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喀秋莎”多可怕?火力毁天灭地,美军:志愿军有了原子炮?

二戰時期, 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曾讓德軍聞風喪膽, 被譽為“死神鐮刀”。 抗美援朝時, “喀秋莎”寶刀未老, 讓美軍誤以為志願軍使用了“原子炮”。 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 至今陳列著一門功勳“喀秋莎”火箭炮。 (作者:兵說兵事。 “兵說”獨家稿件, 抄襲必究)

“喀秋莎”, 本是俄國姑娘的名字, 也是當時蘇聯的一首經典名曲。 當初火箭炮列裝蘇聯紅軍時, 因為高度保密, 大家都不知道這鐵疙瘩叫什麼, 只是看炮架上有個大寫的K字, 便稱其為“喀秋莎”(Катюша)。 後來這名字不脛而走, 成為該型火箭炮的代名詞。

1950年, 在蘇聯的援助下, 志願軍有了“喀秋莎”火箭炮。

1951年, 第21火箭炮師首次赴朝作戰。 當時正值敵人發動“秋季攻勢”, 21師奉命支援步兵作戰。 9月1日, 該師203團進入陣地, 24門“喀秋莎”火箭炮同時發射, 一下就打垮了美軍2個營, 斃傷敵700餘人, 兇猛的火力讓美軍驚呼志願軍使用了“原子炮”。 圖為裝備“喀秋莎”的志願軍部隊。

“喀秋莎”作戰時, 一般以團或營為單位齊射, 能在瞬間形成巨大的火力, 大量殺傷殲滅敵人。 缺點是精確度不高, 只能面上打擊;發射時動靜較大, 容易被敵空軍或炮兵發現。

首戰告捷後, 第21火箭炮師還先後參加了上甘嶺和金城等戰役, 以猛烈炮火支援志願軍作戰, 可謂戰功赫赫。 在戰場上, 志願軍情報人員總能在不時截獲的電報中聽到:遭敵炮火猛烈打擊,

請速派空軍支援。 金城戰役中, 志願軍一次性集中近200門“喀秋莎”火箭炮, 瞬間讓敵軍陣地陷入火海, 為結束近3年的朝鮮戰爭立下汗馬功勞。 圖為金城戰役形勢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