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世界杯主办城市喀山,为何只有一半人是俄罗斯人?

文|郭曄旻

位於伏爾加河中游的喀山市也是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的主辦城市, 世界盃的4場小組賽及各一場1/8、1/4決賽將在這裡的“喀山競技場”舉行。 這裡2013年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修建的場館, 2015年又在此舉辦了游泳世錦賽。 從過往這些比賽的“分量”就可以看出, 喀山在俄羅斯聯邦是一座舉足輕重的城市——2009年4月, 俄羅斯專利局甚至授權喀山將自己定位為俄羅斯的“第三首都”, 這是什麼緣故呢?


夕陽下的喀山克里姆林宮。 俄語中, “克裡姆林”意為“內城堡”

從保加爾到韃靼

說起來, 喀山的確當過“首都”, 這座城市在過去是韃靼汗國的首都,

如今也是俄羅斯聯邦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首都。 但這裡最早的居民, 其實並不叫作“韃靼”人。

中世紀早期, 原本生活在黑海-亞速海北岸草原的一個突厥語部族——保加爾人——開始向外遷徙。 其中一部分人向西進入多瑙河下游, 並很快融入了當地原住民的汪洋大海, 成為南部斯拉夫人的一支——保加利亞人;大約在西元660年左右, 另一部分人則向北抵達伏爾加河流域, 同化了附近的芬蘭-烏戈爾部落, 遂被稱為伏爾加-保加爾人。

轉入定居生活的伏爾加-保加爾人以從事犁耕農業和畜牧業為主, 手工業也很發達, 位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城鎮主要從事冶金、陶器製造、金銀加工、制革和紡織業。 這個汗國處在水陸交通發達的商路上,

地理位置便利, 很快成為糧食、皮貨、牲畜、蜂蜜等物品的產地以及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 中世紀中亞和伊朗最好的皮革和皮鞋都被稱為“不裡阿耳(保加爾)”就是一個例子。 大約11世紀初, 保加爾人為抵禦外敵入侵, 在卡贊河東岸的一個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木質的關隘, 這便是如今喀山城的最初雛形。

西元922年, 伏爾加-保加爾的可汗皈依伊斯蘭教, 並建造了大量的清真寺。 10世紀中期, “保加爾”城內的清真寺已經使用白色的大理石建造, 有一座清真寺的天花板由24根石柱子支撐, 占地2500平方米, 規模驚人。 這座伏爾加-保加爾汗國的首都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大都市, 面積達530公頃, 超過當時的巴黎(439公頃)與基輔(150公頃),

人口超過10萬。 這座“保加爾”古城的遺址, 就坐落在距離喀山140公里外的伏爾加河左岸, 在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這裡有著建於12至14世紀的古老建築, 如大清真寺, 大小宮殿、北部與東部紀念館。 在這裡, 遊客們同樣可以欣賞到現代韃靼斯坦建築的代表白色清真寺(人稱韃靼斯坦的泰姬陵)建築群, 那裡珍藏著世界最大的印刷版古蘭經(150×200釐米, 共632頁), 其封面為金、銀鑲嵌孔雀石、瑪瑙等寶石製成, 重達800公斤。

伏爾加-保加爾汗國的繁榮持續了四個世紀, 直到蒙古風暴的突然襲來。 當完成第一次西征歐洲的蒙古軍隊在哲別與速不台統帥下取道伏爾加河流域東歸時, 遭到了保加爾人的突襲——後者的軍隊中有許多步兵(主要是來自當地西伯利亞森林部落的弓箭手),

比蒙古騎兵更加適應烏拉爾山區森林邊緣的戰場環境。 1223年9月, 保加爾人在伏爾加河畔設下埋伏, 根據阿拉伯歷史學家阿裡·伊本·阿爾蒂爾(Ali Ibn al-Athir, 1160-1233年)的記載, 他們殲滅了多達4000人的蒙古軍後衛部隊, 這也是哲別與速不台自從西征以來吃到的唯一一次敗仗。

