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抗战中的太原保卫战,他血战三天誓要保卫山西这座城

文|逆北

如何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呢?筆者認為, 在危急時刻, 最能看出人物的真實一面。 在評價傅作義上, 我選取了他在抗戰中守衛太原的那段時期。

全面抗戰的爆發

西元1937年7月7日夜, 一支日軍部隊聲稱自己有士兵失蹤于中國防區內, 並要求進入宛平縣城等地區進行搜查。

宛平城的守軍自然嚴詞拒絕, 惱羞成怒的日軍立即向城牆炮擊, 埋伏在盧溝橋一側的日軍也趁勢而起, 全面抗戰爆發了。


(29軍機槍陣地)

平津地區的守軍是國民政府屬下的第29軍部隊, 雖然在名義上, 29軍軍長宋哲元等接受南京的命令;可是在實質上,

宋等其實是割據一方的軍閥。

盧溝橋事變爆發前夕, 日本人曾計畫引宋反水, 而國民政府方面也頻頻提醒宋勿上日本人的當。 面對日本人的步步緊逼, 宋哲元一時沒了主意, 左思右想, 宋乾脆跑回山東老家當起了甩手掌櫃。

宋的這種消極避戰對平津地區的局勢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當日軍全面進攻時, 29軍所部雖拼命抵抗, 但終因寡不敵眾而放棄了平津。


(日軍經過盧溝橋)

“我們一定會打回來的!”

一名軍官沖圍觀的老百姓大聲喊道。

回答他的是一片沉默。

誰也不知道這場戰爭將會打到什麼時候, 也許, 人越想拼命掩飾什麼, 才越要將它表現出來。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只是, 飛將軍又在哪裡呢?

平津地區失陷後, 為了擴大戰果, 日軍從遼東調來了數旅關東軍精銳。

1937年10月, 河北保定淪陷, 日偽的勢力, 一時遍佈河北大大小小的城鎮。

華北平原, 逐漸籠罩於戰爭的陰霾當中。

日軍向山西挺進

日軍在佔領了河北大部分地區後, 突然減緩了行進的速度, 一方面, 這是由於上海地區的戰事讓其不得不抽調兵馬趕往淞滬;另一方面, 熟悉中國地理的日軍指揮官知道, 如果不把河北的鄰居——素有表裡山河之稱的山西拿下, “大日本皇軍”之前的勝利將有可能前功盡棄。

於是, 日軍除留少量人馬牽制於學忠等部外, 立即調集板垣第五師團等部隊越過太行山向西挺進。

日軍很快突破了太行山的關隘, 並向娘子關等處發起了攻擊。

這時候, 全國的焦點都集中到了兩個地區, 一個是上海(淞滬會戰已經打響), 另一個, 就是山西。

戰忻口——山雨欲來風滿樓

面對日軍淩厲的攻勢, 國民黨軍政要員們紛紛向“山西王”閻錫山討要退敵妙計。

面對下屬的求助, 閻錫山有些焦頭爛額。 因為, 此時此刻, 不僅僅是日本人, 代表南京政府到山西參戰的衛立煌將軍等人, 也讓他感到如芒在背。


(衛立煌在山西)

閻錫山劃拉著自己的小算盤, 他既擔心日軍的淩厲攻勢, 也擔心晉綏軍的傷亡會給衛立煌借機插手他的“內政”創造時機。

可是, 此時板垣師團的前鋒已經越來越近, 大敵當前, 局勢已經容不得閻錫山再作考慮了。

很快, 針對日軍進犯的軍事會議召開了, 閻錫山和與會的國共要員們紛紛把目光投在了一個地名上——“忻口”。

忻口與太原城的距離僅有90公里, 大同失守後, 為了頂住來自北面的壓力, 中國軍隊便只能在此設防與日寇相抵。

可是, 忻口能守住嗎?誰也沒法打保票。 但是, 大敵當前, 已不容再做多想了。 為了減輕娘子關守軍的壓力, 並達到拱衛太原城的目的。 八路軍、晉綏軍、川軍與中央軍等數十萬人開赴忻口前線, 跟日軍展開了血戰。

忻口會戰持續了三個禮拜, 到11月1日, 由於娘子關一線遭日軍攻破, 忻口守軍為避免陷入前後夾擊的尷尬境地, 不得已撤出了陣地, 並徐徐向太原城退去。

這時候, 老閻已經拿出了新的作戰方案——各路人馬依託城池進行野戰, 務必痛擊來犯的日軍。

各揣心腹事

老閻的方案剛一提出, 便遭到了衛立煌等的反對。 衛立煌等認為, 撤出的軍隊中, 不僅傷亡較大、亟需補充和休養, 而且不少部隊在撤退中建制被打亂, 所以難以承擔在週邊進行野戰的任務。


(閻錫山照)

但閻也有自己的理由——“可以區別對待嗎, 不是有部隊傷亡大嗎?撤進城內休養, 或者退居二線。 但無論如何, 要說所有部隊都不能承擔野戰的任務, 未免有些說不過去吧?”

