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魏傑:這個風險一旦爆發,中國經濟可能倒退十年

來 源:後E視野(ID:houemba), 作 者:魏傑

小編語

當前決策層關心的兩個問題是:中國經濟的風險主要來自於哪裡?未來的經濟增長點又在什麼地方?

5月18日,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博導, 後EMBA教授魏傑圍繞決策層最關心的兩大問題, 為後E企業家講授《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對策研究》。

今天希望和大家一起討論中國的宏觀經濟問題, 因為目前情況十分複雜, 所以要關注未來走向。

討論宏觀經濟好像很複雜, 其實很簡單, 討論宏觀經濟最主要關注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風險在哪裡?搞不清楚風險就不可能防風險,

尤其現在中國經濟體量非常大, 一旦爆發一種風險, 經濟就會倒退五年甚至十年。 中國經濟還要增長、還要發展, 另外一個關注的問題就是, 增長點在哪裡?宏觀來看, 決策層最關注的就是這兩個問題。

風險在哪裡?

第一個問題, 風險在哪裡?

過去較長時期內, 我們都認為我們的風險主要在增長方面, 所以長期把穩增長、保增長作為主要目標。 但是2016年後半年開始, 越來越多感悟到風險存在于金融方面。

十九大的時候, 基本形成共識, 未來一段時間我們的風險主要來自于金融, 所以十九大報告提出, 絕不能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提出防範金融風險的重大決策。

怎樣防範風險?有三大對策要持續堅持。

第一個對策,

控制好兩個政策, 一個是貨幣政策, 一個是宏觀審慎政策。

首先是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的提法就是要從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向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 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是目前的基本目標。 過去十幾年來我們基本是寬鬆的貨幣政策, 貨幣供應量已增長到了167萬億, 2002年貨幣供應量只有11萬億。

如果繼續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 我們自己會引爆自己的風險, 所以一定要把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 從去年開始就調整, 現在貨幣政策在逐漸轉向穩健、中性。

貨幣供應量4月底只有8.2%, 過去一直在兩位數, 現在降到一位數, 貨幣政策趨勢在轉型。 但是由於過去長期寬鬆, 一轉向穩健就等於收緊, 所以會出現資金荒。

4月份召開了政治局會議, 有個公告, 有人在理解公告的時候認為又要轉向寬鬆。 其實是誤讀。 如果這次中國再鬆動, 等於繼續把原來的泡沫吹大, 貨幣政策仍然堅持中性、穩健。

我看有的企業還是比較聰明, 知道這種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可能再恢復, 所以進行自我調整, 開始大量變現自己的資產。 真正防風險就必須堅持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 建議大家要從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出發思考問題, 過去那種高負債、高增長的模式已經不可能維繫了。

最近報導劉鶴先生在全國政協關於防範金融風險的講話很對, 做生意是有本錢的, 借錢是要還的, 投資是有風險的, 幹壞事要付成本。 意思是貨幣政策不可能鬆動

另外一個政策,

就是宏觀審慎政策。 這個政策和西方一個學者有關, 西方經濟學界有一個非常知名但是非主流的經濟學家, 叫明斯基, 這個人在西方很知名, 但是非主流, 為什麼呢?因為他不贊同西方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均衡分析。

他受馬克思影響很大。 他在1985年曾經寫過一本書《穩住不穩定的經濟》, 這本書是後來人們講的宏觀審慎政策的理論基礎, 但這本書當時出版以後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但是他在2008年準確的預計到了美國的金融危機, 他是一個非常準確預知到美國金融危機的人, 他講美國金融危機的最基本方法來自於這本書, 所以這本書一下子就炒熱了。

宏觀審慎政策強調兩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叫順週期理論, 什麼叫順週期理論?就是當經濟發展順週期的時候,

非常順利的時候, 人們經常會忽視風險, 盲目擴張, 最後導致杠杆率非常高, 到了一定時候就會引爆金融風險, 所以他強調順週期必須去杠杆, 逆週期才加杠杆。

中國人對這個很關注, 因為我們順週期40年了, 改革開放40年, 經濟高速發展, 人們沒有風險意識, 經常盲從擴張, 盲目加杠杆, 結果導致杠杆率太高了, 我們的杠杆率是GDP總量的250%, 現在整個社會負債。

去年我們的GDP總量82萬億, 杠杆率遠遠超過紅色警戒線, 如果中國的杠杆率不加以收縮的話, 杠杆率到了280%的時候就必然會爆發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 所以中國現在必須堅持去杠杆, 去杠杆這個抉擇絕不會動搖。

宏觀審慎的第二個要點, 防止市場得傳染病,因為市場一旦得傳染病就會引爆金融風險,一個市場出了問題不傳染給別人不會引爆金融風險,一旦傳染給別人就會引爆金融風險,所以宏觀審慎政策的要點就是防止市場得傳染病,要在市場之間打隔斷,這個市場生病了不能傳染給另外一個市場。

舉個例子,如果突然房價暴跌,沒有隔斷的話,就會傳染給銀行、實體經濟,傳染給所有人,金融風險就會爆發,如果有隔斷的話,不能傳染就不會演變成金融風險,所以我們現在要打隔斷。

打隔斷的有效辦法就是調整房產抵押和土地抵押政策,住房抵押今年原則上銀行不接受住房抵押,你想靠房子抵押貸款幾乎難上加難。

現在原則上土地抵押也很難,因為凡是用債權方式買的地都沒有抵押資格,土地抵押只能使用資本金買的土地才能抵押,所以土地抵押今年有許多新規定。

所以宏觀審慎政策不是口號,是制定一系列法律和規定,貫徹這個政策,這就是宏觀審慎政策的兩個主要要點,一個是順週期時候必須去杠杆,第二個是防止市場傳染病。

防範風險的第二個政策,就是控制債務,因為許多金融風險的爆發都是債務引起的,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就是次貸危機引起的。

