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崔顥一首《黃鶴樓》讓李白負氣多年,終寫下一名篇,并稱「雙壁」

李白詩歌的題材、樣式多種多樣, 有寫景的, 也有懷人的;有邊塞詩, 也有抒情詩。 一些詩篇膾炙人口, 不能不提, 例如《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到此悠游, 鳳凰飛走了, 鳳凰臺上只有江水依舊, 獨自向東流。 吳王宮內的鮮花芳草都埋藏在了荒涼的小徑下, 晉代多少王公貴族已變成荒冢和古丘。

三山在云霧中半隱半現, 如同坐落在青天之外, 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

天空中總有浮云遮住太陽, 長安望不見, 使我心中郁悶惆悵。

詩中出現了很多地名。 金陵即今天的南京市。 鳳凰臺位于南京鳳凰山上。 相傳, 南朝劉宋永嘉年間, 有不少鳳凰來到此山中, 劉宋便命人在此修筑亭臺, 這座山因此得名為鳳凰山,

臺得名為鳳凰臺。 三國時期的吳國和東晉都曾建都于南京, 南京曾經無限繁華。

三山, 是指南京西南長江邊上三座山峰南北并立相連, 由于距離南京城五十余里, 所以, 從南京望三山若隱若現。 白鷺洲在南京西的長江之中, 把長江分割成兩條水道。

大詩人李白來到南京, 游玩了南京的鳳凰臺和荒蕪的吳宮, 站在鳳凰臺上, 望見城外若隱若現的三山, 看見被白鷺洲分開的長江, 但是望不見遙遠的京城, 詩人倍覺惆悵。

這首詩是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 也是唐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

起句點題, 「鳳凰臺上鳳凰游」, 從鳳凰臺的歷史傳說寫起, 兩個「鳳凰」連用, 不但不累贅, 反而有一種流利之感。

次句「鳳去臺空江自流」則承接上句, 進一步點出全詩懷古嘆今的主題, 昔日的鳳凰已經飛走了, 只剩下滔滔的江水孤獨地流淌著。

一個「空」字, 一個「自」字, 物是人非的歷史變遷之感涌現而出。

首聯兩句直接步入主題, 并且以「江自流」引出以下三聯關于詠史與感懷的描寫。

而尾聯則筆鋒一轉,

從鳳凰臺上的所見所感聯想到當時的政治動亂, 浮云蔽日, 望不見長安, 詩人心系國家、心系君王的深沉之情流露而出。

整首詩的布局謀篇非常精巧, 題目為「登金陵」, 登高, 是為了臨遠, 但在結尾卻嘆道「不見長安」, 這巧妙地將尾聯與詩題映襯在一起, 說明了作者渴望去實現的抱負, 卻沒能實現, 李白將歷史典故、眼前之景與自己的感受互相融合, 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感情。

據說李白年輕時, 沿長江而下, 先去游覽的是黃鶴樓, 站在黃鶴樓上, 看到無限美景, 想要題詩一首, 抬頭一看, 看到了詩人崔顥那首為世人稱道的《黃鶴樓》刻在上面, 想寫一首詩來和崔顥一爭高下。

但崔顥那首詩寫得實在是太好了, 李白絞盡腦汁, 打了幾次腹稿, 在崔顥的這首詩面前仍然相形失色。 離開黃鶴樓之前, 李白還說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題詩在上頭。 」

一向自負的李白深受打擊, 憋了很多年。 這中間李白也寫下了很多名篇。 但直到十五年之后, 李白被賞金放還, 再游南京, 登上鳳凰臺,寫出了堪與《黃鶴樓》相媲美的《登金陵鳳凰臺》。但想必這時的李白早已看淡虛名,不在乎這些了。

因為在這中間的很多年里,李白詩名天下,已不是那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了。

公元742年,四十三歲的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到京城,本來希望有所作為,誰知皇帝竟然只是讓他寫寫詩文,消遣娛樂。

在長安城中,奸相當道,唐玄宗被李林甫、楊國忠等人蒙蔽了雙眼,李白一身的治國之術無處施展。

報國無門的李白經常對酒當歌,借酒消愁,行為放誕,讓高力士脫靴,讓楊國忠研墨,因而遭到了妒賢嫉能的小人們的誹謗和排擠。

因此李白在游玩南京時,大發感嘆:「總為浮云遮望眼」。「浮云」代表著奸臣當道。只要這些奸臣還在,自己這輩子可能再也沒有機會重回長安了,于是愁上心頭。

歷朝歷代都拿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做比。宋朝著名詩論家嚴羽在他的著作《滄浪詩話》中毫不猶豫地下斷語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但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的魅力在于氣勢曠達高遠,舉重若經,信手拈來,通過古今對照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深切關注,發人深思,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唐宋詩醇》說:「崔詩直舉胸情,氣體高渾;白詩寓目山河,別有懷抱。其言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

的確,這兩首詩都是唐詩中難得的七律精品。后世也將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和崔顥的《黃鶴樓》視作登臨懷古的雙璧,代代傳誦。

登上鳳凰臺,寫出了堪與《黃鶴樓》相媲美的《登金陵鳳凰臺》。但想必這時的李白早已看淡虛名,不在乎這些了。

因為在這中間的很多年里,李白詩名天下,已不是那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了。

公元742年,四十三歲的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到京城,本來希望有所作為,誰知皇帝竟然只是讓他寫寫詩文,消遣娛樂。

在長安城中,奸相當道,唐玄宗被李林甫、楊國忠等人蒙蔽了雙眼,李白一身的治國之術無處施展。

報國無門的李白經常對酒當歌,借酒消愁,行為放誕,讓高力士脫靴,讓楊國忠研墨,因而遭到了妒賢嫉能的小人們的誹謗和排擠。

因此李白在游玩南京時,大發感嘆:「總為浮云遮望眼」。「浮云」代表著奸臣當道。只要這些奸臣還在,自己這輩子可能再也沒有機會重回長安了,于是愁上心頭。

歷朝歷代都拿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做比。宋朝著名詩論家嚴羽在他的著作《滄浪詩話》中毫不猶豫地下斷語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但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的魅力在于氣勢曠達高遠,舉重若經,信手拈來,通過古今對照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深切關注,發人深思,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唐宋詩醇》說:「崔詩直舉胸情,氣體高渾;白詩寓目山河,別有懷抱。其言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

的確,這兩首詩都是唐詩中難得的七律精品。后世也將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和崔顥的《黃鶴樓》視作登臨懷古的雙璧,代代傳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