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文史宴:唐朝为什么没能拿下中亚?

文/桓大司馬

本文是應文史宴6月份答讀者問而寫, 因為唐經營中亞的歷史千頭萬緒十分復雜, 要詳細敘述的話, 一篇文章遠遠辦不到, 所以本文主要談唐前期中亞爭霸的參與者、大勢和原因, 希望提問的讀者項唐能夠滿意。

內亞和西域的一些地理概念

要談唐朝爭奪中亞的歷史, 從新疆到中亞的一些地理概念必須先厘清一下, 不然單憑文字根本無法建立起概念來。

先來一張新疆省的地圖:

請看圖, 我們先解釋一些概念:

吐谷渾:西晉時, 慕容鮮卑遷移到青海柴達木盆地, 與當地羌人融合建立的國家,

當涼州陷入戰亂, 絲綢之路河西段不通時, 從川西北入青海走柴達木入南疆的河南道(因吐谷渾被稱為河南國而得名)就興盛起來。 隋唐之際, 吐谷渾因為地處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 吸收多種文化, 已經成為一個較強大的國家。

伊州:今新疆哈密, 東漢以來為漢軍屯墾地, 亦曾臣服于突厥, 是漢胡交融而漢人居多的城市, 是唐朝在西域的三個直轄州之一。

高昌:今新疆吐魯番, 漢晉以來漢人駐軍后裔建立的國家, 但也受到各種胡人的影響, 懂漢字, 說胡語。 在突厥和唐之間搖擺不定, 被唐朝消滅, 在其故地設西州, 是唐在西域的三個直轄州之一, 長期是安西都護府駐地, 掌控天山南路的軍政。

安西四鎮:即唐軍在天山南路設置的焉耆、龜茲、疏勒、于闐四鎮。

漢朝崩潰后, 西域三十六國互相吞并, 到隋唐之際, 只剩下包含這四國在內的若干大國, 而這四大國能夠脫穎而出, 正是因為他們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節點。 唐朝征服四國后, 一面保留原來的國王, 一面在這四國駐軍, 成為控制絲綢之路南北道的重鎮。 有時候碎葉城會取代焉耆成為四鎮之一, 詳情見后。

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 距烏魯木齊不太遠。 原為西突厥的浮圖城, 唐滅高昌后降唐, 被置為庭州, 是唐在西域的三個直轄州之一, 武則天以后成為北庭都護府的駐地, 掌管天山北路的軍政。

楚河盆地: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境內, 即漢代烏孫之地, 是中亞難得的福地, 氣候適宜,

水源充足, 宜耕宜牧。 離吉爾吉斯斯坦首都不遠處的托克馬克附近就是唐朝有名的碎葉城, 是李白的出生地, 也一度是唐朝安西都護府所在地, 是唐朝經營中亞的重要據點。 如果再擴充一些, 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大片平原地區稱為七河流域, 包括哈薩克斯坦的東南角和新疆的伊犁河谷在內, 共有七條河流注入巴爾喀什湖, 都是中亞的寶地。

費爾干納盆地:主要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 即漢代大宛國所在, 有中亞兩大河之一的錫爾河流過, 不但水量充足, 氣候也比楚河盆地更溫暖, 更適宜農耕, 也是中亞福地。 費爾干納盆地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節點(于闐—疏勒—費爾干納), 在南北方向也是交通樞紐, 南經吐火羅通印度洋,

自身還盛產名馬, 地位重要。 唐代是拔汗那國(漢名寧遠國)所在地。

我們換一張圖更清晰的看看楚河盆地(或者擴大版七河流域)和費爾干納盆地, 地圖中楚河州附近就是楚河盆地, 東邊有伊犁河谷, 左下角被深色包圍的一小塊淺色就是費爾干納盆地:

下面再上一張以中亞為中心的地圖, 從這個角度看楚河盆地和費爾干納盆地的位置, 然后再解釋幾個新名詞。

增加了幾個新名詞, 也跟唐軍經營中亞密切相關。

吐火羅:交通要道, 吐蕃出青藏高原要經過這里, 阿拉伯要殺入北印度也要經過這里, 中國僧人去印度朝圣也要經過這里, 所以非常重要。 唐時這里有石汗那等小國, 這些小國可能有個突厥血統的盟主叫吐火羅葉護。

河中地區:今天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地區, 以草原和荒漠為主, 但中間有大量的綠洲城邦, 商業十分繁盛。 這里的民族是粟特人, 極善經商, 在一定程度上壟斷了唐朝的貿易, 河中共有十幾個粟特城邦, 其中九個大的合稱昭武九姓, 康國(漢代康居后裔)、石國(導致怛羅斯之戰的國家)等都在其中。

花剌子模:河中以北, 咸海南岸的粟特人地區, 商貿也非常發達, 是唐朝最盛時能影響力所到達的西北邊界。

大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地區, 群山里的小國, 地位重要, 是吐蕃殺進吐火羅和中亞的出口。 如果大小勃律臣服唐朝, 吐蕃在中亞方向就被封門;如果大小勃律倒向吐蕃, 吐蕃就可以很方便的出入中亞和吐火羅。

