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創新決定著我們的未來!頂尖心血管醫生的這幾句話,你真的該聽聽!

健康時報

最權威健康資訊, 因專業而信賴!

“創新是東方會的主旋律。 今年我們仍然堅持要把最激動人心的創新成果展示給大家。 ”近日, 在第十二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上, 東方心臟病學會議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激動地介紹,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的一樣,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 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創新也是心血管領域的主旋律。 ”

2018東方心臟病學會議主辦, 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全球領先的醫療健康科技公司雅培合作舉辦的“東方創新show——師說心語”是國內首個心血管領域人文現場秀,

國內頂尖的心血管介入醫生們講述了他們的創新感悟。


國內頂尖心血管介入專家與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曹可凡以一張自拍啟動“東方創新show”

葛均波院士:

醫學創新需要勇於面對質疑與失敗

在中國冠心病介入領域, 有一個人聲名遠揚。 那就是我國心血管病領域的先行者之一葛均波院士。 在他的從醫生涯中, 創造了無數個“第一次”:發現“半月現象”、國際首創“逆嚮導絲技術”、實施國內首例經皮主動脈瓣置入術、完成國內首例經皮二尖瓣夾合術、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溫冷凍消融去腎動脈交感神經術……

談到他的創新靈感,

葛均波院士認為, “醫學創新的源泉肯定是臨床實際問題。 ”從德國醫生Werner Forssmann完成的全球第一例心導管手術, 到第一例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 再到金屬裸支架、第一代藥物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出現, 藥物球囊的發展等, 都是為了解決臨床問題而做出的創新, 同時在臨床實踐過程中, 不斷發現問題, 不斷改良和優化。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被稱為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最後堡壘”, 葛均波院士首創的“逆嚮導絲技術”成為攻克冠狀動脈CTO的利器, 讓手術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

2005年, 葛均波院士在美國經導管心血管治療(TCT)會議上, 第一次向美國華盛頓的主會場直播了該手術, 獲得圓滿成功。 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葛均波院士表示,

“只要確定對患者沒有危害, 作為醫生, 面對困境時需要有勇氣去做新的嘗試。 ”

創新“九死一生”, 醫學創新需要勇於面對質疑與失敗。 比如Forssmann醫生第一次提出心導管術, 直接被心臟科主任斥為離經叛道, 連工作都丟了改行做泌尿科醫生。 另外, 像無保護左主幹病變, 最初被認為是介入治療絕對的禁忌證, 碰都不能碰只能送外科搭橋。 但創新就是要突破既往的條條框框。

“創新就像生孩子, 雖然十月懷胎非常痛苦、折磨, 但是看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必定充滿幸福和喜悅。 ”葛均波院士鼓勵年輕醫生積極創新探索, 讓創新理念可以轉化為產品、商品, 造福更多患者。

醫生是創新的來源和主體, 但創新真正應用於臨床是很複雜的過程,

做出單個創新產品或技術, 不等於能夠在臨床廣泛使用。 為此葛均波院士于2015年發起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 幫助醫生完善創新產業鏈, 培育孵化創新產品。

曹可凡:

創新離不開這五點

從醫生轉行為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曹可凡對創新也有很多感悟。 他認為, 無論是做醫生還是做主持人, 都是面對人本身。 醫學、科學、文化藝術都離不開:vision(願景)、mission(使命)、passion(熱情)、imagination(想像)和innovation(創新)。 作為醫學出身的電視節目主持人, 可以為傳播普及醫學知識做出更多的創新。

李建平教授:

創新的靈魂應該是“患者體驗”

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節目嘉賓主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李建平教授發現, 通過電視節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對更多人群進行科普教育,

比專業晦澀的醫學知識更容易讓患者接受。

李建平教授表示, 醫學創新的靈魂應該是“患者體驗”。 “創新並不等同於發明創造, 做好醫生的本職工作, 讓患者的就醫過程更舒服, 讓患者更高興的接受治療, 也是一種創新。 ”

郭甯教授:

醫學創新要解決臨床實踐中的問題

2017年1月,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郭甯教授接收了一名血友病合併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 這樣的患者在國際上也很罕見。 查閱國內外文獻、多學科多次會診後, 郭甯教授最終從最新循證著手臨床實踐, 為患者實施了介入手術。 目前患者恢復狀態很好。