債務分三種,一是個人債務。去年十九大期間,當時央行行長周小川有一個報告,提出防止個人負債率過速上漲問題。

2015年年底個人負債率是GDP的30%,2016年年底個人負債率占GDP45%,一年上漲了15個百分點,估計現在個人負債率差不多接近GDD總量的60%,而且許多城市的房貸數量早已超過這個地方的儲蓄數量。

所以今年中央提出,要約束個人負債率快速上漲問題,控制個人負債率,個人負債率不能過速上漲。個人負債率上漲首先是房貸過高,所以要控制房貸,今年最主要的對策是控制房貸,尤其是城市房貸的數量超過當地儲蓄數量總值的,要更加收縮。

第二種債務,企業債務。現在我們企業負債是GDP總量的160%,遠遠超超過紅色警戒線,我們發現,主要是國有企業負債率太高,控制債務的主要方向是國有企業。最近三件事反映出決策層降低國有企業負債率的決心。

第一件事,聯通混改。聯通混改首要的成績是把聯通負債率降下來,國家用喪失控股權的辦法降低負債率,可見決心之大。

第二件事情就是東北特鋼。東北特鋼破產重組完成,中國第一次打破了國有企業負債率剛性兌付的原則,就是告訴社會,國有企業借錢也有可能還不回來,國家已經放棄國有企業剛性對付。

第三件事是國家最近決定高鐵拿出來搞債轉股。京滬高鐵已經開始賺錢,準備拿出來搞債轉股,用優質資產把負債率降下來。這三件事充分反應了決策層的決心。

第三種債務,政府債務。現在看來中央政府負債率不高,因為中國政府一直堅持一個原則,每年赤字的數量都沒有超過當年GDP總量的3%,只要堅持這個原則一般負債率不會高。主要是地方政府負債率太高。

而地方政府從帳面看好像不高,但實際很高,主要因為潛在債務太高。過去地方政府搞潛在債務的時候,就是搞個融資平臺,國有企業融資平臺,把土地放在裡面,把高收入也放在裡面,然後融資,實際上這個融資被政府使用了。

2015年改革了,這個事做不成了,所以從2016年開始,地方政府又開闢了兩個增加潛在債務的路徑,一個就是PPP專案,PPP專案是政府擔保、企業借貸,表現為企業負債,實際是政府債務。最近我查了一下資料,3P專案做到了4.7萬億,2008年才是4萬億。

另外,就是搞產業引導基金,地方搞產業基金希望扶持一些產業發展,但是必須拿政府的錢搞,結果政府沒有錢就用銀行的錢搞,他來擔保企業減債,如果那個產業出問題,最後就會轉變為政府債務,也是地方政府的潛在債務。我查了一下,這項潛在債務達到了1.4萬億。

這兩項財政債務加起來突破6萬億,太大了,如果繼續放大將會出大問題,所以中央提出嚴格控制地方財政債務上漲。

第三條政策,治理金融亂象。如果不治理金融亂象,一定會引爆金融風險,所以治理金融亂象,是今年的重點。

金融亂象分為兩類,一類是新技術引起的,一些新技術進入金融領域產生一些現象,這些現象到底是方向還是亂象,一下子搞不清楚,得看一看。現在來看有兩種新技術進入金融產生亂象,一類是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進入後產生了所謂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有兩大功能,一個是發揮資訊對稱,一個是撮合功能,但後來很多互聯網公司自己幹金融的事,自己搞融資、投資,幹的是金融的事,但是沒有牌照,而且不受監管,出來大量的亂象。所以今年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全面清理互聯網公司,6月底事前,凡是搞金融的必須持牌經營,而且必須監管。

第二種新技術,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進入金融後產生了數位貨幣,產生了比特幣,產生了幾個ICO公司,IPO講的是股票,ICO是數字貨幣,所以中國大量出現了所謂的數字貨幣和所謂的ICO公司,這種狀況到底是方向還是亂象?得先看一下。

區塊鏈進入金融之後改變的到底是不是金融本質,我們沒搞清楚,如果區塊鏈技術改變了金融本質另當別論,如果這個區塊鏈沒有改變金融本質,金融的本質是風險收益分析,這個本質如果沒有改變的話,就產生一個原則,用別人錢都得被監管,你沒有被監管說明你有問題。

最近又有人開始忽悠,中國央行成立貨幣研究所,中國提出來要搞國家法定貨幣,國家法定貨幣是國家發的貨幣,和比特幣不是一回事,千萬不要搞混了。

區塊鏈技術和比特幣不是一回事,區塊鏈技術是一種電腦技術概念,這個技術的特點是去中心化,在沒有中心條件下怎麼達到一種執行?現在炒的很厲害,但其實很多人並不懂這個技術。

所以這一次治理金融亂象,首要就是新技術亂象,主要涉及兩個技術,一個是互聯網技術,一個是區塊鏈技術,這兩種技術經營之後產生的許多現象,究竟是亂象還是方向,一下子搞不清楚,得看一看,現在看來有幾個是亂象,所以今年要對這些問題從法律上做一個清晰說明,不然的話,就會引爆非常大的混亂,引爆金融風險。

金融亂象的第二部分是改革引起的亂象,改革方向是對的,但是配套措施沒跟上,准入條件沒有搞好,所以出現了亂象。比如前幾年搞的改革,應該是非常正確的,但是配套措施沒跟上,出現了亂象。

前些年改革中有一個重要推動的辦法,放開非銀行金融機構,放開基金、保險公司,改革方向是對的,但是配套措施沒跟上來,因為各類融資公司連准入條件都沒有,誰都能辦投資公司。

政府是2013年放開各類投資公司,2015年後半年我做了一件事,調研放開投資公司對我們整個經濟的影響,跑了70多家投資公司,跑完第一個感覺,害怕,要出大事。

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基本上都不能維繫,為什麼?因為他們對投資的承諾都是20%、30%的回報,這就要要搞到40%、50%才行,現在幹什麼事情這麼大的回報率?

