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此人才華媲美趙云,卻15年不得重用,北伐戰死后姜維:我不如他

在《三國演義》中, 劉備手下有著舉世聞名的「五虎上將」, 他們分別是關羽、張飛、趙云、馬超和黃忠, 此五人在蜀漢的歷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傳奇故事。

不過, 除了以上五人之外, 蜀漢還有很多大才華之人, 只因為羅貫中「不偏愛」, 才使得他們明珠蒙塵。 其中, 就有這麼一位將領, 他15年來一直不被重視, 最終在北伐戰爭中戰死。

值得一提的是, 諸葛亮臨死前, 曾向姜維大力推薦過他, 而在他臨終前, 姜維發出感慨我不如他。 那麼, 這個人是誰?他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諸葛亮七擒孟獲

公元221年, 因關羽被殺、張飛身死, 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 此戰中孫權求和不成, 便讓陸遜為總指揮領兵作戰, 經過了近八個月的戰斗, 劉備于夷陵大敗, 蜀漢的實力大損。

南中屬于益州的轄區之內, 有益州郡、牂柯郡、朱提郡與永昌郡, 劉備死后這四個地方便造反了,

封疆大力擁兵自重、自立為王。

南中以南是少數大致就是今天的四川南部、云南的一部分, 屬于少數民族聚集區。 孟獲是南中一帶的名門望族, 在土著人中有著極高的威望, 造反的封疆大吏想要獲得孟獲得支持。

在孟獲得游說下, 南方諸多的民族紛紛加入反對蜀漢的陣營中去,

南方之亂逐漸嚴重。

在此情況下, 諸葛亮不得不率兵南下, 親自平定北方的戰亂。 馬謖作為諸葛亮內定的弟子, 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方略, 那就是「攻心為上, 攻城為下, 心戰為上, 兵戰為下」。

打敗南方叛亂者很容易, 但要徹底解決南方之亂, 必須要讓他們心服口服, 諸葛亮接納了馬謖的這個建議。 在與孟獲得戰斗中, 雖然孟獲多次被抓, 但諸葛亮依然笑著將其放走再戰。

《三國演義》中, 諸葛亮將孟獲七擒七縱后, 孟獲終于被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折服, 說出了那句話:「公, 天威也, 南人不復反矣」。 意思就是說, 諸葛亮就是他們的神, 而他們是不對反叛自己的神。

這一戰是諸葛亮一生中最知名的戰役, 至今都被人們津津樂道, 更是諸多軍事將領信奉的典范。 不過, 此戰中很多人都記住了諸葛亮、馬謖, 但有一人卻被忽視了。

怎麼來說呢?諸葛亮平定南方, 在后續的十幾年里, 南方不僅沒有再度反叛(小叛亂不算其中), 甚至還成為了蜀漢的兵源地,

離不開一個人的幫助, 他便是張嶷, 蜀漢陣營中「低調的大才」。

張嶷是何許人也

張嶷是巴西郡南充國縣人, 雖然出身貧寒, 但卻豁達豪壯, 少年時便是南充國縣的功曹。 劉備占據荊州、益州后, 便準備向巴西一帶進軍, 此時當地的土匪決定干完最后一票就離開。

他們進攻了縣城, 縣長舉家逃亡, 而張嶷則冒著危機帶著縣長夫人殺出了一條血路, 頗有當年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的風采, 以及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帶著嫂嫂尋找劉備的忠義之膽。

自此之后,張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為州長,在這個職位上,他最知名的一件事情便是「計殺山匪」。諸葛亮北伐前期,不斷向前線運送物資,以張慕為首的山賊在廣漢、綿竹作亂,不斷劫掠軍事物資。

張嶷作為當地的負責人,為了徹底平定匪患,他對我宣布要「招降」張慕。后者果然上當,在酒席上被張嶷擊殺,當地其余的山賊頭目聞風喪膽,匪患就此平定。

當然,張嶷對蜀漢的貢獻不僅僅只有這一件小事,在安撫南夷的問題上,他更是面面俱到,完美解決了南人與蜀漢的矛盾。諸葛亮平定南方后,采取了「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等政策,就是為了收復南人的心。

