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越戰爭的根本原因,小平同志的雄才大略令人不得不敬仰

20世紀60年代, 曾經被稱為“牢不可破”的中蘇關係走向破裂。 1969年3月, 兩國軍隊在中國黑龍江省虎林縣的珍寶島上爆發了小規模邊界戰鬥。 兩國關係持續惡化, 邊境緊張形勢日益加劇。 蘇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友好鄰邦變成了最現實的最直接的最主要的敵人。 如何在蘇聯的強大威脅下, 確保國家安全, 成為了一直縈繞在中國領導人心中的頭等大事。

進入70年代, 美蘇兩級國際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 美國轉攻為守, 處於戰略防禦態勢;蘇聯轉守為攻, 處於戰略進攻態勢。 從總體來看, 美蘇爭霸的重點在始終是在歐洲,

但是華約和北約兩大軍事集團勢均力敵, 戰略平衡一時難以打破。 於是乎, 蘇聯開始把目光投向了亞洲, 抓住美國70年代中期從印度支那地區撤退的機會, 大力推行南下戰略。

這一戰略的主要目的, 是謀求在東南亞建立立足點和前哨基地, 控制從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 把蘇聯的東線和西線聯結起來, 形成環形地帶, 圍困歐洲、中東和中國, 抗衡美國, 奪取全球霸權。

為了實現南下戰略, 加快向亞太地區擴張的步伐, 蘇聯迫切需要在東南亞尋找一個代理人。 恰在此時, 印度支那半島上的越南實現了南北統一。 被軍事勝利衝昏頭腦的河內當局建立以其為主導的印度支那聯邦(越南、老撾、柬埔寨)的野心正在惡性膨脹。

但郁於有限的國力(經歷了幾十年戰火破壞的越南, 是當時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以及中國的堅決反對, 越南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外來支援説明他實現地區霸權主義的迷夢。

就這樣, 一個需要在東南亞擴張的打手, 一個需要在中南半島稱霸的靠山, 蘇聯和越南核心利益彼此交匯, 互相需要, 互相利用, 關係越來越密切。 1978年11月3日, 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為期25年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 這實際上是一個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 標誌著蘇越兩國正式結盟。

從中國領導人的角度來看, 蘇越條約的簽訂明顯包含了針對中國的意圖, 是蘇聯對中國進行戰略包圍的具體體現。 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在中南半島推行擴張政策,

軍事控制老撾, 入侵柬埔寨;同時在中越邊境挑起一系列的流血事件和武裝衝突, 蠶食中國領土。 凡此種種, 都是對中國國家安全現實的嚴重威脅, 中國不能對此置之不理。

在蘇聯和越南大小霸權主義咄咄逼人的時代背景下, 中國為了捍衛國家安全, 必須打破蘇聯的戰略包圍, 穩定東南亞動盪不安的局勢, 鞏固和發展國際反蘇統一戰線。 而要達到這些目的, 只能採取軍事手段, 這就是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的根本原因。 小平同志曾經就這個問題進行過非常明確的表態:

“在美國的時候, 我就對卡特總統說, 我們要教訓一下越南, 雖然我們當時的題目只是限制在中越邊界範圍內, 但實際上不是從中越兩國角度考慮,

也不是從印支角度考慮, 而是從亞洲、太平洋的角度, 也是從整個全球戰略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 ”——《會見美國參院外委會訪華團時的講話》1979年4月19日

一場中等規模的有限邊境局部戰爭, 並不是局限在兩國關係的範疇, 而是放眼世界戰略格局, 進而對全球歷史走向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小平同志的雄才大略令人不得不敬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