總體來講,目前我們防範金融風險最主要的對策是這三條,一是控制好兩個政策,二是控制債務,三是治理金融亂象。

如果真這樣幹的話,估計金融風險在中國可能不會爆發,有人估計中國在2018、2019、2020三年可能會爆發金融風險,我估計這個預判可能落空了,因為中國一旦問題清楚之後,全面啟動的話還是有很強的資源配置能力,恰恰說明金融風險在中國可能不會爆發。

未來經濟增長點在哪裡?

關於宏觀的第二個問題,增長點在哪裡?現在看來,增長點有這樣幾個值得大家關注。

第一,全球化和全方位開放,這是中國下一步的重要增長點。

談這個問題不得不從中美貿易戰談起,中美貿易戰最近有所緩和,中國不想打,美國要打,美國打的原因就是美國貿易逆差太大,中國順差太大,我們給美國出口產量總量5000多億美金,美國逆差4000億美金左右,他認為這樣一個狀態損害了美國利益,所以要跟我們打貿易戰。

中國一再跟他解釋,你們出口太少不是我們的原因,我們要多了你不賣給我們,只賣農產品或汽車、飛機,高新產品都不賣給我,一旦好東西給我們的話,很快就貿易順差了,所以一再講要雙方調整,而不是打貿易戰。但是美國非打不可,所以中國只好應戰,奉陪到底。

貿易戰是雙輸,不會有贏家,既然是雙輸為什麼還要打?因為中國打貿易戰的最終目的不簡單是因為貿易出口的順差、逆差問題,是要維持一個重要方向,全球化。中國下一步只有在全球化中才能獲得發展,中國必須堅持全球化的方向。

當然,美國已經體會到雙輸的壓力了,特朗普突然接見劉鶴同志,釋放了信號,一定要處理好中美貿易問題。而中國一再強調,我們打貿易戰不簡單是因為中國的利益,是要堅持全球化方向。

學術界現在把全球化分為三次,第一次全球化是1750—1950年,這次全球化的主導方是歐洲列強,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殖民,以殖民方式推動產業發展,亞洲國家基本都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

殖民背後就是暴力和戰爭,結果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一戰和二戰。二戰的結束,標誌第一次全球化結束。

因為二戰的主要戰勝國是美國,所以美國啟動了人類第二次全球化,從1950年到現在。這次全球化的主要特徵是國際貿易,以國際貿易方式推動全球化。

中國是這次全球化的後半場進來,我們享受到這次全球化非常好的紅利,搭了全球化的便車,因為我們是後半場進來的,就像籃球比賽一樣,人家各個隊打的筋疲力盡我們上場,有後發優勢。

中國成了主要利益受益方,但是作為主導方的美國卻逐漸成為利益受損方,雖然是他們的戰略失誤引起的,但客觀上給美國的感覺是他們成了受損方,所以美國開始反全球化了。

2010年,我曾經去美國拜訪一位美國經濟學家,他親自告訴我說,這次全球化就是你們中國進來以後把事搞砸了,為什麼?這次全球化的特徵是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基本原則叫比較優勢,每個國家的生產自己搞的最好的拿出來交易,大家獲得共同利益。

他說你們中國進來以後,你們什麼都要搞,你們搞全產業鏈,一開始搞服裝鞋帽襪子,搞完之後又搞家電,家電搞完了又搞汽車,汽車搞完了又搞高鐵,高鐵搞完了又搞IT,IT搞完了又要搞飛機,我們搞啥?所以你們中國破壞了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

結果他旁邊還坐了一位教授把話講的更不好聽了,現在全球化大工廠美國是莊家,發的籌碼就是美元,你中國就是賭場打工的,搞各種餐飲服務,是賭場裡的服務者,結果賺了不少錢,但是中國人一賺錢就裝到口袋死活不拿出來,而且從來不賭,為什麼?

你知道賭不過莊家,所以中國人聰明,只賺錢不賭,賺了40年,錢賺夠了要走了,自己要開賭場了。意見非常大。我就知道這次全球化很麻煩了,因為全球化的主導方都開始要反全球化。

後來我們發現這次以貿易為特徵的全球化確實有其不足的地方,所有國家都獲得盈利的話就必須保持貿易平衡,但這很難,可能有的國家對別的國家是順差對別的國家是赤字,所以我們鼓勵人類社會將進入第三次全球化。

第三次全球化的特徵,就是全球配置資源,不再是國際貿易問題,是全球配置資源的問題。技術、資本在全球的配置。

而在全球配置資源的條件下,中國必須全方位開放,什麼叫全方位開放?我們過去開放的時候經常講兩句話,一個叫擴大出口,一個叫吸引外資,這種開放實際是搭別人便車的,我們搭便車搭了近40年,再搭下去實在不好辦。全方位開放,就是既搭別人便車,也讓別人搭我們便車。

我們有兩個便車別人可以搭,第一是巨大的國內市場,我們現在人口接近14億,而且是富起來的14億人,市場極大,開放市場,讓別人搭我們便車。

準備開放兩個市場,一個物質產品市場,物質產品市場講全方位開放,大家看最高領導在博鼇會議、海南建設30周年大會上講了,一個是建立市場准入,一個是降低關稅。關稅一旦大幅度降低,大量好產品進入中國,價格就會降低。

建議大家最近別買奢侈品,因為未來很便宜,現在貴的原因是關稅很高沒有開放,一旦將來關稅開放那將很便宜,路虎汽車千萬別買,汽車關稅一旦從25%降到2.5%,未來就幾十萬塊錢。估計10月份之後,大量奢侈品將極其便宜進入中國,從消費上會帶動中國增長。

而一旦這些奢侈品進入中國,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很強,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條件下,也會生產出比他們更好的產品,推動中國供給水準提高。所以我們準備全方位開放物質產品市場,從消費上帶動中國,也從供給水準上提升中國。

另外一個,開放服務業市場。金融、教育、醫療等等全面開放。這次博鼇會議上,菲律賓總統說,你們好像很缺乏幼教老師,我們有12萬英語極好的老師你們要不要?

