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你真的瞭解重慶小面嗎?這幾條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世上最古老的麵條

人類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用什麼材料、用何種方法發明了麵條?這個問題長期存在著爭議:中國、義大利及阿拉伯都曾聲稱是麵條的發源地。

那麼, 世界上最古老的麵條究竟誕生在何處呢?

根據義大利埃特魯斯坎遺址出土文物推斷, 義大利麵條最早出現在西元前四世紀。 而據可考的關於中國麵條的最早文字記錄卻只是在東漢時期。

2002年11月22日, 考古學者葉茂林、蔡林海在中國唯一的災難遺址——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四千年前黃河畔的齊家文化地層中, 發掘出土了一碗黃色的“麵條”狀遺物。

該遺物長約50釐米、粗0.3釐米, 依然保持著其捲曲纏繞的原狀, 全部附著在後來滲進陶碗裡的泥土上。 倒扣的陶碗使“麵條”得以密封, 進而保存了下來(如下圖)。

後來, 這碗“麵條”經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實驗室科學鑒定其土壤

中的植物矽酸體和澱粉形態, 使用了80多種不同植物進行對比, 並結合民俗分析, 最終確認那是由粟和黍(粟和黍是小米的兩個主要種屬, 俗稱穀子和糜子)製成的麵條——這是一碗世界上最古老的麵條!

麵條的南北地位

經考證, 作為麵條主要食材的小麥起源於一萬年前的亞洲西南部, 在距今四千年前後, 小麥開始傳入中國。 直至漢代末年, 小麥才逐步取代粟和黍, 成為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

形成了“南稻北麥”的農業生產格局。


山西刀削麵

在中國, 不同朝代大都存留了麵條的文獻記載。 最初所有麵食統稱為“餅”,有“湯餅”“索餅”“煮餅”“水引餅”等不同的名稱, “麵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流行開來。

麵條起初的形狀也是多種多樣的, 最後才定格為長條形。 製作方法可擀、削、撥、抿、擦、壓、搓、漏、拉……而麵條的烹飪花樣繁多, 冷淘、溫淘、煎制等不一而足。

四川擔擔麵

由於中國南北地理條件出產不同, 形成了北方人以小麥麵條為主糧, 南方人以大米飯為主糧、麵條為重要小吃的飲食習慣。 2013年, “首屆中國麵條文化節”評選出的“中國十大麵條”有蘭州拉麵、河南燴面、北京炸醬麵、山西刀削麵、杭州片兒川、昆山奧灶面、鎮江鍋蓋面、四川擔擔麵、武漢熱乾麵與吉林延吉冷面。

北方、南方各占半壁河山, 充分說明麵條在北方和南方的地位皆不可或缺。

重慶小面之崛起

“重慶小面”起源時間大致在上世紀初葉, 它屬於渝派川菜小吃, 湯麵類, 麻辣味型, 從分佈地域與烹飪特徵分析, “四川擔擔麵”應該是其源頭。

清末民初, “渝菜”開山鼻祖杜小恬在開設的“適中樓”就烹製有“酸菜燴面”。 抗戰時國府內遷, 陪都重慶的飲食業得到大發展。 據1943年重慶警察局統計, 全重慶市(約為現在的主城區)共有餐館1789家, 其中麵館有426家, 小吃攤點尚不在其列。 當時的“麥香村麵館”位於五一路斜對面, 七星崗金湯街至聖宮對面斜坡上的“星臨軒”小餐館還經營有清燉牛肉、紅燒牛肉麵等佳餚,

