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據說40歲是一生中最不容易快樂的階段,你怎麼看?

最近, 我們在后臺看到一則留言:

KY, 我最近剛過完一次生日, 但就是開心不起來。 我現在已經是大家俗稱的「中年人」了, 曾經聽過的那些抽象的壓力, 每天都發生在我的身邊。 每到招聘季, 公司進來許多新人, 我就開始害怕自己被公司炒掉;有時回家孩子已經睡了, 我又會因為自己沒有陪她而感到內疚。

我也不想每天苦著個臉, 但我真的覺得中年的生活好難熬啊。

看到這樣的留言, 我想起曾經一個比我年長的朋友對我說過, 「好羨慕你們的周末生活, 像我這樣有家庭的中年人, 周末是比工作日更忙的。

」短短一句話, 我就腦補出了ta周末的辛苦程度。

雖然我們心里很清楚, 沒有一個中年人的生活是容易的, 但是我們很想知道, 所有人步入中年后, 都一定會過得不快樂嗎?有沒有一些辦法, 能讓中年人在現實的擠壓中, 活得快樂一點?

帶著這樣的問題, 我們采訪了兩位咨詢師,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助KY中年的讀者過得快樂一點。

談到中年, 可能大家會有個疑問, 那就是到底多少歲算是中年?

有研究者認為, 由于個體、性別、社會地位的不同, 人們發生角色轉變的時間有所不同, 因此很難確定中年從幾歲開始、又在幾歲結束(Farrel & Rosenberg, 1981)。 換句話說, 「中年」的邊界是「流動」的(Moen & Wethington, 1999), 更取決于每個個體的感受。

而這種步入中年的感受, 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 一是身體狀態的變化, 二則是社會角色的轉變。

學者Harlow(2012)指出, 大約從35-40歲開始, 男性和女性都要開始面臨生殖功能的下降, 還可能會有關節疼痛、體重增長等問題(Lachman, 2004)。 當我們感受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如從前, 會有非常強烈的不再年輕的感受。

同時, 當一個人從單身變成了擁有自己的家庭、開始成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

處在一種我們常說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中時, 步入中年的感受會更加強烈。

那麼步入中年后, 一定會過得不快樂嗎?從已發表的研究結果來看,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研究顯示, 不同國家的人都幾乎一致地在30至50歲之間, 表現出最低水平的生活滿意度或幸福感(Lachman, 2015)。

還有研究發現, 人一生的幸福感和年齡之間呈U型曲線關系(Lachman, 2015)。 18歲以后幸福感開始下滑, 抑郁可能性開始增加。 大約在進入三四十歲時, 人們抑郁的可能性達到頂峰, 幸福感落到谷底。 當人們開始步入老年, 也就是快60歲時, 幸福感才開始回升(Blanchflower, 2021)。

發達國家的幸福感曲線

發展中國家的幸福感曲線

截圖自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2008). Is well-being U-shaped over the life cycl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6, 1733–1749.

也就是說, 中年, 可能真的會是我們一生中最不快樂的人生階段。

為什麼不同的人在不一樣的年齡步入中年, 幸福感都會降到谷底?我們總結了以下四大原因:

1.看待時間的視角發生變化

由于我們身體機能、精力的下降,同時需要我們去處理的自己或父母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我們對時間的看法發生了轉變。

Neugarten提出,時間視角的改變是中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從前計量人生的方式是「出生以來的時間」,進入中年后則轉變為「剩下的時間」(Neugarten, 1968)。這種人生似乎變成「倒計時」的視角,讓中年人的心態變得更悲觀了。

2.多重角色的擠壓與隨之而來的責任

Moen和Wethington(1999)認為,人們可能將中年看作是一個「履行一整套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的時期(enacting a full set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ies)」。

步入中年的人,同時承擔著「父母」「子女」「員工」等多重角色,以及它們所對應的責任,責任的累加可能讓我們不堪重負。并且,來自生活的多重壓力容易帶給我們一種感覺:生活中充滿了需要克服的困難,克服一個之后,還有下一個困難在等著。

3.「可能自我」的減少

「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指的是重要人生目標的擬人化代表(Markus & Nurish, 1986)。不僅包括了我們當下追求的目標,也包含了與目標相關的、期許中的未來。

心理咨詢師孫晴提到,人們在小時候會很快樂,是因為能感到自己的未來有很多種樣子,生活是有希望的。這種希望感,不會被痛苦所摧毀,因為它來源于「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而進入中年后,由于我們的社會角色相對固定,生活的可能性大大減少,我們能用來抵抗現實痛苦的希望感也就減少了。

4.互聯網會不斷地讓人感知到自己的不足

心理學家Stewart(2015)寫道,「你幾乎不認識那些你在新聞推送中瀏覽的成功人士,但他們的影響力仍然足以讓你自問:‘我是什麼時候停止追逐自己的夢想、成為這個系統里無關緊要的一部分的?’ 在這樣的不斷對比中,即使是頭腦最清醒的人,也會感到自己的不足。」