我們當然要,放開菲傭,標誌著中國全方位放開服務業市場。這樣中國既開放了物質市場也開放了服務業市場,讓別人搭便車,對中國來講也是一次巨大的機會。

第二個能給別人搭的便車,是巨大的過剩資本。中國改革開放40年形成了巨大的過剩資本,我們的資本要找出口,中國不單要吸引外資,中國資本還要走出去,加大對外投資,重要做法就是“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涉及三大洲、兩大洋,中國要尋找新的資本出口,那就是“一帶一路”,中國資本走出去,讓別人搭我們的便車。去年11月份,我去天津調研,碰到一個70後的企業老總,他在中國建設電廠的。

現在中國大陸基本沒有市場,因為電廠飽和了,而且我們國家正在搞特高壓輸電站技術的使用,很多電廠被炸掉了,結果想到了“一帶一路”,發現土耳其有個地方要建電廠,他帶著兩個副總直飛伊斯坦布爾。

中國人很能吃苦,非常智慧,電廠建的很好,這個地方的物流都他們控制了,“一帶一路”發展到這個地方,也給中國資本找到了出口。

中國如果堅持這種全方位開放,讓別人搭我們便車,巨大的國內市場,巨大的過剩資本,中國將成為發達國家的運轉平臺,也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平臺。我們觀察到,發達國家都在搞創意經濟,但最後發現創意經濟只有在中國才能落地,中國是他們發展創意經濟的最好平臺。

蘋果在美國什麼都幹不成,一到中國深圳,什麼都起來了,零部件全解決了,在美國幹不成,在中國可以,中國成為發達國家所謂“創意經濟”的平臺。同時中國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的基礎設施,輸出的技術,讓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變成經濟資源,可以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平臺。

所以未來的開放條件,關稅不是主要問題了,可能基礎設施、供應鏈是最主要的,只要有很強的供應鏈就能得以發展,供應鏈可能成為最終話題。而供應鏈背後是基礎設施,所以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際對供應鏈的形成、發展創造基礎。

所以中國之所以堅持全球化,把人類社會推向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置資源,我們叫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得以發展、世界得以發展。所以我們這次打貿易戰不是為了中國的簡單利益,是為了維護整個世界發展方向。

第二個增長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推動結構調整,因為原來支援我們發展的產業已經遇到瓶頸了,不可能繼續支援中國發展。過去推動中國發展的有三個產業:傳統製造業、建築業、房地產產業。

原來的三個產業實際上都很難繼續支持我們發展,所以搞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目的是尋找新的支撐發展的產業,這是我們的重點,也是我們的機會。

未來支援中國發展的產業可能有三個,我們要大力發展。

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將支援中國的巨大發展。

這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八個要點,第一是新能源,第二是新材料,第三是生命工程,第四是資訊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第五是節能環保,第六是新能源汽車,第七是人工智慧,第八是高端裝備製造。這八個要點我們統稱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大力發展,因為未來它對我們增長將有巨大貢獻。

最近我們做過一個測算,這八個要點一旦發展起來,每年可以給我們提供的GDP總量在50萬億以上。我們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釋放市場的力量,一方面加大國家的力量,我們要實現市場和政府相結合,首先要充分釋放市場的衝動和力量。

我最近跑了這個產業,我是越跑心情越好,因為中國市場的衝動極強。我在廣州去了一家企業,他告訴我一件事,中國現在最大的污染源是塑膠袋、塑膠薄膜,他們就想從材料上解決這個問題,要搞一種新材料。

這種材料屬於碳水化合物,用完不用可以集中起來,它和氧氣隔絕24小時就自動變成碳水化合物,這樣可以解決污染問題。但是成本比較高,市場接受有困難,現在要把成本降下來,當成本降到和現在塑膠薄膜成本一樣的時候就成為現實了。

另外,加大國產力量對戰略產業發展的推動,比如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已經是我們的重要方向,未來人類社會不僅在生產領域,而且在消費領域都講人工智慧。

現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了,障礙是法律問題,它把小孩打了誰負責任?我估計人工智慧在消費生產領域將全面開始,所以要加大對人工智慧的投資,而且借助現在的四大民營企業平臺,加大推動。

第一,阿裡巴巴,重點智慧城市;第二,騰訊,重點是醫療影像;第三,百度,無人駕駛汽車;第四,科大訊飛,語音人工智慧。

所以中國對戰略新興產業定了八個要點,現在既要調動市場力量,也要發揮國家作用,要加大對它的發展。

第二,服務業。

服務業在中國有巨大空間,現在中國接近14億人口,要加大服務業發展,讓服務業帶動增長。美國現在每年新增長的部分服務業貢獻70%以上,我們國家去年服務業推動中國消費的貢獻超過投資貢獻,這是我們第一次出現消費的貢獻超過投資貢獻,背後原因是服務業發展。

服務業分為四大類,消費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精神服務業(文化產業),這四大類服務業在中國要全面推動,大力發展,未來中國服務業可能將不斷有外資介入。

文化產業去年給我們提供GDP總量13萬億,未來有非常大的前景,所以中國將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一旦搞好,每年提供GDP總量在40萬億以上。

第三,現代製造業。

現代製造業將成為我們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製造業分兩種,一種叫傳統製造業,一種叫現代製造業。怎麼劃分?不是誰現代、誰不現代,而是按照他們生產產業來劃分。

生產私人產品的,吃穿用住類都屬於傳統產業,生產公共產品的叫現代製造業,我們國家現在私人產品嚴重過剩,傳統製造業很難繼續推動我們增長,但是中國公共產品嚴重短缺,所以 生產公共產品的現代製造業將成為中國製造的發展產業,要大力發展。怎麼發展?

