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30+真的比20+快樂很多。這里是7個原因——

看到「年老」這個詞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

我不知道大家的答案, 不過我的輸入法在我打出「年老」之后, 跳出的第一個聯想詞便是:年老體弱。

年老似乎與很多衰弱無力的聯想綁定。 比如, 我們用「衰老」來形容變老的過程;我們夸贊那些過著積極向上的生活的中老年人是「保持了年輕的心態」, 仿佛「積極向上」是一件不屬于中老年的事情。

我們常常害怕老去, 希望變老的速度越緩慢越好。 在這種希望的背后, 是社會對于變老普遍的解讀——變老, 就是不可避免地失去魅力、失去生產力、成為對社會無用的人。

當然, 我們的身體機能確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像年久失修的機器一樣, 出現越來越多問題。 可是這一定意味著變老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嗎?變老真的必然等于衰老嗎?

我們太經常談論關于變老的恐懼, 卻很少注意到有很多東西, 只有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才會來到我們身邊。 所以今天, 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關于變老的好處。

1. 那些曾經讓我們焦慮和痛苦的東西,

往往不會再對我們產生威脅

年輕時我們總是因為生活中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感到焦慮和痛苦, 盡管我們都知道年輕意味著生活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但「可能性」也是不確定性, 這個階段的我們往往對不確定性抱有恐懼。

而這其中最多的恐懼往往與變老有關——「要是我到老還一事無成怎麼辦?」「要是我孤獨終老怎麼辦?」「要是我還沒有享過樂就老了怎麼辦?」

然而, 實際情況卻是, 隨著年齡增長, 人們往往會發現變老真的沒那麼可怕。 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表明, 當人們從中年走向老年, 我們會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變老的過程,

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會變得更高。 也就是說, 關于老去后的恐懼, 有時候只是年輕人心中的想象。

同時, 活得越久, 看得越多, 我們對于生活的韌性和適應性會被時間打磨得越來越強大。 如同打怪升級一般, 我們會越來越不畏懼生活中的困難。 心理學家Pedder等人(2016)發現, 相比年輕人, 老年人更超脫, 內心焦慮也更少。

美國本地醫院的一項研究, 調查了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之初, 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面對疫情的態度。 結果發現, 盡管年長的群體相對年輕人更容易受到病毒威脅, ta們表現出的心理韌性、適應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要高于年輕人(Vahia et al., 2020)。

變老之后生活會變糟嗎?會孤獨嗎?會遭遇過去從沒遇到的挑戰和困難嗎?答案是誰也不確定,

未來真的可能有更大的困難等著我們, 但可以確定的是, 年齡自會賦予我們抵御苦難的力量。

2. 我們可以不再受制于自己的情緒

隨著年齡的增長, 我們對情緒的調節和控制能力也會逐步提升(Damian et al., 2019), 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容易被情緒左右。

一項實驗同時向年輕和年長的人展示了一些積極和消極的圖片, 讓ta們在觀看圖片時嘗試調節自身的情緒, 并保持平靜的面部表情。 結果發現, 年長的人在控制面部表情上需要花的精力更少, 因為ta們對這些圖片產生的情緒反應本身就沒有更年輕的成年人那麼強烈(Pedder et al., 2016)。

這意味著, 在面對相同的生活事件時, 年長者的情緒反應會更弱, ta們能夠也因此更少地受制于情緒波動的影響, 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往往也能更加地心平氣和。

3. 快樂會成為一件更簡單的事,

因為我們很容易忘記煩惱

聽過不少人感嘆「要是快樂能像小時候一樣簡單就好了」。 其實, 快樂并不只是對孩子而言很簡單, 中老年時期的快樂也會變得比我們年輕時更簡單。

不同的心理學研究都指出,我們對于生活的態度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樂觀,也更感激自己身邊的人和生命本身(Chopik et al., 2017; Schwaba et al., 2019)。

這些變化,都與我們的「玫瑰色濾鏡」有關,即更關注生活中積極的一面,也更容易忘記煩惱和悲傷。一項研究發現,相比年輕人,年長者往往更容易選擇性回憶起那些積極正面的記憶,而遺忘那些消極負面的部分(Mather et al., 2004)。

都說人老了記憶不好,但如果能夠這樣過濾掉不好的回憶,只留下讓人開心的細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4. 我們會擁有更美妙的[性☆生☆活]

我們日常很少討論老年人的[性☆生☆活]和性需求,以至于許多人都會誤以為「性」這個詞是專屬于年輕人的,也容易產生老年人會對性喪失興趣、年紀大了會「不行」的誤解。

然而,一個你最意想不到變老的好處竟然是——更美妙而令人滿意的[性☆生☆活]。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能在性中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64%的人對自己目前的[性☆生☆活]是滿意的。不僅如此,研究者們還發現,在所有人中,那些對自己的[性☆生☆活]最為滿意的一組人,年齡都在50歲及以上(Killelea, 2016; N=1,000)。