這些讓中年人不快樂的種種原因,使許多中年人在自己的生活里顯得十分被動,久而久之,ta們容易覺得自己是一個無力改變生活的弱者。

心理咨詢師楊睿認為, 這種心態值得警惕,因為當一個人開始對自己設限和自我憐憫,可能會讓ta對新事物提不起興趣。而一旦人們對生活失去了探索的欲望,糟糕的中年生活很容易一成不變下去。

因此想要變得快樂,我們需要先相信自己是有力量來改變眼前的生活的。

生活是復雜的,每個人的情況或許都不太一樣,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普遍適用的最優解。

在和咨詢師探討的過程中,她們也都認為,中年人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容易,因此可能無法針對諸多現實的壓力,給出一個靈丹妙藥式的「解決清單」。但我們仍然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出一些改變,讓自己的生活更快樂一點。

Tip 1:放下那些拖著你無法向前的想象

唯名論哲學家讓·布里丹(Jean Buridan)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有時,自由意志反而會導致「無法作為」(inaction)。他認為,當「不確定性「和選項過多,我們反而會喪失選擇和決策的能力。

我們每放棄一種想象,就是在成長上向前邁了一步。如果著迷于種種想象,有可能反而讓你陷入停滯。

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我們想說的放下,是放下過去自己對自我的理想化想象,而不是放棄對未來的探索。所以,如果自己沒有成為「年少時期待的自己」,也不要自我責備。我們依然可以探索,自己能發掘什麼新興趣,在什麼方面意外地有才能。

你未必是真的「一事無成」,也許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只是小時候對未來的幻想缺乏現實的考量。

Tip 2:學會欣賞中年獨有的優勢

心理咨詢師楊睿認為,對于很多人來說:變老是一個挑戰。不過其實焦慮于步入中年的人,可轉化自己看待年齡增長的視角,學會看到自己所擁有的年輕人所沒有的優勢。比如,更豐富的閱歷,更豐富的人脈,對人性更深的洞察和理解,以及專業經驗與技能的累積等等。

這些優勢能幫助中年人更沉著冷靜地去處理生活中的挫折,更好地勝任需要經驗才能做出判斷的工作。你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和欣賞這些時間所賦予你的「財富」。

Tip3:多關注自己的需求,做個60分的家長也不錯

心理咨詢師孫晴認為:之所以中年人面對角色轉變會感到不安,是因為ta們在生活中,習慣于忽略「自己的角色」。

她提到,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60分的媽媽(good enough mother)」。你可以是一名60分的媽媽(或爸爸),不必強求自己做100%甚至120%好的父母(比如可以適當減少打掃屋子的頻率,和伴侶商量輪流照顧孩子)。剩下的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

如果將所有的付出和期待都寄托在孩子、伴侶身上,當ta們違背你的期待時,你會感到無比痛苦。

因此,可以多多思考「自己的角色」。即靜下心來思考:我到底喜歡什麼?什麼是我最感興趣、最想要的?

Tip4:適當做一些小改變,讓生活出現新的可能性

心理咨詢師孫晴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雄心的,每個人都想成為「最好的我」,不過在我們工作、結婚之后,這樣的雄心會顯得很難實現。

因此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也別忘了自己的雄心和曾經的夢想。只要你愿意,你也會有很多「可能性」、很多的夢想。不要受限于會賺錢的、做家務的母親或父親,其實你還可以是會寫文章、會書法、會錄有聲書、會唱歌的快樂的母親或父親。當你生命中的種種可能性和雄心回來,你的快樂就會回來。

Tip5:培養與他人之間深刻的聯結,同時跟帶來負面影響的人「做切割」

心理咨詢師楊睿認為,在應對中年問題上,人和周圍的人建立緊密、深入的關系很重要。加深與身邊人的牽絆,能夠讓你有一個安心抒發和溝通的渠道。與此同時,也要與產生負擔的人和事做切割。如果你常感到和誰在一起很焦慮,很難通過溝通解決,建議做一個內心上的切割。

最后我們想說,要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中年人」或許是不現實的,但我們有讓生活發生微小改變的力量,可以選擇讓自己的生活快樂一點。

今日互動:你對步入中年感到焦慮嗎?來評論區分享下你的日常解壓方法吧~

1.看待時間的視角發生變化

由于我們身體機能、精力的下降,同時需要我們去處理的自己或父母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我們對時間的看法發生了轉變。

Neugarten提出,時間視角的改變是中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從前計量人生的方式是「出生以來的時間」,進入中年后則轉變為「剩下的時間」(Neugarten, 1968)。這種人生似乎變成「倒計時」的視角,讓中年人的心態變得更悲觀了。

2.多重角色的擠壓與隨之而來的責任

Moen和Wethington(1999)認為,人們可能將中年看作是一個「履行一整套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的時期(enacting a full set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ies)」。

步入中年的人,同時承擔著「父母」「子女」「員工」等多重角色,以及它們所對應的責任,責任的累加可能讓我們不堪重負。并且,來自生活的多重壓力容易帶給我們一種感覺:生活中充滿了需要克服的困難,克服一個之后,還有下一個困難在等著。

