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蘇聯“原子坦克”真的能在核爆中心作戰嗎?防禦近乎完美

文 | 白孟辰

二戰時, 蘇聯和德國不斷進行高強度的地面裝甲戰, 在武器發展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比美英要強不少, 裝備研發的脈絡和思路比較清晰, 因此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品質上, 蘇聯坦克都呈現碾壓的態勢。 戰後蘇聯坦克的發展是遵循什麼樣的思路呢?

用導彈替代火炮

戰後蘇聯坦克的發展, 我們不得不提到核武器、導彈化甚至赫魯雪夫這樣四處“指導”的領導人對蘇聯坦克工業發展的影響。 先來說說導彈坦克。 與戰鬥機在越戰前開始“全面導彈化”甚至單純裝備導彈, 放棄航炮類似, 北約和蘇聯的坦克也一度準備用導彈來替代火炮作為坦克的主要武器。

而且赫魯雪夫又是一位出名偏愛導彈的領導人, 結果蘇聯坦克工業中的“聰明人”就將設計導彈坦克作為向上爬的最好手段。

其實, 蘇聯在二戰前就已經設計過導彈坦克, 這主要是因為俄語中“火箭坦克”和“導彈坦克”寫法相同。 1933年, 蘇聯開始設計“火箭坦克”, 第一款火箭彈坦克RBT-5在炮塔兩側裝備了兩枚250千克大型火箭彈, 其破壞半徑與蘇聯紅海軍的305毫米炮彈接近。 隨後蘇聯又在1935年完成了使用132毫米標準火箭彈的TTT型火箭坦克, 其射程能夠達到4000米。 二戰期間, 蘇聯坦克設計師在T-60底盤上安裝了“喀秋莎”的導向架, 設計了第一款履帶式自行火箭炮, 但是也被稱為“火箭坦克”。

不過隨著反坦克導彈的問世, “火箭坦克”的詞義變為了以反坦克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坦克。

蘇聯戰後第一款導彈坦克採用第一代反坦克導彈3M6“大黃蜂”(北約代號AT-1), 這款導彈全重約24公斤, 最大射程達到2000米, 能夠擊穿300毫米均質鋼裝甲, 而同時期蘇軍的2A20型115毫米滑膛坦克炮的穿甲彈和破甲彈重量在22—26公斤之間, 能夠擊穿280—440毫米均質鋼裝甲, 對坦克類目標的經典射擊距離大約是1200—2100米。 AT-1導彈的長度達到1150毫米, 而3УБК3型破甲彈整裝彈全長為1052毫米。

但是, 導彈和炮彈的飛行速度差距較大, AT-1的平均飛行速度僅有110米/秒, 而坦克的穿甲彈和破甲彈飛行速度高於950米/秒。 另外, 2A20可以根據需要發射榴彈, 而AT-1並不具備根據需求更換戰鬥部的能力。

1962年蘇聯開始研製代號為775工程的試驗型導彈坦克, 它裝有口徑125毫米的線膛坦克發射管, 彈藥艙內裝有15枚反坦克導彈和22枚無控火箭彈。 實際上這一時期蘇聯開始設計唯一一種大量裝備部隊的導彈坦克IT-1, 該型坦克裝備了15枚射程達到4000米的反坦克導彈, 晝間最大射程可以達到3300米, 其車體是140工程的成果, 而炮塔就是在T-62主戰坦克的炮塔上改進而來的。

蘇聯在BT 快速坦克的基礎上設計“火箭坦克”, 第一款火箭彈坦克RBT-5 在炮塔兩側裝備了兩枚250千克大型火箭彈, 其

破壞半徑與蘇聯紅海軍的305毫米炮彈接近

通過IT-1的研發, 蘇聯發現反坦克導彈的尺寸正在逐漸放大, 遠超過坦克炮彈的尺寸, 如果不能扭轉這一趨勢, 必然會導致導彈坦克先天患有持續作戰能力低下的致命缺陷。

所以蘇聯方面選擇研製炮射導彈, 使主戰坦克同時裝備炮彈和導彈兩種武器。 日後包括2A20在內的蘇聯主戰坦克主炮紛紛開始裝備炮射導彈, 這些導彈為坦克賦予了在炮彈射程以外進行精確打擊的手段。

在裝備導彈坦克的同時, 蘇聯的戰術火箭和坦克裝甲車輛設計師也在1957年後共同完成了2K1“火星”(北約代號“蛙-2”)和2K6“月亮”(北約代號“蛙-3/5”)等多款使用履帶式底盤的早期戰術火箭發射車。 作為戰術導彈和155毫米火炮小型化核彈頭出現前, 蘇聯陸軍對15—20千米外目標進行核打擊的最有效手段, “蛙”系列火箭讓蘇聯坦克裝甲車輛設計師感受到了核戰爭來臨的緊迫感。 1963年美國開始裝備由155毫米火炮發射的W48型核炮彈,

