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二次元»正文

孩子不頂嘴,是父母的恥辱

1

呦呵,

你還敢頂嘴,

反了你了!

講一個鄰居表妹的故事。 有一次, 家裡傘丟了, 她媽媽責問她:“你怎麼這麼粗心, 傘都丟了。 ”她解釋說:“不是我弄丟的, 我沒用過傘。 ”

她媽媽說:“我也沒用過傘, 難不成是傘自己跑了?”表妹:“我不知道, 反正不是我弄丟的。 ”

她媽媽:“不是你弄丟的, 是誰弄丟的。 傘又不會自己跑, 丟了還不承認!”表妹大聲說的:“就不是我弄丟的, 我沒用過傘!”

她媽媽勃然大怒:“呦呵!你還敢頂嘴了你!就是你弄丟了的!還頂嘴, 看我不打你。 ”啪啪兩個耳光。


圖片來源於電影《母親》

2

之前見過一個類似的故事, 一個小朋友週末原本打算出去玩,

媽媽臨時報了一個興趣班, 強制性要帶他過去。

小朋友死活不願意去:“你問了我嗎?你就幫我報興趣班, 我不去!”媽媽一開始苦口婆心勸, 小朋友執拗不願意去, 振振有詞:

“你有什麼權力, 在不經過我的同意下, 擅自幫我報班?”

聽到這句話, 媽媽也怒了:“什麼叫擅自?我是你媽, 我就是有這個權力, 我是為你好!”

小朋友:“你就是看隔壁周周也報了這個班, 你就想讓我報這個班, 你這哪是什麼為我好, 你這就是攀比, 是虛榮!”

媽媽被徹底激怒:“我告訴你, 今天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小小年紀就敢頂嘴, 反了你了!你懂什麼呀!不去的話, 我就給你關屋裡, 哪兒也不許去。 ”

小朋友“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是不是很熟悉的場景?是不是也經常和孩子有類似的爭吵?是不是也脫口而出“呦呵,

居然還敢頂嘴了”這樣的話?

全中國的父母, 沒有一個不曾遭受這種折磨:那就是孩子頂嘴。


圖片來源於電影《母親》

3

搜狐母嬰做過一項調查, “孩子慢慢長大以後, 你最討厭孩子的什麼行為?”超過75%的父母選擇了“頂嘴”。

你叫他往東, 他偏往西;你苦口婆心語重心長, 他一大堆理由等著你;你用長遠眼光替他規劃人生, 但在他那裡, 這是在侵犯他的人生。

和一位媽媽聊天, 她向我吐槽:“孩子越大, 越是感覺養了一頭白眼狼。 ”為什麼呢?

因為一邊是你犧牲了寶貴的休息時間, 陪孩子去上培訓班, 關注他大大小小的事情, 另一邊, 是來自孩子的抗議甚至嫌棄。 熱臉貼冷屁股, 誰都不爽。

但是不爽之後,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會頂嘴?


圖片來源於電影《一一》

4

孩子會頂嘴

是父母不合格

育兒作家歐媽說:“孩子頂嘴, 首先就是父母不合格。 ”有一則針對孩子的調查, 問題是“你為什麼想和父母頂嘴”。 孩子們的回答是這樣的:

·因為我覺得爸爸的做法一點都不公平

一個小朋友, 和爸爸約定好, 如果作業完成了, 就帶他去迪士尼玩。 等他完成作業爸爸卻改口說, 等你考上班級前十名, 考不上就別想了。

孩子當即就火了, 劈裡啪啦和爸爸爭論。 結果被爸爸大罵一頓。 小朋友說:“我從那個時候發誓, 再也不信他們大人的話了。 ”


圖片來源於電影《明天, 媽媽不在》

·媽媽誤會我時, 我就會頂嘴

另外一個孩子, 有一次幫媽媽洗碗,

想分擔一些家務活, 不想媽媽那麼辛苦。 不小心摔壞了碗, 媽媽朝她大吼:“誰讓你洗碗了, 有這個閒工夫還不去看書。 ”

小女孩感覺特別委屈, 就向媽媽頂嘴了。

·父母要求孩子的事情, 自己都沒做到。

讓我早睡, 可他們在外面打麻將, 打到淩晨才回家, 留我一個人在家;讓我別玩電腦, 我媽卻在電腦上看韓劇, 一看就是一整天。

明明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憑什麼要求我來做, 我就是不服。


圖片來源於電影《母親》

·父母太霸道了

“我是你媽, 你就得聽我的!你小孩子懂什麼。 ”其實孩子最煩這種話, 孩子怎麼就不懂了?就你懂?就你能?