這下衛也不好說什麼了(之後, 衛帶走了幾乎所有的野戰部隊, 城內的守軍也被孤立了起來), 為了達成一致的意見, 閻又邀請衛立煌等參與到了自己的軍事會議當中。

可是, 這場會議開的並不順心如意, 衛仍堅持己見, 其他的軍官們或表示反對、或一言不發, 有的甚至還打開了盹,閻錫山再也淡定不下去了,他說道——

“好了,就按計劃行事吧,接下來,來確定一個人選吧!誰來作太原城防司令?”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哦,原來你閻某人也要腳底抹油——開溜啊!整個會場死一般的沉寂,這時候,有人提議道——“這個人並不難找,只是需要擁有威信,而且有守城的經驗…”

聽到這番話,閻錫山把目光投向了一個人,軍官們也紛紛順著閻錫山的目光望去。沒錯,閻相中的這個人,正是傅作義。


(傅作義將軍,圖中左二)

臨危受命

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中,傅作義便以“擅守”而享譽晉綏軍。此時,傅也深知閻騎虎難下,思索片刻,他便站起來回應道——“卑職願不負閻主任之厚望,誓與太原城共存亡!”

閻錫山松了口氣,眾人也松了口氣。就在會議結束眾人離場的時候,周恩來走到了傅作義的面前——“將軍,抗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贏得最後的勝利,最重要的還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啊!”

周的一番話讓傅有些感動,他已經受夠了內部的勾心鬥角。可是時間緊急,已容不得傅再做停留了。傅開始調查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兵力,並安排城防,一場大戰,已近在咫尺了。

面對強敵壓境,傅深知集中兵力對敵之重要性,他先命人前往自己的駐地綏遠搬兵,又積極疏散城中的平民。

太原保衛戰的打響

為了表示對傅的支持,閻錫山在臨走時為他留下了一批武器彈藥,可是,這對傅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

11月6日清晨,日軍前鋒奪占了小店,並向太原城的東北壓來,戰爭終於爆發了。

守衛城池東北角的,是傅的部下董其武。在1936年冬展開的百靈廟戰役中,董其武率領傅僅有的數百摩托化部隊突擊偽蒙軍司令部,一舉扭轉了不利的戰局。那麼今天,董是否能反敗為勝,為太原城內守軍的調動贏得時間呢?

董做到了,面對氣勢洶洶的日軍,董從手下中跳取數百人隱於城郊的兵工廠中,這些官兵依託廠房等同日軍對射,給予不熟悉地形的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日軍在進攻不利後惱羞成怒,又調來炮隊轟擊廠房,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這時董早將這批人馬撤回到城裡了。


(中國軍隊在行進)

血肉築長城

不過,廠房的丟棄畢竟使東北角城樓成為了抗擊日軍的第一線。為了從這裡打開缺口,日軍不僅命航空隊與炮兵連環轟擊,還多次派突擊隊殺入。

但是,日軍的突擊隨即遭遇了守軍的反突擊,城牆被轟塌了,日軍魚貫而入。一些晉綏軍官兵也殺紅了眼,為了阻止日軍進入,他們將全身捆滿炸藥沖入敵群。

隨著一聲聲巨響,日軍所謂的武士道精神被炸了個粉身碎骨。中國軍人的拼死抵擋,使日軍在第一天內未能再推進一步,日軍又退了下去。

但這場退卻只是表面現象,到了晚上,借著夜色的掩護,數十名日軍步兵竟再次突入城內,並成功地鞏固了在城區的一角陣地。

晉綏軍各部拼命反擊,無奈,由於城內敵特的干擾和日軍的掩護炮擊,進攻的晉綏軍將士紛紛倒下。面對著反攻不利的戰報,傅陷入了沉思。

曾延毅逃走引起大恐慌

傅的沉默很快化為了一股無名火,他對負責戒嚴的曾延毅大加斥責,一陣急風驟雨後,曾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於是乾脆拖著本部人馬離開了太原這座孤城。

曾的逃離無疑使城區內人心為之動盪,不少官兵與百姓也紛紛要求出城,有些人乾脆搬開沙包爬出城去,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守軍此時算體會到了。