對吐火羅政區沒有概念的,請看下圖,紫色部分即為吐火羅:

地理概念普及完了,現在我們要介紹中亞爭霸的幾個主角了。

中亞爭霸的原因與幾個主角

有一種說法認為唐朝不去開發條件優越的南方(當時南方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開發),卻把大量軍力投入西域和中亞爭霸,是得不償失,這種說法是因為對唐朝前后的世界歷史了解不夠所致。

如果把歐亞大陸稱為世界島的話,中亞就是世界島的中心地帶,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交通要道和商貿樞紐,是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可謂財源滾滾。當時的中亞遠不是今天這般破落,而是文化昌明,經濟繁榮的發達地區,后來破落是因為幾個原因,一是大航海時代和明清鎖國,東西兩面的貿易量都大降,中亞不再是文明交流的重心,二是近代以來被俄毛統治和攫取了幾百年,才變成今天的鳥樣。所以在唐朝那會兒,奪取中亞的收益遠大于經營南方的收益,唐朝才不惜投入重兵,在中亞爭霸。

在唐朝勃興以前,這里由西突厥汗國統治。突厥是以商貿立國的草原帝國,控制西域和中亞的城邦,壟斷絲綢之路是其基本國策。南北朝時,中亞本來在游牧民族嚈噠的控制之下,嚈噠被稱為“白匈奴”,實則有可能是鮮卑乞伏氏西遷立國(余太山的觀點),鼎盛時把強大的薩珊波斯按在地上摩擦,也曾殺入新疆境內。

嚈噠盛況(白色)

北齊、北周并立時,突厥興起,很快就征服西域,然后與薩珊波斯聯手,消滅了嚈噠,成為中亞和吐火羅城邦的宗主。隨即突厥又與東羅馬帝國聯手,把波斯伸向中亞和吐火羅的觸手斬斷。

薩珊波斯(明黃色)與東羅馬帝國(藍色)

深黃色是薩珊版圖較大時的領土

后來突厥分裂,西突厥汗國占據了從新疆到中亞的廣大地區,下面是西突厥汗國的版圖,強調一下,這是西突厥的控制區域而已,中亞和吐火羅的城邦國家依然是存在的,只不過認西突厥可汗做宗主。

等到唐朝消滅兩突厥,在其故地承襲了突厥的政策,沒有去強行郡縣化,而是像突厥一樣,成為當地各部落和城邦的宗主就打止。有些人據此認為唐朝不夠強大,不夠霸氣,殊不知這正是唐朝的聰明之處。

唐朝大量繼承北朝的政治遺產,而北朝是由北族中的拓跋鮮卑建立,雖然到魏孝文帝時全面漢化,但北魏的北族傳統從未斷絕,而且經過北魏末年邊鎮軍人的南下,北族傳統還有所復興,唐朝對此毫不陌生,且能體會其精神內核。

要把蒙古高原和西域、中亞郡縣化,不說沒有那個力量,就算成功了,也會因為官僚政治的低效和浪費而無法持久,新征服地區的郡縣化除非徹底完成,否則對征服者來說會是巨大的負擔,而不是助力,而且就算完成了,帝國郡縣提供的資源經過內耗以后也不是封建領主可以比的,當然郡縣化以后統治會比較穩定,這是郡縣制的優勢所在。

唐朝正是明白這一點,所以才保留了從蒙古高原到中亞的部落首領和城邦國王,以天可汗而非皇帝的身份統治他們,所以唐朝能夠兼具漢地農耕文明與北族游牧商貿之長,成就偉大的世界帝國。

突厥滅亡后,什么同羅、仆固、回紇、思結、契苾、渾都是原屬于東突厥,與突厥族系相近的丁零、鐵勒系民族,后來成為蒙古高原的主角。

西突厥的余部則有所謂“十箭部落”,西突厥可汗賜給他們一人一支箭,十箭部落合起來就是西突厥的主力。十箭部落又分為五咄陸部落和五弩失畢部落,五咄陸是處木昆、胡祿屋、攝舍提、突騎施、鼠尼施五個部落,牧區是碎葉川以東的北疆地區;五弩失畢則是阿悉結兩部、哥舒兩部、拔塞干,牧區是碎葉川以西的中亞地區。西突厥汗國滅亡后,十箭部落與唐朝有合作也有對抗,是中亞爭霸的重要角色。

然后我們之前提到的中亞主角之一薩珊波斯到哪里去了?答案是被新興的阿拉伯消滅了。薩珊波斯是西亞大國,與羅馬帝國及帝國分裂后的東羅馬帝國混戰數百年,雙方元氣耗盡,被新興的阿拉伯人輕易收拾。唐朝統一前夜(624年),卡迪西亞之戰中,阿拉伯消滅了薩珊波斯最后的精銳,薩珊波斯從此式微。二十七年后,在李世民病逝前后(651年),薩珊波斯徹底滅亡,末代王子俾路斯向唐高宗求援復國,但唐朝正在集中力量消滅高句麗,無法提供實質性支援,但借助薩珊波斯的余威,設置波斯都督府,強化了在吐火羅的統治。

