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俄将重建地效飞行器舰队:令北约闻风丧胆“怪兽”回来了


A-080“海鷗-3”地效飛行器電腦效果圖(俄羅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網站)

俄羅斯《獨立報》網站6月25日發表伊琳娜·德羅甯娜的文章《俄羅斯重建地效飛行器艦隊》稱, 全球對地效飛行器的關注並非近10年的事情。 不過, 近一個月來, 有關“裡海怪獸”歸來的新聞再度席捲各大新聞網站。

“裡海怪獸”是華盛頓給上世紀60年代美國間諜衛星在裡海區域發現的一種蘇制神奇裝備所起的綽號。 它曾令北約聞風喪膽, 但在蘇聯解體後被凍結。 雖然如此, 這一技術奇跡的橫空出世及其研發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問題, 多年來一直為各類報刊所津津樂道。

文章稱, 作為一種作戰運輸工具, 它被視為會飛的軍艦、水面航行的飛機。 它既可在距水面相當於翼展的0.05~0.2倍的高度即3~12米高處飛行, 也能在平地、冰面、雪原、草場上以近450公里的時速前行。 這要歸功於“地面效應”, 即機身、機翼與地面或水面之間形成的類似氣墊的向上托力, 將它舉離地面或水面。 地效飛行器在行進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更小, 穩定性更佳、速度更快、燃料更省。 於經濟性及載重量方面, 它勝過飛機和直升機;在速度方面, 它令水翼船只望塵莫及。

按國際海事組織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劃分, 地效飛行器屬於船隻而不是飛機, 受國際海上避碰規則約束, 飛行高度不能超過150米。 然而, 倘若它被允許在“地面效應”區域外作為飛機使用,

即高度超過150米, 那麼則需恪守國際航空規定。

文章稱, 人們普遍認為, 現代化的地效飛行器較之普通飛機更安全, 因為它甚至能在風暴中降落於水面, 且同時可配備多台發動機, 出現故障時能彼此替換。 從軍事角度而言, 由於飛行高度極低, 它難以被敵方雷達發現, 加上不與水面接觸, 水聲測位儀同樣拿它毫無辦法, 更不會撞上魚雷。 此外, 它的起飛和降落皆無需專用跑道。

第一架地效飛行器於1961年6月22日問世。 而後, 蘇聯落實了長達20年、為海軍和其他軍種研發作戰用地效飛行器的國家項目, 在其框架內推出了長92米、高22米、翼展37.6米、被五角大樓稱為“裡海怪獸”的地效飛行器。 它的體積龐大,

起飛重量高達544噸, 絕非浪得虛名, 此後, “小鷹”型與“鷂”型地效飛行器相繼問世, 主要用於運送空降兵及導彈。 蘇聯一共建成了30多架地效飛行器, 可惜其中絕大部分都在本世紀初宣告報廢。

自那時起, 小型地效飛行器的研發及試航工作便已中止。 它們並未出現在2011-2020年的國家國防訂貨當中。

然而, 在2018-2025年的國家武器計畫中, 600噸級地效飛行器樣品研發項目赫然在列。 軍方打算在北極和太平洋地區用它開展搜救, 並向偏遠地區的駐防部隊運送補給。 它的體量與“裡海怪獸”相當。 雖然正式名稱為“救援者”, 但還有個綽號叫“北極怪獸”。 它總重約600噸、長93米、翼展71米。

文章稱, 軍方高層之所以對大型地效飛行器情有獨鍾, 是因為它能夠在五六級海浪的情況下飛行,

可用于運送空降兵, 且速度較之普通艦艇快得多, 魚雷、地雷皆拿它無可奈何, 雷達也難覓其蹤跡。 “救援者”將於2022-2023年首次試航, 並在2025年完成各類測試。

文章稱, 負責“救援者”研發工作的是著名的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 從令美國人大驚失色的第一代地效飛行器“裡海怪獸”, 到後來攻擊型的“鷂”和登陸型的“小鷹”, 該設計局一直是俄羅斯地效飛行器、水翼船只、氣泡船、氣墊船研發領域的翹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