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希特勒的黑科技,揭秘美苏争夺二战德国火箭技术

作者:吳榮華

隨著戰爭勝利的天平向蘇聯傾斜, 蘇方對於遠端火箭的研發工作從1944年正式開始。 1944年6月13日, 英國首次遭到V-1導彈襲擊。 1個月之後的7月13日, 英國首相邱吉爾給史達林發了一封秘密求援電報, 告知德國已在登比察(Debica)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火箭飛行試驗, 而這個地區正處在蘇軍進軍的道路上, 邱吉爾希望蘇軍能夠佔領此地, 並在佔領過程中保護這一地區的儀器和設備。 同時, 邱吉爾還希望史達林能夠允許英國專家前往該地, 瞭解火箭武器的工作原理。

史達林在接到電報時, 正值蘇軍即將發動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因此史達林一方面將電報轉給總參謀部, 命令搜查登比察地區;另一方面令航空工業部人民委員會人民委員沙胡林(Шахурин)組織一批專家赴波蘭考察, 希望在英國專家到來之前找到德國新型火箭武器的技術資料和實物。


登比察火箭試驗場彈著點示意圖

德國將位於波蘭的火箭試驗場選在布列茲納(Blizna)炮兵靶場, 地處登比察東北部, 熱舒夫(Rzeszów)以西50千米, 臨近布列茲納村。 因。 這裡實際是個測試與培訓基地, 用於繼續有關V-2的試驗, 研究其空中損毀的原

8月5日, 首批8位蘇聯專家(其中5位來自航空工業部人民委員會)隨烏克蘭第1方面軍進入被解放的布里茲納地區, 其中波別多諾斯采夫和季洪拉沃夫來自航空工業部第1研究所,

他們都曾是噴氣科學研究所的重要成員。

蘇方考察組在波蘭工作了一周之後, 英國專家才與他們會合, 並帶來了登比察地區的詳細地圖, 地圖上標注出火箭發射點和大量火箭武器彈著點的座標, 這些資訊對考察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隨後, 專家們仔細搜索了試驗場、計畫生產武器的地區, 以及彈著點區域。 儘管德國人轉移運走了大部分設備, 但專家們還是找到了有價值的東西, 如火箭發動機殘骸、燃料箱碎片、蒸汽氣體發生器、慣性裝置重要部件、保存完好的渦輪泵組等。

根據得到的第一批火箭殘骸, 蘇聯專家確認找到的零件屬於德國的“新型噴氣彈” (注:此時蘇方還不清楚它的編號是V-2), 並對德國已經掌握的技術感到震驚!德國所掌握的火箭發動機推力比蘇方火箭發動機的大8~10倍;蘇聯當時還在採用硝酸和煤油作燃料,

而德國已經採用乙醇和液氧;蘇聯最優秀的火箭炮M-13的射程只有11.8千米, 而德國V-2導彈的飛行距離卻已超過其25倍, 達到約300千米;當時蘇聯重型火箭彈M-31所攜帶的彈頭品質只有13千克, 而V-2導彈所攜帶的彈頭品質達1000 千克, 因此其攻擊力比M-31火箭彈大12 5 倍, 彈著點坑深達15米, 直徑達25~30米。


德國V-2導彈

9月4日, 蘇聯專家小組和英國專家小組結束第一次考察, 一起離開波蘭試驗場, 前往莫斯科。 英國專家所收集的無線電設備和儀器儀錶控制系統, 首先被運到莫斯科再轉運往英國。 9月19 日, 沙胡林主持召開了關於德國火箭武器的初步總結專題會議,

會後成立了專門的籌畫仿造小組。

在1944年8月蘇軍解放布列茲納地區後, 德軍繼續在本土研製和生產V-2導彈, 並在9 月用導彈攻擊了英國和比利時等地, 這使得蘇方更加關注導彈的實戰效果。

當時, 德國在諾德豪森附近的V-2地下火箭工廠實現了V-2導彈的批量生產。 工廠利用山區地形的優勢, 開鑿出四條長約3千米的通道, 並通過44條橫向巷道連接起來。 每條通道都是一個獨立的裝配車間, V-2只佔用了其中一條通道。 整個工廠擁有9000名熟練工人, 另有來自集中營的3萬名囚犯來這裡勞動, 平均每晝夜可以生產30枚。

