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這個大哥不好當:曾紀澤的煩惱

▲曾紀澤出使英法時洋人所繪其與家人

曾紀澤是曾國藩的次子, 其兄長楨第兩歲時夭亡, 曾國藩去世後, 曾紀澤以塚子承襲侯爵。

承襲了爵位, 同時意味著繼承了大家長的責任, 可這大家長很不好當。 曾國藩官至一品, 位居封圻, 不用說稍微利用手中權力, 就能給子孫後代積攢好幾代也用不完的財富, 即便只拿自己的養廉銀存起來, 也能使兒孫輩衣食無憂。 但曾國藩為官律己甚嚴, 特別到了晚年位高權重更是如此, 那些養廉銀也多半用作接濟親朋或捐作公益事業。 生前又留下遺言, 他死後不許兒子收賻銀。

古代這樣的大臣辦喪事是很費錢的, 朝廷按最高標準補助不過區區三千兩, 等喪事辦完, 曾家就沒剩下多少財產了。 老二曾紀鴻看病, 還要求同鄉劉錦棠借錢, 左宗棠聽說後感佩不已。

曾紀鴻身體不好, 在父親逝世後蒙恩蔭賞賜舉人, 充兵部武選司郎官, 但他醉心于數學、天文、地理, 對仕途不感興趣, 那點薪水很難養一大家子。 曾國藩的幾個女兒除最小的滿妹紀芬嫁給衡山聶緝椝(字仲芳)還算不錯外, 其他幾個或遇人不淑, 或丈夫早逝, 或老公家境中落。 作為大哥的曾紀澤, 有義務要幫襯弟弟妹妹。

光緒三年七月, 曾紀澤為父守喪期滿, 以承襲一等毅勇侯爵位入京。 光緒四年(1878)秋, 被委任為出使英國法國欽差大臣,

他聘請辦事還算扎實的二妹曾紀耀的丈夫陳遠濟(字松生)為二等參贊官, 讓妹夫妹妹全家跟著自己出洋, 既解決了妹夫的飯碗問題, 又讓夫人和兒女有親戚的照應, 可謂公私兩便。

曾紀澤知道慈禧老佛爺很精明, 這種聘至親的事肯定會知道。 於是在出國前陛見慈禧時, 特意稟告:

現在攜帶之二等參贊官陳遠濟, 系臣妹婿, 臣敢援古人內舉不避親之例, 帶之出洋。 緣事任較重, 非臣親信朋友素日深知底蘊者, 不敢將就派之。 陳遠濟系原任安徽池州府知府陳源袞之子。 陳源袞隨江忠源在安徽廬州殉節, 乃耿介忠藎之臣。 遠濟系其次子, 操守廉潔, 甚有父風。

這段話分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援引“內舉不避親”的古訓, 強調出使英、法與洋人交涉,

事情重大, 必須請知根知底、信得過的人為助手, 這是對朝廷和太后負責。

第二層則明確告訴太后, 這位妹婿是烈士的後代, 父親在與“粵匪”作戰中殉節, 言外之意是于情于理其兒子應該得到照顧, 何況此人品行不錯。

陳源袞, 字岱雲, 湖南茶陵人, 與曾國藩既是長沙府的同鄉, 又是道光十八年中進士的同年。 兩人在京做官時, 過從甚密, 曾國藩當京官時的日記和家信中頻頻提到陳岱雲。

慈禧太后是何等厲害的角色, 其駕馭大臣的手段很高明。 只要曾紀澤主動彙報, 不欺君罔上, 當然會順水推舟給他這個面子。 她只問了一句:“你這個親戚多大年紀?”曾紀澤答曰:“三十六歲。 ”

聘請二妹婿為隨行, 曾紀澤也是滿腹的煩惱。

他于九月在天津為出洋做各種準備工作時, 其《使西日記》載:

十五日午飯後, 寫一函答妹婿聶仲芳, 阻其出洋之請。 同為妹婿, 挈松生而阻仲芳, 將來必招怨恨。 然數萬里遠行, 又非餘之私事, 勢不能徇親戚之情而苟且遷就也。 松生德氣學識, 朋友中實罕其匹, 同行必于使事有益。 仲芳年輕, 而紈絝習氣太重, 除應酬外, 乃無一長;又根性未定, 喜怒無常, 何可攜以自累, 是以毅然辭之。