取代波斯的是更為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自從隋唐之際統攝于伊斯蘭教之后,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與唐太宗和唐高宗初年的大擴張同時,阿拉伯人也進行了史詩般的大擴張,西線從東羅馬帝國手上奪取敘利亞、埃及,隨即收復昔蘭尼加和馬格里布的柏柏爾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東線則徹底消滅薩珊波斯,并且摩拳擦掌進攻中亞和吐火羅。就在此時,唐朝因武則天的惡政,勢力陷入全面衰退,阿拉伯帝國則步步進逼,到唐玄宗即位后唐朝才在中亞方向重新反擊,但阿拉伯人已經優勢在握,很難打破。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最盛時版圖

另外一個攪局者則是吐蕃。因為在唐以前,青藏高原從來沒有形成過如此強大的帝國,所以唐朝毫無心理準備,一系列失策之下促成了吐蕃的壯大。

有一種說法認為吐蕃逼婚唐太宗,大破唐軍導致唐太宗不得不賜婚,這是胡扯,當時吐蕃進攻松州,擊敗了唐朝的當地駐軍,唐太宗隨即派侯君集還以顏色,擊敗吐蕃,吐蕃軍退回。不過因為此戰改變了唐太宗對吐蕃不屑一顧的態度,畢竟有一定實力,于是認為吐蕃有資格跟唐朝和親,準許了松贊干布的請求。和親的宗女,唐太宗選了宗室名將李道宗的女兒文成公主,并且派一代名將李道宗送親,就是有勘探吐蕃地形和路徑,以備攻戰的意思。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吐蕃得到印度文化和華夏文化的雙重滋養,迅速強大。吐蕃成為強國的關鍵有兩個:一是消滅了青海的吐谷渾,統治了吐谷渾人,有了進攻唐朝的后勤基地,唐高宗派薛仁貴幫吐谷渾復國,結果大非川之戰十萬大軍被吐蕃名將論欽陵打得全軍覆沒,吐蕃占領吐谷渾已成定局。二是唐睿宗時吐蕃賄賂唐朝官吏,將黃河九曲之地作為和親的金城公主的湯沐邑收歸吐蕃,吐蕃得到大片的良田沃土,同時擁有了進攻唐朝第二塊的后勤基地。

此后吐蕃時不時向東出隴右、河西、劍南,向北出安西,攻打唐朝,向西則壓服大小勃律,殺奔吐火羅,是中亞爭霸的重要角色。安史之亂唐朝放棄中亞后,吐蕃還跟阿拉伯帝國纏斗數十年,減緩了中亞和西域的伊斯蘭化。

幾個主角介紹完了,下面我們簡述一下中亞爭霸的進程。

波瀾壯闊的中亞戰爭

唐朝的中亞爭霸分為幾個時期,分別予以簡述。首先是唐太宗與唐高宗前期——瘋狂擴張期。

唐太宗消滅東突厥,解除唐朝最大的威脅之后,即開始對西域用兵,試圖掌控商路,這其實是對隋煬帝經營西域的繼承。634年,唐太宗按隋煬帝的步驟,先派李靖、侯君集消滅吐谷渾,解除絲綢之路側翼的威脅,也避免吐谷渾利用河南道分掉一部分絲綢之路的貿易。640年,唐朝消滅接盤東突厥,有復興之勢的薛延陀汗國后,開始對集中力量西突厥下手,消滅臣屬西突厥的高昌,以高昌為西州,設置安西都護府。

隨后,唐朝在攻打西突厥的過程中,大量使用突厥降將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減少阻力。648年,唐朝攻滅不服的焉耆和龜茲王室,擊敗西突厥干涉軍,改立國王,并在焉耆和龜茲設置軍鎮,隨后在于闐、疏勒也設鎮,這就是安西四鎮,是唐朝經略西域的中亞的重要保障。

失去西域城邦國家后,西突厥已經走向式微,唐太宗派阿史那賀魯去招撫西突厥余部,但649年唐太宗病故,招撫了西突厥大部的阿史那賀魯趁機反叛,并進攻安西四鎮,經數年拉鋸戰,657年,唐朝名將蘇定方擊擒阿史那賀魯,消滅西突厥汗國。西突厥十箭部落歸附唐朝,西突厥以往在河中、吐火羅、費爾干納的屬國紛紛奉唐朝為主。

唐朝在北疆設昆陵都護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兼昆陵督護;在中亞東北部設濛池都護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兼濛池都護,用突厥人為唐朝守衛西北以及經略中亞,唐朝正式介入中亞。

