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纪录片《浩劫》导演克劳德·朗兹曼去世,享年92岁

法國紀錄片大師克勞德·朗茲曼。 東方IC 資料

法國紀錄片大師克勞德·朗茲曼(Claude Lanzmann)于7月5日在巴黎圣安托萬醫院去世, 享年92歲。 朗茲曼從影近半世紀, 但導演的作品總計僅十部。 在其中, 以1985年的《浩劫》(Shoah)影響力最巨, 足以令其名垂青史。 死訊傳來之際, 正值其新作《四姐妹》(Les Quatres Soeurs)在法公映, 不免更加令人唏噓。

克勞德·朗茲曼1925年11月27日出生于巴黎一個猶太人家庭, 少年時代正巧趕上“二戰”, 全家四處躲避方才幸免于難。 18歲時, 他加入下屬法國共產黨的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 成為法國地下抵抗組織游擊隊的成員, 活躍在法國中部城市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一帶。

戰后, 他回到巴黎, 進入索邦大學專攻哲學, 畢業論文寫的是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 之后更專門去了德國圖賓根大學繼續研讀哲學, 為的是想看看德國老百姓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1947年, 法國哲學家薩特發表了《關于猶太人問題的思考》一文, 震動整個歐洲。 正在柏林自由大學任教的朗茲曼也深受其影響, 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猶太人身份。

1950年代初, 朗茲曼回到法國從事記者工作, 為《世界報》等媒體撰寫大量文章, 也吸引到了薩特的注意。 1952年, 他與薩特、西蒙娜·德·波伏娃相識, 也加入了他們創辦的《現代》雜志編輯部(1986年波伏娃去世之后, 朗茲曼接任主編一職, 直至他昨日離世)。 這一時期, 他也積極投身政治運動,

去過朝鮮前線報道, 參與過法國知識界反對阿爾及利亞戰爭的行動, 關注過巴以之間的爭端。 漸漸, 朗茲曼發現文字已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反而是電影這一媒介, 更具力量與深度。

1972年, 從未學過電影的朗茲曼完成了自己的紀錄片處女作《為什么是以色列》。 這部長度185分鐘的作品, 拍攝于以色列建國二十多年之后, 導演通過大量人物訪談的剪輯、拼貼, 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該片完成之后, 朗茲曼又投入了下一部作品的籌備, 那便是耗時十二年完成, 累計獲得350小時采訪素材, 光剪輯就做了四年的《浩劫》。

《浩劫》海報

在這部長度達到9小時26分鐘的紀錄片中, 朗茲曼走訪多位納粹大屠殺的親歷者, 從多個角度回顧這場人間浩劫,

再輔以納粹集中營舊址如今一派寧靜祥和的空鏡頭, 以口述的方式重塑歷史(《浩劫》的一大特點便是幾乎不使用任何歷史影像、檔案畫面), 并積極邀請觀眾參與其中。 影片上映后引發巨大反響, 其中既有法國電影最高獎項愷撒獎特別榮譽獎的肯定, 也有少許關于其內容真實性的爭議。

《浩劫》劇照

2017年5月, 朗茲曼的第七部電影紀錄片《燃燒彈》(Napalm)在戛納電影節公映。 這也是他第一部與以色列、猶太人主題無關的作品, 朗茲曼帶著攝影機回到自己年輕時曾到過的平壤, 回憶起當年與他萍水相逢的一位朝鮮女護士。

2018年, 他又為Arte電視臺制作了四集電視紀錄片《四姐妹》, 用到的都是他當年拍攝《浩劫》時未能用上的素材,

講述了四位因納粹“死亡天使”約瑟夫·門格勒(Josef Mengele)醫生而失去生命的猶太女囚的故事。

朗茲曼個人生活也相當精彩, 當年曾與西蒙娜·德·波伏娃相戀七載——而他自己的妹妹艾芙琳·雷(Evelyne Rey)也曾當過薩特的女友——后來又娶了曾在路易·馬勒(Louis Malle)名作《戀人們》(Les Amants)中飾演女主角童年好友麥琪的法國女演員茱迪特·馬格(Judith Magre), 不過這段婚姻也僅維持八年。 隨后他又與德國猶太女作家安杰麗卡·施羅伯斯多夫(Angelika Schrobsdorff)結婚, 不過最終還是以分手告終。

1995年, 70歲的朗茲曼與法國營養學女博士多米尼克·貝蒂多利(Dominique Petithory)喜結連理, 后者還為他生下了兒子菲利克斯·朗茲曼。 不幸的是, 去年年初, 菲利克斯年僅23歲便因癌癥去世, 給老導演帶來沉重打擊。 朗茲曼在為其撰寫的訃文中,

曾引用過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的一首《訣別》(Adieu):“我采下這支歐石南/秋天過了, 請你銘記/我們在世間難再見/時節余香, 這支石南/請你銘記, 我等著你。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