1945年1月, 波蘭遊擊隊在登比察地區又發現新的V-2組件, 第1研究所所長菲奧多羅夫(П.И.Федоров)決定帶隊去波蘭考察。

但不幸的是, 菲奧多羅夫乘坐的飛機在1945年2 月7日失事, 他和無線電技術系統專家波波夫(Р.И.Попов)等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此時, 蘇聯在火箭、發動機、控制和航空等領域的技術專家急於瞭解德國本土的火箭試驗基地、火箭發動機製造工藝、可控技術、彈頭構造與實際參數、發動機控制電路、無線電控制等方面詳情。

為了占得先機, 切爾托克、斯米爾諾夫、奇斯佳科夫等火箭專家利用與航空部門一些研究所的良好關係, 在4月23日從莫斯科飛往柏林, 成為第一批前往德國的航空和火箭技術專業隊伍。 蘇軍攻克柏林後, 在其他部委尚對火箭導彈技術存有懷疑態度之時, 總軍械部近衛火箭炮兵部隊最先表現出對它的熱心, 派出了秋林將軍的調查小組,而航空工業部人民委員會也派出了由伊薩列夫等10人組成的發動機小組。蘇方專家在柏林先後考察了30多個儀器和無線電企業,它們都有比蘇聯更先進的產品和工藝。同年5月末,蓋杜科夫來到柏林,在聽取了秋林的工作彙報後,指示還有大量工作,不要急於回國。

1945年4月,蘇聯已經得知德國火箭武器的主要研製中心在佩內明德。而此時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部隊正向那裡開進。從這個時候開始,佩內明德成為美蘇兩個大國爭奪火箭技術的主要目標之一。切爾托克回憶當時飛臨佩內明德時寫道:“飛到波羅的海這個位置時,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發射場在歷史上會成為20世紀偉大的火箭競賽的開端。這場競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世紀末之前幾乎世界上所有軍隊都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式獲得了火箭武器…… 那些日子,我們並沒有想像到這樣歷史轉折性武器技術的前景,純粹是職業工程師的好奇心和對國家的責任感驅使著我們……”


德國火箭試驗場分佈示意圖

佩內明德在1945年2月14日發射了最後一枚V-2導彈後,此時已將所有重要檔案和設備裝箱,隨後在多恩伯格和馮·布勞恩帶領下,幾百位元專家與檔案和設備乘火車前往圖林根地區,在德國中部諾德豪森、桑格豪森(Sangerhausen)、萊厄斯滕(Lehesten)、維岑豪森(Witzenhausen)、沃爾比斯(Worbis) 和下薩克森州(Niedersachsen)繼續從事研製工作。代表著德國13年來的火箭技術研究成果的主要檔案和製成品,則藏在米特爾維克山洞和哈爾茨山區廢棄礦井中。4月,馮·布勞恩等火箭專家乘火車轉移到巴伐利亞州慕尼克附近的阿爾卑斯山區小鎮奧博阿梅爾高(Oberammergau)。5月2日,他們向趕到此地的美軍步兵第44師投降。

在得到準確情報後,美國不惜違反美蘇兩國的秘密協議,於1945年4月12日搶先進佔本應是蘇軍佔領區的圖林根部分地區,將492 名德國專家及其664名家屬、所有技術文獻、100多枚準備運往前線的V-2導彈成品、大量半成品、基礎材料等緊急運往美國本土。由於具有較高起點,美國很快就在1946年4月16日于白沙基地成功發射了第一枚從德國運回的V-2導彈。

5月2日,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終於攻入佩內明德,德軍在這裡還遺留下大型試驗台、燃料和氧化器貯存車、發電站、部分火箭零件及2個完整的大型氧氣工廠。6月1日,蘇聯專家們趕到了這裡。根據遺留下來的設施、火箭零件及對工作人員的審訊記錄,蘇聯專家得到了許多重要的資訊,如火箭的燃料、氧化劑、飛行控制系統等,還得知了諾德豪森存在的一座地下火箭工廠。

7月14日,蘇軍終於抵達諾德豪森,但留給他們的只有狀況糟糕的試驗台、控制設備、機床、散落的尾翼及燃燒室等火箭零件。幸運的是,美國並沒有帶走全部德國專家,某些德國工程師不想離開自己的國家,美國人也沒有勉強他們。蘇聯獲得的德國專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控制與制導專家格勒特洛普(Gröttrup)。相較之下,在對德國火箭專家和技術的爭奪戰中,美國取得了絕對優勢。這主要是因為蘇聯幾大部委在火箭技術的歸屬問題上,長期沒有清晰的態度,在爭論和猶豫不決中,遲遲未作出有針對性的決定和行動。這些部委的官僚們錯誤地將精力投入到搶運設備中,卻對爭奪人才漠不關心;此外,部委的官僚們在考察中也各自為政,分別派出專家,沒有很好地協調工作,不同部門之間還因戰利品的歸屬問題而發生衝突。在具體工作方面, 工作組接收到的儀器設備和資料都比較零散、混亂,沒有進行統一、專門的整理分類,致使有價值的實物和資料分散在各部委,無法集中、有效地進行管理和利用,這種亂象直到1946年5月才結束。

