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法德“归还非洲流失文物”,听起来就像是段子

繼去年11月, 法國總統馬克龍高呼“非洲文物歸還非洲”, 在歐洲文藝界投下一記震撼彈後, 5月14日, 德國政府首次對此發表官方的具體回應, 德國文化部長格魯特斯公佈一份長達130頁的《殖民脈絡下的收藏文物處置準則》, 作為德國博物館如何研究文物出土來源、歸還可能性的依憑準則。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德國曾殖民非洲部分地區長達34年, 去年馬克龍出訪非洲, 拋出文物歸還一說後, 文物歸還的爭議也延燒到德國。 曾殖民非洲並有大量非洲藏品的德國也難以回避“非洲掠奪”的歷史。

非洲追索文物努力得到回應

近年來, 隨著非洲經濟的持續發展, 非洲人正在找回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不斷加大對自我意識的重建, 追索文物是其中之一。 不少非洲國家認為, 文物是非洲數代人文化的結晶, 現在是非洲被盜文物“回家”的時候了, 而隨著非洲的發展, 非洲國家有意願也有辦法讓這些文物“回家”。

有關非洲文物回歸的消息也不斷見諸媒體。 2014年2月, 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向肯亞移交30件歷史文物;2013年, 法國海關向奈及利亞移交了查獲的5件諾克陶俑, 它們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最早的陶土藝術作品……而在很多人眼裡, 非洲流失文物回歸被認為是“不可完成的任務”。

德國文化部長格魯特斯表示:長久以來, 殖民時期在德國人的記憶文化裡一直是個盲點,

重新審視這些文物是德國對前殖民地的責任之一。

她認為, 德國作為曾經的殖民者, 有必要重新回頭檢視收藏文物的來源, 甚至不應該局限在德屬東非的30多年殖民期間, 應當回溯到15世紀時, “拓荒”非洲大陸的征服者時期開始。

然而, 卻有不少文物歸還派的擁護者批評稱, 政府話講得漂亮, 卻只是坐而言, 不是起而行。 因為儘管政府對於“殖民脈絡”的首次定義, 意外地擴展了許多, 但事實上, 歸還文物的門檻卻高得令人氣餒。

據英國《衛報》報導, 準則不僅不具約束力, 還提及納入返還考量的文物, 應以違反前殖民地當時的“法律與道德標準”為主, 物歸原主也並非“義務性的解決方案”。

因此, 該檔被部分輿論認為是默克爾政府對馬克龍呼籲的明確拒絕。

德國博物館協會的總監克納也對馬克龍的文物歸還論表示:如果他的呼籲意味著, 博物館的收藏品應該整批打包上車, 然後運出國, 那我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方式。 據報導, 檔提出了一些例如長期租借、共同監管等的歸還替代方案。

海量非洲文物散佈歐美博物館

目前, 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倫敦博物館等9處館舍都擁有來自非洲的文物、書畫等物品。 其中, 大英博物館約有20萬件藏品來自非洲大陸, 其古代埃及部收藏文物達7萬餘件, 僅次於開羅的埃及博物館, 藏品中有大型人獸石雕和為數眾多的木乃伊, 多種碑刻、壁畫、金玉首飾、鐫石器皿以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模型,

年代可追溯到5000年前。 此外, 據報導, 比利時皇家中非博物館據說擁有1.8萬多件非洲文物。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網站曾介紹說, 非洲文物是該博物館最大收藏之一, 包括1.5萬件有關人種的文物和5000件考古文物, 大部分是在1891年至1937年間獲得, 藏品大部分是1912年從倫敦購買。

而南非約翰尼斯堡市中心的非洲博物館內有藏品80多萬件, 但很大一部分是從歐美博物館複製和回購的。

而在眾多關於歸還文物、收藏品討論中, 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長頸巨龍骨架模型”首當其衝。

長頸巨龍的骨架模型, 是德國古生物學家在1909年至1913年間, 於當時德意志帝國殖民地——德屬東非(包含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

挖掘出土的骨頭標本與模型組合而成。 模型高達13米、長26米, 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最大、較為完整的恐龍化石模型, 甚至名列吉尼斯世界紀錄。

