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辛棄疾當官遇見故人寫下一首詞,寫盡英雄老去,壯志難酬的無奈,讀之令人垂淚

辛棄疾生于金國, 少年抗金歸宋, 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 一生以恢復為志, 以功業自許, 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

他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 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

在文學創作方面, 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 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他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 藝術上的創新精神, 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與他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 或稍后的劉克莊、劉辰翁等, 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 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后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 后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 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本期和詩友分享一首《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

這首詞是淳熙六年至七年(1179~1180), 辛棄疾正在湖南安撫使任上。 一次, 在湖南耒陽道上, 遇到了故友張處父, 傾蓋相接, 把襟話舊, 寫下的。

山前燈火欲黃昏, 山頭來去云。

鷓鴣聲里數家村, 瀟湘逢故人。

揮羽扇, 整綸巾, 少年鞍馬塵。

如今憔悴賦招魂, 儒冠多誤身。

——宋.辛棄疾《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

作者簡介及主要作品:辛棄疾, 原字坦夫, 后改字幼安, 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 有「詞中之龍」之稱。 感興趣的詩友可以讀下《辛棄疾傳》。

與蘇軾合稱「蘇辛」,

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現存詞六百多首, 感興趣的詩友可以讀下《辛棄疾詩詞全集》。

「山前燈火欲黃昏, 山頭來去云。 」山前燈火閃爍, 快到黃昏, 山頭上飄來飄去的是朵朵浮云。 這兩句, 用昏暗的夜色, 與山頭飄來飄去的浮云, 構成一種暗淡浮動的意象,

巧妙地與詞人的心理狀態結合。

「欲」字, 用得絕妙, 寫出了夕陽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間的景象。

「鷓鴣聲里數家村, 瀟湘逢故人。 」 數家村:幾戶人家的村落。 瀟湘:湖南省的瀟水和湘江, 這里指湖南。 鷓鴣聲響起的地方住著數戶山村人家, 我在冷清的瀟湘道上喜逢故人。

古人認為,鷓鴣的叫聲,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黃昏的山村,聽見「鷓鴣聲」,是在表現他對前途的憂慮,襯托他的凄涼心境。

第四句筆鋒陡然一轉,寫詞人遇見老友——張處父,立即轉憂為喜,氣氛也隨著由沉悶轉為輕松愉快。

上闋寫景,描寫他鄉遇故人的具體環境,透露出作者的凄涼處境和憂憤心情。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綸巾:有青絲帶的帽子。羽扇綸巾是魏晉時代「儒將」的服飾。鞍馬塵:指馳騁戰馬。

少年時也曾學周瑜手執羽扇,頭戴綸巾,風度瀟灑鎮定自若地指揮千軍萬馬與敵鏖戰。

詞人撫今思昔,心潮澎湃,不勝感慨。他當年渡淮南歸,正是為了在恢復事業中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業績。不料后來屢遭排斥,頻繁調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廢紙一樣,無人問津,因而,他發出「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滿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韻》)的悲鳴。

「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如今雖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樣作《招魂》賦招回失去的靈魂,自古以來書生多是無用之輩,讀書多反而誤了自身。

詞人認為,他之所以會弄到如此喪魂落魄、疲憊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個儒生的緣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

「招魂」,是《楚辭》的篇名,詞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滿腹哀怨牢騷。

「儒冠多誤身」,借用杜甫的詩句「紈绔不餓4,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來表現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兩句,語調低沉,感情凄愴,讀之令人垂淚,引起了對詞人的無限同情。

下闋運用對比、用典,寫出了一個少年時期風流瀟灑、意氣風發而現在漂泊憔悴江湖詩人形象,表達了詞人英雄老去、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痛苦與郁憤。

這首詞的特點是寫景與心理狀態密切結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現了詞人屢遭排斥,頻繁調任,無法施展抱負的愁悶。詞短情長,感情真摯樸實。

古人認為,鷓鴣的叫聲,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黃昏的山村,聽見「鷓鴣聲」,是在表現他對前途的憂慮,襯托他的凄涼心境。

第四句筆鋒陡然一轉,寫詞人遇見老友——張處父,立即轉憂為喜,氣氛也隨著由沉悶轉為輕松愉快。

上闋寫景,描寫他鄉遇故人的具體環境,透露出作者的凄涼處境和憂憤心情。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綸巾:有青絲帶的帽子。羽扇綸巾是魏晉時代「儒將」的服飾。鞍馬塵:指馳騁戰馬。

少年時也曾學周瑜手執羽扇,頭戴綸巾,風度瀟灑鎮定自若地指揮千軍萬馬與敵鏖戰。

詞人撫今思昔,心潮澎湃,不勝感慨。他當年渡淮南歸,正是為了在恢復事業中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業績。不料后來屢遭排斥,頻繁調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廢紙一樣,無人問津,因而,他發出「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滿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韻》)的悲鳴。

「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如今雖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樣作《招魂》賦招回失去的靈魂,自古以來書生多是無用之輩,讀書多反而誤了自身。

詞人認為,他之所以會弄到如此喪魂落魄、疲憊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個儒生的緣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

「招魂」,是《楚辭》的篇名,詞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滿腹哀怨牢騷。

「儒冠多誤身」,借用杜甫的詩句「紈绔不餓4,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來表現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兩句,語調低沉,感情凄愴,讀之令人垂淚,引起了對詞人的無限同情。

下闋運用對比、用典,寫出了一個少年時期風流瀟灑、意氣風發而現在漂泊憔悴江湖詩人形象,表達了詞人英雄老去、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痛苦與郁憤。

這首詞的特點是寫景與心理狀態密切結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現了詞人屢遭排斥,頻繁調任,無法施展抱負的愁悶。詞短情長,感情真摯樸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