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IDF战斗机提升载弹量:天剑二导弹仍用滑轨发射

6月14日臺灣“爬牆黨”在志航基地拍到一架IDF“經國號”戰鬥機起飛的照片, 亮點是該機翼尖掛載兩枚天劍一型紅外制導近距空對空導彈, 翼下掛載兩枚滑軌發射的天劍二C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對空導彈, 如果該機機腹再半埋掛載兩枚彈射發射的天劍二空對空導彈, 就讓IDF戰鬥機的空空作戰掛載實現了最大化, 從2中2近升級到4中2近, 向臺灣空軍的“幻影”2000(4米卡+2魔術)看齊, 超越了F-16(2AIM-120+2AIM-9)。

臺灣空軍增加IDF空空作戰載彈量的想法由來已久, 早在2001年起對IDF實施中期壽命升級的“翔升計畫”中, 該機機翼中部掛架就增加了佈線以掛載天劍二空對空導彈。

但是劍二導彈採用彈射發射方式, 在IDF上只能掛載於機腹半埋式串列掛架上, 如何實現翼下掛載呢?

照理說最理想也是成本最低的選擇是為IDF研製一種翼下彈射掛架。 例如在獲得AIM-120之前, 臺灣空軍F-16戰鬥機就是通過在機翼中間的3號和7號掛點安裝“麻雀”掛架來掛載兩枚AIM-7“麻雀”半主動制導空對空導彈的, 這種掛架內置火藥燃氣驅動的活塞彈射系統, 能夠彈射發射“麻雀”。

既然手中有F-16的“麻雀”掛架實物參考, 臺灣只需為IDF設計一個類似的翼下掛架, 就能解決該機翼下掛載和發射天劍二的問題了。 但臺灣空軍的改裝思路頗為奇葩, 沒有選擇研製新掛架而是決定對導彈開刀。

2015年臺灣空軍啟動了“奔劍計畫”,

對劍二導彈進行改進。 改進重點一是增加導彈射程, 通過改進火箭發動機和採用碳纖維殼體把最大射程從原有的60公里增加到100公里以上;二是把導彈改為滑軌發射方式, 使IDF的翼下掛架能掛載兩枚。 2017年12月“中科院”近期在臺灣東部空域首次進行了天劍二C試射。

但這樣也導致了一個嚴重問題, 要為IDF同時準備兩種中距彈:彈射發射的天劍二和滑軌發射的天劍二C, 增加了採購和後勤成本。 此外由於兩種導彈的作戰性能不一致, 飛行員在作戰中還要準備不同的戰術。 哪怕是天劍二C能做到同時相容彈射和滑軌兩種發射方式, 其作戰靈活性也會好的多。

現代主流中距空對空導彈一般都同時相容這兩種發射方式,

如PL-15、AIM-120、“流星”、MICA等, 既合適機身和彈艙掛載, 也能夠翼下發射, 適配機型也更多。 如PL-15在殲-20上是內置於彈艙中彈射發射的, 在殲-10上就是翼下滑軌發射的, 臺灣空軍不可能不懂其中的優點。

那為什麼不研製彈滑兩用的天劍二C?只可能是經過多年的萎縮後, 臺灣航空工業已經無力對IDF翼下彈射發射空對空導彈進行氣動分析和測試了, 無奈之下就只能選擇最為穩妥的滑軌發射方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