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臺灣的F16為何事故頻發?原來美國給少了一件保命道具!

6月4日漢光演習實兵科目第一天, 臺灣地區空軍一架編號6685的單座F-16A戰鬥機于下午13時43分在東北部山區上空墜毀, 該機飛行員吳彥霆少校當場身亡。 這是吳彥霆駕駛F-16遭遇的第二次事故, 2013年5月15日, 當時是中尉的吳彥霆駕駛F-16A(編號6622)在高雄小港機場外海西側44海裡處, 因發動機故障、失去動力墜機。 吳彥霆當時跳傘獲救, 被直升機救回。

吳彥霆少校是台空軍第27中隊的作訓官, 飛行總時數1056小時, 在F-16上積累了853小時, 應該不存在訓練不足的問題。 從墜機現場殘片看, 這架F-16是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撞山的, 飛行員根本來不及彈射跳傘。

據統計, 從1998年臺灣空軍裝備150架F-16A/B戰鬥機以來, 該機已經墜毀8架, 導致7名飛行員死亡。 台軍F-16墜機傷亡率頗高的原因在於這些導致機毀人亡的大多發生在低空, 或者是因為低空飛行墜海(1998年3月20日6268號F-16B), 或者是因為夜航迷航(1999年6月1日6638號F-16A和2008年3月4日F-16A), 或者是因為導航失誤撞山(1999年1月25日6813號F-16B和這次的6685號F-16A), 上述原因都導致飛行員根本來不及逃生。 這些事故都被歸類為可控飛行撞地(CFIT)事故, 也就是說在墜毀前飛機系統完好, 具有全部飛行和操縱能力。

可控飛行撞地事故是目前各國戰鬥機低空墜毀的主要原因, 約占戰鬥機失事數的25%, 這種事故往往會造成機毀人亡的嚴重後果。 據美國國防安全監督委員會統計, 2000~2009年, 共有16架戰鬥機在原本可以避免的飛行事故中墜毀,

造成13名飛行員喪生。 F-16視野優異的座艙蓋設計更加容易導致空間錯覺類飛行事故, 再加上該機主要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所以CFIT事故率比其他戰鬥機更一些。

為了解決該問題, 美國空軍從1998年開始在F-16上研究自動地面防撞系統(Auto-GCAS)。 該系統通過導航系統、雷達及全球衛星定位(GPS)等感測器對飛機的位置、高度、姿態進行即時監視, 並比較數位地形高程資料庫, 如果發現飛機有撞地趨勢, 就啟動自動駕駛儀, 將飛機拉出俯衝或即將撞山的飛行狀態。 Auto-GCAS可以顯著降低因F-16飛行員空間定位障礙、喪失態勢感知、高超載意識喪失(G-LOC)、不放起落架著陸所造成的撞地事故。 Auto-GCAS於2014年裝備美國空軍的F-16後, 當年就挽救了2架飛機,

目前該系統已經累計挽救了6架F-16, 也就是說該系統的升級成本早已收回。

那麼臺灣的F-16能否也升級Auto-GCAS呢?答案是難度頗大。

因為臺灣F-16A/B屬於Block 20批次, 並沒有採用美軍F-16C/D Block40/50上的4餘度數字式飛控系統, 仍是類比式飛控。 而Auto-GCAS系統需要與數位式飛控系統交聯才具有自動5g拉起改出功能, 否則就只能起到警告作用。

雖然臺灣的F-16 Block20目前正在洛克希德公司的幫助下被升級成F-16V, 但也僅涉及于雷達、火控電腦、座艙、武器方面的改進, 沒有對模擬飛控進行升級, 因此沒有安裝Auto-GCAS的空間。

所以臺灣空軍的F-16恐怕還要繼續這樣在可控飛行撞地事故中墜毀下去, 直至該機退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