支持將古生物標本物歸原主的輿論認為, 恐龍確實出土於今天的坦尚尼亞國土, 而考古挖掘不應脫離人類的文化活動, 因此德國應當將標本歸還該國。

但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總監佛格卻表示, 經由一項德國官方資助、歷時3年的研究計畫指出, 長頸巨龍的骨頭標本是在“合理付錢”的情況下開挖, 不涉及役使奴隸勞工, 是合法取得。 他甚至表明, 標本事實上根本不是“金雞母”, 保存與維護所費不菲。

而今年5月初, 德國外交部長馬斯出訪坦尚尼亞時, 與該國外交部長馬西加會面時, 馬西加也表明不會要求德國歸還殖民時期取得的收藏品。

馬西加表示,那只恐龍“不屬於德國也不屬於坦尚尼亞,而是世界共用的遺產”、“德國納稅人繳了好多錢來保存它”,並贊許館方對文物遺產的處置相當妥當。

佛格表示,館方正提出一項替代歸還文物的計畫,將由德國來協助坦尚尼亞訓練古生物學家與技術工人,來挖掘敦達古魯組的未知寶地。

除了恐龍古物以外,柏林的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收藏的美國阿拉斯加文物,也是爭議藏品之一。對於這批已於5月16日正式歸還給代表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楚加奇阿拉斯加公司的收藏品,德國政府則表示,據一項研究計畫指出,這批文物是在19世紀末,挪威民族學家雅各森從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墓地非法取得,才將之歸還,這樣的例子並非常例。

文物回歸面臨現實挑戰

近年來,非洲國家在與外國政府、博物館以及拍賣行等一次次的博弈中,逐漸摸索出了一些獨特的追討策略,例如國家領導人在公開場合索要流失文物。2002年,衣索比亞前總理梅萊斯在羅馬舉行的世界糧食問題首腦會議上當著時任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和各國首腦的面,猛烈抨擊義大利政府,要求歸還方尖碑,促使義大利政府會後痛下決心,成立專門文物歸還部門。

埃及、肯亞和衣索比亞都設有負責流失文物追討的特別委員會和獨立機構,埃及最有成效,已追回5000多件文物。此外,非洲很多國家民間組織還成立了追討文物機構。

但是,非洲文物回歸面臨的挑戰也是實實在在的。2002年,包括大英博物館在內的19家歐美博物館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其收藏文物屬於全人類,不能也不必成為原屬國的財產。大英博物館館長和芝加哥藝術學院院長還發起宣傳運動,捍衛西方博物館擁有非洲國家被掠文物的合法性。

儘管非洲國家近年來成功追討了一些文物,但相對于大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來說,這只是“冰山一角”。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以“全球化和人類文明共用”為由拒絕歸還文物。許多非洲國家面臨資金緊缺、相關法規缺位等問題。

國際文物返還條例的苛刻條款讓非洲國家面臨重重障礙。根據國際文物返還條約的規定,文物出土國在向文物所在國追討文物時,必須提供該文物詳細的資料,如體積、重量、顏色以及丟失時間等細節,以證明該文物的確來自該國家。但由於很多流失文物是非法發掘,沒有考古證明文件,也就無法證明其所屬權。

2006年9月,美國伊利諾州博物館向肯亞歸還了一件祭祀木雕,這是肯亞首次向外國博物館成功追討文物。在追討過程中,肯亞差點因為文物所有權證明問題和木雕失之交臂。這件木雕是1985年被人從肯亞姆瓦克魯家族的墓地盜走的,後來流落到美國。有人在2003年出版的美國《人類學學刊》上找到了一組照片:美國人類學家琳達和莫妮卡在該木雕被盜前拍下的姆瓦克魯家族的一名成員與木雕的合影。這成為了木雕屬於肯亞的鐵證。

目前普遍的擔心是,回歸文物是否能得到妥善的保護。一些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緩慢,沒有足夠資金投入文物保護,也缺乏專業的文物保護人員。有些國家戰亂頻仍,文物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非洲某國曾要求一家英國博物館歸還殖民時期被掠奪的文物,但這家博物館卻以該國沒有能力保護這些文物予以拒絕。該博物館反問說:你們能有設施使歸還文物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嗎?你們有防盜設備嗎?你們有文物保護專家和管理人員嗎?

