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皇帝撒錢,群臣紛紛爭搶,唯有一人巍然不動,朱瞻基:重用此人

從古至今, 農民、打工人最為喜愛的就是老板發福利,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福利, 只要發放就是好的。 如果能趕上直接豪氣到發現金的老板, 那就更讓人感到激動。

畢竟大家辛辛苦苦地打工, 不過是為了碎銀幾兩、討生活罷了。 即使是古代的朝中大臣。 也是皇帝手下的打工人, 一切為了皇帝而服務, 和現在在公司上班的我們并無本質區別。

這些為皇帝打工的大臣, 也希望朝廷俸祿高、福利好, 過年過節還能發些獎勵。 畢竟對于很多家世清貧又為人清廉的官員來說, 單靠俸祿過日子, 日子過得十分清苦。

不過, 即使過得再過貧困, 也有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雅士, 畢竟有品行極其高潔之輩、視金錢為糞土, 不屑于與之為伍。 明朝就有這麼一位官員, 他清正廉明, 不但不將金錢放在眼里, 性格也是過于耿直。

為了上書諫言, 不惜得罪當朝皇帝, 幾次將自己置于險境差點丟了性命,

令人唏噓不已。 那麼, 此人是誰呢?又有著怎樣的故事?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皇帝撒錢, 卻有一人巍然不動

明朝宣德五年, 也就是朱瞻基執政時期, 大作《明成祖實錄》編纂完成。 朱瞻基高興之余, 便去當時的國史館(編寫書籍的地方)看望那些編輯。

話說明朝時期翰林院雖然也是官方機構, 但他們卻沒有實權, 明朝公務員的工資水平又低, 所以這些人過得很辛苦。 《明成祖實錄》的編纂壓力很大, 使得原本就坎坷的生活, 更加顯得清苦。

思及此, 朱瞻基為了彰顯自己的威望, 同時也為了慶賀《明成祖實錄》實錄的完成, 便讓人抬來了幾筐金銀, 當著一眾大臣的面撒了下去, 意思就是恩賞你們的, 你們快來撿錢吧!

平時過慣了苦日子的編輯們, 看到滿地都是錢財, 自然奮不顧身、快速哄搶, 連儒生的體面都不顧了, 這一幕也讓朱瞻基感覺十分的好笑。

都說儒生「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但卻為了這一些錢財而折腰, 也難怪朱瞻基會覺得可笑, 或許在他看來這些人就是徒有虛名吧。

然而, 當所有人都在哄搶金錢時, 有那麼一個人卻紋絲不動, 好似金銀在他眼里就是糞土一般。 《明史·李時勉傳》有記載:「《成祖實錄》成......帝幸史館, 撒金錢賜諸學士。 皆俯取, 時勉獨正立......」

這位品行高潔、不為金錢所折腰的官員, 名字叫做李時勉,

是明朝時期的一位文臣。 嚴格來說, 李時勉僅僅是翰林院的一名侍讀, 地位不高, 亦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地位。

然而, 若是對李時勉有了解的人, 就會發現他的經歷很豐富。 李時勉歷經5朝, 因為直言不諱的性格, 總是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朝政弊端, 絲毫不給皇帝留面子, 前后得罪了三位皇帝。

或許有人要問, 李時勉如此剛正不阿, 連皇帝都敢直接懟, 是不是有著強大的背景家世撐腰。 事實正好相反, 李時勉家境貧寒, 出生于偏遠的江西吉安, 祖上世世代代為農。

幸運的是,李時勉自幼就聰明好學,頗有讀書的天賦,李家人就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李時勉身上、望子成龍。在沒有家世背景的加持下,李時勉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

唯有好好讀書并在科舉考試中勝出,才能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正所謂寒門出貴子,李時勉寒窗苦讀數十年,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得以入朝為官,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李時勉入朝為官之時,恰好是明成祖朱棣當政,作為通過重重考核,被招攬的人才,朱棣自然十分看重李時勉。俗話說得好:「性格決定一切」,在官途和諫言之間,李時勉選擇了后者。

剛正不阿,敢與直言

公元1421年,三大殿被雷劈后不慎失火,古人對于異象比較看重,認為三大殿著火,又是因為雷劈所致、預兆不好,何況朱棣這個皇帝名不正言不順,是靠著搶奪侄兒朱允炆的皇位而來。

原本朱允炆下落不明,很多人在心中對朱棣這個半路皇帝不滿,心虛地明成祖朱棣廣納諫言,彌補政治管理上的不足,以求獲得上天認可。

李時勉可算是遇到諫言的機會了,連夜寫了奏折,第二天一早上朝就上交了奏折。下朝以后,朱棣開始批閱奏折,其他大臣雖然也象征性地提了幾句意見,不過都是點到即止,沒有真正批評皇帝的不是。

直到看到李時勉的奏折,朱棣的面色逐漸嚴肅起來,李時勉上書十五條意見,從遷都到農業稅收,指出了各個方面最為需要改革的弊端。

李時勉一針見血,毫不修飾自己的諫言,直中要害。比如他指責朱棣不應該一意孤行,在百姓溫飽尚未解決的時候,花費國庫錢財,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遷都北京,并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這一條建議不過是十五條建議中最為輕描淡寫的一條,每一條建議都義正嚴詞的和朱棣對著干,違背明成祖之前沾沾自喜的政策。像是狠厲的巴掌,一下子扇到朱棣臉上,火辣辣的疼痛。

