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俄媒:中美競爭未來歐亞秩序主導權


資料圖片:中美聯合軍演。

俄羅斯《專家》週刊網站6月4日發表了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主任安德列·科爾圖諾夫的題為《印太抑或是命運共同體》的文章。

從目前來看, 未來的15-20年屬於特殊時期:在這一時期接近尾聲之時, 將作用至本世紀末的新興國際秩序的根基理當塵埃落定。 顯而易見的是, 這場已經打響的戰爭, 無論目前還是未來, 都以歐亞大陸為中心。 目前, 兩大面向長遠的歐亞方案輪廓清晰且形成博弈。

從地緣政治意義而言, 最早提出並闡釋“印太”概念的當屬印度及日本的戰略學家, 他們當時需要佐證兩國夯實合作的合理性。

然而, 目前, 尤其是在特朗普入主白宮之後, 構建印太的理念發生了質變, 成了美國主導的戰略。

印太戰略的落實分兩條主線, 一是加強美國與地區其他各國的雙邊關係, 另一策略則是夯實多邊合作模式。 後者的重點即所謂的“四方聯盟”, 意在聯合印太地區的四大民主國家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 打造四國集團。 以上想法醞釀多年, 但特朗普政府賦予它新的動力, 並在此方向上取得了一定的斬獲。

當然, 現在大談四方聯盟之于歐亞現今時局的意義似乎有些太早。 印太構想本身尚未最終成熟。 不過, 在華盛頓眼中, 借助印太形式對歐亞大陸進行新戰略設計的總目標是確定的,

即採取各種形式, 對北京實施軍事和政治遏制。

與印太戰略分庭抗禮、打造新歐亞大陸的另一方案, 則意在從內部而非從外部、自中央而非自週邊來提升歐亞大陸的凝聚力。 它是由多條互補的軸線(即運輸物流走廊)所織就的統一體系, 將幅員遼闊且內部差異不可小覷的廣袤歐亞大陸的東西南北緊密聯繫起來, 形成統一的整體。

上述理論由中國領導人提出, “命運共同體”被賦予相當多元化的內涵, 並延展至國際層面。 但毋庸置疑, 這一概念首先指的仍是歐亞大陸的未來。

後來, 這一概念在北京制定鄰國政策(即中國的周邊外交)目標時, 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命運共同體同樣意味著提出歐亞大陸區域內部的各類多邊倡議,

如“一帶一路”專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 值得一提的是, 後者的參與者不只是東盟國家, 還有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傳統“盟國”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

與印太戰略不同, 命運共同體並不要求參與國履行嚴苛的義務。 雖然中國在勾勒未來的歐亞大陸藍圖時, 要完全放棄安全考量是不可能的, 但北京構想的主要意圖是實現歐亞大陸所有地區的經濟及社會發展, 克服目前存在的不同國家生活水準失衡、融入歐亞大陸及全球經濟的程度不均衡的局面。

目前, 決定歐亞大陸未來的這場大棋局只走了最初的幾步, 仍處在開局階段。

顯而易見, 建設新歐亞大陸的兩個方案均不具備詳細的“路線圖”。 兩個方案各有其優勢和劣勢。

美國推行的印太戰略的優勢在於, 美國與印度洋和太平洋眾多盟友和合作夥伴簽署了大量已經歷時間考驗的雙邊協定。 華盛頓無可置疑的優勢依然是其傲視群雄的軍事力量, 首先是海軍和空軍的實力。

我們認為, 美國方案的主要劣勢是其不穩定的經濟基礎。 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客觀上大大壓縮了美國全面落實印太戰略和對中國進行經濟遏制的空間。

從這個意義上說, 中國的方案看起來更有可取之處——它具備堅實的經濟基礎。 或者, 至少是致力於創造這樣的經濟基礎。 此外, 與華盛頓不同的是, 北京有能力奢侈地進行具有“戰略深度”的長期戰略規劃, 可以展望未來數十年,

而不是像美國一樣局限於四年政治週期。

中國方案的主要弱點是其他相鄰大國對中國在歐亞經濟、政治和軍事戰略層面攫取霸權的擔憂。 同時, 必須承認, 過去一年半以來, 中國與東北亞和東南亞鄰國的外交合作取得了顯著進展。

應指出, 較之美國的方案, 中國方案還擁有另一個重要的相對優勢。 印太戰略如果局限于“海洋民主國家”, 那麼它將不得不剔除更多國家。 至少原則上來說, 中國的“命運共同體”能夠團結所有歐亞國家, 無一例外。

無論這場大博弈的結果如何, 美國都不會被完全踢出歐亞大陸——它和亞洲國家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太大, 美國的亞洲移民數量和影響力太大, 美國技術、投資和“軟實力”對亞洲國家的意義也太大。 不過,讓歐亞人自己來建設新歐亞,而不是把它交給大洋彼岸的夥伴和保護人,並無不妥之處。

不過,讓歐亞人自己來建設新歐亞,而不是把它交給大洋彼岸的夥伴和保護人,並無不妥之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