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我好像有毒」為什麼每段感情都會毀在我自己手上?

前段時間, 后臺收到一條留言。 留言者說, 自己的戀愛總是陷入同一種模式:剛開始, 她覺得自己找到了真命天子, 和對方甜甜蜜蜜;但很快, 她會有意去發現對方身上令她不滿意的地方, 反復挑刺, 兩人陷入頻繁的爭吵……最后, 對方受不了她的攻擊和挑剔, 選擇分手。

留言者說:「我也想要長久、穩定的關系啊, 每次看到其他情侶和和美美, 我就很羨慕。 為什麼我仿佛被詛咒了一樣, 總是無法擁有好的關系?」

其實, 如果你發現自己不管遇到多好的對象, 最后卻總是以類似的爭吵結束, 那可能詛咒你的關系的,

正是你自己。

在你身上, 有沒有出現過下面描述的情況?

當你成功地開始一段關系后, 你又往往走上了毀壞關系的道路。 你會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很棒的對象, 接著發現對方的缺點, 開始不再信任對方, 而后堅持認為關系一定會結束, 即使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你的觀點。

或者, 一旦當關系里遭遇困難, 不論你的伴侶有多好, 你都會希望能迅速地選擇結束關系, 因為你不認為你們的關系能經受住考驗(Peel, 2018)。

如果你覺得自己符合這個描述, 那麼, 在關系中, 你是一個傾向于關系自毀的人, 它指的是一個人在關系中給自己設置阻撓和障礙, 最終破壞了自己的關系的行為。

Raquel Peel博士經過一系列研究, 設計了關系自毀量表(Relationship Self-Sabotage Scale)(Peel, 2020)。 在量表中, 關系自毀者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表現:

1. 防御

2. 難以信任伴侶

3. 缺乏關系技巧

盡管關系自毀者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關系中設置障礙, 但ta們其實渴望一段美好的關系。 那麼, 是什麼讓ta們做出和自己初衷不一致的行為呢?

心理學家們認為, 關系自毀者之所以毀掉幸福的關系, 是為了保護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福祉, 例如, 為了維系自尊感(Peel, 2020)。

研究發現, 傾向于關系自毀的人往往有著不安全的依戀類型,

ta們對自己有許多負面評價, 在內心深處也很難信任伴侶, ta們總覺得伴侶有天會傷害或拋棄自己。 而一旦伴侶選擇離開, 會進一步傷害到ta們已經很糟糕的自尊心。

于是, 為了保護自尊水平, 關系自毀者堅持認為「無論我多努力, 關系總會結束」, 并主動制造種種困境。 通過這種做法, ta們確保了自己無論如何是個贏家:

(1)如果伴侶沒有離開, 意味著ta們成功戰勝了困境, 是關系中的贏家。 自毀者可以自豪地宣稱:「我很棒, 我很強, 這些問題沒有難倒我。 」

(2)如果關系最終破裂, 則印證了自毀者先前悲觀的想法。 自毀者至少可以說:「看吧, 我多聰明, 我早知道會這樣了。 」

于是, 無論關系走向是好是壞, ta們至少保證了自己是有價值的——不是能維系關系, 就是有先見之明。

一方面,由于不安全依戀作祟,關系自毀者總是帶著不信任的濾鏡看待伴侶的一舉一動。有時伴侶的無心之舉,甚至善意的言語,也會被自毀者認為是在批評、貶低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關系自毀者在和伴侶的溝通時常常像個刺猬,將伴侶推開。因為這層不安的濾鏡,讓自毀者在關系中感受到了太多被傷害和被誤解,ta們感到自己需要依靠接連不斷地戰斗,才能保護自己。最終,保護自己免遭傷害的需要,蓋過了「靠近伴侶、維持親密」的需要,并為此付出了結束關系的代價。

更令人傷感的是,一次又一次地經歷關系的結束,會更加強化關系自毀者的不安全依戀,讓ta們進一步堅信「我的關系總是會結束的」「伴侶總會不喜歡我」,而這又會給ta們將來的關系造成更多阻礙,形成負面循環。

