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已经在城市消失的燃料:蜂窝煤

在沒有使用煤氣、天然氣的年代, 蜂窩煤一直是城市里民用的主要燃料, 有一段時期還需要煤炭供應票, 打蜂窩煤的人, 盡管一臉煤污, 雙手漆黑, 但因為大權在握, 找女朋友好像都很容易。

其實, 做蜂窩煤賺的都是“手工食”, 每一塊煤都得“過手”, 一個熟練工人每天最多也只能生產出600多公斤成品煤。 若逢陰雨天氣, 蜂窩煤制好后晾曬時間較長的, 貨源就供不應求了。

在北方一些地區不用蜂窩煤, 而是用煤餅。 家里買了煤, 總會留下很多煤渣, 這是絕不能輕易扔掉的。 通常人們會將碎煤渣和水混合、攪拌,

接下來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往墻上用力地摔上一個煤餅, 力量和方向都要掌握準;另一個方式是將攪好的煤渣平鋪在地上, 然后用一個小刮片切割成一個個小的矩形, 晾干之后就可以燒火了。 據說以前有老外看到一地一墻的煤餅, 不解中也感覺頗為壯觀呢。 現在想來, 這項技能雖然最初源于節約, 但也很有些環保的意味。 煤餅固然也有出售的, 但只適合于經濟條件比較拮據的家庭, 稍微好些的, 自然要用蜂窩煤。

只有上好的無煙煤, 才適合做蜂窩煤。 首先要經過粉碎、和黃泥、和水等工序, 然后才能進行壓型。 和黃泥、和水都是有一定比例的, 多了煤就不易點著, 少了煤又會松散。 模具是一個內有12根圓鋼條的上下壓模,

把煤裝進去, 蓋好上壓板, 再用二錘一陣猛打, 壓到一個刻度, 去掉蓋板, 渾圓的蜂窩煤就倒出來了。

后來, 盡管有了壓蜂窩煤的機器, 速度大為提高, 但一些大的煤核沒有被粉碎就壓進蜂窩煤里, 其質量起起落落, 并不十分穩定。

60年代, 由于很難買到無煙煤, 粉煤灰也被群眾購買來做蜂窩煤、煤灰餅再作燃料。 居民就為了省點錢, 大都買煤粉自己學著做蜂窩煤。 但看著容易, 做起來就外行了, 拌泥巴份量掌握不好, 泥巴份量少, 一夾就散;泥巴份量多, 燒不著;不通孔的, 還要用小棍子一個個通, 一個個曬, 很麻煩。 煤質又不好, 生煤爐時, “一把葵扇拼命搖, 兩只眼睛淚水流”, 直弄得“滿臉塵灰煙火色”的時候, 不由得感嘆:看來做蜂窩煤還是需要技術的。

我記得很清楚, 有位有科學頭腦的鄰居經過分析后高物我們, 一般手工制作的蜂窩煤只有12孔, 而機器壓制的蜂窩煤有15孔。 12孔與15孔煤球進行對比實驗, 發現15孔煤球燃燒充分, 放熱量大, 同樣是燒沸兩千克水, 它只需15分鐘, 而12孔需16分鐘, 因此, 應提倡使用15孔煤球, 廢棄12孔。 通過這個事例, 就可以發現70年人節約到了什么程度。

那個年代人心比起現在來要單純得多, 蜂窩煤造假的不多, 但也不是沒有。 我們那是也學精了, 很注意煤炭店里所售蜂窩煤的外表, 如果凹凸不平, 顏色有差異, 就干脆不買了, 怕被父母責怪。 煤都是煤店工人壓制的, 為了牟取暴利或從中作弊, 在制煤過程中, 往原料中加入了大量膠泥、碎石粒等雜物,

這會使煤很不容易燃燒, 而且溫度不高。

在城市里, 每到冬季, 仍然有不少居民都是生爐子取暖。 一般是蜂窩煤和炭混合使用。 每天早晨, 居民樓附近彌漫著嗆人的煤煙, 許多老人都被嗆得咳嗽不停。 居民也知道用蜂窩煤取暖會造成環境的污染, 但他們也沒有辦法, 再說, 即使有了暖氣, 一些人也負擔不起高昂的暖氣費, 用煤炭取暖, 相比之下是要便宜很多。

伴隨著蜂窩煤記憶的, 還有一種相關產品:蜂窩煤塞子, 在四川叫“蜂窩煤縐縐”。 一般住戶做完飯以后, 不會將火滅掉, 而是用一種桐油石灰制作的小塞子分別將蜂窩煤的蜂窩堵塞起來。 中午將塞子拔掉, 蜂窩煤的余火又逐步旺起來了。 因此, 生產這種桐油石灰的塞子,

也是一種小手工業, 往往與蜂窩煤爐子、火鉗、石棉灰制作的蜂窩煤爐芯等等一起出售。

蜂窩煤一般有一大一小兩種規格。 那時, 一個小蜂窩煤的價格大約是3分錢, 二十年一晃而過, 蜂窩煤報價是每噸150元, 而且服務上門, 這還包括運費在內。 比較別的物品, 蜂窩煤的提價幅度應該是不高的了。 真不知道是煤炭太賤, 還是人工費廉價到了不可思儀的程度, 這大概也是仍有購買者的原因吧。 這就使人自然地聯想起孔夫子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于人的古話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