3.「可能自我」的減少

「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指的是重要人生目標的擬人化代表(Markus & Nurish, 1986)。不僅包括了我們當下追求的目標,也包含了與目標相關的、期許中的未來。

心理咨詢師孫晴提到,人們在小時候會很快樂,是因為能感到自己的未來有很多種樣子,生活是有希望的。這種希望感,不會被痛苦所摧毀,因為它來源于「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而進入中年后,由于我們的社會角色相對固定,生活的可能性大大減少,我們能用來抵抗現實痛苦的希望感也就減少了。

4.互聯網會不斷地讓人感知到自己的不足

心理學家Stewart(2015)寫道,「你幾乎不認識那些你在新聞推送中瀏覽的成功人士,但他們的影響力仍然足以讓你自問:‘我是什麼時候停止追逐自己的夢想、成為這個系統里無關緊要的一部分的?’ 在這樣的不斷對比中,即使是頭腦最清醒的人,也會感到自己的不足。」

這些讓中年人不快樂的種種原因,使許多中年人在自己的生活里顯得十分被動,久而久之,ta們容易覺得自己是一個無力改變生活的弱者。

心理咨詢師楊睿認為, 這種心態值得警惕,因為當一個人開始對自己設限和自我憐憫,可能會讓ta對新事物提不起興趣。而一旦人們對生活失去了探索的欲望,糟糕的中年生活很容易一成不變下去。

因此想要變得快樂,我們需要先相信自己是有力量來改變眼前的生活的。

生活是復雜的,每個人的情況或許都不太一樣,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普遍適用的最優解。

在和咨詢師探討的過程中,她們也都認為,中年人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容易,因此可能無法針對諸多現實的壓力,給出一個靈丹妙藥式的「解決清單」。但我們仍然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出一些改變,讓自己的生活更快樂一點。

Tip 1:放下那些拖著你無法向前的想象

唯名論哲學家讓·布里丹(Jean Buridan)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有時,自由意志反而會導致「無法作為」(inaction)。他認為,當「不確定性「和選項過多,我們反而會喪失選擇和決策的能力。

我們每放棄一種想象,就是在成長上向前邁了一步。如果著迷于種種想象,有可能反而讓你陷入停滯。

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我們想說的放下,是放下過去自己對自我的理想化想象,而不是放棄對未來的探索。所以,如果自己沒有成為「年少時期待的自己」,也不要自我責備。我們依然可以探索,自己能發掘什麼新興趣,在什麼方面意外地有才能。

你未必是真的「一事無成」,也許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只是小時候對未來的幻想缺乏現實的考量。

Tip 2:學會欣賞中年獨有的優勢

心理咨詢師楊睿認為,對于很多人來說:變老是一個挑戰。不過其實焦慮于步入中年的人,可轉化自己看待年齡增長的視角,學會看到自己所擁有的年輕人所沒有的優勢。比如,更豐富的閱歷,更豐富的人脈,對人性更深的洞察和理解,以及專業經驗與技能的累積等等。

這些優勢能幫助中年人更沉著冷靜地去處理生活中的挫折,更好地勝任需要經驗才能做出判斷的工作。你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和欣賞這些時間所賦予你的「財富」。

Tip3:多關注自己的需求,做個60分的家長也不錯

心理咨詢師孫晴認為:之所以中年人面對角色轉變會感到不安,是因為ta們在生活中,習慣于忽略「自己的角色」。

她提到,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60分的媽媽(good enough mother)」。你可以是一名60分的媽媽(或爸爸),不必強求自己做100%甚至120%好的父母(比如可以適當減少打掃屋子的頻率,和伴侶商量輪流照顧孩子)。剩下的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

如果將所有的付出和期待都寄托在孩子、伴侶身上,當ta們違背你的期待時,你會感到無比痛苦。

因此,可以多多思考「自己的角色」。即靜下心來思考:我到底喜歡什麼?什麼是我最感興趣、最想要的?

Tip4:適當做一些小改變,讓生活出現新的可能性

心理咨詢師孫晴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雄心的,每個人都想成為「最好的我」,不過在我們工作、結婚之后,這樣的雄心會顯得很難實現。

因此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也別忘了自己的雄心和曾經的夢想。只要你愿意,你也會有很多「可能性」、很多的夢想。不要受限于會賺錢的、做家務的母親或父親,其實你還可以是會寫文章、會書法、會錄有聲書、會唱歌的快樂的母親或父親。當你生命中的種種可能性和雄心回來,你的快樂就會回來。

Tip5:培養與他人之間深刻的聯結,同時跟帶來負面影響的人「做切割」

心理咨詢師楊睿認為,在應對中年問題上,人和周圍的人建立緊密、深入的關系很重要。加深與身邊人的牽絆,能夠讓你有一個安心抒發和溝通的渠道。與此同時,也要與產生負擔的人和事做切割。如果你常感到和誰在一起很焦慮,很難通過溝通解決,建議做一個內心上的切割。

最后我們想說,要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中年人」或許是不現實的,但我們有讓生活發生微小改變的力量,可以選擇讓自己的生活快樂一點。

今日互動:你對步入中年感到焦慮嗎?來評論區分享下你的日常解壓方法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