對於非洲一些國家來說,在大力追討海外流失文物的同時,不斷有大量文物走私到國外。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價值5億美元的文物從非洲流失。因此,非洲國家在採取有效措施打擊文物走私的同時,應該加強同有關國家海關部門的合作,遏制文物流失海外。

馬西加也表明不會要求德國歸還殖民時期取得的收藏品。

馬西加表示,那只恐龍“不屬於德國也不屬於坦尚尼亞,而是世界共用的遺產”、“德國納稅人繳了好多錢來保存它”,並贊許館方對文物遺產的處置相當妥當。

佛格表示,館方正提出一項替代歸還文物的計畫,將由德國來協助坦尚尼亞訓練古生物學家與技術工人,來挖掘敦達古魯組的未知寶地。

除了恐龍古物以外,柏林的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收藏的美國阿拉斯加文物,也是爭議藏品之一。對於這批已於5月16日正式歸還給代表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楚加奇阿拉斯加公司的收藏品,德國政府則表示,據一項研究計畫指出,這批文物是在19世紀末,挪威民族學家雅各森從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墓地非法取得,才將之歸還,這樣的例子並非常例。

文物回歸面臨現實挑戰

近年來,非洲國家在與外國政府、博物館以及拍賣行等一次次的博弈中,逐漸摸索出了一些獨特的追討策略,例如國家領導人在公開場合索要流失文物。2002年,衣索比亞前總理梅萊斯在羅馬舉行的世界糧食問題首腦會議上當著時任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和各國首腦的面,猛烈抨擊義大利政府,要求歸還方尖碑,促使義大利政府會後痛下決心,成立專門文物歸還部門。

埃及、肯亞和衣索比亞都設有負責流失文物追討的特別委員會和獨立機構,埃及最有成效,已追回5000多件文物。此外,非洲很多國家民間組織還成立了追討文物機構。

但是,非洲文物回歸面臨的挑戰也是實實在在的。2002年,包括大英博物館在內的19家歐美博物館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其收藏文物屬於全人類,不能也不必成為原屬國的財產。大英博物館館長和芝加哥藝術學院院長還發起宣傳運動,捍衛西方博物館擁有非洲國家被掠文物的合法性。

儘管非洲國家近年來成功追討了一些文物,但相對于大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來說,這只是“冰山一角”。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以“全球化和人類文明共用”為由拒絕歸還文物。許多非洲國家面臨資金緊缺、相關法規缺位等問題。

國際文物返還條例的苛刻條款讓非洲國家面臨重重障礙。根據國際文物返還條約的規定,文物出土國在向文物所在國追討文物時,必須提供該文物詳細的資料,如體積、重量、顏色以及丟失時間等細節,以證明該文物的確來自該國家。但由於很多流失文物是非法發掘,沒有考古證明文件,也就無法證明其所屬權。

2006年9月,美國伊利諾州博物館向肯亞歸還了一件祭祀木雕,這是肯亞首次向外國博物館成功追討文物。在追討過程中,肯亞差點因為文物所有權證明問題和木雕失之交臂。這件木雕是1985年被人從肯亞姆瓦克魯家族的墓地盜走的,後來流落到美國。有人在2003年出版的美國《人類學學刊》上找到了一組照片:美國人類學家琳達和莫妮卡在該木雕被盜前拍下的姆瓦克魯家族的一名成員與木雕的合影。這成為了木雕屬於肯亞的鐵證。

目前普遍的擔心是,回歸文物是否能得到妥善的保護。一些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緩慢,沒有足夠資金投入文物保護,也缺乏專業的文物保護人員。有些國家戰亂頻仍,文物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非洲某國曾要求一家英國博物館歸還殖民時期被掠奪的文物,但這家博物館卻以該國沒有能力保護這些文物予以拒絕。該博物館反問說:你們能有設施使歸還文物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嗎?你們有防盜設備嗎?你們有文物保護專家和管理人員嗎?

對於非洲一些國家來說,在大力追討海外流失文物的同時,不斷有大量文物走私到國外。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價值5億美元的文物從非洲流失。因此,非洲國家在採取有效措施打擊文物走私的同時,應該加強同有關國家海關部門的合作,遏制文物流失海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