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陽明12歲時寫下一詩,無一生僻字,卻富有哲理,發人深思

縱觀古典詩歌史, 你會發現絕大多數詩人, 都很善于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 也善于從客觀事物中找到規律。 簡單來說, 就是在詩人的眼中, 再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 往往都富有深刻的哲理。 而要做到這些, 則離不開詩人理性的思考。 如北宋詩人蘇軾, 他的二千七百多首詩中, 表現這種理性思考的題材就十分突出。

像他的《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首詩就是代表, 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和「雪泥鴻爪」一問世, 便成為了當下流行的哲理名句。

而蘇軾之所以能夠如此, 離不開他宦海浮沉, 奔走四方,

豐富的生活閱歷。 但是在古典詩歌中, 還有一些富有哲理的名篇佳句, 卻是作者在很小的年紀就創作出來的。 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蔽月山房》, 就是作者12歲時所作。

《蔽月山房》出自明代文學家王守仁之手, 是王守仁12歲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說到王守仁, 可能大家有點陌生。 但說到他的另一個稱呼王陽明, 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眾所周知,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 亦是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據《明史》記載, 王陽明出身于浙江余姚一個顯赫的家庭, 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 因此幼年的王陽明, 便擁有了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在王陽明12歲的時候, 正式就讀師塾。 《蔽月山房》這首詩, 便也就寫于此時。 那麼王陽明的《蔽月山房》究竟寫了什麼內容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這首詩。

《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當見山高月更闊。

詩的前兩句「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王陽明便說出了一種思考、一種認知。 即當人離山很近, 離月很遠的時候, 便說山比月大。 倘若我們沒有從小就接受月亮大小的認知, 那麼很有可能也會像詩中人那樣, 認為很多眼前比較大的物體都要比月亮大。 畢竟抬頭看到的月亮, 不過那麼一點大。 但王陽明卻在這里, 以12歲的年紀發出了理性的思考。

即詩的后兩句「若有人眼大如天, 當見山高月更闊」所說, 但如果有人的眼睛比天還大的話, 便會發現不只是山高大, 月亮還要更為廣闊。

顯然, 王陽明這里闡述了一個事實, 即山相對于月來說是小, 但山相對于人來說是大。 因此如果看待事物的目光短淺, 便會產生錯誤的認知。 而需要了解事物的真相, 還不能被表面所迷惑。

正如我們抬頭看到的月亮, 看似很小, 其實它只是離得遠, 或者我們的目光不夠廣闊罷了。另外,我們都知道「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所謂知行合一,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王陽明的這首《蔽月山房》對他后來的「知行合一」是一個預見。但他12歲的年紀,或許沒有想那麼多。不過這首詩卻是富有哲理,發人深思的。

或者我們的目光不夠廣闊罷了。另外,我們都知道「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所謂知行合一,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王陽明的這首《蔽月山房》對他后來的「知行合一」是一個預見。但他12歲的年紀,或許沒有想那麼多。不過這首詩卻是富有哲理,發人深思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