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星座生肖»正文

當孩子的行為和家長的期望值產生偏差之後,我們該怎麼做?

本篇內容為葉笑凡老師于2018年5月17日晚上在尋教育親子關係群內做的題為

"當孩子的行為和家長的期望值產生偏差之後, 我們該怎麼做?"

線上講座的文字稿內容。

歡迎各位家長閱讀和分享。

如果您想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線上上的講座和分享, 請聯繫本公眾號後臺加入葉老師線上親子關係心理教育分享群。

講座序言

大家晚上好, 我是葉笑凡, 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親子關係的這個話題。

其實今天的話題是由上次的話題引申出來的, 在上次遠距離溝通這個話題結束以後, 很多家長和我們在溝通當中提到了今天這個話題:

當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家長的預期不一樣, 孩子做的很多行為或者表現我並不認同, 但我去跟孩子溝通的時候, 孩子處於似乎是一個青春叛逆期這樣一個階段, 他們並不能接受家長的意見。

這個時候我該怎麼辦?

這是很多家長在問的同一個問題。 所以今天我做講座就是分享這個問題。

剛決定這個話題為這次講座的中心話題的時候, 其實從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一個13年前的故事, 也就是2005年。 那會兒我剛當記者, 當時杭州有一個少年國際組的倫巴舞的冠軍, 是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女孩, 我去採訪她。 當時我採訪這個女孩的時候, 我問了她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 “你喜歡跳舞嗎?”

那女孩搖搖頭跟我說她不喜歡跳舞。

於是我問了她第二個問題, “那誰讓你跳舞的呢?”

她說:“媽媽讓我跳的。 ”

於是我很自然的開始問她第三個問題, “如果有一天媽媽說你不用跳舞, 那你想幹什麼呢?”

其實當時我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已經預備好了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小姑娘可能給我的任何的奇思妙想五花八門的想法,

坦白講那天她說她想到天上摘星星, 我都不會覺得很驚奇, 但是事實是這個小女孩在沉默了三四秒之後跟我說,

“我還是跳舞吧。 ”

在聽到這個答案的那瞬間, 我的眼眶是濕潤的。

即使時間過了十三年了, 我對這段對話依舊是記憶猶新而且是五味雜陳。

所以今天又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 我在準備今天的講稿的時候,

我腦子跳出來的就是這個女孩。

Part One

不要把不一樣當做“逆反”;

不一樣意味著成長和獨立 。

所以成長就是一個獨立的過程, 獨立的本質是不同。

心態上去接受不同,

而不是一種處於鬥爭和馴服的狀態, 則矛盾必然增加。

—— 葉笑凡

《孩子的成長與期望不同怎麼辦》

前面的女孩的故事, 引出今天的第一點, 就是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期望不同意味著什麼。 其實這個“不同”意味著獨立或者成長。

任何人的成長, 都是一個變成自己的過程。

而獨立意識的覺醒, 就是要變得和其他人不一樣。

這個其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 所以這個不一樣是獨立意識的啟蒙, 那在這裡我絕對不是說要去縱容說不一樣是件好事, 但是不一樣卻是獨立的開始。

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過程, 同時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很多家長把它當作了叛逆, 或者當作一個煩惱去處理, 沒有客觀的去看到這正是孩子的獨立的在發芽, 反而導致了自己心態上或者行為上的失衡。

作為家長,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在心態上把它當作煩惱。

與其跟它去作戰, 去把孩子馴服, 不如去引導, 把這個孩子引導向正確的方向。

孩子不聽話, 孩子的成長和家長期望的不同, 尤其是當看到孩子前面有一個坑, 家長的心態的確是很難做到不焦慮的。

但是大家可以設想另外一個場景,

如果孩子的成長和家長期望的完完全一樣, 這個場景是不是更讓人焦慮呢?

四年前我碰到過這樣一個女孩, 她大三了,

想申請美國讀研究生, 她的標化成績不高, 雖然也參加過很多活動, 但是表現的也並不好。

我讓她做了一個專業的霍蘭德職業測評, 正常來說,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愛好, 所以測評結果通常都是有高有低的, 但是這個女孩非常罕見, 這個女孩的各項分數都很低, 沒有任何愛好。 這在我多年的諮詢生涯中, 碰到的是唯一一個。

於是我跟這個女孩談話,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女孩參加這麼多活動, 都不是她自己想去的, 都是她聽從了父親的安排。 這個女孩從上小學, 上中學, 上高中, 上大學選任何的專業, 做任何的活動, 都是她父親幫她精心設計的.

