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蜀軍參戰的將領陣容注定了結局

「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這個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說的是姜維北伐時, 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 無人可用, 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 其實夷陵之戰時, 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非常寒酸, 甚至連廖化都沒得用。

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 蜀軍之所以慘敗, 全是由于劉備以怒興師, 不聽勸諫執意伐吳, 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 劉備作為一國之君, 一軍之帥, 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 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 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夷陵之戰時, 雖然五虎上將中, 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已經不在了, 但是趙云還在。 可惜趙云反對劉備伐吳, 認為劉備應當先討伐魏國, 所以趙云被劉備安排留守江都。

魏延也是蜀國重要的將領, 但是需要鎮守漢中, 現實情況是夷陵之戰劉備幾乎無人可用, 所以或許這也是劉備御駕親征,

而且身臨前線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元221年7月, 劉備調集大軍伐吳, 馮習為大督, 張南為先鋒, 吳班、陳式統水軍;黃權、輔匡、趙融、廖淳、傅彤等各為別督。 看看這些將領, 馮習、張南、吳班、陳式、輔匡、廖淳……或許我讀書少, 對三國歷史研究的少, 反正我看到這些名字基本上腦海中是沒有丁點印象的。

馮習和張南都是公元211年跟隨劉備入蜀的, 之后也沒有相關記載, 直到夷陵之戰, 兩人雙雙戰死。 吳班是吳懿的族弟, 是劉備穆皇后的族兄, 陳式最初為劉備軍中重要的基層指揮官, 后成長為高級將領,

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間, 在諸葛亮的軍事指揮下攻克了魏國的武都、陰平二郡。 輔匡、趙融等更是不怎麼出名。

今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 出劉備殿西偏殿的西廊中, 塑有14尊塑像, 以紀念季漢一朝的武將, 稱武將廊。 張南塑像在其中排第十三, 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塑造。

14武將塑像排名依次是趙云、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馮習。

張南、馮習在夷陵之戰中已經算是非常重要的將領了, 但是在后世塑像排名卻是最靠后的, 甚至比廖化還要靠后。 這足以說明蜀軍將領陣容實在太薄弱了, 蜀軍參戰將領中只有黃權算是比較有謀略的, 曾經建議劉備不要身臨前線, 劉備把黃權部署在江北防備曹魏, 夷陵戰敗后不得已投降曹魏。

而反觀吳軍方面,陸遜暫且不提,他是前線總指揮。陸遜所統帶的多是吳國的功臣宿將:徐盛、韓當、潘璋、朱然、宋謙等。徐盛、朱然多謀,潘璋驍勇,還有宗室年輕將領孫桓,后來差點生擒劉備。所以拋開雙方主帥劉備和陸遜來說,蜀軍的將領陣容是要遠遠弱于吳軍將領陣容的。

兩軍對陣,主帥的部署決策,戰術安排當然對于勝敗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高級將領的素質對于戰/爭的走向也有著不能忽視的影響。由于各方面原因,劉備夷陵之戰所用將領,多為川將,經歷陣戰較少,不是吳將對手,這也是夷陵之戰蜀國慘敗的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最后說一句,經常被人調侃的廖化其實并不弱,而且廖化也是參加了夷陵之戰的。關羽敗亡后,歸屬孫吳,用詐4之計回歸蜀漢,被劉備授為宜都太守。劉備去世后,轉拜丞相參軍,后為廣武都督,遷陰平太守,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官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

參考:《三國志》、呂思勉《三國史話》

而反觀吳軍方面,陸遜暫且不提,他是前線總指揮。陸遜所統帶的多是吳國的功臣宿將:徐盛、韓當、潘璋、朱然、宋謙等。徐盛、朱然多謀,潘璋驍勇,還有宗室年輕將領孫桓,后來差點生擒劉備。所以拋開雙方主帥劉備和陸遜來說,蜀軍的將領陣容是要遠遠弱于吳軍將領陣容的。

兩軍對陣,主帥的部署決策,戰術安排當然對于勝敗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高級將領的素質對于戰/爭的走向也有著不能忽視的影響。由于各方面原因,劉備夷陵之戰所用將領,多為川將,經歷陣戰較少,不是吳將對手,這也是夷陵之戰蜀國慘敗的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最后說一句,經常被人調侃的廖化其實并不弱,而且廖化也是參加了夷陵之戰的。關羽敗亡后,歸屬孫吳,用詐4之計回歸蜀漢,被劉備授為宜都太守。劉備去世后,轉拜丞相參軍,后為廣武都督,遷陰平太守,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官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

參考:《三國志》、呂思勉《三國史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