曾紀澤時年三十九歲, 和陳松生算同齡人, 也是郎舅兼好友, 瞭解對方的為人與才學, 所以敢帶他出洋。 而聶仲芳才二十三歲, 和曾紀芬結婚不久, 他和大舅哥從年齡上說, 有代溝。 曾紀澤對滿妹婿的公子哥習氣看不慣是正常的。 提攜親戚是中國慣常的人情,

大家都能理解。 前提是這位親戚能給自己幫忙, 而不是添麻煩。 對曾紀澤來說, 陳松生顯然比聶仲芳合適。 再說了, 一個欽差大臣帶兩位妹婿出洋, 必遭物議。

不知是否大舅哥的態度刺激了聶仲芳, 此公後來很爭氣, 在曾國藩的女婿中是最有出息的一位, 其子孫也最為興旺發達。 聶仲芳歷任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會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總辦、蘇松太道台(上海道台)、浙江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湖北巡撫、安徽巡撫、浙江巡撫。 他一生重視實業, 創辦了上海恒豐紡織新局, 著有《各種經驗良方》。 當然他的成就離不開老泰山的余蔭, 左宗棠當兩江總督時對聶仲芳特別關照;也和曾紀芬這位賢內助的輔佐關係甚大。 可見有紈絝習氣的人,只要走上正道,亦能成就一番大事業。胡林翼年輕時亦是如此做派。

聶仲芳曾紀芬夫婦對大哥的“偏心”想必心中有頗有不平之感。曾紀芬所撰的《崇德老人自述年譜》中如此評價這位姐夫:

姊婿松生性頗偏執,不聽姊數數歸寧也。……仲姊之嫁後生涯,有非人所堪者,而委曲順從,卒無怨色。姊婿性峻急,患咯血時,扶持調護,真能視于無形聽於無聲。

性格峻急,執拗,這是曾紀芬看到陳松生的一面。曾紀澤看到的是其“德氣學識”。橫看成嶺側成峰,兩人的評價大概都不錯。

曾紀澤在日記中還記載他在天津時委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行文天津海關道,“將餘之俸銀月扣百金,供弟都中之用。”可見曾紀鴻需要大哥的補貼才能在北京維持起碼的家用。

湖南雙峰縣曾國藩故居管理處主任劉建海以曾紀澤出使英、法時一封家信的照片見示,更能直觀地感受塚子於大家族的責任。這封信寫給三妹紀琛、四妹紀純、滿妹紀芬(二妹紀耀隨夫在歐洲),我辨識抄錄如下(若有錯訛處,請方家指正):

三、四、季妹左右:

季妹臘八日手書,二月二日即抵倫敦,複由倫敦寄來巴黎。兄于初三上午收覽矣。道途雖遠而音問易通,聊以為慰。惟四妹病患太多,愈病則體氣愈弱矣,深以為念。總以節飲食、遠藥餌為第一要義,切不可輕信庸醫也。

兄于新正初四日趕往倫敦接印,十四日自英回法,十八日謁見新伯理璽天德(即總統音譯)格勒斐,應酬各部新官漸已周遍。刻聞英國君主已由阿思本行宮(Osborne House 今譯奧斯本)回駐溫則行宮(Windsor Castle,今譯溫莎),兄定于本月初八日挈眷赴英,秋後乃複回法。眷屬長幼清吉。松生正初隨兄往英,即住彼處,兄初八動身時,仲妹母女亦同往也。

手此即問 各宅近佳,甥輩均好。

兄 紀澤

尊長前為我請安。 妹紀芬求代購黃楝芳兩斤,恕未另作函。近安。

查《使西日記》,光緒五年(1879)正月,曾紀澤“十八日未正,偕蘭亭、仁山、春卿,詣勒立舍宮,謁新伯理璽天德格勒斐”,與信中所寫吻合。勒立舍宮即愛麗舍宮(ElyséePalace),格勒斐即弗朗索瓦·保羅·儒勒·格雷維(Francois Paul Jules Grévy),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

與這封家信粘連在一起的有多年後曾紀芬手書的題記:

李鎮堃姨侄孫出示 惠敏公(曾紀澤的諡號)手跡,五十餘年重入吾目,因憶蘇東坡和子由詩雲:“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爾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覩此遺跡感慨系之矣。