郭沫若、陽翰笙等文化名流經常光顧, 北碚歇馬場還有“百解軒面莊”。 民國末年, 張華軒在鄒容路開了一家“經濟涼麵”店, 主要經營麵食與小吃……


重慶小面

“重慶小面”本來是指沒有加肉類的“素麵條”, 現在約定俗成成了人們對重慶所有麵條的統稱。 它價廉物美, 普及親民, 多出現於城鎮的路邊攤、大排檔, 主要食材是新鮮加堿水面條(或稱鮮濕面或鮮面), 佐料中的花椒與辣椒堪稱重慶小面的“靈魂”, 富有層次感的佐料——油鹽醬醋薑末蔥花味精等是其優勢;味道以麻辣味為主, 清淡為輔, 有牛肉、肥腸、雜醬、豌豆等數十種“澆頭”, 另配以青綠時蔬, 口感獨特。

剛從外地回來的重慶人腳剛一落地, 如果不能先吃頓重慶火鍋,

也一定要先“下”一碗小面解饞, 可見一碗地道的“重慶小面”可以提高當地人的幸福指數。 重慶民諺把“不吃小面不自在”列入“重慶十八怪”之一, 這既體現了重慶獨特的飲食習俗, 還讓“吃貨”們垂涎欲滴的心態昭然若揭。


孟非小面店面

據重慶市小面業界職能部門不完全統計, 目前重慶市域以小面為主的經營店已達8.3萬多家, 從業人員數十萬人, 重慶人的小面日消費量為500萬碗以上, 小面產業的年產值達200個億, 麵館毛利潤按40%計, 創造利潤在80億元左右。

2013年11月, 《嘿!小面》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 從面本身到做面的人, 全面展現了重慶小面的各種故事和世間百態;電視專題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在2014年5月30日的播演, “孟非的小面”開業迎客, 更是讓“重慶小面”在國內掀起了熱潮。

2016年7月,由重慶市歌舞團製作的跨界融合舞臺劇《小面》(原名《千絲萬縷的情懷》)入圍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中央財政)資助專案。2016年5月“重慶市小面協會”成立,迅即於8月舉辦“首屆重慶小面產業發展暨標準化高峰論壇”。2017年10月,第27屆中國廚師節在重慶舉行,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重慶市“中國小面之都”榮譽稱號,地方小吃升格為國字型大小名吃……

以上種種,都對“重慶小面”在中華餐飲界名聲鵲起,大有席捲祖國大江南北之勢產生了持續“發酵”的效應。


作者主編的《嘿!重慶小面》

“重慶小面”技術的師徒傳承形式、家庭作坊式的經營局面已被逐漸打破,現在的形勢是,公司化運作方興未艾,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職業經理人、跨界企業及風投資金紛紛入駐小面原產地及其業界;全國許多其他城市的重慶小麵館蜂擁而起,集團化、規模化、產業化逐漸成為時尚,正加速向全國擴展,巨大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重慶小面”大有超過重慶火鍋的勢頭。

作者:林必忠 系市政協所屬重慶市文史研究會副會長

編輯:鄧波

更是讓“重慶小面”在國內掀起了熱潮。

2016年7月,由重慶市歌舞團製作的跨界融合舞臺劇《小面》(原名《千絲萬縷的情懷》)入圍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中央財政)資助專案。2016年5月“重慶市小面協會”成立,迅即於8月舉辦“首屆重慶小面產業發展暨標準化高峰論壇”。2017年10月,第27屆中國廚師節在重慶舉行,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重慶市“中國小面之都”榮譽稱號,地方小吃升格為國字型大小名吃……

以上種種,都對“重慶小面”在中華餐飲界名聲鵲起,大有席捲祖國大江南北之勢產生了持續“發酵”的效應。


作者主編的《嘿!重慶小面》

“重慶小面”技術的師徒傳承形式、家庭作坊式的經營局面已被逐漸打破,現在的形勢是,公司化運作方興未艾,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職業經理人、跨界企業及風投資金紛紛入駐小面原產地及其業界;全國許多其他城市的重慶小麵館蜂擁而起,集團化、規模化、產業化逐漸成為時尚,正加速向全國擴展,巨大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重慶小面”大有超過重慶火鍋的勢頭。

作者:林必忠 系市政協所屬重慶市文史研究會副會長

編輯:鄧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