現在定了五個重點:

第一,航天器製造與航空器製造。

第二,高鐵裝備製造,我們是世界四大高鐵生產商之一,最近日本跟中國提出來,中日之間要把競爭關係變為協作關係,我們可以聯合起來開發協力廠商市場。

第三,核電裝備製造,中國已經完成了三代技術或四代技術,而且,我們國家準備把新能源的重點放在核電上。

第四,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製造,耗電量最低,速度最快,中國準備用它改造中國電網。

第五,現代船舶製造與海洋裝備製造。

中國現代製造業的五個重點一旦啟動起來,將吸納許多產業的生產能力進來。我們研究過中國的現代製造業,未來給我們帶來GDP總量每年最少在35萬億以上。

中國這次如果結構調整能夠完成的話,這三個產業將取代原來的傳統製造業、建築業和房地產產業,成為支持中國繼續增長的新產業,所以中國目前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結構調整。

調整結構過程中會給中國帶來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遇,所以建議大家要關注這場結構調整。這場結構調整估計持續五到十年時間,基本代表中國的增長,不斷更換新的動力,所以我們叫“新舊動能轉換”。

我估計,中國一旦完成這次調整,中國經濟結構將進入中高端結構,中國可能擺脫現在所謂金融風險的壓力,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壓力,完成進一步增長。所以建議大家要關注這次增長,在這次結構調整中尋找新的定位和新的接入點。

目前討論來看,新的增長點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個:一個是全球化和全方位開放,一個是供給側結構性調整。

關於中國宏觀經濟未來的走勢和重點分析,風險在哪裡,增長點在哪裡,對決策層來講,最關心的就是兩個問題。

最後強調一句,我講的不是結論,是思路和資訊的交流,把最新的思路、資訊傳遞給你們,你們聽完之後接受是進步,不接受也是進步,引發思考就行了。對你們來講,這種學習關鍵是引發思考,能引發思考我就完成任務了。

防止市場得傳染病,因為市場一旦得傳染病就會引爆金融風險,一個市場出了問題不傳染給別人不會引爆金融風險,一旦傳染給別人就會引爆金融風險,所以宏觀審慎政策的要點就是防止市場得傳染病,要在市場之間打隔斷,這個市場生病了不能傳染給另外一個市場。

舉個例子,如果突然房價暴跌,沒有隔斷的話,就會傳染給銀行、實體經濟,傳染給所有人,金融風險就會爆發,如果有隔斷的話,不能傳染就不會演變成金融風險,所以我們現在要打隔斷。

打隔斷的有效辦法就是調整房產抵押和土地抵押政策,住房抵押今年原則上銀行不接受住房抵押,你想靠房子抵押貸款幾乎難上加難。

現在原則上土地抵押也很難,因為凡是用債權方式買的地都沒有抵押資格,土地抵押只能使用資本金買的土地才能抵押,所以土地抵押今年有許多新規定。

所以宏觀審慎政策不是口號,是制定一系列法律和規定,貫徹這個政策,這就是宏觀審慎政策的兩個主要要點,一個是順週期時候必須去杠杆,第二個是防止市場傳染病。

防範風險的第二個政策,就是控制債務,因為許多金融風險的爆發都是債務引起的,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就是次貸危機引起的。

債務分三種,一是個人債務。去年十九大期間,當時央行行長周小川有一個報告,提出防止個人負債率過速上漲問題。

2015年年底個人負債率是GDP的30%,2016年年底個人負債率占GDP45%,一年上漲了15個百分點,估計現在個人負債率差不多接近GDD總量的60%,而且許多城市的房貸數量早已超過這個地方的儲蓄數量。

所以今年中央提出,要約束個人負債率快速上漲問題,控制個人負債率,個人負債率不能過速上漲。個人負債率上漲首先是房貸過高,所以要控制房貸,今年最主要的對策是控制房貸,尤其是城市房貸的數量超過當地儲蓄數量總值的,要更加收縮。

第二種債務,企業債務。現在我們企業負債是GDP總量的160%,遠遠超超過紅色警戒線,我們發現,主要是國有企業負債率太高,控制債務的主要方向是國有企業。最近三件事反映出決策層降低國有企業負債率的決心。

第一件事,聯通混改。聯通混改首要的成績是把聯通負債率降下來,國家用喪失控股權的辦法降低負債率,可見決心之大。

第二件事情就是東北特鋼。東北特鋼破產重組完成,中國第一次打破了國有企業負債率剛性兌付的原則,就是告訴社會,國有企業借錢也有可能還不回來,國家已經放棄國有企業剛性對付。

第三件事是國家最近決定高鐵拿出來搞債轉股。京滬高鐵已經開始賺錢,準備拿出來搞債轉股,用優質資產把負債率降下來。這三件事充分反應了決策層的決心。

第三種債務,政府債務。現在看來中央政府負債率不高,因為中國政府一直堅持一個原則,每年赤字的數量都沒有超過當年GDP總量的3%,只要堅持這個原則一般負債率不會高。主要是地方政府負債率太高。

而地方政府從帳面看好像不高,但實際很高,主要因為潛在債務太高。過去地方政府搞潛在債務的時候,就是搞個融資平臺,國有企業融資平臺,把土地放在裡面,把高收入也放在裡面,然後融資,實際上這個融資被政府使用了。