1965年蘇聯開始裝備152毫米火炮發射的ZBV-3核炮彈。 雖然155毫米級別核炮彈的當量有限, 通常不超過1000噸TNT當量(當然第二代W82的威力已經突破2000噸TNT當量), 但對於裝甲集群而言卻是致命威脅。 因此蘇聯一方面快速研發帶有NBC(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化學武器的英文縮寫)防禦能力的第二代主戰坦克T-62, 另一方面開始研製在蘇聯歷史上都堪稱是“暴力美學”經典的279工程核戰爭坦克。

導彈坦克IT-1, 蘇方稱其為“火箭坦克”。 以“150 工程”的名義進行研製。 1964 年4 月製作出兩台IT-1 原型車, 並在1968 到1970 年間生產了60 輛。 雖然該坦克可以搭載15 枚導彈, 但是由於導彈引導裝置不實用, 載彈量過少的缺陷, 使其成了一款不受歡迎的坦克, 最終在服役2 年之後就悄悄退役了

能在核爆中心作戰的“原子坦克”

應該說279工程也是一款“赫魯雪夫武器”,1956年赫魯雪夫親自指示設計人員搞一款不怕原子彈爆炸,乘員不會受到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化學武器傷害,能夠在核爆中心作戰的坦克。1957年,基洛夫列寧格勒工廠(KZL)的SKB-2,也就是著名的科京設計局首席設計師列夫謝爾蓋耶維奇·特羅揚諾夫親自出馬,帶領手下設計了一款重達60噸的超重型坦克。在內部檔中,這款坦克直接被稱為“原子坦克”。

作為一款60噸重的超級坦克,279工程的炮塔裝甲最厚處達到11英寸,即305毫米,正面裝甲最厚處達到269毫米,側裝甲最厚處也達到了182毫米。特羅揚諾夫曾自豪地宣稱279工程的防禦水準超過了納粹德國保時捷博士設計的189噸“老鼠”超重型坦克的水準,後者正面裝甲也就是200毫米厚。為了達到最完美的防禦水準,279工程坦克被設計成類似龜甲的形狀,保證大部分穿甲彈會因為著靶角度過大而出現跳彈的情況。同時龜甲設計還可以在核武器爆炸衝擊波來襲時將車體壓向地面,而不是像一般坦克那樣被掀翻。

但是,近乎完美的防禦設計卻極大地擠佔了乘員、武器系統甚至動力和行走系統的空間。279工程採用130毫米高初速加農炮,這是蘇聯當年最具威力的坦克炮,但如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130毫米炮射擊279工程的裝甲,也只會留下“淺淺的印記”。不過279工程車體內部只能容納24發炮彈,持續作戰能力近乎零。在行走和機動性方面。特羅揚諾夫經過瞭解得知核爆區域會出現由放射塵覆蓋,普通車輛必然會陷入的落塵區。想要通過這類區域,車輛對點的壓強不能超過每平方釐米0.6千克。因此279工程必須將地面壓力降至最低,結果這款坦克就有了史無前例的4條履帶。同時它在公路上機動的速度仍然可以達到55千米/小時,甚至比科京設計的,蘇軍裝備超過2500輛的T-10重型坦克的公路行駛速度還要快。

不過掩蓋在如此強大的紙面性能之下的,是糟糕的人機工程。279工程車內容積僅11.47立方米,甚至比T-34/85(12.6立方米)及46噸的史達林-3(11.5立方米)的內部空間還要小。


陳設於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的279工程車

雖然279工程坦克的性能堪稱逆天,而且其設計理念也與冷戰期間打核戰爭的戰術背景相符合,但這款坦克最終沒有裝備部隊。擊倒無法被擊穿的279工程坦克的,正是赫魯雪夫本人不靠譜的性格。首先,赫魯雪夫提到的研製核戰爭坦克的指示,蘇聯軍方內部尤其是裝甲武器發展部門是並不贊同的。在軍方看來,蘇聯下一代重型坦克的主要敵人不是核武器,而是美國的M103和英國的“征服者”重型坦克,這兩款坦克的生產性不佳,但單車性能已經淩駕於T-10之上。所以蘇聯軍方在1956年初提出了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技術戰術指標。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除了研製279工程外,科京少將本人也拿出了277工程坦克設計,此外車裡雅賓斯克廠也拿出了770工程設計。平心而論,277工程應該算T-10的全面升級型號,新特徵有限,但西方重坦使用燃氣輪機的消息卻啟發了科京,促使他設計了使用燃氣輪機的278工程。770工程是全新設計,炮塔正面防禦達到260—290毫米,配備有NBC防禦設備。從蘇聯軍方的角度,一直認為770工程的生產性和性能較為均衡,認為可以作為蘇聯的下一代重型坦克,從品質和數量兩個方面壓倒美英的重型坦克。但是1960年正當蘇聯軍方決定投產新一代重坦時,赫魯雪夫卻出面干涉,禁止蘇聯軍方在裝備任何全重超過37噸(T-62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的坦克,理由是核戰爭和導彈武器必然會淘汰坦克,蘇聯的重坦發展歷程至此戛然而止。