壬申四月 舜林老人

▲這可是一個八旬老太太寫的字

曾紀芬號崇德老人,晚年居滬上,1942年以91歲高齡辭世,可謂福壽雙全。壬申年為1932年。此箋落款“舜林老人”,不知典出何處。這位李鎮堃應是曾紀芬三姐紀琛的外孫。長兄來信,按常理由三位姊妹中年長的紀琛保管。曾紀琛嫁給湘軍創始人之一羅澤南的兒子羅允吉(字兆升),婚姻很不幸。碰上一個虐待兒媳的惡婆婆,丈夫又是個喜歡尋花問柳的浪蕩子,兩人生了個兒子夭亡(被外公曾國藩部隊的大炮嚇死)。據湘鄉橋頭李氏(今屬漣源)族譜記載,羅兆升和曾紀琛的女兒羅德儀,嫁給湘軍大將李續宜的孫子李前泮,生四子進嶐、進峨、進崇、進崧。“鎮堃”一定是四兄弟中某位的表字。

李進嶐,字琦伯,是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可以排除。我認為“鎮堃”當是李進崧的字,崧同嵩,高隆之山,“鎮堃”是其引申義。可惜搜索他的資料中,無其表字。李進崧1906年出生,與平江李銳是中學同學,娶曾廣銓(由紀鴻所生過繼給紀澤為撫子)的女兒曾寶荀為妻。他1931年清華大學畢業,1932年擔任河北省府秘書處教育股科員,幹了兩年,很不適應,遂辭職返湘。1934年,應聘擔任湖南華洋義賑會合作辦事處文書。曾紀芬的兒子聶其傑(字雲台),是上海華商領袖,曾在1929年參與創辦湖南急賑會(湖南華洋義賑會前身),為三位名譽會長之一(其他二人為譚延闓、熊希齡)。

我大膽地推測一下,李進崧在大學畢業後、工作之前的空檔期,拿著母親從羅家帶過來的傳家寶——舅姥爺曾紀澤寫給外婆曾紀琛三人的信,來上海找姨姥姥曾紀芬,或者是求表叔聶雲台給找個工作?兩年後在河北工作不適,聶雲台便將其介紹給湖南華洋義賑會?

曾繼芬老人在上海看到這封長兄的手澤時,滿清已覆亡多年。但中國傳統的家族文化、人情規則尚在。八旬老人睹物思人,該是何等的感慨,當年大哥沒帶自己丈夫出洋的一點埋怨(如果有的話),早就煙消雲散了吧。

作為侯門塚子,曾紀澤有此種要照顧弟弟妹妹的沉重負擔,更不用說那些貧寒子弟出身而仕途通達的人,在中國這種人情社會,怎麼可能避免哥哥弟弟、姐夫妹夫、大舅子小舅子以及侄子、外甥來沾光分潤呢?多數時候,一個人不僅僅為自己個人和小家庭做官,可以說是為整個家族做官。在當下一些反腐敗案的新聞報導中,總能看到落馬高官的親戚利用其權力承攬工程發大財的情節。而像曾紀澤那樣幫襯親戚講原則、有分寸的官員大概不多了。

【此文首發十年砍柴頭條號專欄】

可見有紈絝習氣的人,只要走上正道,亦能成就一番大事業。胡林翼年輕時亦是如此做派。

聶仲芳曾紀芬夫婦對大哥的“偏心”想必心中有頗有不平之感。曾紀芬所撰的《崇德老人自述年譜》中如此評價這位姐夫:

姊婿松生性頗偏執,不聽姊數數歸寧也。……仲姊之嫁後生涯,有非人所堪者,而委曲順從,卒無怨色。姊婿性峻急,患咯血時,扶持調護,真能視于無形聽於無聲。

性格峻急,執拗,這是曾紀芬看到陳松生的一面。曾紀澤看到的是其“德氣學識”。橫看成嶺側成峰,兩人的評價大概都不錯。

曾紀澤在日記中還記載他在天津時委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行文天津海關道,“將餘之俸銀月扣百金,供弟都中之用。”可見曾紀鴻需要大哥的補貼才能在北京維持起碼的家用。

湖南雙峰縣曾國藩故居管理處主任劉建海以曾紀澤出使英、法時一封家信的照片見示,更能直觀地感受塚子於大家族的責任。這封信寫給三妹紀琛、四妹紀純、滿妹紀芬(二妹紀耀隨夫在歐洲),我辨識抄錄如下(若有錯訛處,請方家指正):

三、四、季妹左右:

季妹臘八日手書,二月二日即抵倫敦,複由倫敦寄來巴黎。兄于初三上午收覽矣。道途雖遠而音問易通,聊以為慰。惟四妹病患太多,愈病則體氣愈弱矣,深以為念。總以節飲食、遠藥餌為第一要義,切不可輕信庸醫也。