此時,唐朝消滅了西突厥汗國,阿拉伯也消滅了薩珊波斯,唐朝與阿拉伯的正式交鋒指日可待。此時阿拉伯在東方的勢力還不強,其擴張策略是依托呼羅珊(今波斯東北部),渡過阿姆河,對河中和吐火羅進行搶劫,戰局有利時則順勢征服,不利時則退回呼羅珊。唐朝為了維護絲路必然要與阿拉伯交鋒,但吐蕃的以外崛起打斷了唐朝經營中亞的歷程。

唐朝對吐蕃一直過于輕視,所以對自己的屬國吐谷渾遭到吐蕃侵略時重視不夠,等到吐蕃一舉攻滅吐谷渾,又攻陷安西四鎮才如夢初醒。670年,唐朝名將薛仁貴率十萬大軍助吐谷渾復國,卻在大非川被吐蕃以傾國之兵擊敗,全軍覆沒。此戰之后,吐谷渾滅國已成定局。

吐蕃占據青海和安西四鎮后,隨即開始爭奪西域商路。此時唐朝手里的絲綢之路十分單薄,從長安經隴右河西到西州,再從楚河盆地進入中亞,是一條長線,吐蕃打算攻占隴右河西,切斷唐朝與西域的聯系,再把西域一口吃下。于是吐蕃與唐朝在隴右河西爆發一系列大戰,吐蕃勝多負少。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絲路岌岌可危,自然沒有余裕去經營中亞,只好扶植薩珊波斯的末代王子俾路斯及其子泥涅師,成立波斯都督府,利用薩珊波斯的殘余力量遲滯阿拉伯東擴的腳步,而他們也確實為唐朝爭取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到680年左右才徹底沒落。而就在此時,因為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穆阿維葉將哈里發從選舉制改為世襲制,指定其子葉齊德一世擔任哈里發,引起國內大面積反抗,阿拉伯帝國東擴之路停頓二十年,到700年以后才再度經略中亞。

683年唐高宗死后,武則天殺害名將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又任用酷吏,政治腐敗,府兵戰斗力大降,導致唐朝勢力陷入全面衰退,吐蕃入侵隴右河西時甚至宣稱“中國無名將”,不予抵抗;在西域雖然靠水貨名將王孝杰收復了安西四鎮,但在隴右河西一直被動挨打,武則天只要自己權位穩固就好,天下怎么樣那是次要的,所以她不但無力而且也無心去經略中亞。關于武則天時期唐朝勢力的衰退,請看此貼:

武則天的敗仗不足以抹黑唐朝,周朝的鍋唐朝不背

等到武則天終于死球,唐玄宗又收拾完唐中宗、唐睿宗朝的各種亂象之后,已經到了710年以后,此時阿拉伯大舉進攻中亞,河中、吐火羅大面積淪陷,吐蕃也借助唐朝的政治混亂,得到了黃河九曲,步步進逼。武則天時東突厥復叛,在蒙古高原建立后突厥汗國,西突厥余部多給五咄陸部落中的突騎施部收服,因為唐朝邊將的失政與對衰落后的唐朝的輕視,突騎施也與唐朝為敵。

一時唐朝陷入四面皆敵的危險局面,唐玄宗必須先收拾了后突厥、突騎施和吐蕃,才能談得上經略中亞。雖然從715年到722年,唐朝名將張孝嵩曾經在西域和中亞兩次擊敗吐蕃大食聯軍,擊退了吐蕃的小勃律的入侵,但唐朝當時不具備跟阿拉伯大規模開戰的能力。

720年,后突厥毗伽可汗聽智者暾欲谷之言,與唐朝和好,唐朝遂開始在四面全線反攻。首先,唐朝拉攏突騎施,利用突騎施的力量對抗阿拉伯入侵,從723年到731年,突騎施蘇祿可汗三次大敗阿拉伯軍,保護了費爾干納,收復了吐火羅和河中的部分地區。

同時,唐朝集中力量攻打吐蕃,730年,唐朝宗室名將信安王李祎奇襲吐蕃要地石堡城,拓地千里,738年,唐朝名將崔希逸又奪取青海,吐蕃戰略縱深受到破壞,從隴右河西方向攻唐乏力。此階段,因唐朝安西都護杜暹故意把突騎施使者凍死,加上突騎施力量日益增強,蘇祿可汗開始襲擾唐朝,從736年到739年,唐朝北庭都護蓋嘉運與阿拉伯軍聯手消滅突騎施,唐朝勢力重新到達吐火羅與費爾干納。740年,唐朝名將王忠嗣趁后突厥汗國內亂,將后突厥汗國一舉攻滅。

但是轉任隴右河西節度使的蓋嘉運居功自傲,不用心防務,742年,吐蕃復奪石堡城,大大的打亂了唐玄宗的計劃,唐玄宗震怒之下罷黜蓋嘉運,經數年準備,749年哥舒翰才重奪石堡城,在三年內奪回青海和黃河九曲。稍前的747年,安西副都護高仙芝翻越蔥嶺,打服小勃律國,鎖住吐蕃出入吐火羅之路,此時,唐朝終于可以跟阿拉伯全力對戰了。