赫魯雪夫的判斷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但蘇聯軍方對所謂“重型坦克”差距的判斷也被證明是冷戰中典型的自己嚇自己。事實上T-10M已經具備與美英重型坦克對抗的能力,考慮到蘇聯重型坦克的數量優勢,“征服者”和M103如果在戰場上遭遇幾倍于自身的蘇聯重坦,只怕很快就會被淹沒。在總體戰時代,數量總是可以逆轉品質上的一般差距,至少武器平臺之間沒有代差,在優秀體系支援之下,多兵之旅必勝這條軍事原理仍然沒有被證偽。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能在核爆中心作戰的“原子坦克”

應該說279工程也是一款“赫魯雪夫武器”,1956年赫魯雪夫親自指示設計人員搞一款不怕原子彈爆炸,乘員不會受到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化學武器傷害,能夠在核爆中心作戰的坦克。1957年,基洛夫列寧格勒工廠(KZL)的SKB-2,也就是著名的科京設計局首席設計師列夫謝爾蓋耶維奇·特羅揚諾夫親自出馬,帶領手下設計了一款重達60噸的超重型坦克。在內部檔中,這款坦克直接被稱為“原子坦克”。

作為一款60噸重的超級坦克,279工程的炮塔裝甲最厚處達到11英寸,即305毫米,正面裝甲最厚處達到269毫米,側裝甲最厚處也達到了182毫米。特羅揚諾夫曾自豪地宣稱279工程的防禦水準超過了納粹德國保時捷博士設計的189噸“老鼠”超重型坦克的水準,後者正面裝甲也就是200毫米厚。為了達到最完美的防禦水準,279工程坦克被設計成類似龜甲的形狀,保證大部分穿甲彈會因為著靶角度過大而出現跳彈的情況。同時龜甲設計還可以在核武器爆炸衝擊波來襲時將車體壓向地面,而不是像一般坦克那樣被掀翻。

但是,近乎完美的防禦設計卻極大地擠佔了乘員、武器系統甚至動力和行走系統的空間。279工程採用130毫米高初速加農炮,這是蘇聯當年最具威力的坦克炮,但如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130毫米炮射擊279工程的裝甲,也只會留下“淺淺的印記”。不過279工程車體內部只能容納24發炮彈,持續作戰能力近乎零。在行走和機動性方面。特羅揚諾夫經過瞭解得知核爆區域會出現由放射塵覆蓋,普通車輛必然會陷入的落塵區。想要通過這類區域,車輛對點的壓強不能超過每平方釐米0.6千克。因此279工程必須將地面壓力降至最低,結果這款坦克就有了史無前例的4條履帶。同時它在公路上機動的速度仍然可以達到55千米/小時,甚至比科京設計的,蘇軍裝備超過2500輛的T-10重型坦克的公路行駛速度還要快。

不過掩蓋在如此強大的紙面性能之下的,是糟糕的人機工程。279工程車內容積僅11.47立方米,甚至比T-34/85(12.6立方米)及46噸的史達林-3(11.5立方米)的內部空間還要小。


陳設於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的279工程車

雖然279工程坦克的性能堪稱逆天,而且其設計理念也與冷戰期間打核戰爭的戰術背景相符合,但這款坦克最終沒有裝備部隊。擊倒無法被擊穿的279工程坦克的,正是赫魯雪夫本人不靠譜的性格。首先,赫魯雪夫提到的研製核戰爭坦克的指示,蘇聯軍方內部尤其是裝甲武器發展部門是並不贊同的。在軍方看來,蘇聯下一代重型坦克的主要敵人不是核武器,而是美國的M103和英國的“征服者”重型坦克,這兩款坦克的生產性不佳,但單車性能已經淩駕於T-10之上。所以蘇聯軍方在1956年初提出了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技術戰術指標。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除了研製279工程外,科京少將本人也拿出了277工程坦克設計,此外車裡雅賓斯克廠也拿出了770工程設計。平心而論,277工程應該算T-10的全面升級型號,新特徵有限,但西方重坦使用燃氣輪機的消息卻啟發了科京,促使他設計了使用燃氣輪機的278工程。770工程是全新設計,炮塔正面防禦達到260—290毫米,配備有NBC防禦設備。從蘇聯軍方的角度,一直認為770工程的生產性和性能較為均衡,認為可以作為蘇聯的下一代重型坦克,從品質和數量兩個方面壓倒美英的重型坦克。但是1960年正當蘇聯軍方決定投產新一代重坦時,赫魯雪夫卻出面干涉,禁止蘇聯軍方在裝備任何全重超過37噸(T-62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的坦克,理由是核戰爭和導彈武器必然會淘汰坦克,蘇聯的重坦發展歷程至此戛然而止。

赫魯雪夫的判斷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但蘇聯軍方對所謂“重型坦克”差距的判斷也被證明是冷戰中典型的自己嚇自己。事實上T-10M已經具備與美英重型坦克對抗的能力,考慮到蘇聯重型坦克的數量優勢,“征服者”和M103如果在戰場上遭遇幾倍于自身的蘇聯重坦,只怕很快就會被淹沒。在總體戰時代,數量總是可以逆轉品質上的一般差距,至少武器平臺之間沒有代差,在優秀體系支援之下,多兵之旅必勝這條軍事原理仍然沒有被證偽。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