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天津人对美的40年追求 在这里见证

即使是走在天津最繁華的街道-和平路上, 很多年輕人似乎也不會進一次南京理髮店, 也許在年輕人的刻板印象裡這是一家老派且傳統的理髮店, 但是這些年輕人或許不知道, 在40年前, 這裡卻是天津最好的理髮店。

紅極一時的南京理髮店創建於1934年, 是兩個南京人來到天津創辦的。 當時的門牌是羅斯福路335號, 即現在的和平路。 剛開始的時候, 南京理髮店只有一層店面, 六七張椅子, 後來隨著理髮店的規模擴大, 漸漸發展成天津最大的理髮店。 30年代, 《北洋畫報》曾以整版篇幅報導過南京理髮店門庭若市的熱鬧場景。

1956年公私合營後, 原來南京理髮店旁邊元泰呢絨裝的店面也擴大為南京理髮店, 原來一層的理髮店也擴建成現在的4層小樓。 依照舊時的格局, 來這裡理髮, 男士和女士會對應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師傅, 進到二樓的男賓理髮室, 仿佛一下子進入另一個時空, 老式的理髮轉椅、吹風機, 理髮師身上的白大褂都給人一種回到從前的感覺。

當時女性開始流行燙髮, 南京理髮店購進了最新式電燙機、電刷子、吹風機, 闊太太、大家閨秀、名媛藝人都以南京理髮店做出的髮型為時尚潮流。 “過去女式髮型流行過一段波浪式, 要吹出大彎, 這是特級理髮師必須要掌握的, 如果吹不好就沒有牢固性, 一般的理髮店真是比不了‘南京’。

曹錕、孫傳芳、張學良、鹿鐘麟等寓公名流, 每次理髮也必到南京理髮店。 每到週末和節假日, 南京理髮店的門口一早就排起了長隊, 一個理髮師傅工作十幾個小時、做百餘個活兒也都是家常便飯, 理髮、刮臉、做頭髮, 一天下來師傅們累的聯手都抬不起來, 每個從“南京”走出去的顧客無不稱讚理髮師傅過硬的技術。

“南京”的老顧客李大爺從十幾歲高中畢業就開始在這裡理髮, 現在已是滿頭銀髮, 他笑稱自己是南京歷史的見證者。 那時候的南京理髮店門口有門童開門迎送, 理髮師一律穿白色工作服、西褲皮鞋。 到南京理髮店理髮的人多是幹部、教師等注重儀錶風度, 並且收入較高的人, 這家店的髮型也引導了當時的城市潮流。

在南京理髮也常能看到當時活躍在舞臺上的名角, “馬連良、譚福英到中國大戲院演戲, 一定要到南京理髮店來理髮、刮臉、吹風, 然後才去再演出。 ”

刮臉是南京理髮店的保留專案, 這門手藝在很多理髮店中已經難覓蹤跡。 “剃剃頭、刮刮臉、有點狼狽也不顯”這是天津人熟悉的一句老話, 可見這門老手藝是愛面的天津人的日常。 刮臉的每一步都有講究, 對師傅的要求頗高, 刀鋒要斜, 走刀要按照臉部的線條, 不斷變更刀的走向, 順著鬍鬚的長勢方向走刀, 從人中到鬍鬚, 刮臉這一整個步驟下來是七十二刀半。 當走刀結束, 熱毛巾走上一圈, 對顧客來說, 刮臉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 而想要把整個刮臉技術熟悉掌握,

需要理髮師傅多年的基本功和反復操作, 每個徒弟上手之前都要先學上三年, 表面看理髮行業沒什麼, 其實很多技巧都藏在理髮師傅的一剪一刀中。

南京理髮店的經理沈長利從1976年就在這兒, 從17歲學徒到現在, 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他說, 像他們這一代的理髮師, 都掌握著傳統的男女活理髮、刮臉、吹風、盤發等技術, 如果不是技術過硬是沒辦法在“南京”立足的。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 南京理髮店似乎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和一般的理髮店不同, 無論是理髮師還是顧客, 你很難在“南京”看到一些年輕的面孔, 即便是時下流行的髮式、發樣也很難在南京理髮店尋覓到。 堅守老的傳統似乎是南京理髮店屹立數十年的不二法門,

當然這也必然會損失很多年輕的顧客, 但這件事對沈長利來說是有舍才有得。

“我們老顧客很多從年輕的時候就在這兒理髮, 如果我們拋棄了這種老式的理髮, 就意味著我們會漸漸拋棄這些老主顧, 這是我們最不願看到的, 這也違背了當時南京理髮店的經營初衷, 這是我們一定不會做的。 何況現在天津慢慢步入老齡化的社會, 老年人會越來越多, 相信我們的手藝也會吸引更多的顧客。 ” 現在對於沈長利來說, 困擾的不是如何吸引顧客, 而是自己的理髮師傅也趨於老齡化, 如何去和現在一些年輕的理髮品牌合作也成為沈長利未來將思考的方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