兄于新正初四日趕往倫敦接印,十四日自英回法,十八日謁見新伯理璽天德(即總統音譯)格勒斐,應酬各部新官漸已周遍。刻聞英國君主已由阿思本行宮(Osborne House 今譯奧斯本)回駐溫則行宮(Windsor Castle,今譯溫莎),兄定于本月初八日挈眷赴英,秋後乃複回法。眷屬長幼清吉。松生正初隨兄往英,即住彼處,兄初八動身時,仲妹母女亦同往也。

手此即問 各宅近佳,甥輩均好。

兄 紀澤

尊長前為我請安。 妹紀芬求代購黃楝芳兩斤,恕未另作函。近安。

查《使西日記》,光緒五年(1879)正月,曾紀澤“十八日未正,偕蘭亭、仁山、春卿,詣勒立舍宮,謁新伯理璽天德格勒斐”,與信中所寫吻合。勒立舍宮即愛麗舍宮(ElyséePalace),格勒斐即弗朗索瓦·保羅·儒勒·格雷維(Francois Paul Jules Grévy),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

與這封家信粘連在一起的有多年後曾紀芬手書的題記:

李鎮堃姨侄孫出示 惠敏公(曾紀澤的諡號)手跡,五十餘年重入吾目,因憶蘇東坡和子由詩雲:“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爾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覩此遺跡感慨系之矣。

壬申四月 舜林老人

▲這可是一個八旬老太太寫的字

曾紀芬號崇德老人,晚年居滬上,1942年以91歲高齡辭世,可謂福壽雙全。壬申年為1932年。此箋落款“舜林老人”,不知典出何處。這位李鎮堃應是曾紀芬三姐紀琛的外孫。長兄來信,按常理由三位姊妹中年長的紀琛保管。曾紀琛嫁給湘軍創始人之一羅澤南的兒子羅允吉(字兆升),婚姻很不幸。碰上一個虐待兒媳的惡婆婆,丈夫又是個喜歡尋花問柳的浪蕩子,兩人生了個兒子夭亡(被外公曾國藩部隊的大炮嚇死)。據湘鄉橋頭李氏(今屬漣源)族譜記載,羅兆升和曾紀琛的女兒羅德儀,嫁給湘軍大將李續宜的孫子李前泮,生四子進嶐、進峨、進崇、進崧。“鎮堃”一定是四兄弟中某位的表字。

李進嶐,字琦伯,是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可以排除。我認為“鎮堃”當是李進崧的字,崧同嵩,高隆之山,“鎮堃”是其引申義。可惜搜索他的資料中,無其表字。李進崧1906年出生,與平江李銳是中學同學,娶曾廣銓(由紀鴻所生過繼給紀澤為撫子)的女兒曾寶荀為妻。他1931年清華大學畢業,1932年擔任河北省府秘書處教育股科員,幹了兩年,很不適應,遂辭職返湘。1934年,應聘擔任湖南華洋義賑會合作辦事處文書。曾紀芬的兒子聶其傑(字雲台),是上海華商領袖,曾在1929年參與創辦湖南急賑會(湖南華洋義賑會前身),為三位名譽會長之一(其他二人為譚延闓、熊希齡)。

我大膽地推測一下,李進崧在大學畢業後、工作之前的空檔期,拿著母親從羅家帶過來的傳家寶——舅姥爺曾紀澤寫給外婆曾紀琛三人的信,來上海找姨姥姥曾紀芬,或者是求表叔聶雲台給找個工作?兩年後在河北工作不適,聶雲台便將其介紹給湖南華洋義賑會?

曾繼芬老人在上海看到這封長兄的手澤時,滿清已覆亡多年。但中國傳統的家族文化、人情規則尚在。八旬老人睹物思人,該是何等的感慨,當年大哥沒帶自己丈夫出洋的一點埋怨(如果有的話),早就煙消雲散了吧。

作為侯門塚子,曾紀澤有此種要照顧弟弟妹妹的沉重負擔,更不用說那些貧寒子弟出身而仕途通達的人,在中國這種人情社會,怎麼可能避免哥哥弟弟、姐夫妹夫、大舅子小舅子以及侄子、外甥來沾光分潤呢?多數時候,一個人不僅僅為自己個人和小家庭做官,可以說是為整個家族做官。在當下一些反腐敗案的新聞報導中,總能看到落馬高官的親戚利用其權力承攬工程發大財的情節。而像曾紀澤那樣幫襯親戚講原則、有分寸的官員大概不多了。

【此文首發十年砍柴頭條號專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