本文摘自蘇俄戰略火箭軍全史

派出了秋林將軍的調查小組,而航空工業部人民委員會也派出了由伊薩列夫等10人組成的發動機小組。蘇方專家在柏林先後考察了30多個儀器和無線電企業,它們都有比蘇聯更先進的產品和工藝。同年5月末,蓋杜科夫來到柏林,在聽取了秋林的工作彙報後,指示還有大量工作,不要急於回國。

1945年4月,蘇聯已經得知德國火箭武器的主要研製中心在佩內明德。而此時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部隊正向那裡開進。從這個時候開始,佩內明德成為美蘇兩個大國爭奪火箭技術的主要目標之一。切爾托克回憶當時飛臨佩內明德時寫道:“飛到波羅的海這個位置時,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發射場在歷史上會成為20世紀偉大的火箭競賽的開端。這場競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世紀末之前幾乎世界上所有軍隊都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式獲得了火箭武器…… 那些日子,我們並沒有想像到這樣歷史轉折性武器技術的前景,純粹是職業工程師的好奇心和對國家的責任感驅使著我們……”


德國火箭試驗場分佈示意圖

佩內明德在1945年2月14日發射了最後一枚V-2導彈後,此時已將所有重要檔案和設備裝箱,隨後在多恩伯格和馮·布勞恩帶領下,幾百位元專家與檔案和設備乘火車前往圖林根地區,在德國中部諾德豪森、桑格豪森(Sangerhausen)、萊厄斯滕(Lehesten)、維岑豪森(Witzenhausen)、沃爾比斯(Worbis) 和下薩克森州(Niedersachsen)繼續從事研製工作。代表著德國13年來的火箭技術研究成果的主要檔案和製成品,則藏在米特爾維克山洞和哈爾茨山區廢棄礦井中。4月,馮·布勞恩等火箭專家乘火車轉移到巴伐利亞州慕尼克附近的阿爾卑斯山區小鎮奧博阿梅爾高(Oberammergau)。5月2日,他們向趕到此地的美軍步兵第44師投降。

在得到準確情報後,美國不惜違反美蘇兩國的秘密協議,於1945年4月12日搶先進佔本應是蘇軍佔領區的圖林根部分地區,將492 名德國專家及其664名家屬、所有技術文獻、100多枚準備運往前線的V-2導彈成品、大量半成品、基礎材料等緊急運往美國本土。由於具有較高起點,美國很快就在1946年4月16日于白沙基地成功發射了第一枚從德國運回的V-2導彈。

5月2日,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終於攻入佩內明德,德軍在這裡還遺留下大型試驗台、燃料和氧化器貯存車、發電站、部分火箭零件及2個完整的大型氧氣工廠。6月1日,蘇聯專家們趕到了這裡。根據遺留下來的設施、火箭零件及對工作人員的審訊記錄,蘇聯專家得到了許多重要的資訊,如火箭的燃料、氧化劑、飛行控制系統等,還得知了諾德豪森存在的一座地下火箭工廠。

7月14日,蘇軍終於抵達諾德豪森,但留給他們的只有狀況糟糕的試驗台、控制設備、機床、散落的尾翼及燃燒室等火箭零件。幸運的是,美國並沒有帶走全部德國專家,某些德國工程師不想離開自己的國家,美國人也沒有勉強他們。蘇聯獲得的德國專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控制與制導專家格勒特洛普(Gröttrup)。相較之下,在對德國火箭專家和技術的爭奪戰中,美國取得了絕對優勢。這主要是因為蘇聯幾大部委在火箭技術的歸屬問題上,長期沒有清晰的態度,在爭論和猶豫不決中,遲遲未作出有針對性的決定和行動。這些部委的官僚們錯誤地將精力投入到搶運設備中,卻對爭奪人才漠不關心;此外,部委的官僚們在考察中也各自為政,分別派出專家,沒有很好地協調工作,不同部門之間還因戰利品的歸屬問題而發生衝突。在具體工作方面, 工作組接收到的儀器設備和資料都比較零散、混亂,沒有進行統一、專門的整理分類,致使有價值的實物和資料分散在各部委,無法集中、有效地進行管理和利用,這種亂象直到1946年5月才結束。

本文摘自蘇俄戰略火箭軍全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