不過,好消息是,這個循環是可以打破的。

在研究不安全依戀和關系自毀的過程中,Raquel Peel博士發現,如果能置身健康的、高質量的關系,可以降低不安全依戀對關系的影響,避免關系自毀行為。在高質量的關系中,我們也有更多機會去改善自己的關系應對方式,采用更不破壞性的方式去面對關系中的困境(Peel, 2020)。

那麼,什麼樣的關系是高質量的關系,而我們又要如何調節自己的應對方式呢?

a. 尋求高質量的關系

即使一個人是不安全依戀者,如果能進入一段高質量的關系,仍有可能在其中逐漸感受到對伴侶的信任、降低對伴侶的敵意,不再總是用防御的態度對待伴侶,減少關系自毀。

那麼,如何判斷一段關系是高質量的?我們可以觀察伴侶是否有以下表現:

相互尊重

一個尊重我們的伴侶會注意到我們的優點。Ta會肯定我們做得好的地方。如果ta做錯了事,ta會真誠地道歉,而不是一味抵賴。尊重也意味著伴侶會明白和理解我們的原則與底線,并且不會打破這些界限。

重視我們的需求,做出適當的妥協

在一段高質量的關系中,雙方的需求都會得到重視。當兩人的需求發生沖突時,伴侶會和我們協商。并且,即使最終需要我們做出一定的讓步、選擇折衷的方案,我們仍會感到伴侶有考慮我們的需求,而不是只考慮自己。同樣地,伴侶也不會為了我們過分壓抑ta自己的需求、過度自我犧牲。僅僅依靠一方自我犧牲的關系也是無法長久的。

享受高質量的陪伴時間

并不是兩人坐在同一個空間里,就是「陪伴」。高質量的陪伴意味著,當我們和伴侶在一起時,我們會覺得雙方的注意力在彼此身上,兩人的心貼得很近。而不是一個人在傾訴,另一個人卻在玩手機,或是擔心工作中的問題怎麼解決。

愿意溝通

在一段高質量的關系中,我們會感到伴侶愿意和我們溝通。當我們遇到困惑或是感到痛苦時,我們會或多或少地相信伴侶會愿意通過交流的方式與我們解決問題,或是樂于傾聽我們的想法。當我們想到要和對方溝通時,我們不會害怕伴侶給我們負面的反應,像是大吼大叫或是堅冰一樣地拒絕。

b. 學習關系應對技巧

我們可以識別自己在關系中的行為模式,用更積極的方式來替代破壞性的行為,以解決關系中的困境。

徹底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是很困難的。例如,當我們感到受傷時,想要完全不生氣,是不可能的,憤怒也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但是,我們可以不再用過分激烈的舉止表達我們的憤怒,而是使用更溫和的語言實現我們的目的。這樣改起來會容易得多。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和改善關系應對方式:

覺察我們破壞性的應對方式

觀察我們在哪些情況下會爆發出破壞性的應對方式。例如,討論到哪些具體的事情,會激發我們的不安?哪些話題容易激怒我們?是對方特定的態度、表情或是語言習慣會觸痛我們嗎?

我們可以記錄下自己在做出破壞性的舉動時發生了什麼、談論了什麼,當時我們的想法和感受是什麼樣的,以及自己做出了什麼反應。通過這種做法,我們可以在將來面臨類似的情況時,避免像自動應答機器一樣開始又一輪破壞性的反應,而是能夠提醒自己「等一等!我們先后退一步、深呼吸,再想想接下來要做什麼」。

我們也可以試著分析或追溯是什麼使得我們形成了這一套破壞性的行為模式。一方面,它能提供一個突破口,讓我們意識到行為模式背后的心結是什麼,嘗試去面對或是解決那份心結;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借此區分過去與現實:是過去的痛苦讓我形成了這套反應,但是,現在的我、現在陪伴我們的人已經和當時并不相同了,我是能夠形成和過去不一樣的應對方式的。

