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绝不止于休闲,带你了解抗战时期的公园都有何种作用?

20世紀30年代中期, 蔣介石在各地大力宣導“新生活運動”, 對於市政建設更為重視, 也開始加強宣傳國民黨的意識形態, 三民主義道路系統更為普及, 其名詞逐步深入民眾的日常生活。 抗戰時期, 這一道路系統在“抗戰建國”口號下, 依託民族主義的力量而更為普及。

蔣介石和宋美齡進行新生活運動的演講

民國時期的新式空間如公園與廣場的設立往往是要為民眾打造新的公民意識。 這一個時期的新式公共空間有公園、廣場、體育場之類。 在北京, 例如過去的皇家寺廟及園林, 開始有系統地被改造為新式公園。

民國時期公園老照片

公園是一種新式空間, 具有西方文明與現代性的象徵意義。 在民國的所有的城市公園中, 中山公園的設置最為值得注意。 民國時期, 在國民黨的推波助瀾下, 通過教育與傳播媒體的宣傳, 全國曾經掀起一波中山公園的建設運動。 孫中山逝世之後, 許多大城市將舊有的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 這之中最早的例子是廣州, 當時廣東革命委員會下令將原觀音山改為中山公園。 此後, 北京、天津、貴陽及太原等地, 都陸續改名設置中山公園。 除了舊址改名的公園外, 還有一些城市的中山公園是新建的。 這類公園與城市空間有較完整的配套與規劃。

中山公園不僅是市民休閒的空間, 同時具有政治上的象徵意義。

這種象徵意義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建構, 通過空間來向民眾推廣孫中山的政治符號。 這種政治符號的打造可從中山公園空間情境的佈局看出端倪。 例如正門帶有民族主義色彩, 採用傳統園林牌樓樣式。 在門樓上, 通常會寫有醒目的“中山公園”四個字。 公園中最經典的裝置當屬孫中山的塑像。 此外, 對民眾而言, 公園內的紀念堂不僅僅是個紀念性的建築物, 還具有公眾集會與活動的功能。 通過這種空間的參與, 中山公園建構了一般民眾的歷史記憶與偉人崇拜的概念。

中山公園一角

有時這種帶有政治性色彩的紀念公園, 在塑造民族主義形象之外, 帶給民眾的卻是另外一種戲謔及嘲諷的觀感。

例如作家蘇青就對中山公園有以下印象:“人們經常的遊玩之所是‘中山公園’, 那是北伐成功之日, 地方當局所辦的德政之一。 他們的政績就是把舊有的後樂園略加修葺, 離大門口不遠處還加蓋了一個中山紀念堂……當中懸掛一張總理遺像……後來革命的高潮過了, 革命的情緒已經沖淡, 人們閑著無聊, 不免歡喜惡作劇一下, 因此常在籬笆上畫鳥龜之類, 當局認為這就是歹徒存心搗亂。 ……還有鄉下老太婆進城也會趕時髦似的去逛上一陣, 在中山紀念堂前指指點點的說:‘哦, 該畫就是孫中山照相, 一也勿像中國人……’”。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八卷》, 2015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