在這個過程中女孩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意識, 她一切聽從父親, 而且她認為理所當然。

於是在跟她的對話過程中,我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問了她一個問題,“那這樣子的話你將來嫁什麼樣的丈夫是不是也要聽你父親的呢?”

結果這個女孩她非常嚴肅認真的跟我點了點頭說,“當然”。

所以因為孩子的成長和期望值不一樣而帶來焦慮和困惑的話,家長不妨轉念想一想,

如果孩子的成長和家長的預期是完全一樣,一個十五六歲,或者更嚴重的是十七八歲的孩子完全按照家長的想法生活,沒有自己獨立的想法。這會不會更可怕。

所以今天引出一個點,不一樣是成長和獨立的開始。

我們應該把家長的智慧運用在如何把成長引向好的一面,而不是去一味的管束。

那怎麼把這個成長引導向好的方向呢?

那這裡就有幾點具體的做法。

第一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

家長需要逐漸從原來的高指導、高參與變成的高參與,但是低指導

因為隨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這時候再用高指導的方法,其實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所以這個時候要學會用事實去教育孩子。

這時,對於家長最大的考驗在於,我們對孩子有一份深深的愛,這份愛讓我們捨不得讓孩子掉到坑裡去,心裡不願意孩子受苦。

由於家長的人生經歷比孩子豐富很多,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能提前預知孩子將來會發生什麼,所以不想讓孩子掉到坑裡去,於是就開始告訴孩子,你不要過去,前面有坑。但是孩子沒有經歷過,他不理解也不會不瞭解,因此跟家長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坑他還是掉下去了,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係也產生了溝通上的問題,甚至傷了感情。

第二

我想跟家長說的是,當孩子漸漸大了的時候,要學會用事實去教育孩子。

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做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一個人的人生總是會遇到坑的,他小時候不遇到,長大也會遇到。

所以如果家長的心態是盡我所能的不要讓他掉到坑裡,那其實這個心態不但不現實,而且有可能會挖一個更大的坑。年紀越小,犯錯的成本越小。

如果他小時候沒有體會過掉進坑裡並從坑裡爬出來的經驗,那麼,當他長大面對更大坑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我曾經諮詢過是一個八零後男士,已經三十多歲了,在他兒子出身的第二年他突然辭職去了西藏。因為他沒有辦法面對父母老去,孩子出生,種種的生活壓力。

他畢業于國內非常有名的一所大學,但是他的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媽媽的保護下。從小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努力讀書,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不用操心。

所以當他面對人生真正的一些煩惱和壓力的時候,他選擇了逃避。

所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這個坑還能夠去承受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用事實教育他。

這裡我建議家長的智慧與其放在如何阻止他不要掉坑裡,

還不如來分析一下哪一些坑是可以負擔的或者說是他的人生承受的起的,哪些坑是人生承受不起的。

如果那些坑是可以承受的起,那其實當他掉到坑裡的時間,我們再教他如何從坑裡爬起來的方法,會比阻止他掉坑裡對他的成長更有好處。

所以我的一個具體建議是家長應該用智慧區別,哪些坑是孩子的人生能承受的,哪些是不能承受的。

那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坑,家長可以動用強硬的絕對的方式去阻止孩子。

但只要不是這種類型的,我的建議是家長可以用適當的事實,去教育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有兩種心態必須矯正,第一點,焦慮的本質是未來災難化的想象。天下絕對多數挫折都是可逆的。不要把挫折的影響無限的放大。能夠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坑,畢竟是少數。

第二點,捨得讓他跌倒。掉坑裡的狀態其實很疼,所以家長總是想儘量避免孩子受到這種傷害,這種心情我非常的理解,但是小坑不摔,大坑他就爬不起來了。讓他摔小坑,捨得他摔,然後跟他一起站起來,讓他學會從坑裡站起來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愛他。

如何正確的摔,也要有正確的方法。

Part Two

在事實教育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則,

1

定下底線,充分授權。

其實孩子逐漸長大之後,他希望慢慢得到的,

並不僅僅是平等的表達,而是一種權力上的信任。

什麼叫做權力上的信任,

就是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這樣他在心態上才會有價值感、安全感。

我曾經諮詢過一對母女其實它們從高中起母女關係就特別的尖銳,矛盾特別的尖銳,但是當那個女孩升到大二的時候,母女關係開始改善,而且逐漸變得親密。

女孩跟我說,它轉變的契機就是有一天父母走過來跟她說:“女兒啊。”

