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三國後期蜀國滅亡後,吳國如何撐住了多年不被滅亡?來看看

魏國的名將鄧艾繞過姜維的主力, 率3萬步卒從陰平小路, 長途奔襲, 直取要塞綿竹, 斬殺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之子), 川中的蜀漢軍隊望風而降。 遠在成都的後主劉禪眼見大勢已去, 不顧仍在前線抵抗的薑維, 率領文武百官向鄧艾投降。 西元263年, 建國不到42年的蜀漢滅亡。

魏國的名將鄧艾繞過姜維的主力, 率3萬步卒從陰平小路, 長途奔襲, 直取要塞綿竹, 斬殺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之子), 川中的蜀漢軍隊望風而降。 遠在成都的後主劉禪眼見大勢已去, 不顧仍在前線抵抗的薑維, 率領文武百官向鄧艾投降。

西元263年, 建國不到42年的蜀漢滅亡。

蜀漢滅亡不久, 司馬昭就去世, 滅吳的重任交給司馬炎, 司馬炎上臺後, 立馬建立晉朝, 取代大魏。 作為新生政權, 司馬炎需要緩衝期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雖然司馬氏在魏國的勢力已經較為穩固, 但很難保證魏國舊勢力的反抗。

晉朝初年, 西北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發動叛亂, 史稱“秦涼之變”, 耗時九年。 為平定叛亂, 晉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除了西北, 東北、北部亦均有連年的動亂。

雖然蜀漢滅亡, 但蜀地多有叛亂, 晉國需要花費大量成本來維護該地的統治, 國力不足以伐吳。 羊祜上任荊州, 荊州“軍無百日之糧”;王濬上任益州後, 才開始“乃作大船連舫”;除了國力不足, 朝堂之上黨爭不斷, 多有反對伐吳之聲。

晉吳在荊州長期對峙, (晉)羊祜與(吳)陸抗(陸遜之子)的統帥能力不分伯仲, 荊州南北形成戰略平衡。 吳鳳皇三年(274年)八月, 陸抗病逝, 其子陸晏與其他兄弟繼續統帥荊州軍, 晉咸寧二年(276年)十月, 羊祜上書朝廷, 提出籌畫伐吳事。

外因就是, 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退位, 建立晉朝, 內部有一大堆矛盾需要理順, 主要精力在鞏固政權上, 一時騰不出手來跟吳國開片。 另一方面, 河西鮮卑禿髮樹機能造反, 即所謂秦涼之變, 牽扯了晉軍的大量精力, 晉軍在河西屢戰屢敗, 戰爭資源一度傾向河西, 難以發動大規模的滅吳戰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