·一以貫之地打擊我

“你看看別人家的某某多厲害!一等獎!”“你看看隔壁的某某多懂事!三好學生!”“你再看看你!什麼鬼樣子。

我什麼鬼樣子?那你要別人家的某某做你孩子好了!有些父母, 一以貫之地打擊孩子, 被孩子頂嘴是應該的。

·父母永遠覺得自己高高在上

“你現在去睡覺, 立刻!”“你現在去寫作業, 馬上!”“你現在給我站到牆角去, 快!”

永遠一副命令式的語氣, 永遠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永遠覺得自己正確, 無所不對。

公司領導如此語氣對你, 你會不爽;你就不想想, 你這幅語氣對孩子, 孩子就不會不爽嗎?


圖片來源於電影《母親》

5

如果你的孩子經常頂嘴, 先別忙著說:“呦呵, 還敢頂嘴, 反了你了!”為人父母, 先反思自己, 以上這幾種行為, 自己是不是經常做:

很多事情, 自己都做不到, 但就是要求孩子做;永遠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永遠命令式的口吻對孩子說話;

常常以“我這是我為你好”為說辭,強迫孩子做事情,典型的愛心綁架。

王朔的小說《我是你爸爸》中,初中生馬銳對他爸爸馬林生說過一句話:“你們大人都說我們小孩不懂事,其實你們大人更不懂事。”

看到這句話時,我覺得很精闢。孩子經常和你頂嘴,可能不懂事的不是孩子,而是你。


圖片來源於電影《小別離》

6

孩子會頂嘴

是成長的訴求

育兒作家歐媽見過一對母女,經常吵架,鬧哄哄的;媽媽說什麼,女兒必然反對什麼。最嚴重的一次,女兒直接離家出走。

事情是這樣的:有人給她女兒寄了一封信,這位媽媽收到信之後,看到筆跡,一點不像女孩子的筆跡,她懷疑是男生寫給女兒的情書,把信拆開看了。

是一張明信片,從雲南寄來的,語言也比較曖昧。當天晚上,媽媽嚴聲質問女兒:“說,信誰寄給你的?是不是男生?你是不是早戀了?”

女兒大驚失色:“你怎麼可以拆我的信封?”

媽媽:“你先回答我,誰寄的?”

女兒:“你太過分了,不經過我同意就拆我信封!”

媽媽:“你說,是不是男生?你是不是早戀了!”

女兒:“是男生又怎麼樣,不是又怎麼樣。你隨便拆我的信,就是侵犯我權利?”

媽媽:“我是你媽,我就有權拆,隨便拆!”

仿佛一個火藥桶,愈演愈烈,終於爆炸。女兒“砰”地一聲關門走了,失蹤了好幾天。母女關係急劇惡化。


圖片來源於電影《小別離》

7

不談論早戀的問題,類似的場景很多,例如偷看了孩子的日記,孩子勃然大怒;打聽孩子在班上和哪個女生關係好,孩子回家就和你吵。

甚至,那些你曾經覺得無足輕重的小事,現在做起來,也會觸到孩子的雷點。這就涉及到親子邊界感的問題。

婚姻有邊界感,和異性吃飯可以,私下看電影最好不要;和異性禮貌性擁抱可以,牽手就不行。

親子關係也有邊界感,孩子小的時候,在你面前沒有隱私,也沒有什麼個人權利;長大了,個體意識增強了,要求的權利自然也就會增加。

就像你不願意別人查你微信聊天記錄,哪怕老公老婆也不行一樣,孩子肯定也不希望你看他們的日記。

而你還認為,孩子還小,哪有什麼個人權利,堅持要這麼做。

邊界感被刺破,孩子自然就會生氣,生氣就會和你頂嘴。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頂嘴是源自無助和困惑,當爸媽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卻又無力反抗,惱怒之中不自覺地用回嘴來找尋一種心理平衡。

