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蘇聯坦克是如何做到數量世界第一,品質又碾壓西方的?

文 | 白孟辰


1936 年, 五一勞動節閱兵中行進的蘇聯紅軍坦克洪流

蘇聯武器尤其是坦克裝甲車輛的設計乍看上去極為粗獷, 具有一種未加修飾的工業美感, 久而久之大家都會將蘇式設計的特性概括為“暴力美學”——一種也許只有在戰火中才能體現的詭異重金屬美感。 其實, 蘇聯也有一些真正具有西方式美感的武器, 例如T-50輕型坦克, 幾乎就是縮小的T-34, 但比T-34更為圓潤, 曾被英國人評為二戰最好看的輕型坦克之一, 只不過它沒有被大批量生產。 蘇聯軍事工業管理部門最初在1941年6月要求莫斯科37號工廠參與生產13.8噸的T-50輕型坦克。

在這之前莫斯科37號工廠主要負責生產已經落伍的T-40輕型坦克。 而主要負責T-50生產的列寧格勒174號工廠此時已經疏散到鄂木斯克, 正飽受設備和原料缺乏的困擾。

但是莫斯科37號工廠在研究T-50的設計後發現, 這款輕型坦克性能先進, 同時對生產條件和設備的要求也極高, 自己在短時間內無法掌握生產T-50所需的能力, 例如T-50變速箱的高硬度齒輪就是一個無法突破的技術瓶頸。 因此工廠決定在T-40基礎上搞出一款新的輕坦。

莫斯科37號工廠的行為在當時的蘇聯可以被定性為破壞偉大的衛國戰爭, 但技術人員和工人的理由也很明確:既然1941年9月之前蘇聯紅軍已經損失了超過7000輛坦克, 那麼工業部門就應該為紅軍提供更多的坦克。

新坦克的設計在15天內完成, 大量的T-40成熟部件被直接用在新坦克上。 為了方便進行焊接生產, T-60的炮塔被設計成六面體形狀, 車體由角度很大的傾斜裝甲拼接而成, 更像船體。 設計完成後, 莫斯科37號工廠直接向史達林上書, 說明轉產T-50不具備可操作性, 同時大力推銷被稱為“060”專案的T-60設計。


二戰中, 一名紅軍政委正在T-60輕坦克邊向紅軍戰士進行宣傳動員

結果, 史達林在讀到這封信的第二天, 主管蘇聯中型機械工業部和坦克工業人民委員部的維亞切斯拉夫·馬雷舍夫就奉命趕到莫斯科37號工廠。 他與技術人員一起研究了T-60的設計, 並提出應該提升火力。 最終T-60的產量突破5900輛, 成為1943年之前蘇聯紅軍的主力輕型坦克,

與T-70一起成為蘇德戰場上的裝甲“眼睛”, 而T-50的產量卻不足百輛。

以數量壓倒品質, 並不代表蘇聯坦克裝甲車輛不追求品質。 相反, 蘇聯的坦克裝甲車輛在技術指標上歷來壓倒同等重量的西方坦克。 坦克研製中, 戰鬥全重絕對是“一分重量一分貨”, 脫離噸位談性能是不可能的。

英國在二戰中研製了一系列不算成功的巡洋坦克, 但最後的巡洋坦克“彗星”總算可以跟蘇聯的T-34/85一決雌雄。 這款坦克全重32.7噸, 防護比克倫威爾坦克裝17磅炮的型號——“挑戰者”(全重31.5噸)提升有限, 但炮塔的設計要更為成熟, 算是英國二戰坦克發展走了各種彎路之後的集大成之作。 但真正開啟戰後主戰坦克時代的卻不是“彗星”, 而是1945年的“百夫長”, 正面裝甲從“彗星”的102毫米提升到152毫米,

主炮口徑從77毫米提升到著名的105毫米L7線膛炮。

但代價是什麼呢?“百夫長”噸位達到52噸, 比“彗星”放大60%, 在二戰坦克劃分體系裡是絕對的重型坦克。 有這麼直接的噸位提升, 防禦和火力增加也是情理之中。 不過, “百夫長”的480千瓦發動機比“彗星”的447千瓦發動機功率提升有限, 因此“百夫長”的機動性有所下降, 尤其是80公里的航程很成問題。