這場勝利招致蒙古人的無情報復。 1236年, 蒙古軍展開第二次西征。 這可能是整個13世紀最為強大的一支蒙古軍隊——不但人數多達15-20萬, 還吸收了中原漢地和中亞穆斯林最好的軍事技術, 裝備有完備的攻城機械。 結局毫無懸念, 保加爾人的軍事力量如秋風掃落葉般被迅速摧毀。 “(保加爾城)大約60座堅固的堡壘被破壞”, 蒙古人拆掉了城內富麗堂皇的清真寺、宮殿和居民建築。

據說, 80%的保加爾人死於蒙古軍殘酷報復之下——對於速不台而言, 這就是一場復仇之戰。 蒙古人把其領地作為大本營, 存留的百萬牲畜放養于此, 向東綿延達數百公里之遙。

伏爾加-保加爾人的汗國從此不復存在。 蒙古馬刀下的倖存者們拜倒在成吉思汗孫子拔都的金色大帳前, 成為欽察汗國(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又稱“金帳汗國”)的屬民。 不過, 由於拔都麾下蒙古人只有區區4000戶, 而在伏爾加河流域草原和更靠東的地區, 生活著包括保加爾人在內的突厥語系民族;突厥人在數量上和文化上的優勢使得金帳汗國的蒙古統治者很快就被突厥化(及伊斯蘭化)了, 甚至到14世紀初, 金帳汗的詔書也改用當地突厥文來書寫了。 在此過程中,古老的“伏爾加-保加爾”這一名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融合了各個突厥部族與蒙古征服者的“韃靼”。雖然直到16世紀初期,保加爾人的後裔還是更願意被稱為“穆斯林”而不是“韃靼人”或者“突厥人”——這倒是與發生在奧斯曼帝國的情形如出一轍。


《1552 年伊凡四世征服喀山》,1894 年,彼得·沙姆申,油畫。

雷帝的征服

在金帳汗國統治時期,“喀山”這個地名第一次見諸史籍。1276年,羅斯的編年史記載,金帳汗忙哥帖木兒將“保加爾與喀山的土地”賜給了他的女婿,一位雅羅斯拉夫的羅斯王公。

至於“喀山”的來歷仍然尚未定論。主流說法認為,這座城市全境為平坦的窪地平原,並不是山城;“喀山”在韃靼語裡的意思就是“大鍋”,因建城之初其城堡的形狀如同一個倒扣著的大鍋而得名。但也有人指出,類似“喀山(Kazan/Qazan)”的發音是蒙古/突厥貴族常用的名字,譬如伊利汗國著名的合贊汗(Ghazan)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喀山”城也有可能是以一位金帳汗國王公名字命名。這種說法倒也不是無先例可尋,畢竟金帳汗國的京城,薩萊·別兒哥就是以別兒哥汗的名字命名的。

金帳汗國延續了兩個多世紀(1240-1502年)。但早在14世紀中葉之後,它便走上了衰亡之路。反而是其原本的藩屬莫斯科大公國逐漸強大起來。1376年,莫斯科軍隊甚至主動進攻了喀山。在這次戰役中,喀山的守衛者在東歐戰爭歷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火器——他們站在城牆上製造出震耳欲聾的聲響,以恐嚇攻城者——終究無濟於事,韃靼士兵陣亡7000人,喀山韃靼人被迫求和,賠款5000盧布,接受莫斯科大公賞賜的“印記”和派出的官員。當然,在莫斯科大公自身仍在向金帳汗納貢的情況下,這遠稱不上是喀山對莫斯科的臣服。


喀山克里姆林宮內的天使報喜大教堂,又被稱為聖母領報大教堂

到了下一個世紀,莫斯科大公國徹底掙脫了金帳汗國的“韃靼桎梏”,而喀山汗國也從金帳汗國分離了出來(1445年),喀山城則成為這個汗國的都城、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地。儘管喀山的韃靼封建主常常襲擊莫斯科大公國的邊境,並把掠奪的俘虜一部分變為奴隸,運往克裡米亞、中亞及北非出賣,但喀山汗國從未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這主要是因為汗國內部封建主之間內訌不斷,導致莫斯科大公國和另一個韃靼人強國(克裡米亞汗國)爭相干涉汗統繼承,以扶植自己屬意的傀儡。