也有研究發現,女性在40-50歲時比在20-30歲時更能在[性.愛]中達到[高·潮]。這可能是由于與伴侶相處時間更長,雙方都更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喜好(Shah, 2015)。

誰說年紀大了沒機會享樂?至少在[性☆生☆活]方面,中老年人的快樂比年輕人恐怕豐富得多。

5. 我們的依戀關系也會更穩定

年輕的時候,不少人的關系都會受到內心的不安全感折磨。很多時候,越在乎一個人,越讓我們心生焦慮。焦慮和不安往往使很多年輕的愛情與友情備受挑戰。

好消息是,焦慮與不安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離我們逐漸遠去。心理學家Chopik等人(2019)發現,人們在關系中的焦慮傾向成年后會逐漸下降,并在中老年時期達到最低水平。同時,在中晚年時期,依戀關系中的回避傾向也會處于一生中的最低水平。

在「焦慮」和「回避」這兩個影響依戀關系的負面因素都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降低后,我們的依戀模式會逐漸趨向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我們關系的質量也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增長(Van Assche et al., 2013)。

6. 我們會學會與世界的復雜性和解

年輕的時候,生活總能給我們新的打擊——我們會不斷地發現社會比我們想象得更復雜,更殘酷,更充滿矛盾。有時候我們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怨氣,覺得世界很糟糕,感覺自己仿佛在與世界為敵。

而隨著我們年長,我們更能夠接納世界的復雜性。研究指出,雖然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放緩,大多數認知能力,比如邏輯分析和語言能力,會緩慢增長直至70歲(Schaie, 2005)。

更加成熟的大腦使年長者更擅長從多種角度看待問題,并運用邏輯推理能力來解決人際沖突(Grossman et al., 2010)。

接納世界的復雜性并不等于我們被動地承受自己的無能為力,相反,當我們與世界和解,學會接受生活中的灰色地帶,我們才真正擁有了選擇權。不是一味地順從也不是一味地反抗,而是決定何時堅持自己,何時順其自然。

7. 我們會更清楚自己是誰

年輕時的我們,依賴通過他人的認可來定位自己,他人的否定與批評很容易讓我們對自我產生懷疑,因為我們往往連自己都還不清楚自己是誰。正是由于對自我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年輕的我們更容易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之上。

來自康奈爾大學的Karl Pillemer認為,相比年輕人,年長者擁有更豐富的人生經驗,如曾經歷戰爭、疾病和其他的種種人生劇變,在這些經驗的積淀下,年長者能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曾經歷過些什麼,歲月又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我們對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有更清晰的認知時,便不會再那麼執著于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也就更不容易為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所困擾(Peck, 1968)。也就是說,逐漸變老使我們的自我認知從波動狀態轉換到穩定狀態,不再輕易受其他人的影響。

看著自己的身體老去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它不可避免地讓我們聯想到自己的心靈和大腦也會像身體一樣衰弱。

我們很少去想的是,老去的過程也可以是一段美妙的經歷,畢竟它的另一個名字就是,「成長」。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Older Adults. Health and age-related changes.

Chopik, W. J., Edelstein, R. S., & Grimm, K. J. (2019).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attachment orientation over a 59-year peri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6(4), 598-611.

Damian, R. I., Spengler, M., Sutu, A., & Roberts, B. W. (2019). Sixteen going on sixty-six: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sonality stability and change across 50 yea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7(3), 674–695.

Grossmann, I., Na, J., Varnum, M. E., Park, D. C., Kitayama, S., & Nisbett, R. E. (2010). Reasoning about social conflicts improves into old a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16), 7246-7250.

Killelea, A. (2016). Sex survey. Mirror.

Peck, R. C. (1968).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In B. L. Neugarten (Ed.), Middle age and aging (pp. 88-9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dder, D. J., Terrett, G., Bailey, P. E., Henry, J. D., Ruffman, T., & Rendell, P. G. (2016). Reduced facial reactivity as a contributor to preserved emotion regulation in older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31(1), 114.

Shah, Y.(2015). 5 Myths about senior sex that we should believing. The Huffington Post.

Vahia, I. V., Jeste, D. V., & Reynolds, C.F. (2020). Older Adults and the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COVID-19.

Van Assche, L., Luyten, P., Bruffaerts, R., Persoons, P., Van De Ven, L., & Vandenbulcke, M. (2013). Attachment in old ag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empirical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67-81.

