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国天盾导弹研制成功,万米高空可拦截比子弹快10倍的目标

中國近年分別發展了陸基高空大氣層外末段反導系統和高空中段反導系統, 經過多次反導試驗, 成功驗證了中國的反導能力。 但是在負責攔截近程戰術地對彈道導彈的末段低層大氣層內動能反導系統卻一直沒有太多的消息。

近日在航天科工關于張奕群研究室的事跡介紹里, 我們終于看到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這個團隊承擔防御導彈控制系統設計與試驗任務, 研制了代號“天盾”的我國新一代防御導彈武器控制系統。 新一代空天防御導彈, 作為大國的戰略基石, 是導彈防御技術的制高點,

研制難度極高, 世界上僅少數國家擁有這種技術。 導彈能在幾萬米的高度, 攔截相當子彈速度10倍的目標, 表明“天盾”系統主要任務就是動能反導。

“天盾”空天防御導彈經過多年艱苦研制, 在2017年連續兩次發射成功, 終于獲得了勝利。

中國的導彈防御系統研制第一種型號是HQ-19, 這個型號在90年代末就開始預研。 早幾年就已經進行了數次成功的攔截試驗, 并不存在現在才試驗成功的情況。

PAC-3彈體前部周向布置的180個固體姿態控制發動機

最近進行的陸基中段攔截試驗的時間是在2017年的7月和2018年的2月。 “天盾”系統首次試驗成功的事跡報道時間是2017年的5月, 第二次試驗報道時間在2018年1月的一篇報道里。 顯然時間上不交叉。 這樣分析下來,

就是反導系統的最后一個環節: 末段低層大氣層內動能反導。

低層末段反導系統在技術上跟大氣層外反導系統有很大的不同, 大氣層外反導, 攔截彈頭主要在大氣層外接近真空的環境中飛行, 不受大氣環境影響, 控制相對簡單。 但是在大氣層內反導, 空氣密度、大氣擾動都會對控制產生不利影響, 增加了控制的難度, 導彈控制要結合氣動控制面和直接力控制, 達到直接碰撞殺手要求的精度。 這里代表性型號的就是美國PAC-3導彈系統。

PAC-3 采用高速動能攔截彈, 在較低的大氣層中以極高的速度、直接撞擊方式攔截來襲導彈, 依靠動能引爆敵方導彈戰斗部。 對射程1000公里的彈道導彈類目標攔截距離可達到30公里。

60年代前蘇聯的薩姆-5防空導彈就達到400公里射程,

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

俄羅斯最近完成S-400的40N6E遠程地對空導彈國家試驗。 俄方宣稱新型導彈最大射高達到185公里。 俄羅斯近年經濟衰落, 沒有能力發展直接碰撞彈頭(KKV)技術, 在反導技術領域上已經落后, 40N6E導彈還是傳統的破片殺傷技術。

在海灣戰爭中, 采用破片戰斗部的PAC-2防空導彈不能有效摧毀彈道彈頭, 如果增加破片質量以獲得理想的殺傷效果。 會使導彈變得笨重, 影響其機動性能, 攔截彈的機動能力受限。 海灣戰爭之后, 美國發展了直接碰撞動能殺傷技術的愛國者3(PAC-3)型導彈。 S-400對導彈的攔截能力是否真如俄羅斯所說的還是要打問號的, 打得遠打得高不是問題, 打得中, 有效才是真功夫。

PAC-3導彈發射, 可見前部的固體姿控發動機工作

PAC-3導彈在對付彈道導彈之余, 憑借直接力控制, 能提供更大的機動過載。 攔截飛機等氣動目標的能力也比傳統防空導彈更強, 對付飛機最大射程達到160公里, 改進型更超過200公里。 這是在長度不到5米, 重量只有300多公斤的情況下達到的。

中國的“天盾”系統, 采用跟美國PAC-3一樣的設計思路, 導引頭采用毫米波主動雷達, 采用固體姿態發動機跟氣動尾舵控制。 沒有彈翼, 飛行阻力小, 精度高。 在事跡介紹的資料中提到, 該系統的攔截高度達到了數十公里, 這已經超過PAC-3導彈15公里攔截高度的水平, 說明中國的“天盾”系統有著比PAC-3更大的攔截范圍。

作為導彈防御系統的最后一塊短板, 中國終于補上了。

(作者:小新sunny)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