畢竟對于朱棣而言,就算他是一位明君,也耐不住十五個巴掌狠狠地扇到臉上。朱棣怒氣沖沖地看著奏折,幾次三番將奏折摔到桌上,以泄心中的氣憤。

雖然生氣,但是朱棣卻是能容忍之人,也聽得進去意見,強忍著心中的怒火,還是接納了李時勉大部分的諫言。李時勉雖然這次得罪了皇帝幸免于難,不過也影響了自己的仕途。

坎坷的仕途生涯

說來也是時運不濟,不久之后李時勉被朝中大臣構陷,被判入獄開始了牢獄生涯。在獄中待了一年之久,幸得大臣楊榮時常在朱棣面前提起李時勉,并且為其求情,最終朱棣下旨讓李時勉出獄官復原職。

經此一事,按理說李時勉應該吃一塹長一智,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他依舊是我行我素,絲毫不改自己剛正不阿的個性和直言不諱的行事作風。

明成祖去世以后,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朱高熾性情仁慈寬厚仁和,卻也被李時勉氣得不輕,并且由此狠狠地責罰了李時勉。

事情的起因是明成祖去世以后,舉行國喪以后,根據祖制新君要守喪一年不近女色,也不可與后宮妃嬪親近。

明仁宗沒有做到,好巧不巧被李時勉得知。一向遵守禮制的李時勉,自然不能讓朱高熾一錯再錯,在朝堂之上就直言不諱地指責皇帝的錯處。

同時,他還加了一條,認為明仁宗不讓太子前來北京居住生活,而是一直留在原都城南京,長時間遠離政治中心,也實屬不符合規矩和朝廷制度。

李時勉這一次在百官面前,當眾打臉明仁宗,雖然不合時宜,卻是句句切中要害,讓人無法反駁。明仁宗氣憤之下,讓武士用金瓜擊打李時勉,將他的三根肋骨活活敲斷關入了大牢。

據說直到朱高熾臨死前,依舊是對于李時勉所說的話耿耿于懷,要知道明仁宗能被稱之為「仁」,絕對不是一個亂發脾氣的人,可見李時勉到底有「多剛」,措辭有多激烈。

奄奄一息的李時勉,在獄中被一千戶所救,這才保下了一命,明宣宗繼位以后,原本想要斬殺李時勉為父親報仇,不過知道事情原委后認為李時勉并沒有做錯,放過了他卻沒有重用。

此后李時勉便在翰林院當了一名編修,平時的工作就是修修書籍。后來,朱瞻基編纂《明成祖祖實錄》的時候,他才算是再度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這是一部400多萬字的巨著,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需要花費很多學士的心血。因此,《成祖實錄》編成以后,明宣宗才會為了賞賜這些學士,在史館撒了幾筐子金銀,也就出現了上述的一幕。

其實,在我國歷史上皇帝撒錢、官員去撿早已有之,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每年過春節的時候也會撒錢,唐玄宗獎勵打車你的時候也會撒錢。

官員穿著朝服趴在地上撿錢,不僅不會讓皇帝感覺到反感,反而會認為很好笑,甚至有種將他們掌控于手掌間的感覺,這也是帝王之心的一種表達方式。

不過,在面對這樣的權威與利誘時,總有那麼一些人會獨樹一幟,李時勉便是如此,不為五斗米折腰。李時勉的這種質量,再加上之前的所作所為,使得朱瞻基認為他是一名錚臣,而后便對其加官進爵、加以重用。

事實也的確如朱瞻基所料想的那樣,李時勉后續又經歷了正統、景泰兩朝,自永樂到景泰一共是五朝,他為官清正、治學嚴謹,為大明朝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人生晚年告老還鄉時,他身后的3000多名學子為其送行,足見李時勉當為時代的楷模。其實,若李時勉的性格不是如此耿直倔強,必定會有不錯的仕途。

奈何,他的性格太執拗了,連明仁宗都難以忍受,所以才會造成諸多的坎坷,但也從側面顯示了他為官的態度,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幸運的是,李時勉自幼就聰明好學,頗有讀書的天賦,李家人就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李時勉身上、望子成龍。在沒有家世背景的加持下,李時勉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

唯有好好讀書并在科舉考試中勝出,才能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正所謂寒門出貴子,李時勉寒窗苦讀數十年,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得以入朝為官,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李時勉入朝為官之時,恰好是明成祖朱棣當政,作為通過重重考核,被招攬的人才,朱棣自然十分看重李時勉。俗話說得好:「性格決定一切」,在官途和諫言之間,李時勉選擇了后者。

剛正不阿,敢與直言

公元1421年,三大殿被雷劈后不慎失火,古人對于異象比較看重,認為三大殿著火,又是因為雷劈所致、預兆不好,何況朱棣這個皇帝名不正言不順,是靠著搶奪侄兒朱允炆的皇位而來。