經濟上,蜀漢還將漢人先進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傳播到這一地區,勸諸夷筑城堡、務農桑,諸夷皆自山林遷徙平原,這才使得南中及其以南地區的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

政策雖然定了下來,但執行卻需要人手,有時候政策的執行比制定還要難,張嶷就完美解決了此事。張嶷平定綿竹一帶的匪患后,被蜀漢任命為拜牙門將,在將軍馬忠的麾下任職。

南方羌人趁諸葛亮北伐期間起兵造反,羌人雖然不多,但南方環境惡劣、山林地勢不明,所以清剿起來很難。張嶷只向馬忠要了300人,便以先鋒軍的名號去平叛。

他一邊利用懷柔的手段收降羌人,一面又利用恐嚇的方式動搖羌人的心,最終以微小的代價平定了羌人之亂。劉胄發動南夷叛亂時,也是張嶷率軍討伐,平定了這場戰亂。

無當飛軍相比許多人都聽說過,是蜀漢在征服南中后,以當地的少數民族為兵源,從而建立的一支蜀漢勁旅,在北伐戰場上屢立戰功,從某個角度來說,張嶷也算是無當飛軍的創始人之一。

他在南方平定叛亂時,不斷招降當地的人,而后訓練成一支又一支的軍隊送往漢中,成為了北伐軍隊中的一員。大將王平是無當飛軍的第一任將領,而在王平死后,此軍隊的第二任將領便是張嶷。

無當飛軍作為蜀漢的王牌部隊,張嶷能夠成為這支部隊的首領,足見他的能力很強。只可惜,這樣一個人卻在南方停留了15年,一身的才華直到晚年才得以施展。

15年不受「重用」,卻以身報國

早年諸葛亮雖然平定了南方叛亂,大局雖然很穩定,但小范圍的叛亂依然還存在,比如南中下轄的越巂郡就是其中之一,很多蜀漢派去的太守都被蠻人殺死,比如龔祿、焦璜,再也無人敢去那里任職。

張嶷則臨危受命,奉命前往那里管理,到了當地他一面施舍恩信,一面又以軍事實力威懾,諸多的蠻夷都選擇了投降。

連年的戰火使得越巂郡遭到了破壞,張嶷則不斷實施各種政策,穩固政治環境的同時發展生產。在那里年里越巂郡郡泰民安,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短短15年成為了南方最富裕的郡縣之一。

在南中的15年里,雖然張嶷的成就非凡,但其軍事才華卻被壓抑得很重,所以才會說他「不被重用」。

直至15年后,因朝廷的需求張嶷才被征召回成都,開始了他新一輪的軍旅生涯。他走的時候越巂郡的老百姓夾相送,甚至于跟隨他回程度的人就有上百人,這些人后期都被編入了軍隊,成為了張嶷的心腹將領。

小說《三國演義》中,張嶷曾在第八十七回出場,在南征孟獲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多年后,諸葛亮在病危之時告訴姜維,王平、馬岱、廖化、張翼、張嶷都是有能力的人,你可以信任并依靠他們。

不過在正史中,張嶷與諸葛亮的交集并不是太多,所以才有了上述15年不受重用一說。諸葛亮去世后,或許是因為姜維身邊缺少人手,亦或者蜀漢缺少軍事大將,所以張嶷才會被召回成都,后封為蕩寇將軍。

諸葛亮死后,姜維便繼承了他的遺愿,進行了多次的北伐。公元254年,姜維一切準備就緒后,再一次揮軍北上,張嶷便是其中的一員。

從年齡上來看,張嶷已經老大不小了,而且在南方平定叛亂的過程中,還受過大大小小的傷,與老年的趙云差不多,甚至連走路都要拄拐杖,但他依然要前往主戰場。

他對劉禪這樣說道:「如取涼州,臣愿任藩鎮守將,如不能報捷,愿犧牲以作報答......」就這樣,張嶷出發了,來到了北伐的主戰,面對曹魏年輕一代的大將他依舊毫無畏懼。

可惜的是,蜀漢的綜合國力相比于曹魏差的實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姜維的大軍被魏軍圍困。危急關頭張嶷又一次站了出來,他沒有選擇帶兵撤退,而是給姜維的大軍斷后。