此時唐朝在吐火羅和費爾干納依然保有存在,但河中已經基本落入阿拉伯之手,不過747年阿拉伯帝國陷入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的內戰,唐朝有了翻盤的機會。749年,唐朝應吐火羅諸國之邀,消滅了親附吐蕃的朅師國,徹底堵住了吐蕃西出的道路,高仙芝隨即想利用阿拉伯內戰之機開拓河中。

當時費爾干納的拔汗那是唐朝的鐵桿盟友,唐朝消滅突騎施之后把不少突厥俘虜分配給了拔汗那,在河中與費爾干納交界處的石國(昭武九姓之一)雖然也曾經幫唐朝打過突騎施,但其國內分為親唐、親阿拉伯兩派,地位與拔汗那無法相比。拔汗那與石國矛盾又大,于是高仙芝借機攻打石國,但在攻陷石國以后他沒有采取以往那樣換國王的懲戒慣例,而是燒殺淫掠,這就引起河中諸國的仇視。

河中諸國本來更親阿拉伯,此時因高仙芝的作為,就向阿拉伯求援,阿拉伯派兵與河中諸國組成聯軍,高仙芝聽聞此信,為先發制人,于751年率軍先殺入河中,在怛羅斯與阿拉伯聯軍交戰,唐朝因盟軍突厥系的葛邏祿叛變而失敗,損失慘重。但怛羅斯之戰并不是有些文章所說的“唐朝經略中亞的終點”,而只是一個起點,兩年后(753年),封常清即再度遠征吐火羅,打平了克什米爾的大勃律國,與阿拉伯的又一輪攻防開始,不過這時安史之亂開始,唐朝調安西北庭大部分兵馬回援,唐朝這才退出中亞。

所以說,唐朝退出中亞的標志并不是怛羅斯之戰,而是安史之亂。

而安史之亂的原因,則是天寶年間唐朝的政治腐敗導致漢地和北族兩個體系都出現了動搖:在漢地,唐朝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帶來的腐敗和內耗使帶有封建性質的府兵崩潰,漢軍的戰斗力迅速與邊境的胡兵拉開距離,形成內虛外重之勢;北族方面,唐玄宗晚年為了加強皇權專制,推行恩幸政治,開啟了一步登天的恩幸的野心,而恩幸們之間的個人恩怨則因為其權勢極大的影響了國家政治,像楊國忠與安祿山的爭寵,就是安祿山造反的重要原因。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對吐火羅政區沒有概念的,請看下圖,紫色部分即為吐火羅:

地理概念普及完了,現在我們要介紹中亞爭霸的幾個主角了。

中亞爭霸的原因與幾個主角

有一種說法認為唐朝不去開發條件優越的南方(當時南方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開發),卻把大量軍力投入西域和中亞爭霸,是得不償失,這種說法是因為對唐朝前后的世界歷史了解不夠所致。

如果把歐亞大陸稱為世界島的話,中亞就是世界島的中心地帶,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交通要道和商貿樞紐,是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可謂財源滾滾。當時的中亞遠不是今天這般破落,而是文化昌明,經濟繁榮的發達地區,后來破落是因為幾個原因,一是大航海時代和明清鎖國,東西兩面的貿易量都大降,中亞不再是文明交流的重心,二是近代以來被俄毛統治和攫取了幾百年,才變成今天的鳥樣。所以在唐朝那會兒,奪取中亞的收益遠大于經營南方的收益,唐朝才不惜投入重兵,在中亞爭霸。

在唐朝勃興以前,這里由西突厥汗國統治。突厥是以商貿立國的草原帝國,控制西域和中亞的城邦,壟斷絲綢之路是其基本國策。南北朝時,中亞本來在游牧民族嚈噠的控制之下,嚈噠被稱為“白匈奴”,實則有可能是鮮卑乞伏氏西遷立國(余太山的觀點),鼎盛時把強大的薩珊波斯按在地上摩擦,也曾殺入新疆境內。

嚈噠盛況(白色)

北齊、北周并立時,突厥興起,很快就征服西域,然后與薩珊波斯聯手,消滅了嚈噠,成為中亞和吐火羅城邦的宗主。隨即突厥又與東羅馬帝國聯手,把波斯伸向中亞和吐火羅的觸手斬斷。

薩珊波斯(明黃色)與東羅馬帝國(藍色)

深黃色是薩珊版圖較大時的領土

后來突厥分裂,西突厥汗國占據了從新疆到中亞的廣大地區,下面是西突厥汗國的版圖,強調一下,這是西突厥的控制區域而已,中亞和吐火羅的城邦國家依然是存在的,只不過認西突厥可汗做宗主。

等到唐朝消滅兩突厥,在其故地承襲了突厥的政策,沒有去強行郡縣化,而是像突厥一樣,成為當地各部落和城邦的宗主就打止。有些人據此認為唐朝不夠強大,不夠霸氣,殊不知這正是唐朝的聰明之處。