(戰爭烏雲所籠罩的太原城)

傅作義當然不會縱容事態的持續發酵,他一面命人進行巡查制止,一面又親自騎馬進行安撫,人們多少也有些心安,可是人們也知道,太原這座孤城的守衛,已經進入倒計時了。

板垣師團進攻受挫後,一面繼續集結兵力試圖反擊,一面又命令其他部隊向太原城除東北角外的其他方向發起猛攻,雙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傷亡。而這番連環進攻,也使董其武部難以得到其他部隊的增援。就在董其武等為突入城內的日軍而苦惱時,板垣師團新一輪進攻又在弦上了。

城牆被佔領了

在11月8日這一天,日軍的進攻吸收了前幾次的經驗教訓,在炸塌城牆後,日方除派出一部分部隊順殘垣而入外,又命一軍虛晃一槍,從城垣直接搭扶梯進攻。

晉綏軍將士竭盡全力阻擊,可是,由於幾天來連續作戰未能得到補充和休養的緣故,守軍未免有些力不從心。

終於,膏藥旗在城樓上緩緩樹起,登城的日軍將炮擊炮和九二式重機槍架在了城頭,向城內瘋狂掃去,東北角被突破了。

董其武部的失利引發了多米諾骨牌式效應,當不少官兵得到日軍大批進城的消息後,部分官兵鬥志全無,並拼命擁向城門試圖逃脫,城內亂作一團。

傅作義也知道,此時再堅持守衛已失去了意義,在部下的勸解下,傅被迫率部下由南門突出向西山轉移,太原保衛戰,也以日軍勝利而告終。

中國的脊樑——單身鏖戰的武人

三天的太原城保衛戰,同抗戰中的衡陽保衛戰(47天)等相比,未免有些“上不得檯面”之嫌。但是,要知道,每一場保衛戰,即使以失敗而告終,他都熔鑄了中國人不屈抵抗的血與淚。

家貧出孝子,國難出忠臣。作為後輩,我們似乎無權對前人的努力做出評判,但在敵寇壓境時,一些中國人所表現出的血性與視死如歸的精神,卻仍在激勵著當代人之奮進。

誠然,傅最終未實踐“與城池共存亡”的誓言,可是,我們自己尚未能拿出勇氣,又怎能苛責於這“單身鏖戰的武人”呢?這是中國的脊樑!

寫到這裡,不妨,就用魯迅先生早年留日的一首詩作來作本文的結尾吧——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參考文獻:

王樹增《抗日戰爭》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9月

胡博,王戡著《關山悲歌——太原保衛戰》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

閻錫山《閻錫山日記全編》 山西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

薩蘇《國破山河在——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 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6月

有的甚至還打開了盹,閻錫山再也淡定不下去了,他說道——

“好了,就按計劃行事吧,接下來,來確定一個人選吧!誰來作太原城防司令?”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哦,原來你閻某人也要腳底抹油——開溜啊!整個會場死一般的沉寂,這時候,有人提議道——“這個人並不難找,只是需要擁有威信,而且有守城的經驗…”

聽到這番話,閻錫山把目光投向了一個人,軍官們也紛紛順著閻錫山的目光望去。沒錯,閻相中的這個人,正是傅作義。


(傅作義將軍,圖中左二)

臨危受命

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中,傅作義便以“擅守”而享譽晉綏軍。此時,傅也深知閻騎虎難下,思索片刻,他便站起來回應道——“卑職願不負閻主任之厚望,誓與太原城共存亡!”

閻錫山松了口氣,眾人也松了口氣。就在會議結束眾人離場的時候,周恩來走到了傅作義的面前——“將軍,抗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贏得最後的勝利,最重要的還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啊!”

周的一番話讓傅有些感動,他已經受夠了內部的勾心鬥角。可是時間緊急,已容不得傅再做停留了。傅開始調查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兵力,並安排城防,一場大戰,已近在咫尺了。

面對強敵壓境,傅深知集中兵力對敵之重要性,他先命人前往自己的駐地綏遠搬兵,又積極疏散城中的平民。

太原保衛戰的打響

為了表示對傅的支持,閻錫山在臨走時為他留下了一批武器彈藥,可是,這對傅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

11月6日清晨,日軍前鋒奪占了小店,並向太原城的東北壓來,戰爭終於爆發了。

守衛城池東北角的,是傅的部下董其武。在1936年冬展開的百靈廟戰役中,董其武率領傅僅有的數百摩托化部隊突擊偽蒙軍司令部,一舉扭轉了不利的戰局。那麼今天,董是否能反敗為勝,為太原城內守軍的調動贏得時間呢?

