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蘇聯走了這條彎路,讓中國可以用這個換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

原創不易, 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最荒涼的沙漠, 無授權禁轉!

俄羅斯向中國出口蘇-35的軍事貿易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 作為中國人, 雖然心裡明白J-20才是未來的空中主要戰鬥力。 但是我們空軍需求的缺口還是太大。 即便在沈飛弄出來了J-16, 這個號稱跟F-15E差不多的機型以後, 還是無法滿足空軍的胃口。 繼續進口蘇-35勢在必行, 而中國向俄羅斯購買的首批24架蘇-35戰鬥機, 單價為八千多萬美元, 合同總金額20億美元。 表面上花了不少錢, 但是, 我們轉手就拿東西換回來了, 這還得從當年蘇聯點錯科技樹的事情說起。

(目前還得進口蘇系戰鬥機維持戰鬥力增長)

俄羅斯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機械技術很不協調。 因為在蘇聯時期就發展電子技術問題上。 蘇聯軍方認為積體電路在核戰條件下的可靠性不行。 所以蘇聯這種滿腦子打核戰的傢夥, 走了電子管小型化的歪路, 可是電子管再小能小到哪去呀。 也有說法是, 蘇聯的學閥問題很嚴重, 做電子管的老專家猛烈攻擊研發電晶體的年輕科學家。 最後的結果就是冷戰軍備競賽失敗, 蘇聯也解體了。 可以說蘇聯的武器系統幾乎都因為電子零件問題而受到限制。

(這玩意就是場效應管, 拆開你的電動自行車控制器, 裡面就有它, 也叫單極型電晶體

不要以為蘇聯沒有電晶體。 蘇聯其實電晶體在當年還是不錯的,

至少比當時全面落後的我們還是強很多的。 蘇聯的晶體管收音機出口歐洲各國, 在英國都經常能看得到, 而且當年還賣的挺好。 蘇聯的電晶體, 主要問題是高性能的做不出來, 而且散熱和體積上跟電子管比沒太大優勢。 既然電晶體的科技樹點不亮, 那電子管能湊合用就先用吧。 還有, 在60年代的時候, 剛好是電子管到電晶體之間的轉捩點。 沒記錯的話場效應管要到60年才發明, 而到實用化可能得再晚一點。 那麼沒有場效應管之前電晶體是很難把功率做大的。 而蘇聯又特別喜歡追求大功率的雷達系統。 在沒有堪用的電晶體之前, 用電子管也是很自然的選擇。 結果用著用著, 積重難返,
就一條路走到黑了。

(蘇聯人的長處是整合, 能把一堆性能平平的零件攢出一個挺猛的東西來, 比如T-55坦克, 但是大型積體電路就沒辦法了)

也許有人說, 既然蘇聯也有不錯的電晶體, 為什麼不好好發展。 根本原因就是錢的問題。 因為技術的發展是未知的, 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沒錢去大規模的試錯, 就只能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學。 因為一旦選擇錯誤就會耽誤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國家提倡科技創新的原因。 就算是沒搞錯方向, 蘇聯在電晶體積體電路也做不到西方的水準, 這都是沒辦法的事情。 蘇聯的國力本來就不如美國, 建國時的電子技術就比西方國家差一截, 二戰又受到了重大破壞, 能發展到這個地步,

其實已經非常優秀了。 可惜數位化一定是建立在電晶體積體電路上的。 比如用電子管和電晶體都能做雷達, 甚至電子管的還能做更大功率, 但是波形控制信號處理才是關鍵, 蘇聯恰恰在這方面被美國超越了。 在模擬時代蘇聯還能看見美國的後背, 數位化時代就被徹底甩開了。

(其實美國宙斯盾的PESA雷達也是用電子管, 電晶體電路很難做大功率微波)

而中國, 雖然一開始基礎薄弱, 但是奮起直追。 尤其是改革開放後, 我們一邊利用自己的基礎, 一邊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 不知不覺。 我們已經超越了俄羅斯的水準。 如今的俄羅斯在電子產品領域嚴重依賴進口外國元件, 其中就包括我們中國的元件。 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自從烏克蘭危機後就制裁俄羅斯,

這樣俄羅斯很難從西方獲得先進的電子元件, 中國就成為了主要供應商。 根據俄羅斯導彈航太企業及軍工綜合體的統計, 從2015年起, 俄羅斯每年從中國購買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電子元件產品, 主要都是非常高檔的航太級電子產品, 這相當於俄羅斯每年對外出口武器總額的十分之一。 買蘇-35的那筆軍火貿易, 我們都不用付錢, 算一下出口的電子元件, 俄羅斯還得找錢給中國。 請支持毅品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 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