搭載于吉普上的蘇聯第一代反坦克導彈3M6“大黃蜂”(北約代號AT-1), 這款導彈全重約24公斤

美國人的情況也差不多, M46“中型坦克”本質上是M26重型坦克的發展型, 全重達到48.5噸, 90毫米主炮和正面46度傾角的102毫米裝甲也就是二戰水準, 但是其戰鬥全重已經跟蘇聯重型坦克相當。 好在發動機功率比M26提升50%,

而且上了新的傳動技術, 但可靠性實在太差, 蘇聯人在朝鮮見識過M46之後認為, 如果是蘇聯設計師搞出這麼個玩意, 估計早就被槍斃了。

真正一條線走下來的, 還是蘇聯人。 T-34/85全重32噸, T-44全重也差不多, T-54也就是36噸, 是真正的中型坦克身材。 蘇聯標準重坦是49噸的史達林-3, 後來的史達林-8/T-10不過50噸。 因此車裡雅賓斯克的一位坦克技術人員聽到西方的同行吹噓蘇聯與北約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性能接近時, 平靜地回應:“中量級摔跤選手和重量級選手通常不會走上一個賽場。 ”

造成蘇聯坦克性能逆天的原因, 主要還是蘇聯坦克設計人員很好地平衡了腦洞和性能的關係。 例如從二戰前就代表世界坦克發動機最高水準的V-2柴油機實際上大量採用了航空引擎的加工手段和材料。 而採用焊接生產,傾斜裝甲設計的均質鋼裝甲同樣代表了二戰以前坦克裝甲設計、生產和組裝的最高水準,所以T-34即是產量世界第一的坦克,又是設計超越各國的劃時代坦克,只不過它極高的產量讓我們認為T-34必然是“粗製濫造”,反而忽視了它近乎完美的設計。

正是由於T-34和V-2柴油機定下了一個劃時代的標準,蘇聯人基本沒有像英國人那樣各種彎路走一遍。當然蘇聯坦克為了控制車高,以及大量採用傾斜裝甲,導致內部空間幾乎被擠壓殆盡。筆者作為一個身寬體胖的胖子,在俄羅斯爬進T-34/85的過程簡直就像被金屬車體壓扁。蘇聯紅軍士兵在二戰期間使用美國人援助的M4之後,認為其人機工程設計遠超過T-34,讓老美的大兵天天玩T-34估計就得瘋了。

另外,蘇聯和德國不斷進行高強度的地面裝甲戰,在武器發展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比美英要強不少,裝備研發的脈絡和思路比較清晰。戰後蘇聯在T-62/T-64等型號上也引領潮流。同時,蘇聯軍隊廣撒網,允許科研人員在武器尤其是坦克裝甲車輛研發上大開腦洞,但最終卻相當“殘忍”地將絕大多數在實用性上有所欠缺的設計拒之門外。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而採用焊接生產,傾斜裝甲設計的均質鋼裝甲同樣代表了二戰以前坦克裝甲設計、生產和組裝的最高水準,所以T-34即是產量世界第一的坦克,又是設計超越各國的劃時代坦克,只不過它極高的產量讓我們認為T-34必然是“粗製濫造”,反而忽視了它近乎完美的設計。

正是由於T-34和V-2柴油機定下了一個劃時代的標準,蘇聯人基本沒有像英國人那樣各種彎路走一遍。當然蘇聯坦克為了控制車高,以及大量採用傾斜裝甲,導致內部空間幾乎被擠壓殆盡。筆者作為一個身寬體胖的胖子,在俄羅斯爬進T-34/85的過程簡直就像被金屬車體壓扁。蘇聯紅軍士兵在二戰期間使用美國人援助的M4之後,認為其人機工程設計遠超過T-34,讓老美的大兵天天玩T-34估計就得瘋了。

另外,蘇聯和德國不斷進行高強度的地面裝甲戰,在武器發展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比美英要強不少,裝備研發的脈絡和思路比較清晰。戰後蘇聯在T-62/T-64等型號上也引領潮流。同時,蘇聯軍隊廣撒網,允許科研人員在武器尤其是坦克裝甲車輛研發上大開腦洞,但最終卻相當“殘忍”地將絕大多數在實用性上有所欠缺的設計拒之門外。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