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東風-41十次試射舉世震驚:它40年前老祖宗卻“中道崩殂”

據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報》6月初報導稱, 美國國防部官員透露我方近日已經完成第十次東風-41洲際導彈的試射活動。 作為我軍最新一種機動發射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41相對於軍迷熟悉的東風-31、東風-31甲、和東風-31AG, 屬於新一代的大殺器。 不過要說起真正的淵源, 東風-41導彈的老祖宗可以追溯到40年前的1個型號。

1978年7月, 七機部確定我方第二代洲際戰略導彈的發展採取“固體為主, 液體過渡”的方針。 為此, 需要研製一個機動發射的液體遠端導彈, 並定名為東風-22號。 相比東風-4號導彈失敗的鐵路機動發射方案, 東風-22號是我國第一個機動發射的遠端導彈,

它是根據我方“積極防禦、後發制人”的戰略方針和“用現代化武器打遊擊戰爭”的戰略思想而研製的。 它充分利用了第一代戰略武器的研製成果, 並盡可能採用先進技術;因而在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提高, 形成機動、快速、可靠的特點。

1981年初, 在東風-22號總設計師王永志的領導與組織下, 開始進行方案設計, 要求在可靠的基礎上實現機動、快速發射, 儘量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 儘量採用先進技術, 實現小型化、數位化、車輛化和系列化、標準化、通用化。 其總體方案中, 除了繼承、吸收第一代液體戰略導彈上的成熟技術之外, 還採用了許多適應第二代戰略導彈所需要的新技術。

例如為提高武器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 東風-22用末助推艙和彈頭組成末助推級, 用以實現末速修正、彈頭調姿、頭體分離和釋放誘餌等功能。 在環境設計方面, 不僅考慮了地面使用環境和飛行環境, 而且還考慮了核環境, 因而具有一定的抗核能力。 此外為提高生存能力, 東風-22的發射方式是利用具有一定抗力或隱蔽的工程設施作為依託, 預先設置若干發射點, 作區域性公路機動, 在簡易發射場坪進行發射

此外, 東風-22各分系統的設計方案中也廣泛地採用了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 包括平臺電腦全數位控制系統、慣性平臺採用了靜壓液浮技術、彈載電腦採用中規模積體電路、彈頭使用碳基材料防熱和抗核加固層、釋放誘餌等突防措施等。

尤其針對東風-22的機動發射, 還設計了大功率的重型牽引車, 採用了半掛列車靜液凸輪隨動轉向技術。

1983年11月開始, 東風-22號進入了初樣設計、生產和試驗階段, 各項工作進展很快。 經一年多一點時間, 各分系統的初樣便生產出來了。 彈體結構進行了靜力試驗;控制系統、遙測系統、外測系統順利通過初樣綜合試驗;一級發動機與伺服機構通過600秒長程搖擺熱式車。 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國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的進展, 為加速實現液體導彈向固體導彈的轉變, 1985年1月, 上級正式下達檔停止東風-22號的研製。

雖然東風-22已經下馬, 但經過40多年的研製和突破, 我軍機動式洲際導彈和遠端戰略導彈已經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東風-26、東風-31AG、東風-41為代表的新一代導彈武器, 已成充分實現了“射程銜接、核常兼備”的目標, 並且在高超音速快速打擊上顯示了我方的獨特優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