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民國時期中國能造什麼樣的飛機?從轟炸機到直升機全都沒問題

文/寂寞的紅酒

提起民國, 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積貧積弱, 一窮二白, 連火柴和鐵釘都不會造。 那麼民國時期真的什麼都不會造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民國不僅造出了汽車和輪船, 而且還造出了飛機。 那麼人們不禁感到好奇, 民國時期還能造飛機?能造什麼樣的飛機?下面我們就來說說, 民國時期到底能造什麼樣的飛機。

儘管在近代中國國力孱弱, 科技落後, 但中國卻是世界上近代航空工業起步較早的國家, 甚至可以說是比較早的世界航空大國。 早在晚清時期, 中國就研發出具有世界水準的飛艇和飛機,

是世界第四個擁有自製飛機的國家。 進入民國後, 中國軍閥割據, 一盤散沙, 國內政局動盪, 所以航空工業逐漸落到了歐美國家的後面。 不過北洋政府和不少地方軍閥對航空工業都比較重視, 中國航空科技人才又非常努力, 所以中國航空工業仍然有較大發展。 1914年, 中國南苑航空學校修理廠研發生產出中國第一架軍用飛機, 使得中國成為當時少有的幾個能製造軍用飛機的國家。 1918年, 北洋政府海軍部又在福州馬尾設立海軍飛機工程處。 工程處彙聚了美國波音之父王助、通用飛機廠總工程師巴玉藻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航空人才。

依託強大的人才隊伍和國家的支援, 海軍工程處先後研發出具有世界水準的巡邏機、轟炸機、水上飛機、魚雷轟炸機等各種型號的飛機,

還設計建造了世界第一個水上飛機浮塢。 馬尾海軍飛機製造工程處是當時中國航空工業的中心, 具有了較強的航空工業研發和製造能力, 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幾個飛機研發基地。 此外, 廣州飛機修理廠等一些地方飛機製造廠也仿製成功多款飛機。 實際上, 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擁有飛機研發生產能力的國家。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由於國家初步統一, 中國航空工業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 中國形成了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公司(中美合辦)、南京首都航空工廠、韶關飛機製造廠、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廠等多個飛機生產基地, 能生產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等各式機型。

中國生產的折疊翼艦載機、全金屬轟炸機等一些機型已經達到了世界水準。 中意合辦的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廠更是號稱亞洲第一, 生產的瑞達25式教練機和薩伏亞S-81式雙發動機轟炸機非常先進, 不比日本同類飛機差多少。 同時, 中國不少大學都設立了航空工程系, 彙聚了錢學森、郭永懷等一大批航空科技人才。 此外, 中國還擁有亞洲最大的風洞, 連日本都垂涎不已。 不是因為抗戰突然爆發, 中國航空工業很可能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當時中國離世界航空大國只有一步之遙。

抗戰爆發後, 中國剛剛步入正軌的航空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各大飛機製造廠被迫內遷。 國民政府將內遷飛機廠整合為第一飛機製造廠(原韶關飛機製造廠)、第二飛機製造廠(原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廠)、第三飛機製造廠(1942年成立于成都)、中央雷允飛機製造廠(原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公司)及中國航空研究所(後改為航空研究院)等多家航空工程研發和生產中心。

其中第一飛機製造廠主要生產復興系列等型號戰鬥機, 其研發的研驅系列前掠翼戰機設計理念非常先進, 比大名鼎鼎的蘇-47“金雕式”前掠翼戰鬥機早了整整半個世紀。 抗戰後, 第一飛機製造廠還研發出“蜂鳥式甲型/乙型直升機和CXP-1001“噴氣式研驅”戰機, 擁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研發能力。 第二飛機製造廠主攻教練機、運輸機和滑翔機等機型, 其研發生產的“中運”系列運輸機性能非常出色, 滑翔機研發製造水準更是世界一流。
第三飛機製造廠主攻轟炸機, 其和航空研究院聯合研發的“研轟”3式轟炸機總重量高達13噸, 是當時中國生產的最大飛機。 雷允飛機製造廠主要生產霍克式戰機、DC-3運輸機、P40戰斧式戰鬥機等美式飛機。 該廠不僅在緬甸有分廠, 而且擁有專門的飛行試驗場, 是當時中國最大、技術力量最強的飛機廠。 此外, 中國還擁有專門研發生產飛機發動機的貴州大定發動機廠。

儘管當時中國的飛機研發和生產能力仍然比不上歐美強國, 但在世界上也是比較靠前的, 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能研發生產各種型號戰機的國家之一。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中國能取得這些成績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這和中國政府的重視以及科技人才默默奉獻和付出是分不開的。 比如,抗戰時,著名的火箭專家錢學森先生當時竟然在成都航空研究所當通信研究員。事實上,不僅錢學森先生,當時無數的中國航空工業者和科技工作者都在默默地為這個國家付出,為中國的航空事業默默奉獻。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撐起了抗戰時的中國航空工業。

參考資料:《中國飛機全書》、《中國近代航空工業史(1909-1949)》、《中國航空史》

比如,抗戰時,著名的火箭專家錢學森先生當時竟然在成都航空研究所當通信研究員。事實上,不僅錢學森先生,當時無數的中國航空工業者和科技工作者都在默默地為這個國家付出,為中國的航空事業默默奉獻。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撐起了抗戰時的中國航空工業。

參考資料:《中國飛機全書》、《中國近代航空工業史(1909-1949)》、《中國航空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