“醫生創新, 多數是因為想要讓患者的預後更好而努力嘗試, 最終得出的實踐結果。”郭甯教授認為,為患者制定的新治療方法、團隊間摸索出的新合作方式,這些都屬於醫學創新的範疇。


現場專家熱議醫學創新

錢菊英教授:

創新要敢於打破常規

醫生在日常工作中會遇到很多臨床問題。只要有創新的想法、獨立思考和勇於質疑的精神,結合病人的實際問題,敢於打破常規,都能夠產生創新的火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教授講道。

周玉傑教授:

創新來自於臨床工作

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玉傑教授分享,結合患者的血管情況,安貞醫院的醫生為患者做一個3D列印的錐形支架,成功解決了遠近端血管直徑差異過大導致的支架失敗問題。周院長感慨道,“創新來自於臨床工作,病人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張瑞岩教授:

醫生應該主動創新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臟科主任、心導管室主任張瑞岩教授表示,醫生應該主動創新,不是被動接受。在臨床中遇到問題時,主動和工程師交流溝通,這樣才能開發出適合臨床使用的產品。

高傳玉教授:

用創新方法降低心梗死亡率

河南省心肌梗死急救再灌注比例比較低。經過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高傳玉教授團隊的調查,發現原因主要在於四點:醫生沒有建議病人做;病人發病後到醫院超過12小時;病人拒絕醫生建議以及病人年齡超過75歲。針對這些原因進行創新改進,大大提高了河南省心肌梗死再灌注率,降低了河南省心梗死亡率。

沈靂教授:

創新方法是可以學習的

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秘書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沈靂教授表示,創新源于醫生的靈光一現,但創新方法是可以學習和訓練的。有些基層醫院的年輕醫生缺少創新的條件和環境,創新俱樂部可以為醫生提供從想法到創新產品的全產業鏈的支撐,讓醫生、工程師、產業投資者相互協作,最終構建起鼓勵創新、發揚創新的生態圈。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醫學創新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動力,幫助更多患者獲得健康美好的生活。醫學創新的一小步,將迎來患者獲益的一大步。中國心血管醫生,將在創新的道路上繼續砥礪前行,創造更多生命奇跡。

最終得出的實踐結果。”郭甯教授認為,為患者制定的新治療方法、團隊間摸索出的新合作方式,這些都屬於醫學創新的範疇。


現場專家熱議醫學創新

錢菊英教授:

創新要敢於打破常規

醫生在日常工作中會遇到很多臨床問題。只要有創新的想法、獨立思考和勇於質疑的精神,結合病人的實際問題,敢於打破常規,都能夠產生創新的火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教授講道。

周玉傑教授:

創新來自於臨床工作

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玉傑教授分享,結合患者的血管情況,安貞醫院的醫生為患者做一個3D列印的錐形支架,成功解決了遠近端血管直徑差異過大導致的支架失敗問題。周院長感慨道,“創新來自於臨床工作,病人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張瑞岩教授:

醫生應該主動創新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臟科主任、心導管室主任張瑞岩教授表示,醫生應該主動創新,不是被動接受。在臨床中遇到問題時,主動和工程師交流溝通,這樣才能開發出適合臨床使用的產品。

高傳玉教授:

用創新方法降低心梗死亡率

河南省心肌梗死急救再灌注比例比較低。經過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高傳玉教授團隊的調查,發現原因主要在於四點:醫生沒有建議病人做;病人發病後到醫院超過12小時;病人拒絕醫生建議以及病人年齡超過75歲。針對這些原因進行創新改進,大大提高了河南省心肌梗死再灌注率,降低了河南省心梗死亡率。

沈靂教授:

創新方法是可以學習的

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秘書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沈靂教授表示,創新源于醫生的靈光一現,但創新方法是可以學習和訓練的。有些基層醫院的年輕醫生缺少創新的條件和環境,創新俱樂部可以為醫生提供從想法到創新產品的全產業鏈的支撐,讓醫生、工程師、產業投資者相互協作,最終構建起鼓勵創新、發揚創新的生態圈。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醫學創新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動力,幫助更多患者獲得健康美好的生活。醫學創新的一小步,將迎來患者獲益的一大步。中國心血管醫生,將在創新的道路上繼續砥礪前行,創造更多生命奇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