換句話說,孩子頂嘴,真心不是刻意惹父母生氣。他們就是想通過頂嘴,重塑親子關係的邊界,伸張自己的個人權利。

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必然訴求。


圖片來源於電影《小別離》

8

你應該更喜歡能頂嘴的孩子

父母都不喜歡頂嘴的孩子,權威受到挑戰,心煩、不爽。但其實父母都應該更喜歡能頂嘴的孩子,因為孩子能頂嘴,正說明你教育之成功。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過一份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80%的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強;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然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兒童,在以後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

漢堡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圖片來源於電影《母親》

9

想像一下,一個乖巧的孩子,懂事溫順,無論你給他提什麼要求,即使不滿,依然會去做,不會頂嘴,也不會有怨言。

這樣的孩子以後會怎樣呢?他會延續之前一貫的行為,無論外界如何壓迫他,無論外界的要求有多麼不合理,無論自己內心有多麼反感。

他都不會反抗,只會順從。他會活得很窩囊。相反,日常生活中能敢頂嘴的孩子,會優秀很多:

·他們敢於抗爭,“對不起,讓我不爽的事情,我不幹。”

·他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這是我的私事,請你不要指指點點。”

·他們敢生氣。“我才不會忍氣吞聲,不爽我就會說出來。”

·他們不會在心裡壓抑太多情緒。明明內心反感,依然要壓著情緒去做事,這非常可怕。但敢頂嘴的孩子你不用擔心,他們不爽一定會說出來,哪怕面對強權,也敢於據理力爭。

而這些品質,將會是孩子生活的盔甲,在這個驚濤駭浪的世界中,隔斷世界對他們的攻擊。


圖片來源於電影《母親》

10

所以,當孩子頂嘴時,先別忙著生氣,別忙著扣帽子:“呦呵,還敢頂嘴!”給他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度,安靜地,平等地聽他申訴。

無論他是否犯錯,無論他的頂嘴是不是有理,只有給孩子一個空間,他的枝葉才能散開,所以做父母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別在孩子還沒說話之前,就嚇得他不敢吭聲。

事實上,你甚至可以認為,你不是在聽他頂嘴,而是塑造他不卑不亢、捍衛自己權利的品質,孩子能頂嘴,是成長,是自我保護。

難道這不就是你們期望的樣子嗎?作為父母,我希望你們能明白:唯有當孩子在你這裡不是奴隸時,他們才能在別人面前也不是奴隸。


圖片來源於電影《母親》

作者簡介: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煉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國館2017重磅新書《快樂的人,都有溫潤的趣味》正火熱銷售中。

常常以“我這是我為你好”為說辭,強迫孩子做事情,典型的愛心綁架。

王朔的小說《我是你爸爸》中,初中生馬銳對他爸爸馬林生說過一句話:“你們大人都說我們小孩不懂事,其實你們大人更不懂事。”

看到這句話時,我覺得很精闢。孩子經常和你頂嘴,可能不懂事的不是孩子,而是你。


圖片來源於電影《小別離》

6

孩子會頂嘴

是成長的訴求

育兒作家歐媽見過一對母女,經常吵架,鬧哄哄的;媽媽說什麼,女兒必然反對什麼。最嚴重的一次,女兒直接離家出走。

事情是這樣的:有人給她女兒寄了一封信,這位媽媽收到信之後,看到筆跡,一點不像女孩子的筆跡,她懷疑是男生寫給女兒的情書,把信拆開看了。

是一張明信片,從雲南寄來的,語言也比較曖昧。當天晚上,媽媽嚴聲質問女兒:“說,信誰寄給你的?是不是男生?你是不是早戀了?”

女兒大驚失色:“你怎麼可以拆我的信封?”

媽媽:“你先回答我,誰寄的?”

女兒:“你太過分了,不經過我同意就拆我信封!”

