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歼20结合两大军工顶尖技术获证实:北方所攻克了隐身难关

近日, 中國空軍網發表文章《這位航空設計領域的大國巨匠, 為戰機披上“隱身衣”》, 揭秘國產隱身戰機技術研究開創者的故事。 這位國內頂級飛機氣動力專家, 就是已故中科院院士、航空工業集團某研究所首席專家李天。 這篇文章從官方角度證實了此前一直在坊間流傳的一件事:國產四代隱身戰機殲-20設計製造“抓總”的雖然是成飛研究所, 但北方的沈飛研究所也負責了包括隱身設計在內的關鍵部分研發。 殲-20作為目前國產戰機的集大成者, 確實是包括成飛、沈飛在內的國內許多軍工單位共同奮鬥的結晶。


李天院士舊照。 圖片來自中國空軍網。

關於殲-20戰機設計有北方所參與的傳聞, 此前有不少版本。 其中流傳比較廣, 卻顯得不夠客觀的是這個:殲-20戰機的後機身由北方所設計, 但後機身(後半球)的隱身性較差, 尤其是與成飛所設計的前機身(前半球)相比。 中國空軍網的這篇文章應該可以澄清這一誤傳了。 文章稱李天院士“是我國著名飛機氣動力專家、戰機隱身專業領域的開創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的奠基人、殲-8系列飛機和殲-11飛機氣動力專業總師。 ”並進一步透露, 很多人認識李院士, 就是從隱身戰機開始的。

我國對戰機隱身技術的研究啟動得非常早, 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 當時主要集中在採用外形隱身和隱身材料,

以降低可探測性, 減少對雷達波的反射和紅外輻射等方面。 那時的研究跟蹤物件當然是美國。 世界上第一款完全以隱身技術設計的飛機正是F-117隱身戰鬥轟炸機。


對於F-117, 國人當然是“刻骨銘心”的!

李院士帶領團隊成員從隱身技術最基礎的理論研究開始, 不斷優化設計軟體, 為新一代飛機設計先做出合格的設計工具。 最終, 他們探索出符合未來作戰需求、綜合性能優異的飛機佈局方案。 這裡的新一代飛機顯然就是殲-20隱身戰機, 而且點名“飛機佈局方案”, 說明北方所對殲-20的整體隱身佈局進行了設計, 而絕不僅僅是設計了殲-20的後機身。

資料顯示, 殲-20戰機的機體佈局有很強的頂層設計感。 就是說在空軍給出隱身資料要求(比如雷達波反射截面)後,

大到採用鴨翼佈局還是常規佈局, 小到在鴨翼和機身交界處那麼細節的地方如何減少雷達反射波, 都必須圍繞隱身總要求來設計。


比如說紅圈部位的隱身設計。 感謝作者@JacKsonbobo

殲-20戰機亮相已有7年, 裝備中國空軍也超過一年半。 國內外防務研究單位對其隱身性能的研究論文相當多。 總體來看, 殲-20屬於前向隱身飛機, 就是雷達從正前方、側前方掃描過去的話, 得到的回波會很微弱。 如果從正後方、側後方掃描過去, 則回波相對要明顯一些。 如果這是我國軍工科研人員在技術不足的前提下做的妥協式設計的話, 其實並不算大問題。

在四代隱身戰機時代, 空戰的概念相比此前非隱身戰機時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超視距、非接觸式作戰是主流。 從美軍F-35戰機在本土和歐洲參加的幾次軍演結果來看, 其都是在100公里以外的空域就早早“幹掉”了對手。


F-35機隊參加美軍紅旗軍演。

更可怕的是, F-35戰機發現和開始跟蹤對手的距離更遠, 超過了200公里。 同樣的, 殲-20作為標準的四代隱身戰機, 也擁有與F-35大致相同的能力。 那麼在實際對抗中, 殲-20在200餘公里外就早早發現對手之時, 肯定不可能是背向對手吧?或者在殲-20戰機帶隊執行對地、對海突擊突防任務時, 也不可能背對目標, 或者側身繞著目標飛吧?


“正面向敵”才是殲-20戰機升空後的常態。

F-22隱身戰機的前後、側面隱身效果比較平衡, 是因為它在設計時被給予的定位與殲-20有很大不同。

F-22戰機被要求能從歐洲基地起飛, 隱身突入戰鬥民族國家一定的縱深進行作戰。 這樣的話, F-22就會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防空雷達照射。 相對來說, 殲-20戰機主要幹的是臨門踢第一腳的活兒, 在刺破對手防空網後, 剩下的活兒會交給殲-16、殲-10C、蘇-35等戰機。

所以在這樣的任務定位之下, 殲-20戰機的隱身設計既滿足了需求, 又沒有因為過於追求完美而耽誤整個項目的研發時間。 至於殲-20戰機已啟動的改進升級會不會啟動對機體佈局的修形, 還有待於更多公開報導的出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