把家裡所有的財產情況跟女兒說了一遍,說你現在大了,我們現在想買新的房子,你覺得買在哪裡比較好。

這種平等商量的氛圍讓女兒突然覺得她在父母眼中長大了,她得到了尊重。

她花了很長時間去研究杭州周邊的城市規劃等等,然後充分的參與了討論。從那一刻起,她覺得自己在父母的眼中不再是孩子了,她跟母親這種對立的關係也就慢慢的變少了。

既然是要用現實來教育孩子,我們就要給孩子一定的授權。

但是的確孩子相對來說是不成熟的,所以這個授權之前,要有底線。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另外的故事就是就在兩個月前我接到一個家長的諮詢。

這個孩子是杭州當地一所非常有名的中學的學生,從小到大都很自覺。他的夢想是去賓大沃頓商學院。

他初中到高一都非常努力的去學習,去做各式各樣的商賽。

家長是一個企業高管,所以他從小到大是用企業績效管理的方式來管理孩子的,孩子也一直很聽話,遵從他們時間安排,家長也很滿意。

可是到了高一下,也就是兩個月前,他發現孩子開始慢慢不遵守他原先規劃的時間表了,孩子開始每天花一個小時去玩遊戲。

於是家長開始教育孩子,可孩子就覺得他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以他的學習能力每天輕鬆一下也未嘗不可。但是父親就是不放心,所以父子兩人就僵持不下。

當時我跟父親討論,先和孩子確定去賓夕法尼亞大學還是不是孩子的夢想,孩子說是的。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和孩子定下底線是說你玩遊戲不能影響你的賓大的錄取可以嗎?

他說可以。

於是父親和孩子就定下一個小目標,就是按照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申請進度,兩個月後孩子的託福要在110以上,這是早就已經規劃好的。這段時間,父親充分授權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兩個月後我們再來看結果如何。

當時我和孩子的父親是這樣說的:

如果孩子能在兩個月後考到110以上,那麼其實證明這個遊戲並沒有真正影響他,應該相信孩子的確能夠安排好時間。

但是如果他沒有考到110,等孩子考試成績出來以後,父親再跟孩子談,用事實教育他。孩子的父親後來也同意了這種方法。

兩個月後這個男生那次託福考試不但沒有到110而且比他前一次考試分數更低。

所以當天晚上我和孩子的父親把孩子叫到一起,沒有責怪而是和孩子很平靜的探討成績會下滑的原因。

於是在我們和孩子一起調整未來的時間安排中,孩子主動說玩遊戲時間太長了,自覺得降低了玩遊戲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孩子主動調整了時間,而不是爸爸強迫他的。這個案例就很好的詮釋了什麼是劃下底線,進行授權。

2

事後的及時引導 。不是“幸災樂禍”,而是平等的探討。

在用挫折去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一點非常重要,需要家長注意。

因為孩子在遇到階段性挫折的時候,孩子內心是有羞愧感的。

羞恥感是每個人都有的。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說的話是

“你看,我早就跟你說了吧,你不行的吧,我沒說錯吧。”

當家長在表達這種事後的責怪甚至是略帶嘲諷的口吻的時候,就會激發了孩子的羞愧感。

那在羞愧感之後帶來的必然是憤怒,

有個成語叫做惱羞成怒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其實,孩子內心是知道“我錯了”,但他嘴上往往不認錯,這個時候我們教育的效果就會很小。

最好的方法:

站在為他好的角度,沒有責怪的平等討論

討論挫折產生的原因,及未來的改變方案。

不要有事後的清算或者事後諸葛亮的一種指責

這種指責儘管父母說的是對的,但因為孩子本身的內疚和羞愧會在這樣的語言之下刺激成憤怒,

使得我們浪費了一次可以去教育他的機會,

反而又陷入了孩子與父母的情緒對峙之中。

最後我想說,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逐漸離開父母,逐漸獨立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或不舍,或不安或焦慮。

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

雖然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

但是事實上,總有一天孩子要變成一個成年人;

總有一天他們必須自己去面對屬於自己人生的成敗得失,酸甜苦辣;

總有一天他們需要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所以事實教育的關鍵就是不再把孩子單純的當做孩子,不要把教育孩子的所有任務都擔在自己的肩膀上。

讓我們從孩子的人生的“導演”,

變成孩子人生鼓掌最熱烈的“觀眾”。

XUN EDUCATION

尋教育

致力於如何讓孩子獲得“幸福”的能力。

旨在提高和發掘中國留學生家庭的幸福感以及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

包括三大成長幸福教育體系免疫心理學,和其特有的將PMP管理制度完美融合在美國本科留學高端申請中。

希望在尋教育工作室的每一位孩子和每一位家庭都能夠擁有獲得幸福的的能力以及和諧美好的家庭親子關係。

關注我們

於是在跟她的對話過程中,我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問了她一個問題,“那這樣子的話你將來嫁什麼樣的丈夫是不是也要聽你父親的呢?”