原本朱允炆下落不明,很多人在心中對朱棣這個半路皇帝不滿,心虛地明成祖朱棣廣納諫言,彌補政治管理上的不足,以求獲得上天認可。

李時勉可算是遇到諫言的機會了,連夜寫了奏折,第二天一早上朝就上交了奏折。下朝以后,朱棣開始批閱奏折,其他大臣雖然也象征性地提了幾句意見,不過都是點到即止,沒有真正批評皇帝的不是。

直到看到李時勉的奏折,朱棣的面色逐漸嚴肅起來,李時勉上書十五條意見,從遷都到農業稅收,指出了各個方面最為需要改革的弊端。

李時勉一針見血,毫不修飾自己的諫言,直中要害。比如他指責朱棣不應該一意孤行,在百姓溫飽尚未解決的時候,花費國庫錢財,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遷都北京,并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這一條建議不過是十五條建議中最為輕描淡寫的一條,每一條建議都義正嚴詞的和朱棣對著干,違背明成祖之前沾沾自喜的政策。像是狠厲的巴掌,一下子扇到朱棣臉上,火辣辣的疼痛。

畢竟對于朱棣而言,就算他是一位明君,也耐不住十五個巴掌狠狠地扇到臉上。朱棣怒氣沖沖地看著奏折,幾次三番將奏折摔到桌上,以泄心中的氣憤。

雖然生氣,但是朱棣卻是能容忍之人,也聽得進去意見,強忍著心中的怒火,還是接納了李時勉大部分的諫言。李時勉雖然這次得罪了皇帝幸免于難,不過也影響了自己的仕途。

坎坷的仕途生涯

說來也是時運不濟,不久之后李時勉被朝中大臣構陷,被判入獄開始了牢獄生涯。在獄中待了一年之久,幸得大臣楊榮時常在朱棣面前提起李時勉,并且為其求情,最終朱棣下旨讓李時勉出獄官復原職。

經此一事,按理說李時勉應該吃一塹長一智,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他依舊是我行我素,絲毫不改自己剛正不阿的個性和直言不諱的行事作風。

明成祖去世以后,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朱高熾性情仁慈寬厚仁和,卻也被李時勉氣得不輕,并且由此狠狠地責罰了李時勉。

事情的起因是明成祖去世以后,舉行國喪以后,根據祖制新君要守喪一年不近女色,也不可與后宮妃嬪親近。

明仁宗沒有做到,好巧不巧被李時勉得知。一向遵守禮制的李時勉,自然不能讓朱高熾一錯再錯,在朝堂之上就直言不諱地指責皇帝的錯處。

同時,他還加了一條,認為明仁宗不讓太子前來北京居住生活,而是一直留在原都城南京,長時間遠離政治中心,也實屬不符合規矩和朝廷制度。

李時勉這一次在百官面前,當眾打臉明仁宗,雖然不合時宜,卻是句句切中要害,讓人無法反駁。明仁宗氣憤之下,讓武士用金瓜擊打李時勉,將他的三根肋骨活活敲斷關入了大牢。

據說直到朱高熾臨死前,依舊是對于李時勉所說的話耿耿于懷,要知道明仁宗能被稱之為「仁」,絕對不是一個亂發脾氣的人,可見李時勉到底有「多剛」,措辭有多激烈。

奄奄一息的李時勉,在獄中被一千戶所救,這才保下了一命,明宣宗繼位以后,原本想要斬殺李時勉為父親報仇,不過知道事情原委后認為李時勉并沒有做錯,放過了他卻沒有重用。

此后李時勉便在翰林院當了一名編修,平時的工作就是修修書籍。后來,朱瞻基編纂《明成祖祖實錄》的時候,他才算是再度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這是一部400多萬字的巨著,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需要花費很多學士的心血。因此,《成祖實錄》編成以后,明宣宗才會為了賞賜這些學士,在史館撒了幾筐子金銀,也就出現了上述的一幕。

其實,在我國歷史上皇帝撒錢、官員去撿早已有之,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每年過春節的時候也會撒錢,唐玄宗獎勵打車你的時候也會撒錢。

官員穿著朝服趴在地上撿錢,不僅不會讓皇帝感覺到反感,反而會認為很好笑,甚至有種將他們掌控于手掌間的感覺,這也是帝王之心的一種表達方式。

不過,在面對這樣的權威與利誘時,總有那麼一些人會獨樹一幟,李時勉便是如此,不為五斗米折腰。李時勉的這種質量,再加上之前的所作所為,使得朱瞻基認為他是一名錚臣,而后便對其加官進爵、加以重用。

事實也的確如朱瞻基所料想的那樣,李時勉后續又經歷了正統、景泰兩朝,自永樂到景泰一共是五朝,他為官清正、治學嚴謹,為大明朝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人生晚年告老還鄉時,他身后的3000多名學子為其送行,足見李時勉當為時代的楷模。其實,若李時勉的性格不是如此耿直倔強,必定會有不錯的仕途。

奈何,他的性格太執拗了,連明仁宗都難以忍受,所以才會造成諸多的坎坷,但也從側面顯示了他為官的態度,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