到了1550年,莫斯科將一位皈依東正教的韃靼王公扶上了喀山汗位,結果這位新汗在喀山毫無民意基礎,反而是親克裡米亞派成了喀山汗國的統治者。這激起了莫斯科大公(1547年起自封俄國沙皇)的伊凡四世的暴怒——1552年8月,這位以冷酷殘暴著稱的“雷帝”親率15萬大軍進軍喀山。

當時的喀山守軍僅有3萬人,他們所能憑藉的只有喀山的城防——伏爾加河沿岸最為堅固強大的城堡。城堡四周是用石頭和泥土砌成的堅固的兩層城牆,城牆上建有木制瞭望塔。城牆外面用一條挖得很深的壕溝圍起來。可惜中世紀不可逾越的城牆,已經擋不住俄軍多達150門大炮的轟擊。經過一個多月的圍攻,喀山於10月2日陷落——在喀山韃靼斯坦民俗博物館裡,有一幅名為“最後的戰役”的油畫,描繪的就是這個慘烈的場景。這時,一位將軍對“雷帝”說了一句被載入史冊的話:“高興吧!高尚的勇者!喀山是我們的了,喀山的國王已被俘,軍隊被消滅。”伊凡四世終於如願為自己加上了一個“喀山沙皇”的頭銜。這同時也意味著,喀山成為第一塊為莫斯科統治者武力吞併的非(東)斯拉夫人土地。

俄軍攻下喀山后,“雷帝”下令殺死每一個攜帶武器的人,城裡的韃靼成年男子不是戰死就是被殺,老弱婦孺則淪為俘虜。居民財物被劫掠焚毀一空。喀山城遭到前所未有的洗劫,卻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在沙皇統治時期,喀山先是成為伏爾加河大區的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1552-1708年),隨後又成為俄羅斯帝國喀山省的省會。伴隨著沙皇征服而來是城市居民的族群置換,大量韃靼人被趕出城去,取而代之的則是可靠的俄羅斯移民——在最誇張的16世紀60年代,全喀山城裡竟只剩下9戶韃靼人。儘管在此後的歲月裡又有韃靼人陸續遷入喀山,但直到今天,俄羅斯族仍然在這座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首都人口中佔據半壁江山(21世紀初期,喀山市人口中俄羅斯族占48.6%,韃靼族占47.6%),市內老城區的樓房也多是具有典型俄羅斯風格的米黃色或淡綠色低層建築。喀山因此成為高爾基筆下“一半是俄羅斯,一半是韃靼”的城市。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此過程中,古老的“伏爾加-保加爾”這一名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融合了各個突厥部族與蒙古征服者的“韃靼”。雖然直到16世紀初期,保加爾人的後裔還是更願意被稱為“穆斯林”而不是“韃靼人”或者“突厥人”——這倒是與發生在奧斯曼帝國的情形如出一轍。


《1552 年伊凡四世征服喀山》,1894 年,彼得·沙姆申,油畫。

雷帝的征服

在金帳汗國統治時期,“喀山”這個地名第一次見諸史籍。1276年,羅斯的編年史記載,金帳汗忙哥帖木兒將“保加爾與喀山的土地”賜給了他的女婿,一位雅羅斯拉夫的羅斯王公。

至於“喀山”的來歷仍然尚未定論。主流說法認為,這座城市全境為平坦的窪地平原,並不是山城;“喀山”在韃靼語裡的意思就是“大鍋”,因建城之初其城堡的形狀如同一個倒扣著的大鍋而得名。但也有人指出,類似“喀山(Kazan/Qazan)”的發音是蒙古/突厥貴族常用的名字,譬如伊利汗國著名的合贊汗(Ghazan)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喀山”城也有可能是以一位金帳汗國王公名字命名。這種說法倒也不是無先例可尋,畢竟金帳汗國的京城,薩萊·別兒哥就是以別兒哥汗的名字命名的。