學習并試驗新的關系技巧

我們可以通過很多途徑來學習新的關系技巧,例如,我們可以詢問伴侶、可靠的親友或是專業的咨詢師,在一些情境下有沒有合適的溝通方式或是應對技巧;我們也可以通過閱讀自助書籍、觀看影視作品或是觀察其他伴侶的相處方式,來學習新的關系技巧。

在學習了技巧后,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在關系中嘗試實踐這些新的技巧。當我們發現自己成功地使用了和過去不一樣的技巧,并且能從伴侶那里獲得積極的反饋時,我們會對打破循環有更多自信,也會進一步增加對自己和對伴侶的信任感。積極的體驗能進一步帶來更多積極的體驗。

建立同盟

改變自毀模式是需要時間的,在過程中,我們也會遭遇挫折和反復。因此,獲得伴侶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能讓伴侶明白,我們的一些自毀舉動不是伴侶做錯了什麼,而是源于我們自身的不安,這可以減輕伴侶的自責與負擔;伴侶也會更清楚我們行為背后的需求,能更有針對性地做出應對和溝通。有時,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進行自毀行為,而伴侶可以幫我們指出這一點。

同時,我們也不能指望伴侶能為我們解決一切問題——ta們可以成為我們自我療愈路上的陪伴者,卻不能也不該替我們承擔改變的責任。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會讓我們在關系中經歷不斷的失望。如果我們感到僅靠自己很難學習和調節關系中的應對模式,可以考慮嘗試專業的咨詢,在安全的、支持性的環境中學習和嘗試。

祝愿我們最終都能收獲自己渴望的美好關系。

就是有先見之明。

一方面,由于不安全依戀作祟,關系自毀者總是帶著不信任的濾鏡看待伴侶的一舉一動。有時伴侶的無心之舉,甚至善意的言語,也會被自毀者認為是在批評、貶低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關系自毀者在和伴侶的溝通時常常像個刺猬,將伴侶推開。因為這層不安的濾鏡,讓自毀者在關系中感受到了太多被傷害和被誤解,ta們感到自己需要依靠接連不斷地戰斗,才能保護自己。最終,保護自己免遭傷害的需要,蓋過了「靠近伴侶、維持親密」的需要,并為此付出了結束關系的代價。

更令人傷感的是,一次又一次地經歷關系的結束,會更加強化關系自毀者的不安全依戀,讓ta們進一步堅信「我的關系總是會結束的」「伴侶總會不喜歡我」,而這又會給ta們將來的關系造成更多阻礙,形成負面循環。

不過,好消息是,這個循環是可以打破的。

在研究不安全依戀和關系自毀的過程中,Raquel Peel博士發現,如果能置身健康的、高質量的關系,可以降低不安全依戀對關系的影響,避免關系自毀行為。在高質量的關系中,我們也有更多機會去改善自己的關系應對方式,采用更不破壞性的方式去面對關系中的困境(Peel, 2020)。

那麼,什麼樣的關系是高質量的關系,而我們又要如何調節自己的應對方式呢?

a. 尋求高質量的關系

即使一個人是不安全依戀者,如果能進入一段高質量的關系,仍有可能在其中逐漸感受到對伴侶的信任、降低對伴侶的敵意,不再總是用防御的態度對待伴侶,減少關系自毀。

那麼,如何判斷一段關系是高質量的?我們可以觀察伴侶是否有以下表現:

相互尊重

一個尊重我們的伴侶會注意到我們的優點。Ta會肯定我們做得好的地方。如果ta做錯了事,ta會真誠地道歉,而不是一味抵賴。尊重也意味著伴侶會明白和理解我們的原則與底線,并且不會打破這些界限。

重視我們的需求,做出適當的妥協

在一段高質量的關系中,雙方的需求都會得到重視。當兩人的需求發生沖突時,伴侶會和我們協商。并且,即使最終需要我們做出一定的讓步、選擇折衷的方案,我們仍會感到伴侶有考慮我們的需求,而不是只考慮自己。同樣地,伴侶也不會為了我們過分壓抑ta自己的需求、過度自我犧牲。僅僅依靠一方自我犧牲的關系也是無法長久的。