最終,張嶷在魏軍的不斷進攻下戰敗,而后他選擇了自盡以報效蜀漢,也有一種說法是張嶷因拒絕投降,被魏軍當場斬殺,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姜維對張嶷之死非常感傷,他甚至感慨「我不如張嶷」,事后還上表劉禪主動要求貶謫。遠在南中越巂郡的老百姓,聽說張嶷戰死沙場后,都為之流涕、痛哭不已。

總的來說,在蜀漢的陣營中,張嶷是一個嚴重被低估的人。甚至于,羅貫中因對關羽、諸葛亮等人的偏愛,在自己的作品《三國演義》中,也沒有全面描述張嶷這個人,以至于知道他的人很少。

清朝康熙年間,著名大臣李光地說了一句實在話,他說趙云、張嶷不獨有將略,都是老成持重、實古重臣的人選。從這句話來看,李光地將張嶷與趙云并列,就可見此人也是人中龍鳳。

如果說張嶷不是在南中呆了15年,而在跟隨諸葛亮去北伐戰場,或許他的人生會更加輝煌。畢竟連姜維都自嘆不如他,還被后人拿來與趙云相媲美,更是領導了蜀漢的無當飛軍,這樣的人怎可能是平庸之輩。

其實,蜀漢將領有許多都被羅貫中埋沒了,比如廖化。他本是蜀漢一員大將,人生晚年還上戰場,「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只是感慨蜀漢無人才,卻被后人誤解為「廖化本領很弱」,這是一種誤解。

作為關羽手下的第一戰將,廖化此人的能力很強,即使與魏延相比,也僅僅只低一籌,王平、張嶷都是這樣一類人。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自此之后,張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為州長,在這個職位上,他最知名的一件事情便是「計殺山匪」。諸葛亮北伐前期,不斷向前線運送物資,以張慕為首的山賊在廣漢、綿竹作亂,不斷劫掠軍事物資。

張嶷作為當地的負責人,為了徹底平定匪患,他對我宣布要「招降」張慕。后者果然上當,在酒席上被張嶷擊殺,當地其余的山賊頭目聞風喪膽,匪患就此平定。

當然,張嶷對蜀漢的貢獻不僅僅只有這一件小事,在安撫南夷的問題上,他更是面面俱到,完美解決了南人與蜀漢的矛盾。諸葛亮平定南方后,采取了「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等政策,就是為了收復南人的心。

經濟上,蜀漢還將漢人先進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傳播到這一地區,勸諸夷筑城堡、務農桑,諸夷皆自山林遷徙平原,這才使得南中及其以南地區的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

政策雖然定了下來,但執行卻需要人手,有時候政策的執行比制定還要難,張嶷就完美解決了此事。張嶷平定綿竹一帶的匪患后,被蜀漢任命為拜牙門將,在將軍馬忠的麾下任職。

南方羌人趁諸葛亮北伐期間起兵造反,羌人雖然不多,但南方環境惡劣、山林地勢不明,所以清剿起來很難。張嶷只向馬忠要了300人,便以先鋒軍的名號去平叛。

他一邊利用懷柔的手段收降羌人,一面又利用恐嚇的方式動搖羌人的心,最終以微小的代價平定了羌人之亂。劉胄發動南夷叛亂時,也是張嶷率軍討伐,平定了這場戰亂。

無當飛軍相比許多人都聽說過,是蜀漢在征服南中后,以當地的少數民族為兵源,從而建立的一支蜀漢勁旅,在北伐戰場上屢立戰功,從某個角度來說,張嶷也算是無當飛軍的創始人之一。

他在南方平定叛亂時,不斷招降當地的人,而后訓練成一支又一支的軍隊送往漢中,成為了北伐軍隊中的一員。大將王平是無當飛軍的第一任將領,而在王平死后,此軍隊的第二任將領便是張嶷。

無當飛軍作為蜀漢的王牌部隊,張嶷能夠成為這支部隊的首領,足見他的能力很強。只可惜,這樣一個人卻在南方停留了15年,一身的才華直到晚年才得以施展。

15年不受「重用」,卻以身報國

早年諸葛亮雖然平定了南方叛亂,大局雖然很穩定,但小范圍的叛亂依然還存在,比如南中下轄的越巂郡就是其中之一,很多蜀漢派去的太守都被蠻人殺死,比如龔祿、焦璜,再也無人敢去那里任職。