董做到了,面對氣勢洶洶的日軍,董從手下中跳取數百人隱於城郊的兵工廠中,這些官兵依託廠房等同日軍對射,給予不熟悉地形的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日軍在進攻不利後惱羞成怒,又調來炮隊轟擊廠房,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這時董早將這批人馬撤回到城裡了。


(中國軍隊在行進)

血肉築長城

不過,廠房的丟棄畢竟使東北角城樓成為了抗擊日軍的第一線。為了從這裡打開缺口,日軍不僅命航空隊與炮兵連環轟擊,還多次派突擊隊殺入。

但是,日軍的突擊隨即遭遇了守軍的反突擊,城牆被轟塌了,日軍魚貫而入。一些晉綏軍官兵也殺紅了眼,為了阻止日軍進入,他們將全身捆滿炸藥沖入敵群。

隨著一聲聲巨響,日軍所謂的武士道精神被炸了個粉身碎骨。中國軍人的拼死抵擋,使日軍在第一天內未能再推進一步,日軍又退了下去。

但這場退卻只是表面現象,到了晚上,借著夜色的掩護,數十名日軍步兵竟再次突入城內,並成功地鞏固了在城區的一角陣地。

晉綏軍各部拼命反擊,無奈,由於城內敵特的干擾和日軍的掩護炮擊,進攻的晉綏軍將士紛紛倒下。面對著反攻不利的戰報,傅陷入了沉思。

曾延毅逃走引起大恐慌

傅的沉默很快化為了一股無名火,他對負責戒嚴的曾延毅大加斥責,一陣急風驟雨後,曾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於是乾脆拖著本部人馬離開了太原這座孤城。

曾的逃離無疑使城區內人心為之動盪,不少官兵與百姓也紛紛要求出城,有些人乾脆搬開沙包爬出城去,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守軍此時算體會到了。


(戰爭烏雲所籠罩的太原城)

傅作義當然不會縱容事態的持續發酵,他一面命人進行巡查制止,一面又親自騎馬進行安撫,人們多少也有些心安,可是人們也知道,太原這座孤城的守衛,已經進入倒計時了。

板垣師團進攻受挫後,一面繼續集結兵力試圖反擊,一面又命令其他部隊向太原城除東北角外的其他方向發起猛攻,雙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傷亡。而這番連環進攻,也使董其武部難以得到其他部隊的增援。就在董其武等為突入城內的日軍而苦惱時,板垣師團新一輪進攻又在弦上了。

城牆被佔領了

在11月8日這一天,日軍的進攻吸收了前幾次的經驗教訓,在炸塌城牆後,日方除派出一部分部隊順殘垣而入外,又命一軍虛晃一槍,從城垣直接搭扶梯進攻。

晉綏軍將士竭盡全力阻擊,可是,由於幾天來連續作戰未能得到補充和休養的緣故,守軍未免有些力不從心。

終於,膏藥旗在城樓上緩緩樹起,登城的日軍將炮擊炮和九二式重機槍架在了城頭,向城內瘋狂掃去,東北角被突破了。

董其武部的失利引發了多米諾骨牌式效應,當不少官兵得到日軍大批進城的消息後,部分官兵鬥志全無,並拼命擁向城門試圖逃脫,城內亂作一團。

傅作義也知道,此時再堅持守衛已失去了意義,在部下的勸解下,傅被迫率部下由南門突出向西山轉移,太原保衛戰,也以日軍勝利而告終。

中國的脊樑——單身鏖戰的武人

三天的太原城保衛戰,同抗戰中的衡陽保衛戰(47天)等相比,未免有些“上不得檯面”之嫌。但是,要知道,每一場保衛戰,即使以失敗而告終,他都熔鑄了中國人不屈抵抗的血與淚。

家貧出孝子,國難出忠臣。作為後輩,我們似乎無權對前人的努力做出評判,但在敵寇壓境時,一些中國人所表現出的血性與視死如歸的精神,卻仍在激勵著當代人之奮進。

誠然,傅最終未實踐“與城池共存亡”的誓言,可是,我們自己尚未能拿出勇氣,又怎能苛責於這“單身鏖戰的武人”呢?這是中國的脊樑!

寫到這裡,不妨,就用魯迅先生早年留日的一首詩作來作本文的結尾吧——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參考文獻:

王樹增《抗日戰爭》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9月

胡博,王戡著《關山悲歌——太原保衛戰》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

閻錫山《閻錫山日記全編》 山西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

薩蘇《國破山河在——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 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6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