的官兵也驚惶失措,擔心妻子兒女和已經擄掠到手的那些財寶,想分散回去,保存自己的地盤和既得利益。

這個時候,劉秀站了出來,力排眾議,要求大家堅守城池。這是因為劉秀眼里看的是全局,他敏銳的意識到,昆陽一地的得失事關整個綠林軍的生死,而不僅僅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劉縯在這安排部隊的目的,就是要進行遲滯作戰,保障主力在宛城的軍事行動。在劉秀講清楚這層道理,昆陽的將領們都明白過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是,古時候作戰和現在不同,現代可以用遠程火力來實施區域控制,古代必須依靠兵力。昆陽的綠林軍不過八九千人,這點兵力只夠守城,是無法形成戰場遮斷的。要想進行遲滯作戰,必須在城外的要點有一支部隊為呼應,形成對圍城部隊的夾擊之勢。另一方面,城外能有救兵,會極大的增強城內堅守的信心。所以劉秀趁王莽軍尚未合圍后,帶著十三名勇士,突出昆陽去定陵、郾城等地,向那邊的一萬余綠林軍求援。

可以說,劉秀已經洞察到昆陽將成為整個宛城之戰的棋眼,實際上后來更成為天下大勢的棋眼。他明白自己必須以昆陽為支撐點,采取遲滯戰術,將王尋、王邑拖在昆陽,以取得綠林軍主力戰略回旋的余地。此非大智大勇是不能決斷的。昆陽,劉秀,將在一起打破王莽的戰略企圖。

五、王邑剛愎自用無法采納正確的戰術方法,讓大軍陷入苦戰當中。

王莽軍包圍昆陽后,開始晝夜攻打,攻城手段無所不用,挖地道,使用沖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泄,看起來63家軍事參謀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昆陽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戰斗最艱苦時,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尋竟然不許他們投降,非要踏平昆陽不可。于是,昆陽攻堅戰進入到了最困難的階段。

這時嚴尤看到昆陽難以在短期內攻下,便又建議王邑說:“兵法講圍城要留一面,我們應當讓昆陽之敵逃跑一些,使他們傳播失敗的消息以震撼宛城之敵,我們趁勢追殺,必能全勝。”

這個建議非常的毒辣,昆陽守軍已經難以堅持,如果突然網開一面,必將調動人的求生欲望,跟蹤這些潰兵進行追擊作戰,利用潰兵沖散圍困宛城的綠林軍主力大軍,是一個極好的,又是個極省力的撿便宜辦法。嚴尤號稱名將,作戰指揮有其獨到之處。

但不幸的是,王邑眼看昆陽城要破,拒絕了這個建議。

六、關鍵時刻到達戰場的劉秀展示了出色的指揮藝術

昆陽的堅固和守軍的頑強,讓城內的綠林軍等到了劉秀搬來的救兵。劉秀是歷代帝王中善能用兵的一個。從全局上說,劉秀只要能在昆陽一線阻擊王莽大軍,就是完成任務。然而,劉秀定下的決心卻是以昆陽牽制敵軍,自己去搬救兵,內外夾擊,戰勝敵軍。這需要驚人的膽略,劉秀能求援的救兵,不過萬余,加上昆陽城中的8、9千,也不過2萬,要用2萬去擊敗42萬,他能成功嗎?

第一,劉秀個人超強的個人魅力和說服能力,成功帶來外圍精銳援軍。

劉秀到了郾和定陵等地,針對綠林軍當中大部分人造反是為了發財致富的這種想法,直接說:“今若破敵,珍寶萬倍,大攻可成;如為所敗,首領無余,何財物之有?”這下子,讓那些專心掠奪財富的農民們眼睛冒綠光了,叫喊著跟著劉秀來到昆陽城下。

這些被一夜暴富的想法而弄的五內俱焚的綠林軍援軍,看到了新朝設立在昆陽城下的百來座軍營,還有數十萬的大軍,恐怕是恐懼和貪婪兩種情緒都交織在一起的吧?但此時的綠林軍已經沒有了退路,只能破釜沉舟的死戰。

第二,認識到初戰的關鍵性,劉秀身先士卒奮勇出擊,首戰用我,用我必勝

劉秀知道他們要面對的是42萬的敵軍,這個龐大的數字對己方來說,是個沉重的壓力。因此初戰必須得勝,如果不能勝,大家都會失去信心,軍心、士氣會受到沉重打擊,局面將會無法控制。這一戰,沒有任何辦法,兩軍陣前,勇者得勝耳。6月1日,劉秀選出了一千名敢死隊直接來到新莽軍營之外挑釁。王邑、王尋見劉秀兵少,有輕敵之心,只以數千人正面迎戰。這就給了劉秀一個機會,劉秀知道這是背水一戰,為了保證初戰勝利,振奮士氣,他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沖進敵陣,親自斬殺王莽軍幾十人,跟隨的將領都驚異地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小股敵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見了大敵,卻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后請你總在前面率領我們作戰,我們共同協力破敵”。

劉秀接著又率領將士再向王莽軍攻擊,王莽軍被打得大敗,劉秀軍斬殺新軍近千人。這樣一來,大大地鼓舞了綠林軍的斗志,他們看到王莽軍人雖然多,但士氣低落,戰斗力不足,這樣就有了作戰的信心。

第三,劉秀成功運用心理戰術,瓦解新軍的士氣。

但是,光有信心還是沒用的,王莽軍畢竟有42萬大軍。接下來該怎么辦?