張嶷則臨危受命,奉命前往那里管理,到了當地他一面施舍恩信,一面又以軍事實力威懾,諸多的蠻夷都選擇了投降。

連年的戰火使得越巂郡遭到了破壞,張嶷則不斷實施各種政策,穩固政治環境的同時發展生產。在那里年里越巂郡郡泰民安,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短短15年成為了南方最富裕的郡縣之一。

在南中的15年里,雖然張嶷的成就非凡,但其軍事才華卻被壓抑得很重,所以才會說他「不被重用」。

直至15年后,因朝廷的需求張嶷才被征召回成都,開始了他新一輪的軍旅生涯。他走的時候越巂郡的老百姓夾相送,甚至于跟隨他回程度的人就有上百人,這些人后期都被編入了軍隊,成為了張嶷的心腹將領。

小說《三國演義》中,張嶷曾在第八十七回出場,在南征孟獲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多年后,諸葛亮在病危之時告訴姜維,王平、馬岱、廖化、張翼、張嶷都是有能力的人,你可以信任并依靠他們。

不過在正史中,張嶷與諸葛亮的交集并不是太多,所以才有了上述15年不受重用一說。諸葛亮去世后,或許是因為姜維身邊缺少人手,亦或者蜀漢缺少軍事大將,所以張嶷才會被召回成都,后封為蕩寇將軍。

諸葛亮死后,姜維便繼承了他的遺愿,進行了多次的北伐。公元254年,姜維一切準備就緒后,再一次揮軍北上,張嶷便是其中的一員。

從年齡上來看,張嶷已經老大不小了,而且在南方平定叛亂的過程中,還受過大大小小的傷,與老年的趙云差不多,甚至連走路都要拄拐杖,但他依然要前往主戰場。

他對劉禪這樣說道:「如取涼州,臣愿任藩鎮守將,如不能報捷,愿犧牲以作報答......」就這樣,張嶷出發了,來到了北伐的主戰,面對曹魏年輕一代的大將他依舊毫無畏懼。

可惜的是,蜀漢的綜合國力相比于曹魏差的實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姜維的大軍被魏軍圍困。危急關頭張嶷又一次站了出來,他沒有選擇帶兵撤退,而是給姜維的大軍斷后。

最終,張嶷在魏軍的不斷進攻下戰敗,而后他選擇了自盡以報效蜀漢,也有一種說法是張嶷因拒絕投降,被魏軍當場斬殺,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姜維對張嶷之死非常感傷,他甚至感慨「我不如張嶷」,事后還上表劉禪主動要求貶謫。遠在南中越巂郡的老百姓,聽說張嶷戰死沙場后,都為之流涕、痛哭不已。

總的來說,在蜀漢的陣營中,張嶷是一個嚴重被低估的人。甚至于,羅貫中因對關羽、諸葛亮等人的偏愛,在自己的作品《三國演義》中,也沒有全面描述張嶷這個人,以至于知道他的人很少。

清朝康熙年間,著名大臣李光地說了一句實在話,他說趙云、張嶷不獨有將略,都是老成持重、實古重臣的人選。從這句話來看,李光地將張嶷與趙云并列,就可見此人也是人中龍鳳。

如果說張嶷不是在南中呆了15年,而在跟隨諸葛亮去北伐戰場,或許他的人生會更加輝煌。畢竟連姜維都自嘆不如他,還被后人拿來與趙云相媲美,更是領導了蜀漢的無當飛軍,這樣的人怎可能是平庸之輩。

其實,蜀漢將領有許多都被羅貫中埋沒了,比如廖化。他本是蜀漢一員大將,人生晚年還上戰場,「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只是感慨蜀漢無人才,卻被后人誤解為「廖化本領很弱」,這是一種誤解。

作為關羽手下的第一戰將,廖化此人的能力很強,即使與魏延相比,也僅僅只低一籌,王平、張嶷都是這樣一類人。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