唐朝大量繼承北朝的政治遺產,而北朝是由北族中的拓跋鮮卑建立,雖然到魏孝文帝時全面漢化,但北魏的北族傳統從未斷絕,而且經過北魏末年邊鎮軍人的南下,北族傳統還有所復興,唐朝對此毫不陌生,且能體會其精神內核。

要把蒙古高原和西域、中亞郡縣化,不說沒有那個力量,就算成功了,也會因為官僚政治的低效和浪費而無法持久,新征服地區的郡縣化除非徹底完成,否則對征服者來說會是巨大的負擔,而不是助力,而且就算完成了,帝國郡縣提供的資源經過內耗以后也不是封建領主可以比的,當然郡縣化以后統治會比較穩定,這是郡縣制的優勢所在。

唐朝正是明白這一點,所以才保留了從蒙古高原到中亞的部落首領和城邦國王,以天可汗而非皇帝的身份統治他們,所以唐朝能夠兼具漢地農耕文明與北族游牧商貿之長,成就偉大的世界帝國。

突厥滅亡后,什么同羅、仆固、回紇、思結、契苾、渾都是原屬于東突厥,與突厥族系相近的丁零、鐵勒系民族,后來成為蒙古高原的主角。

西突厥的余部則有所謂“十箭部落”,西突厥可汗賜給他們一人一支箭,十箭部落合起來就是西突厥的主力。十箭部落又分為五咄陸部落和五弩失畢部落,五咄陸是處木昆、胡祿屋、攝舍提、突騎施、鼠尼施五個部落,牧區是碎葉川以東的北疆地區;五弩失畢則是阿悉結兩部、哥舒兩部、拔塞干,牧區是碎葉川以西的中亞地區。西突厥汗國滅亡后,十箭部落與唐朝有合作也有對抗,是中亞爭霸的重要角色。

然后我們之前提到的中亞主角之一薩珊波斯到哪里去了?答案是被新興的阿拉伯消滅了。薩珊波斯是西亞大國,與羅馬帝國及帝國分裂后的東羅馬帝國混戰數百年,雙方元氣耗盡,被新興的阿拉伯人輕易收拾。唐朝統一前夜(624年),卡迪西亞之戰中,阿拉伯消滅了薩珊波斯最后的精銳,薩珊波斯從此式微。二十七年后,在李世民病逝前后(651年),薩珊波斯徹底滅亡,末代王子俾路斯向唐高宗求援復國,但唐朝正在集中力量消滅高句麗,無法提供實質性支援,但借助薩珊波斯的余威,設置波斯都督府,強化了在吐火羅的統治。

取代波斯的是更為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自從隋唐之際統攝于伊斯蘭教之后,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與唐太宗和唐高宗初年的大擴張同時,阿拉伯人也進行了史詩般的大擴張,西線從東羅馬帝國手上奪取敘利亞、埃及,隨即收復昔蘭尼加和馬格里布的柏柏爾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東線則徹底消滅薩珊波斯,并且摩拳擦掌進攻中亞和吐火羅。就在此時,唐朝因武則天的惡政,勢力陷入全面衰退,阿拉伯帝國則步步進逼,到唐玄宗即位后唐朝才在中亞方向重新反擊,但阿拉伯人已經優勢在握,很難打破。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最盛時版圖

另外一個攪局者則是吐蕃。因為在唐以前,青藏高原從來沒有形成過如此強大的帝國,所以唐朝毫無心理準備,一系列失策之下促成了吐蕃的壯大。

有一種說法認為吐蕃逼婚唐太宗,大破唐軍導致唐太宗不得不賜婚,這是胡扯,當時吐蕃進攻松州,擊敗了唐朝的當地駐軍,唐太宗隨即派侯君集還以顏色,擊敗吐蕃,吐蕃軍退回。不過因為此戰改變了唐太宗對吐蕃不屑一顧的態度,畢竟有一定實力,于是認為吐蕃有資格跟唐朝和親,準許了松贊干布的請求。和親的宗女,唐太宗選了宗室名將李道宗的女兒文成公主,并且派一代名將李道宗送親,就是有勘探吐蕃地形和路徑,以備攻戰的意思。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吐蕃得到印度文化和華夏文化的雙重滋養,迅速強大。吐蕃成為強國的關鍵有兩個:一是消滅了青海的吐谷渾,統治了吐谷渾人,有了進攻唐朝的后勤基地,唐高宗派薛仁貴幫吐谷渾復國,結果大非川之戰十萬大軍被吐蕃名將論欽陵打得全軍覆沒,吐蕃占領吐谷渾已成定局。二是唐睿宗時吐蕃賄賂唐朝官吏,將黃河九曲之地作為和親的金城公主的湯沐邑收歸吐蕃,吐蕃得到大片的良田沃土,同時擁有了進攻唐朝第二塊的后勤基地。

