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兩個“沒”中見真愛——對《愛如茉莉》中一句話的賞析

兩個“沒”中見真愛

——對《愛如茉莉》中一句話的賞析

《愛如茉莉》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領銜課文, 敘述了媽媽生病住院, 爸爸去醫院悉心照顧這樣一件小事, 讚美了父母之間如茉莉一般平淡無奇、潔白純潔的真情真愛。 為了呼應“爸爸悉心照顧媽媽”這個故事, 課文在之前略寫了“媽媽主動為爸爸著想”這樣一件事(即課文第6—8自然段):

此後不久, 在爸爸出差歸來的前一個晚上, 媽媽得急病住進了醫院。 第二天早晨, 媽媽用去虛弱的聲音對我說:

“映兒, 本來我答應今天包餃子給你爸爸吃, 現在看來不行了。

你呆會兒就買點現成的餃子煮給你把。 記住, 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訴他我進了醫院, 不然他會吃不下去的。 ”

然而, 爸爸沒有吃我買的餃子, 也沒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 便直奔醫院。 此後, 他每天都去醫院。

這段課文中, “爸爸沒有吃我買的餃子, 也沒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 便直奔醫院”一句, “沒有吃……也沒聽……”兩個連續動作, 看似平淡無奇, 其實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爸爸回到家, 他的言談舉止究竟怎樣?從中可以體會爸爸細緻入微的情感變化以及父母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摯感情。

文本是一個召喚的結構, 德國著名接受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說指出, 文本只提供給讀者一個“圖示化”方面的框架, 這個框架無論在哪個方向或層次上都留有許多“空白”。

這裡所謂的“空白”, 就是指文本中沒有直接寫出來的部分, 也即既有文本向讀者所暗示或提示的多種“可能性”。 在閱讀過程中, 這種“空白”一直在誘發和引導著讀者的參與與建構, 最終完成閱讀這一心理過程。 按照這個理論, 筆者嘗試著建構自己心目中的“情景”。 根據爸爸回家和“我”之間的具體情況, 大致可以建構出兩種“情景”。

其一是爸爸回家時, “我”既來不及為他煮餃子, 爸爸也“沒有聽”我的謊話:

爸爸風塵僕僕走進屋子, 見我正準備煮餃子, 就親切地問:“映子, 你媽媽呢?”我剛想開口時, 爸爸看了看我買來的餃子, 好像一下子全都明白了我和媽媽的“秘密”, 語氣立刻變得焦急起來:“映子,

你媽住哪家醫院了?什麼時候住院的?”我呆呆地站在一旁, 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

另一種情況是爸爸回家時, “我”雖然來得及煮餃子, 但爸爸“沒聽完”我的謊話:

第二天中午, 我估摸著爸爸就要回家了, 就開始煮起餃子來。 爸爸一進門, 我就端出熱氣騰騰的餃子, 說:“爸爸, 請你嘗嘗女兒的手藝。 ”爸爸接過碗, 但並沒有馬上吃, 而是關心地問:“映子, 你媽媽呢?”“媽媽, ”我吞吞吐吐起來, “媽媽……她出去買菜……”“別說了, ”爸爸打斷了我的話說, “我就知道你媽媽會這樣……”

應該說, 上述兩種“情景再現”都符合生活實際, 是合情合理的。 無論哪一種“情景”都能表現出爸爸對媽媽細緻入微的關愛, 而這關愛背後, 我們也分明讀到了媽媽對爸爸的入微的體貼。

這就是夫妻之間的真愛,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這就是“最浪漫的故事”, 爸爸和媽媽一起慢慢變老……在我們的教學中, 如果引導學生緊緊扣住這兩個“沒”字, 作上述兩個方面的“情景再現”, 對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強化情感體驗, 都是大有裨益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