2015年改革了,這個事做不成了,所以從2016年開始,地方政府又開闢了兩個增加潛在債務的路徑,一個就是PPP專案,PPP專案是政府擔保、企業借貸,表現為企業負債,實際是政府債務。最近我查了一下資料,3P專案做到了4.7萬億,2008年才是4萬億。

另外,就是搞產業引導基金,地方搞產業基金希望扶持一些產業發展,但是必須拿政府的錢搞,結果政府沒有錢就用銀行的錢搞,他來擔保企業減債,如果那個產業出問題,最後就會轉變為政府債務,也是地方政府的潛在債務。我查了一下,這項潛在債務達到了1.4萬億。

這兩項財政債務加起來突破6萬億,太大了,如果繼續放大將會出大問題,所以中央提出嚴格控制地方財政債務上漲。

第三條政策,治理金融亂象。如果不治理金融亂象,一定會引爆金融風險,所以治理金融亂象,是今年的重點。

金融亂象分為兩類,一類是新技術引起的,一些新技術進入金融領域產生一些現象,這些現象到底是方向還是亂象,一下子搞不清楚,得看一看。現在來看有兩種新技術進入金融產生亂象,一類是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進入後產生了所謂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有兩大功能,一個是發揮資訊對稱,一個是撮合功能,但後來很多互聯網公司自己幹金融的事,自己搞融資、投資,幹的是金融的事,但是沒有牌照,而且不受監管,出來大量的亂象。所以今年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全面清理互聯網公司,6月底事前,凡是搞金融的必須持牌經營,而且必須監管。

第二種新技術,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進入金融後產生了數位貨幣,產生了比特幣,產生了幾個ICO公司,IPO講的是股票,ICO是數字貨幣,所以中國大量出現了所謂的數字貨幣和所謂的ICO公司,這種狀況到底是方向還是亂象?得先看一下。

區塊鏈進入金融之後改變的到底是不是金融本質,我們沒搞清楚,如果區塊鏈技術改變了金融本質另當別論,如果這個區塊鏈沒有改變金融本質,金融的本質是風險收益分析,這個本質如果沒有改變的話,就產生一個原則,用別人錢都得被監管,你沒有被監管說明你有問題。

最近又有人開始忽悠,中國央行成立貨幣研究所,中國提出來要搞國家法定貨幣,國家法定貨幣是國家發的貨幣,和比特幣不是一回事,千萬不要搞混了。

區塊鏈技術和比特幣不是一回事,區塊鏈技術是一種電腦技術概念,這個技術的特點是去中心化,在沒有中心條件下怎麼達到一種執行?現在炒的很厲害,但其實很多人並不懂這個技術。

所以這一次治理金融亂象,首要就是新技術亂象,主要涉及兩個技術,一個是互聯網技術,一個是區塊鏈技術,這兩種技術經營之後產生的許多現象,究竟是亂象還是方向,一下子搞不清楚,得看一看,現在看來有幾個是亂象,所以今年要對這些問題從法律上做一個清晰說明,不然的話,就會引爆非常大的混亂,引爆金融風險。

金融亂象的第二部分是改革引起的亂象,改革方向是對的,但是配套措施沒跟上,准入條件沒有搞好,所以出現了亂象。比如前幾年搞的改革,應該是非常正確的,但是配套措施沒跟上,出現了亂象。

前些年改革中有一個重要推動的辦法,放開非銀行金融機構,放開基金、保險公司,改革方向是對的,但是配套措施沒跟上來,因為各類融資公司連准入條件都沒有,誰都能辦投資公司。

政府是2013年放開各類投資公司,2015年後半年我做了一件事,調研放開投資公司對我們整個經濟的影響,跑了70多家投資公司,跑完第一個感覺,害怕,要出大事。

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基本上都不能維繫,為什麼?因為他們對投資的承諾都是20%、30%的回報,這就要要搞到40%、50%才行,現在幹什麼事情這麼大的回報率?

總體來講,目前我們防範金融風險最主要的對策是這三條,一是控制好兩個政策,二是控制債務,三是治理金融亂象。

如果真這樣幹的話,估計金融風險在中國可能不會爆發,有人估計中國在2018、2019、2020三年可能會爆發金融風險,我估計這個預判可能落空了,因為中國一旦問題清楚之後,全面啟動的話還是有很強的資源配置能力,恰恰說明金融風險在中國可能不會爆發。

未來經濟增長點在哪裡?

關於宏觀的第二個問題,增長點在哪裡?現在看來,增長點有這樣幾個值得大家關注。

第一,全球化和全方位開放,這是中國下一步的重要增長點。

談這個問題不得不從中美貿易戰談起,中美貿易戰最近有所緩和,中國不想打,美國要打,美國打的原因就是美國貿易逆差太大,中國順差太大,我們給美國出口產量總量5000多億美金,美國逆差4000億美金左右,他認為這樣一個狀態損害了美國利益,所以要跟我們打貿易戰。

中國一再跟他解釋,你們出口太少不是我們的原因,我們要多了你不賣給我們,只賣農產品或汽車、飛機,高新產品都不賣給我,一旦好東西給我們的話,很快就貿易順差了,所以一再講要雙方調整,而不是打貿易戰。但是美國非打不可,所以中國只好應戰,奉陪到底。

貿易戰是雙輸,不會有贏家,既然是雙輸為什麼還要打?因為中國打貿易戰的最終目的不簡單是因為貿易出口的順差、逆差問題,是要維持一個重要方向,全球化。中國下一步只有在全球化中才能獲得發展,中國必須堅持全球化的方向。

當然,美國已經體會到雙輸的壓力了,特朗普突然接見劉鶴同志,釋放了信號,一定要處理好中美貿易問題。而中國一再強調,我們打貿易戰不簡單是因為中國的利益,是要堅持全球化方向。

學術界現在把全球化分為三次,第一次全球化是1750—1950年,這次全球化的主導方是歐洲列強,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殖民,以殖民方式推動產業發展,亞洲國家基本都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