結果這個女孩她非常嚴肅認真的跟我點了點頭說,“當然”。

所以因為孩子的成長和期望值不一樣而帶來焦慮和困惑的話,家長不妨轉念想一想,

如果孩子的成長和家長的預期是完全一樣,一個十五六歲,或者更嚴重的是十七八歲的孩子完全按照家長的想法生活,沒有自己獨立的想法。這會不會更可怕。

所以今天引出一個點,不一樣是成長和獨立的開始。

我們應該把家長的智慧運用在如何把成長引向好的一面,而不是去一味的管束。

那怎麼把這個成長引導向好的方向呢?

那這裡就有幾點具體的做法。

第一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

家長需要逐漸從原來的高指導、高參與變成的高參與,但是低指導

因為隨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這時候再用高指導的方法,其實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所以這個時候要學會用事實去教育孩子。

這時,對於家長最大的考驗在於,我們對孩子有一份深深的愛,這份愛讓我們捨不得讓孩子掉到坑裡去,心裡不願意孩子受苦。

由於家長的人生經歷比孩子豐富很多,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能提前預知孩子將來會發生什麼,所以不想讓孩子掉到坑裡去,於是就開始告訴孩子,你不要過去,前面有坑。但是孩子沒有經歷過,他不理解也不會不瞭解,因此跟家長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坑他還是掉下去了,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係也產生了溝通上的問題,甚至傷了感情。

第二

我想跟家長說的是,當孩子漸漸大了的時候,要學會用事實去教育孩子。

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做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一個人的人生總是會遇到坑的,他小時候不遇到,長大也會遇到。

所以如果家長的心態是盡我所能的不要讓他掉到坑裡,那其實這個心態不但不現實,而且有可能會挖一個更大的坑。年紀越小,犯錯的成本越小。

如果他小時候沒有體會過掉進坑裡並從坑裡爬出來的經驗,那麼,當他長大面對更大坑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我曾經諮詢過是一個八零後男士,已經三十多歲了,在他兒子出身的第二年他突然辭職去了西藏。因為他沒有辦法面對父母老去,孩子出生,種種的生活壓力。

他畢業于國內非常有名的一所大學,但是他的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媽媽的保護下。從小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努力讀書,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不用操心。

所以當他面對人生真正的一些煩惱和壓力的時候,他選擇了逃避。

所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這個坑還能夠去承受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用事實教育他。

這裡我建議家長的智慧與其放在如何阻止他不要掉坑裡,

還不如來分析一下哪一些坑是可以負擔的或者說是他的人生承受的起的,哪些坑是人生承受不起的。

如果那些坑是可以承受的起,那其實當他掉到坑裡的時間,我們再教他如何從坑裡爬起來的方法,會比阻止他掉坑裡對他的成長更有好處。

所以我的一個具體建議是家長應該用智慧區別,哪些坑是孩子的人生能承受的,哪些是不能承受的。

那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坑,家長可以動用強硬的絕對的方式去阻止孩子。

但只要不是這種類型的,我的建議是家長可以用適當的事實,去教育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有兩種心態必須矯正,第一點,焦慮的本質是未來災難化的想象。天下絕對多數挫折都是可逆的。不要把挫折的影響無限的放大。能夠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坑,畢竟是少數。

第二點,捨得讓他跌倒。掉坑裡的狀態其實很疼,所以家長總是想儘量避免孩子受到這種傷害,這種心情我非常的理解,但是小坑不摔,大坑他就爬不起來了。讓他摔小坑,捨得他摔,然後跟他一起站起來,讓他學會從坑裡站起來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愛他。

如何正確的摔,也要有正確的方法。

Part Two

在事實教育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則,

1

定下底線,充分授權。

其實孩子逐漸長大之後,他希望慢慢得到的,

並不僅僅是平等的表達,而是一種權力上的信任。

什麼叫做權力上的信任,

就是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這樣他在心態上才會有價值感、安全感。

我曾經諮詢過一對母女其實它們從高中起母女關係就特別的尖銳,矛盾特別的尖銳,但是當那個女孩升到大二的時候,母女關係開始改善,而且逐漸變得親密。

女孩跟我說,它轉變的契機就是有一天父母走過來跟她說:“女兒啊。”