媽媽:“你說,是不是男生?你是不是早戀了!”

女兒:“是男生又怎麼樣,不是又怎麼樣。你隨便拆我的信,就是侵犯我權利?”

媽媽:“我是你媽,我就有權拆,隨便拆!”

仿佛一個火藥桶,愈演愈烈,終於爆炸。女兒“砰”地一聲關門走了,失蹤了好幾天。母女關係急劇惡化。


圖片來源於電影《小別離》

7

不談論早戀的問題,類似的場景很多,例如偷看了孩子的日記,孩子勃然大怒;打聽孩子在班上和哪個女生關係好,孩子回家就和你吵。

甚至,那些你曾經覺得無足輕重的小事,現在做起來,也會觸到孩子的雷點。這就涉及到親子邊界感的問題。

婚姻有邊界感,和異性吃飯可以,私下看電影最好不要;和異性禮貌性擁抱可以,牽手就不行。

親子關係也有邊界感,孩子小的時候,在你面前沒有隱私,也沒有什麼個人權利;長大了,個體意識增強了,要求的權利自然也就會增加。

就像你不願意別人查你微信聊天記錄,哪怕老公老婆也不行一樣,孩子肯定也不希望你看他們的日記。

而你還認為,孩子還小,哪有什麼個人權利,堅持要這麼做。

邊界感被刺破,孩子自然就會生氣,生氣就會和你頂嘴。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頂嘴是源自無助和困惑,當爸媽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卻又無力反抗,惱怒之中不自覺地用回嘴來找尋一種心理平衡。

換句話說,孩子頂嘴,真心不是刻意惹父母生氣。他們就是想通過頂嘴,重塑親子關係的邊界,伸張自己的個人權利。

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必然訴求。


圖片來源於電影《小別離》

8

你應該更喜歡能頂嘴的孩子

父母都不喜歡頂嘴的孩子,權威受到挑戰,心煩、不爽。但其實父母都應該更喜歡能頂嘴的孩子,因為孩子能頂嘴,正說明你教育之成功。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過一份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80%的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強;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然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兒童,在以後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

漢堡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圖片來源於電影《母親》

9

想像一下,一個乖巧的孩子,懂事溫順,無論你給他提什麼要求,即使不滿,依然會去做,不會頂嘴,也不會有怨言。

這樣的孩子以後會怎樣呢?他會延續之前一貫的行為,無論外界如何壓迫他,無論外界的要求有多麼不合理,無論自己內心有多麼反感。

他都不會反抗,只會順從。他會活得很窩囊。相反,日常生活中能敢頂嘴的孩子,會優秀很多:

·他們敢於抗爭,“對不起,讓我不爽的事情,我不幹。”

·他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這是我的私事,請你不要指指點點。”

·他們敢生氣。“我才不會忍氣吞聲,不爽我就會說出來。”

·他們不會在心裡壓抑太多情緒。明明內心反感,依然要壓著情緒去做事,這非常可怕。但敢頂嘴的孩子你不用擔心,他們不爽一定會說出來,哪怕面對強權,也敢於據理力爭。

而這些品質,將會是孩子生活的盔甲,在這個驚濤駭浪的世界中,隔斷世界對他們的攻擊。


圖片來源於電影《母親》

10

所以,當孩子頂嘴時,先別忙著生氣,別忙著扣帽子:“呦呵,還敢頂嘴!”給他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度,安靜地,平等地聽他申訴。

無論他是否犯錯,無論他的頂嘴是不是有理,只有給孩子一個空間,他的枝葉才能散開,所以做父母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別在孩子還沒說話之前,就嚇得他不敢吭聲。

事實上,你甚至可以認為,你不是在聽他頂嘴,而是塑造他不卑不亢、捍衛自己權利的品質,孩子能頂嘴,是成長,是自我保護。

難道這不就是你們期望的樣子嗎?作為父母,我希望你們能明白:唯有當孩子在你這裡不是奴隸時,他們才能在別人面前也不是奴隸。


圖片來源於電影《母親》

作者簡介: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煉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國館2017重磅新書《快樂的人,都有溫潤的趣味》正火熱銷售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