殖民背後就是暴力和戰爭,結果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一戰和二戰。二戰的結束,標誌第一次全球化結束。

因為二戰的主要戰勝國是美國,所以美國啟動了人類第二次全球化,從1950年到現在。這次全球化的主要特徵是國際貿易,以國際貿易方式推動全球化。

中國是這次全球化的後半場進來,我們享受到這次全球化非常好的紅利,搭了全球化的便車,因為我們是後半場進來的,就像籃球比賽一樣,人家各個隊打的筋疲力盡我們上場,有後發優勢。

中國成了主要利益受益方,但是作為主導方的美國卻逐漸成為利益受損方,雖然是他們的戰略失誤引起的,但客觀上給美國的感覺是他們成了受損方,所以美國開始反全球化了。

2010年,我曾經去美國拜訪一位美國經濟學家,他親自告訴我說,這次全球化就是你們中國進來以後把事搞砸了,為什麼?這次全球化的特徵是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基本原則叫比較優勢,每個國家的生產自己搞的最好的拿出來交易,大家獲得共同利益。

他說你們中國進來以後,你們什麼都要搞,你們搞全產業鏈,一開始搞服裝鞋帽襪子,搞完之後又搞家電,家電搞完了又搞汽車,汽車搞完了又搞高鐵,高鐵搞完了又搞IT,IT搞完了又要搞飛機,我們搞啥?所以你們中國破壞了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

結果他旁邊還坐了一位教授把話講的更不好聽了,現在全球化大工廠美國是莊家,發的籌碼就是美元,你中國就是賭場打工的,搞各種餐飲服務,是賭場裡的服務者,結果賺了不少錢,但是中國人一賺錢就裝到口袋死活不拿出來,而且從來不賭,為什麼?

你知道賭不過莊家,所以中國人聰明,只賺錢不賭,賺了40年,錢賺夠了要走了,自己要開賭場了。意見非常大。我就知道這次全球化很麻煩了,因為全球化的主導方都開始要反全球化。

後來我們發現這次以貿易為特徵的全球化確實有其不足的地方,所有國家都獲得盈利的話就必須保持貿易平衡,但這很難,可能有的國家對別的國家是順差對別的國家是赤字,所以我們鼓勵人類社會將進入第三次全球化。

第三次全球化的特徵,就是全球配置資源,不再是國際貿易問題,是全球配置資源的問題。技術、資本在全球的配置。

而在全球配置資源的條件下,中國必須全方位開放,什麼叫全方位開放?我們過去開放的時候經常講兩句話,一個叫擴大出口,一個叫吸引外資,這種開放實際是搭別人便車的,我們搭便車搭了近40年,再搭下去實在不好辦。全方位開放,就是既搭別人便車,也讓別人搭我們便車。

我們有兩個便車別人可以搭,第一是巨大的國內市場,我們現在人口接近14億,而且是富起來的14億人,市場極大,開放市場,讓別人搭我們便車。

準備開放兩個市場,一個物質產品市場,物質產品市場講全方位開放,大家看最高領導在博鼇會議、海南建設30周年大會上講了,一個是建立市場准入,一個是降低關稅。關稅一旦大幅度降低,大量好產品進入中國,價格就會降低。

建議大家最近別買奢侈品,因為未來很便宜,現在貴的原因是關稅很高沒有開放,一旦將來關稅開放那將很便宜,路虎汽車千萬別買,汽車關稅一旦從25%降到2.5%,未來就幾十萬塊錢。估計10月份之後,大量奢侈品將極其便宜進入中國,從消費上會帶動中國增長。

而一旦這些奢侈品進入中國,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很強,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條件下,也會生產出比他們更好的產品,推動中國供給水準提高。所以我們準備全方位開放物質產品市場,從消費上帶動中國,也從供給水準上提升中國。

另外一個,開放服務業市場。金融、教育、醫療等等全面開放。這次博鼇會議上,菲律賓總統說,你們好像很缺乏幼教老師,我們有12萬英語極好的老師你們要不要?

我們當然要,放開菲傭,標誌著中國全方位放開服務業市場。這樣中國既開放了物質市場也開放了服務業市場,讓別人搭便車,對中國來講也是一次巨大的機會。

第二個能給別人搭的便車,是巨大的過剩資本。中國改革開放40年形成了巨大的過剩資本,我們的資本要找出口,中國不單要吸引外資,中國資本還要走出去,加大對外投資,重要做法就是“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涉及三大洲、兩大洋,中國要尋找新的資本出口,那就是“一帶一路”,中國資本走出去,讓別人搭我們的便車。去年11月份,我去天津調研,碰到一個70後的企業老總,他在中國建設電廠的。

現在中國大陸基本沒有市場,因為電廠飽和了,而且我們國家正在搞特高壓輸電站技術的使用,很多電廠被炸掉了,結果想到了“一帶一路”,發現土耳其有個地方要建電廠,他帶著兩個副總直飛伊斯坦布爾。

中國人很能吃苦,非常智慧,電廠建的很好,這個地方的物流都他們控制了,“一帶一路”發展到這個地方,也給中國資本找到了出口。

中國如果堅持這種全方位開放,讓別人搭我們便車,巨大的國內市場,巨大的過剩資本,中國將成為發達國家的運轉平臺,也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平臺。我們觀察到,發達國家都在搞創意經濟,但最後發現創意經濟只有在中國才能落地,中國是他們發展創意經濟的最好平臺。

蘋果在美國什麼都幹不成,一到中國深圳,什麼都起來了,零部件全解決了,在美國幹不成,在中國可以,中國成為發達國家所謂“創意經濟”的平臺。同時中國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的基礎設施,輸出的技術,讓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變成經濟資源,可以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平臺。