不同的心理學研究都指出,我們對于生活的態度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樂觀,也更感激自己身邊的人和生命本身(Chopik et al., 2017; Schwaba et al., 2019)。

這些變化,都與我們的「玫瑰色濾鏡」有關,即更關注生活中積極的一面,也更容易忘記煩惱和悲傷。一項研究發現,相比年輕人,年長者往往更容易選擇性回憶起那些積極正面的記憶,而遺忘那些消極負面的部分(Mather et al., 2004)。

都說人老了記憶不好,但如果能夠這樣過濾掉不好的回憶,只留下讓人開心的細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4. 我們會擁有更美妙的[性☆生☆活]

我們日常很少討論老年人的[性☆生☆活]和性需求,以至于許多人都會誤以為「性」這個詞是專屬于年輕人的,也容易產生老年人會對性喪失興趣、年紀大了會「不行」的誤解。

然而,一個你最意想不到變老的好處竟然是——更美妙而令人滿意的[性☆生☆活]。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能在性中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64%的人對自己目前的[性☆生☆活]是滿意的。不僅如此,研究者們還發現,在所有人中,那些對自己的[性☆生☆活]最為滿意的一組人,年齡都在50歲及以上(Killelea, 2016; N=1,000)。

也有研究發現,女性在40-50歲時比在20-30歲時更能在[性.愛]中達到[高·潮]。這可能是由于與伴侶相處時間更長,雙方都更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喜好(Shah, 2015)。

誰說年紀大了沒機會享樂?至少在[性☆生☆活]方面,中老年人的快樂比年輕人恐怕豐富得多。

5. 我們的依戀關系也會更穩定

年輕的時候,不少人的關系都會受到內心的不安全感折磨。很多時候,越在乎一個人,越讓我們心生焦慮。焦慮和不安往往使很多年輕的愛情與友情備受挑戰。

好消息是,焦慮與不安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離我們逐漸遠去。心理學家Chopik等人(2019)發現,人們在關系中的焦慮傾向成年后會逐漸下降,并在中老年時期達到最低水平。同時,在中晚年時期,依戀關系中的回避傾向也會處于一生中的最低水平。

在「焦慮」和「回避」這兩個影響依戀關系的負面因素都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降低后,我們的依戀模式會逐漸趨向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我們關系的質量也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增長(Van Assche et al., 2013)。

6. 我們會學會與世界的復雜性和解

年輕的時候,生活總能給我們新的打擊——我們會不斷地發現社會比我們想象得更復雜,更殘酷,更充滿矛盾。有時候我們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怨氣,覺得世界很糟糕,感覺自己仿佛在與世界為敵。

而隨著我們年長,我們更能夠接納世界的復雜性。研究指出,雖然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放緩,大多數認知能力,比如邏輯分析和語言能力,會緩慢增長直至70歲(Schaie, 2005)。

更加成熟的大腦使年長者更擅長從多種角度看待問題,并運用邏輯推理能力來解決人際沖突(Grossman et al., 2010)。

接納世界的復雜性并不等于我們被動地承受自己的無能為力,相反,當我們與世界和解,學會接受生活中的灰色地帶,我們才真正擁有了選擇權。不是一味地順從也不是一味地反抗,而是決定何時堅持自己,何時順其自然。

7. 我們會更清楚自己是誰

年輕時的我們,依賴通過他人的認可來定位自己,他人的否定與批評很容易讓我們對自我產生懷疑,因為我們往往連自己都還不清楚自己是誰。正是由于對自我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年輕的我們更容易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之上。

來自康奈爾大學的Karl Pillemer認為,相比年輕人,年長者擁有更豐富的人生經驗,如曾經歷戰爭、疾病和其他的種種人生劇變,在這些經驗的積淀下,年長者能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曾經歷過些什麼,歲月又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我們對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有更清晰的認知時,便不會再那麼執著于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也就更不容易為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所困擾(Peck, 1968)。也就是說,逐漸變老使我們的自我認知從波動狀態轉換到穩定狀態,不再輕易受其他人的影響。

看著自己的身體老去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它不可避免地讓我們聯想到自己的心靈和大腦也會像身體一樣衰弱。

我們很少去想的是,老去的過程也可以是一段美妙的經歷,畢竟它的另一個名字就是,「成長」。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Older Adults. Health and age-related changes.

Chopik, W. J., Edelstein, R. S., & Grimm, K. J. (2019).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attachment orientation over a 59-year peri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6(4), 598-611.

Damian, R. I., Spengler, M., Sutu, A., & Roberts, B. W. (2019). Sixteen going on sixty-six: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sonality stability and change across 50 yea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7(3), 674–695.

Grossmann, I., Na, J., Varnum, M. E., Park, D. C., Kitayama, S., & Nisbett, R. E. (2010). Reasoning about social conflicts improves into old a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16), 7246-7250.

Killelea, A. (2016). Sex survey. Mirror.

Peck, R. C. (1968).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In B. L. Neugarten (Ed.), Middle age and aging (pp. 88-9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dder, D. J., Terrett, G., Bailey, P. E., Henry, J. D., Ruffman, T., & Rendell, P. G. (2016). Reduced facial reactivity as a contributor to preserved emotion regulation in older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31(1), 114.

Shah, Y.(2015). 5 Myths about senior sex that we should believing. The Huffington Post.

Vahia, I. V., Jeste, D. V., & Reynolds, C.F. (2020). Older Adults and the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COVID-19.

Van Assche, L., Luyten, P., Bruffaerts, R., Persoons, P., Van De Ven, L., & Vandenbulcke, M. (2013). Attachment in old ag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empirical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67-8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