當時,宛城已經被綠林軍攻下,劉秀并不知道,但他知道如何利用宣傳瓦解敵軍斗志,于是故意散布謠言,把寫有宛城綠林軍已獲勝,“宛下兵到”的密信,射進昆陽城內,同時也轉落到新軍手中,王邑、王尋并不相信,嗤之以鼻,但是新軍將士本就是很多被逼參軍,連年征戰朝不保夕之下士氣本就低落,很容易就相信流言,加上數十萬大軍遲遲都打不下一個昆陽,都沒有了斗志。

攻心戰和運動戰的成功讓劉秀搏出了一個很好的開局,在接下來的戰斗當中,讓劉秀能夠盡情發揮。

(昆陽之戰示意圖)

第四,劉秀結合昆陽狹窄不利大規模軍團作戰的地理,成功突破對方中軍。

在成功提升己方信心和摧毀敵方斗志后,最后一個擺在劉秀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擊敗王莽軍。王莽軍雖然連戰連敗,但畢竟有42萬,光憑這樣的小規模戰斗,這點損失對王莽軍來說無關痛癢。因此,接下來的戰斗,劉秀必須一擊必殺。

而王邑、王尋的布陣給了劉秀機會。

昆陽是“百泉之匯,素有昆澧二水抱佳城、伏牛二龍鎮昆陽”之說,東西兩側分別是伏牛山脈和桐柏山脈,同時又被昆澧二水豐富的水系圍繞,地形十分的狹窄,不利于大兵團作戰,同時也會限制大兵團的機動。

王邑、王尋把自己所有的部隊全部擺在了這么一個地方,這就導致一個問題,他們的軍陣必然是十分緊湊、擁擠不堪的。看起來是個刺猬,實際上破綻百出。無論是古代的軍陣還是現代的陣型,都需要一定的空間來保持其運轉靈活。軍隊的集結離散必須得有足夠的空間來實施,不然其中的各要素無從發揮戰斗力。所以,王邑、王尋的軍陣似乎是集中了兵力,實際上根本動不了。42萬大軍的聯絡和指揮,即使是現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那個時候,作戰指揮依靠旗鼓,在這種狹小空間內,哪里能收發自如。

這一點,被劉秀看在眼里。于是,劉秀決定把目標直指城西王邑、王尋的中軍。

正好此時,劉秀之前的心理戰已經大獲成功

劉秀決定抓住戰機,迅速組織三千人的精銳敢死隊,出其不意自城西水道沖擊新軍的中堅。

王邑、王尋在遭到劉秀突然襲擊后,因為擔心部隊的調動引起混亂,這種混亂在古代軍陣中是致命的,因為指揮系統的局限,基本沒有能力恢復,比如淝水之戰。所以王邑、王尋下令,各營不要輕舉妄動,親自率領自己中軍1萬余人獨自與劉秀的敢死隊交戰。

劉秀已經知道了王莽軍軍陣的弱點,那就是因為地形限制、兵力過多,要展開戰斗隊形比平時需要更多的時間。于是,劉秀趁敵立足未穩,直接率軍殺了進去,場面在戰斗開始的一剎那就變成了混戰。可憐王莽軍在陣形尚未展開之際就陷入了被動,王尋在亂軍中直接被殺。其余各軍一來限于命令,不能參戰;二來借口有命令,不想參戰;三來實際在這么狹小的地域,也無法投入更多部隊參戰;都做壁上之觀。王邑所部本來就士氣低落,又因為遭到劉秀直接沖殺,根本無法進入戰斗位置,一敗涂地。昆陽城中的綠林軍看出了便宜,開城門進行夾擊。敗軍遭到這樣的夾擊,唯一的后果就是變成潰軍,王莽軍42萬人全部崩潰。在這個時候老天爺也出來幫劉秀的忙,狂風大起,電閃雷鳴,雨下入注,昆陽城北的滍水洪水暴漲,王莽軍士卒爭先恐后渡河逃命,“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綠林軍繳獲了王莽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東西堆積如山,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剩下的燒掉,到現在在舊縣鄉附近還有燒車河的故事。

縱觀劉秀在戰斗中的戰術運用,可以發現,劉秀的作戰指揮一環緊扣一環。第一步以自己的奮勇戰斗保證初戰的勝利,向士卒們證明,王莽軍人雖多,但不值得恐懼,首先解決自己部隊信心的問題。第二步,以心理攻勢,進行攻心宣傳,摧毀王莽軍的斗志,進一步減少王莽軍人多勢眾的優勢。第三步,針對王莽軍軍陣的弱點,巧妙利用地形,直撲王莽軍指揮中樞,從根本上消解王莽軍的兵力優勢。

而王邑、王尋方面,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兵多將廣,達到了21比1的程度。但是因為盲目的固執,非要拿下昆陽,導致這42萬大軍擁擠在伏牛山、桐柏山,滍水和昆水這一狹小區域內,兵力優勢根本無從發揮。在部隊戰斗力不及敵方的情況下,集中兵力是一個解決之道,但過于集中兵力,甚至是猬集在一起,只會讓自己指揮失靈。坎尼之戰羅馬軍團敗亡、松錦之戰洪承疇的覆滅,都是不知道用兵分與合,作戰體系應該松緊有致的原因。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提及昆陽之戰,說:“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關于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歷史事實,中外歷史上這類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國如……新漢昆陽之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

毛主席的評論可謂直擊要害。本來,綠林軍過早的稱帝,間接的幫助王莽定下首先擊破綠林的戰略決心。可以說綠林軍是為了“革命事業,故意吸引王莽注意,引火燒身”,目光不可以說不短視,戰略不可以說不錯誤。

但憑借劉秀出色的戰役指導,硬生生通過戰術的運用把一個錯誤的戰略給扭轉過來,完成了中外戰爭史上敵我兵力比例最懸殊的一次逆襲,與項羽3萬騎兵擊破劉邦56萬大軍并駕齊驅。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