所以未來的開放條件,關稅不是主要問題了,可能基礎設施、供應鏈是最主要的,只要有很強的供應鏈就能得以發展,供應鏈可能成為最終話題。而供應鏈背後是基礎設施,所以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際對供應鏈的形成、發展創造基礎。

所以中國之所以堅持全球化,把人類社會推向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置資源,我們叫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得以發展、世界得以發展。所以我們這次打貿易戰不是為了中國的簡單利益,是為了維護整個世界發展方向。

第二個增長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推動結構調整,因為原來支援我們發展的產業已經遇到瓶頸了,不可能繼續支援中國發展。過去推動中國發展的有三個產業:傳統製造業、建築業、房地產產業。

原來的三個產業實際上都很難繼續支持我們發展,所以搞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目的是尋找新的支撐發展的產業,這是我們的重點,也是我們的機會。

未來支援中國發展的產業可能有三個,我們要大力發展。

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將支援中國的巨大發展。

這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八個要點,第一是新能源,第二是新材料,第三是生命工程,第四是資訊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第五是節能環保,第六是新能源汽車,第七是人工智慧,第八是高端裝備製造。這八個要點我們統稱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大力發展,因為未來它對我們增長將有巨大貢獻。

最近我們做過一個測算,這八個要點一旦發展起來,每年可以給我們提供的GDP總量在50萬億以上。我們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釋放市場的力量,一方面加大國家的力量,我們要實現市場和政府相結合,首先要充分釋放市場的衝動和力量。

我最近跑了這個產業,我是越跑心情越好,因為中國市場的衝動極強。我在廣州去了一家企業,他告訴我一件事,中國現在最大的污染源是塑膠袋、塑膠薄膜,他們就想從材料上解決這個問題,要搞一種新材料。

這種材料屬於碳水化合物,用完不用可以集中起來,它和氧氣隔絕24小時就自動變成碳水化合物,這樣可以解決污染問題。但是成本比較高,市場接受有困難,現在要把成本降下來,當成本降到和現在塑膠薄膜成本一樣的時候就成為現實了。

另外,加大國產力量對戰略產業發展的推動,比如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已經是我們的重要方向,未來人類社會不僅在生產領域,而且在消費領域都講人工智慧。

現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了,障礙是法律問題,它把小孩打了誰負責任?我估計人工智慧在消費生產領域將全面開始,所以要加大對人工智慧的投資,而且借助現在的四大民營企業平臺,加大推動。

第一,阿裡巴巴,重點智慧城市;第二,騰訊,重點是醫療影像;第三,百度,無人駕駛汽車;第四,科大訊飛,語音人工智慧。

所以中國對戰略新興產業定了八個要點,現在既要調動市場力量,也要發揮國家作用,要加大對它的發展。

第二,服務業。

服務業在中國有巨大空間,現在中國接近14億人口,要加大服務業發展,讓服務業帶動增長。美國現在每年新增長的部分服務業貢獻70%以上,我們國家去年服務業推動中國消費的貢獻超過投資貢獻,這是我們第一次出現消費的貢獻超過投資貢獻,背後原因是服務業發展。

服務業分為四大類,消費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精神服務業(文化產業),這四大類服務業在中國要全面推動,大力發展,未來中國服務業可能將不斷有外資介入。

文化產業去年給我們提供GDP總量13萬億,未來有非常大的前景,所以中國將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一旦搞好,每年提供GDP總量在40萬億以上。

第三,現代製造業。

現代製造業將成為我們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製造業分兩種,一種叫傳統製造業,一種叫現代製造業。怎麼劃分?不是誰現代、誰不現代,而是按照他們生產產業來劃分。

生產私人產品的,吃穿用住類都屬於傳統產業,生產公共產品的叫現代製造業,我們國家現在私人產品嚴重過剩,傳統製造業很難繼續推動我們增長,但是中國公共產品嚴重短缺,所以 生產公共產品的現代製造業將成為中國製造的發展產業,要大力發展。怎麼發展?

現在定了五個重點:

第一,航天器製造與航空器製造。

第二,高鐵裝備製造,我們是世界四大高鐵生產商之一,最近日本跟中國提出來,中日之間要把競爭關係變為協作關係,我們可以聯合起來開發協力廠商市場。

第三,核電裝備製造,中國已經完成了三代技術或四代技術,而且,我們國家準備把新能源的重點放在核電上。

第四,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製造,耗電量最低,速度最快,中國準備用它改造中國電網。

第五,現代船舶製造與海洋裝備製造。

中國現代製造業的五個重點一旦啟動起來,將吸納許多產業的生產能力進來。我們研究過中國的現代製造業,未來給我們帶來GDP總量每年最少在35萬億以上。

中國這次如果結構調整能夠完成的話,這三個產業將取代原來的傳統製造業、建築業和房地產產業,成為支持中國繼續增長的新產業,所以中國目前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結構調整。

調整結構過程中會給中國帶來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遇,所以建議大家要關注這場結構調整。這場結構調整估計持續五到十年時間,基本代表中國的增長,不斷更換新的動力,所以我們叫“新舊動能轉換”。

我估計,中國一旦完成這次調整,中國經濟結構將進入中高端結構,中國可能擺脫現在所謂金融風險的壓力,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壓力,完成進一步增長。所以建議大家要關注這次增長,在這次結構調整中尋找新的定位和新的接入點。

目前討論來看,新的增長點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個:一個是全球化和全方位開放,一個是供給側結構性調整。

關於中國宏觀經濟未來的走勢和重點分析,風險在哪裡,增長點在哪裡,對決策層來講,最關心的就是兩個問題。

最後強調一句,我講的不是結論,是思路和資訊的交流,把最新的思路、資訊傳遞給你們,你們聽完之後接受是進步,不接受也是進步,引發思考就行了。對你們來講,這種學習關鍵是引發思考,能引發思考我就完成任務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