此后吐蕃時不時向東出隴右、河西、劍南,向北出安西,攻打唐朝,向西則壓服大小勃律,殺奔吐火羅,是中亞爭霸的重要角色。安史之亂唐朝放棄中亞后,吐蕃還跟阿拉伯帝國纏斗數十年,減緩了中亞和西域的伊斯蘭化。

幾個主角介紹完了,下面我們簡述一下中亞爭霸的進程。

波瀾壯闊的中亞戰爭

唐朝的中亞爭霸分為幾個時期,分別予以簡述。首先是唐太宗與唐高宗前期——瘋狂擴張期。

唐太宗消滅東突厥,解除唐朝最大的威脅之后,即開始對西域用兵,試圖掌控商路,這其實是對隋煬帝經營西域的繼承。634年,唐太宗按隋煬帝的步驟,先派李靖、侯君集消滅吐谷渾,解除絲綢之路側翼的威脅,也避免吐谷渾利用河南道分掉一部分絲綢之路的貿易。640年,唐朝消滅接盤東突厥,有復興之勢的薛延陀汗國后,開始對集中力量西突厥下手,消滅臣屬西突厥的高昌,以高昌為西州,設置安西都護府。

隨后,唐朝在攻打西突厥的過程中,大量使用突厥降將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減少阻力。648年,唐朝攻滅不服的焉耆和龜茲王室,擊敗西突厥干涉軍,改立國王,并在焉耆和龜茲設置軍鎮,隨后在于闐、疏勒也設鎮,這就是安西四鎮,是唐朝經略西域的中亞的重要保障。

失去西域城邦國家后,西突厥已經走向式微,唐太宗派阿史那賀魯去招撫西突厥余部,但649年唐太宗病故,招撫了西突厥大部的阿史那賀魯趁機反叛,并進攻安西四鎮,經數年拉鋸戰,657年,唐朝名將蘇定方擊擒阿史那賀魯,消滅西突厥汗國。西突厥十箭部落歸附唐朝,西突厥以往在河中、吐火羅、費爾干納的屬國紛紛奉唐朝為主。

唐朝在北疆設昆陵都護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兼昆陵督護;在中亞東北部設濛池都護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兼濛池都護,用突厥人為唐朝守衛西北以及經略中亞,唐朝正式介入中亞。

此時,唐朝消滅了西突厥汗國,阿拉伯也消滅了薩珊波斯,唐朝與阿拉伯的正式交鋒指日可待。此時阿拉伯在東方的勢力還不強,其擴張策略是依托呼羅珊(今波斯東北部),渡過阿姆河,對河中和吐火羅進行搶劫,戰局有利時則順勢征服,不利時則退回呼羅珊。唐朝為了維護絲路必然要與阿拉伯交鋒,但吐蕃的以外崛起打斷了唐朝經營中亞的歷程。

唐朝對吐蕃一直過于輕視,所以對自己的屬國吐谷渾遭到吐蕃侵略時重視不夠,等到吐蕃一舉攻滅吐谷渾,又攻陷安西四鎮才如夢初醒。670年,唐朝名將薛仁貴率十萬大軍助吐谷渾復國,卻在大非川被吐蕃以傾國之兵擊敗,全軍覆沒。此戰之后,吐谷渾滅國已成定局。

吐蕃占據青海和安西四鎮后,隨即開始爭奪西域商路。此時唐朝手里的絲綢之路十分單薄,從長安經隴右河西到西州,再從楚河盆地進入中亞,是一條長線,吐蕃打算攻占隴右河西,切斷唐朝與西域的聯系,再把西域一口吃下。于是吐蕃與唐朝在隴右河西爆發一系列大戰,吐蕃勝多負少。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絲路岌岌可危,自然沒有余裕去經營中亞,只好扶植薩珊波斯的末代王子俾路斯及其子泥涅師,成立波斯都督府,利用薩珊波斯的殘余力量遲滯阿拉伯東擴的腳步,而他們也確實為唐朝爭取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到680年左右才徹底沒落。而就在此時,因為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穆阿維葉將哈里發從選舉制改為世襲制,指定其子葉齊德一世擔任哈里發,引起國內大面積反抗,阿拉伯帝國東擴之路停頓二十年,到700年以后才再度經略中亞。

683年唐高宗死后,武則天殺害名將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又任用酷吏,政治腐敗,府兵戰斗力大降,導致唐朝勢力陷入全面衰退,吐蕃入侵隴右河西時甚至宣稱“中國無名將”,不予抵抗;在西域雖然靠水貨名將王孝杰收復了安西四鎮,但在隴右河西一直被動挨打,武則天只要自己權位穩固就好,天下怎么樣那是次要的,所以她不但無力而且也無心去經略中亞。關于武則天時期唐朝勢力的衰退,請看此貼:

武則天的敗仗不足以抹黑唐朝,周朝的鍋唐朝不背

等到武則天終于死球,唐玄宗又收拾完唐中宗、唐睿宗朝的各種亂象之后,已經到了710年以后,此時阿拉伯大舉進攻中亞,河中、吐火羅大面積淪陷,吐蕃也借助唐朝的政治混亂,得到了黃河九曲,步步進逼。武則天時東突厥復叛,在蒙古高原建立后突厥汗國,西突厥余部多給五咄陸部落中的突騎施部收服,因為唐朝邊將的失政與對衰落后的唐朝的輕視,突騎施也與唐朝為敵。

一時唐朝陷入四面皆敵的危險局面,唐玄宗必須先收拾了后突厥、突騎施和吐蕃,才能談得上經略中亞。雖然從715年到722年,唐朝名將張孝嵩曾經在西域和中亞兩次擊敗吐蕃大食聯軍,擊退了吐蕃的小勃律的入侵,但唐朝當時不具備跟阿拉伯大規模開戰的能力。

720年,后突厥毗伽可汗聽智者暾欲谷之言,與唐朝和好,唐朝遂開始在四面全線反攻。首先,唐朝拉攏突騎施,利用突騎施的力量對抗阿拉伯入侵,從723年到731年,突騎施蘇祿可汗三次大敗阿拉伯軍,保護了費爾干納,收復了吐火羅和河中的部分地區。

同時,唐朝集中力量攻打吐蕃,730年,唐朝宗室名將信安王李祎奇襲吐蕃要地石堡城,拓地千里,738年,唐朝名將崔希逸又奪取青海,吐蕃戰略縱深受到破壞,從隴右河西方向攻唐乏力。此階段,因唐朝安西都護杜暹故意把突騎施使者凍死,加上突騎施力量日益增強,蘇祿可汗開始襲擾唐朝,從736年到739年,唐朝北庭都護蓋嘉運與阿拉伯軍聯手消滅突騎施,唐朝勢力重新到達吐火羅與費爾干納。740年,唐朝名將王忠嗣趁后突厥汗國內亂,將后突厥汗國一舉攻滅。

但是轉任隴右河西節度使的蓋嘉運居功自傲,不用心防務,742年,吐蕃復奪石堡城,大大的打亂了唐玄宗的計劃,唐玄宗震怒之下罷黜蓋嘉運,經數年準備,749年哥舒翰才重奪石堡城,在三年內奪回青海和黃河九曲。稍前的747年,安西副都護高仙芝翻越蔥嶺,打服小勃律國,鎖住吐蕃出入吐火羅之路,此時,唐朝終于可以跟阿拉伯全力對戰了。

此時唐朝在吐火羅和費爾干納依然保有存在,但河中已經基本落入阿拉伯之手,不過747年阿拉伯帝國陷入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的內戰,唐朝有了翻盤的機會。749年,唐朝應吐火羅諸國之邀,消滅了親附吐蕃的朅師國,徹底堵住了吐蕃西出的道路,高仙芝隨即想利用阿拉伯內戰之機開拓河中。

當時費爾干納的拔汗那是唐朝的鐵桿盟友,唐朝消滅突騎施之后把不少突厥俘虜分配給了拔汗那,在河中與費爾干納交界處的石國(昭武九姓之一)雖然也曾經幫唐朝打過突騎施,但其國內分為親唐、親阿拉伯兩派,地位與拔汗那無法相比。拔汗那與石國矛盾又大,于是高仙芝借機攻打石國,但在攻陷石國以后他沒有采取以往那樣換國王的懲戒慣例,而是燒殺淫掠,這就引起河中諸國的仇視。

河中諸國本來更親阿拉伯,此時因高仙芝的作為,就向阿拉伯求援,阿拉伯派兵與河中諸國組成聯軍,高仙芝聽聞此信,為先發制人,于751年率軍先殺入河中,在怛羅斯與阿拉伯聯軍交戰,唐朝因盟軍突厥系的葛邏祿叛變而失敗,損失慘重。但怛羅斯之戰并不是有些文章所說的“唐朝經略中亞的終點”,而只是一個起點,兩年后(753年),封常清即再度遠征吐火羅,打平了克什米爾的大勃律國,與阿拉伯的又一輪攻防開始,不過這時安史之亂開始,唐朝調安西北庭大部分兵馬回援,唐朝這才退出中亞。

所以說,唐朝退出中亞的標志并不是怛羅斯之戰,而是安史之亂。

而安史之亂的原因,則是天寶年間唐朝的政治腐敗導致漢地和北族兩個體系都出現了動搖:在漢地,唐朝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帶來的腐敗和內耗使帶有封建性質的府兵崩潰,漢軍的戰斗力迅速與邊境的胡兵拉開距離,形成內虛外重之勢;北族方面,唐玄宗晚年為了加強皇權專制,推行恩幸政治,開啟了一步登天的恩幸的野心,而恩幸們之間的個人恩怨則因為其權勢極大的影響了國家政治,像楊國忠與安祿山的爭寵,就是安祿山造反的重要原因。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