把家裡所有的財產情況跟女兒說了一遍,說你現在大了,我們現在想買新的房子,你覺得買在哪裡比較好。

這種平等商量的氛圍讓女兒突然覺得她在父母眼中長大了,她得到了尊重。

她花了很長時間去研究杭州周邊的城市規劃等等,然後充分的參與了討論。從那一刻起,她覺得自己在父母的眼中不再是孩子了,她跟母親這種對立的關係也就慢慢的變少了。

既然是要用現實來教育孩子,我們就要給孩子一定的授權。

但是的確孩子相對來說是不成熟的,所以這個授權之前,要有底線。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另外的故事就是就在兩個月前我接到一個家長的諮詢。

這個孩子是杭州當地一所非常有名的中學的學生,從小到大都很自覺。他的夢想是去賓大沃頓商學院。

他初中到高一都非常努力的去學習,去做各式各樣的商賽。

家長是一個企業高管,所以他從小到大是用企業績效管理的方式來管理孩子的,孩子也一直很聽話,遵從他們時間安排,家長也很滿意。

可是到了高一下,也就是兩個月前,他發現孩子開始慢慢不遵守他原先規劃的時間表了,孩子開始每天花一個小時去玩遊戲。

於是家長開始教育孩子,可孩子就覺得他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以他的學習能力每天輕鬆一下也未嘗不可。但是父親就是不放心,所以父子兩人就僵持不下。

當時我跟父親討論,先和孩子確定去賓夕法尼亞大學還是不是孩子的夢想,孩子說是的。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和孩子定下底線是說你玩遊戲不能影響你的賓大的錄取可以嗎?

他說可以。

於是父親和孩子就定下一個小目標,就是按照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申請進度,兩個月後孩子的託福要在110以上,這是早就已經規劃好的。這段時間,父親充分授權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兩個月後我們再來看結果如何。

當時我和孩子的父親是這樣說的:

如果孩子能在兩個月後考到110以上,那麼其實證明這個遊戲並沒有真正影響他,應該相信孩子的確能夠安排好時間。

但是如果他沒有考到110,等孩子考試成績出來以後,父親再跟孩子談,用事實教育他。孩子的父親後來也同意了這種方法。

兩個月後這個男生那次託福考試不但沒有到110而且比他前一次考試分數更低。

所以當天晚上我和孩子的父親把孩子叫到一起,沒有責怪而是和孩子很平靜的探討成績會下滑的原因。

於是在我們和孩子一起調整未來的時間安排中,孩子主動說玩遊戲時間太長了,自覺得降低了玩遊戲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孩子主動調整了時間,而不是爸爸強迫他的。這個案例就很好的詮釋了什麼是劃下底線,進行授權。

2

事後的及時引導 。不是“幸災樂禍”,而是平等的探討。

在用挫折去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一點非常重要,需要家長注意。

因為孩子在遇到階段性挫折的時候,孩子內心是有羞愧感的。

羞恥感是每個人都有的。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說的話是

“你看,我早就跟你說了吧,你不行的吧,我沒說錯吧。”

當家長在表達這種事後的責怪甚至是略帶嘲諷的口吻的時候,就會激發了孩子的羞愧感。

那在羞愧感之後帶來的必然是憤怒,

有個成語叫做惱羞成怒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其實,孩子內心是知道“我錯了”,但他嘴上往往不認錯,這個時候我們教育的效果就會很小。

最好的方法:

站在為他好的角度,沒有責怪的平等討論

討論挫折產生的原因,及未來的改變方案。

不要有事後的清算或者事後諸葛亮的一種指責

這種指責儘管父母說的是對的,但因為孩子本身的內疚和羞愧會在這樣的語言之下刺激成憤怒,

使得我們浪費了一次可以去教育他的機會,

反而又陷入了孩子與父母的情緒對峙之中。

最後我想說,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逐漸離開父母,逐漸獨立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或不舍,或不安或焦慮。

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

雖然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

但是事實上,總有一天孩子要變成一個成年人;

總有一天他們必須自己去面對屬於自己人生的成敗得失,酸甜苦辣;

總有一天他們需要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所以事實教育的關鍵就是不再把孩子單純的當做孩子,不要把教育孩子的所有任務都擔在自己的肩膀上。

讓我們從孩子的人生的“導演”,

變成孩子人生鼓掌最熱烈的“觀眾”。

XUN EDUCATION

尋教育

致力於如何讓孩子獲得“幸福”的能力。

旨在提高和發掘中國留學生家庭的幸福感以及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

包括三大成長幸福教育體系免疫心理學,和其特有的將PMP管理制度完美融合在美國本科留學高端申請中。

希望在尋教育工作室的每一位孩子和每一位家庭都能夠擁有獲得幸福的的能力以及和諧美好的家庭親子關係。

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