享受高質量的陪伴時間

并不是兩人坐在同一個空間里,就是「陪伴」。高質量的陪伴意味著,當我們和伴侶在一起時,我們會覺得雙方的注意力在彼此身上,兩人的心貼得很近。而不是一個人在傾訴,另一個人卻在玩手機,或是擔心工作中的問題怎麼解決。

愿意溝通

在一段高質量的關系中,我們會感到伴侶愿意和我們溝通。當我們遇到困惑或是感到痛苦時,我們會或多或少地相信伴侶會愿意通過交流的方式與我們解決問題,或是樂于傾聽我們的想法。當我們想到要和對方溝通時,我們不會害怕伴侶給我們負面的反應,像是大吼大叫或是堅冰一樣地拒絕。

b. 學習關系應對技巧

我們可以識別自己在關系中的行為模式,用更積極的方式來替代破壞性的行為,以解決關系中的困境。

徹底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是很困難的。例如,當我們感到受傷時,想要完全不生氣,是不可能的,憤怒也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但是,我們可以不再用過分激烈的舉止表達我們的憤怒,而是使用更溫和的語言實現我們的目的。這樣改起來會容易得多。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和改善關系應對方式:

覺察我們破壞性的應對方式

觀察我們在哪些情況下會爆發出破壞性的應對方式。例如,討論到哪些具體的事情,會激發我們的不安?哪些話題容易激怒我們?是對方特定的態度、表情或是語言習慣會觸痛我們嗎?

我們可以記錄下自己在做出破壞性的舉動時發生了什麼、談論了什麼,當時我們的想法和感受是什麼樣的,以及自己做出了什麼反應。通過這種做法,我們可以在將來面臨類似的情況時,避免像自動應答機器一樣開始又一輪破壞性的反應,而是能夠提醒自己「等一等!我們先后退一步、深呼吸,再想想接下來要做什麼」。

我們也可以試著分析或追溯是什麼使得我們形成了這一套破壞性的行為模式。一方面,它能提供一個突破口,讓我們意識到行為模式背后的心結是什麼,嘗試去面對或是解決那份心結;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借此區分過去與現實:是過去的痛苦讓我形成了這套反應,但是,現在的我、現在陪伴我們的人已經和當時并不相同了,我是能夠形成和過去不一樣的應對方式的。

學習并試驗新的關系技巧

我們可以通過很多途徑來學習新的關系技巧,例如,我們可以詢問伴侶、可靠的親友或是專業的咨詢師,在一些情境下有沒有合適的溝通方式或是應對技巧;我們也可以通過閱讀自助書籍、觀看影視作品或是觀察其他伴侶的相處方式,來學習新的關系技巧。

在學習了技巧后,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在關系中嘗試實踐這些新的技巧。當我們發現自己成功地使用了和過去不一樣的技巧,并且能從伴侶那里獲得積極的反饋時,我們會對打破循環有更多自信,也會進一步增加對自己和對伴侶的信任感。積極的體驗能進一步帶來更多積極的體驗。

建立同盟

改變自毀模式是需要時間的,在過程中,我們也會遭遇挫折和反復。因此,獲得伴侶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能讓伴侶明白,我們的一些自毀舉動不是伴侶做錯了什麼,而是源于我們自身的不安,這可以減輕伴侶的自責與負擔;伴侶也會更清楚我們行為背后的需求,能更有針對性地做出應對和溝通。有時,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進行自毀行為,而伴侶可以幫我們指出這一點。

同時,我們也不能指望伴侶能為我們解決一切問題——ta們可以成為我們自我療愈路上的陪伴者,卻不能也不該替我們承擔改變的責任。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會讓我們在關系中經歷不斷的失望。如果我們感到僅靠自己很難學習和調節關系中的應對模式,可以考慮嘗試專業的咨詢,在安全的、支持性的環境中學習和嘗試。

祝愿我們最終都能收獲自己渴望的美好關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