金帳汗國延續了兩個多世紀(1240-1502年)。但早在14世紀中葉之後,它便走上了衰亡之路。反而是其原本的藩屬莫斯科大公國逐漸強大起來。1376年,莫斯科軍隊甚至主動進攻了喀山。在這次戰役中,喀山的守衛者在東歐戰爭歷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火器——他們站在城牆上製造出震耳欲聾的聲響,以恐嚇攻城者——終究無濟於事,韃靼士兵陣亡7000人,喀山韃靼人被迫求和,賠款5000盧布,接受莫斯科大公賞賜的“印記”和派出的官員。當然,在莫斯科大公自身仍在向金帳汗納貢的情況下,這遠稱不上是喀山對莫斯科的臣服。


喀山克里姆林宮內的天使報喜大教堂,又被稱為聖母領報大教堂

到了下一個世紀,莫斯科大公國徹底掙脫了金帳汗國的“韃靼桎梏”,而喀山汗國也從金帳汗國分離了出來(1445年),喀山城則成為這個汗國的都城、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地。儘管喀山的韃靼封建主常常襲擊莫斯科大公國的邊境,並把掠奪的俘虜一部分變為奴隸,運往克裡米亞、中亞及北非出賣,但喀山汗國從未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這主要是因為汗國內部封建主之間內訌不斷,導致莫斯科大公國和另一個韃靼人強國(克裡米亞汗國)爭相干涉汗統繼承,以扶植自己屬意的傀儡。

到了1550年,莫斯科將一位皈依東正教的韃靼王公扶上了喀山汗位,結果這位新汗在喀山毫無民意基礎,反而是親克裡米亞派成了喀山汗國的統治者。這激起了莫斯科大公(1547年起自封俄國沙皇)的伊凡四世的暴怒——1552年8月,這位以冷酷殘暴著稱的“雷帝”親率15萬大軍進軍喀山。

當時的喀山守軍僅有3萬人,他們所能憑藉的只有喀山的城防——伏爾加河沿岸最為堅固強大的城堡。城堡四周是用石頭和泥土砌成的堅固的兩層城牆,城牆上建有木制瞭望塔。城牆外面用一條挖得很深的壕溝圍起來。可惜中世紀不可逾越的城牆,已經擋不住俄軍多達150門大炮的轟擊。經過一個多月的圍攻,喀山於10月2日陷落——在喀山韃靼斯坦民俗博物館裡,有一幅名為“最後的戰役”的油畫,描繪的就是這個慘烈的場景。這時,一位將軍對“雷帝”說了一句被載入史冊的話:“高興吧!高尚的勇者!喀山是我們的了,喀山的國王已被俘,軍隊被消滅。”伊凡四世終於如願為自己加上了一個“喀山沙皇”的頭銜。這同時也意味著,喀山成為第一塊為莫斯科統治者武力吞併的非(東)斯拉夫人土地。

俄軍攻下喀山后,“雷帝”下令殺死每一個攜帶武器的人,城裡的韃靼成年男子不是戰死就是被殺,老弱婦孺則淪為俘虜。居民財物被劫掠焚毀一空。喀山城遭到前所未有的洗劫,卻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在沙皇統治時期,喀山先是成為伏爾加河大區的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1552-1708年),隨後又成為俄羅斯帝國喀山省的省會。伴隨著沙皇征服而來是城市居民的族群置換,大量韃靼人被趕出城去,取而代之的則是可靠的俄羅斯移民——在最誇張的16世紀60年代,全喀山城裡竟只剩下9戶韃靼人。儘管在此後的歲月裡又有韃靼人陸續遷入喀山,但直到今天,俄羅斯族仍然在這座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首都人口中佔據半壁江山(21世紀初期,喀山市人口中俄羅斯族占48.6%,韃靼族占47.6%),市內老城區的樓房也多是具有典型俄羅斯風格的米黃色或淡綠色低層建築。喀山因此成為高爾基筆下“一半是俄羅斯,一半是韃靼”的城市。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