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同樣是藩王登基,為何漢文帝贏了,海昏侯卻輸了?

薄太后劇照

12月14日日,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發布西漢文帝霸陵及其母親薄太后南陵等重大考古發現, 新聞甫一發布, 便迅速登上了國內熱搜榜,

其中, 南陵出土的大量罕見的帶有草原及異域裝飾風格的金銀器更是引人矚目。

為什麼薄太后的墓里會出土大量和草原風格有關的金銀飾品呢?其實, 這一切, 也許都和漢文帝自代王入繼大統的傳奇經歷有關。

同樣是以藩王繼位, 為什麼劉恒以代王入長安稱帝, 終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而之后的劉賀由昌邑王入繼大統, 也登基稱帝, 卻很快便被廢黜為海昏侯?這一切都是和當時的政治形勢和權力格局分不開的。

《史記·孝文本紀》及《漢書·文帝紀》都有明確記載, 漢文帝, 名恒, 為「高帝中子」, 漢高祖十一年, 被立為代王, 他的母親, 即薄姬, 代王即位后, 尊為薄太后。

代王的封地, 在今天的山西平遙附近,

距內蒙古較近, 而薄姬和兒子代王一起在代地生活了十七年, 她的衣飾風格受到草原文化的影響, 也是順理成章的, 但是, 其子劉恒以藩王入繼大統, 卻是一個非常事件。

眾所周知, 漢高祖劉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取天下」, 徹底改變了夏、商、周、秦以來的貴族統治, 如何建立劉氏天下的合法性?仍然是一個難題。

漢五年, 韓信等七位異姓諸侯王在請漢王加皇帝號的上疏中提到:「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 于天下功最多。 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 又加惠于諸侯王有功者, 使得立社稷。 」(《漢書·高帝紀》)

一言以蔽之, 劉邦稱帝是建立在異姓諸侯, 也就是所謂的「功臣集團」承認其「功盛德厚」的基礎上的, 不僅如此, 劉邦之所以被異姓諸侯立為皇帝, 就需要確保「加惠于(異姓)諸侯王有功者, 使得立社稷。 」

換言之, 劉氏皇權合法性的來源基于劉氏和異姓諸侯相互承認的一種政治共識, 這一政治共識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異姓諸侯, 即軍功集團, 承認劉邦「于天下功最多」,

因此, 擁立其為皇帝;其二:劉邦作為皇帝, 也需要承認和確保軍功集團的政治利益, 以換取軍功集團的擁護。

因此, 從某種意義上說, 漢初政治局勢的穩定, 是因為劉氏集團和軍功集團分享權力才得以奠定的, 而這一分享權力的機制無疑也是漢初政治穩定的「定海神針」, 后來, 漢高祖和軍功集團又通過「白馬之盟」進一步重申和確認了這一約定。

所謂「白馬之盟」, 即劉邦在平定英布、盧綰之后, 和諸侯們再次約定, 「非劉氏不得王, 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約, 天下共擊之。 」

但是, 劉邦死后, 其妻呂后當政, 由呂后的兄弟們組成的呂氏集團由此成為繼劉氏和軍功集團之外的第三股勢力, 「漢興, 外戚與定天下, 侯者二人, 故誓曰:‘非劉氏不王, 若有亡功, 非上所置而侯者, 天下共誅之。 ’」

引文中所說的外戚, 就是呂氏集團, 后來, 呂后當政晚期, 「劉氏所立六王, 呂氏所立三王。 」由此, 呂氏得以封王, 顯然破壞了所謂的「白馬之盟」, 更打破了劉氏集團與軍功集團之間的分享權力均勢, 必然繼起功臣集團的不滿和反擊。

呂后病逝后不久,以周勃、陳平為首的長安軍功集團,便和劉氏集團中最具實力的齊王,內外聯合,一舉滅掉了呂氏集團,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諸呂之變」。

但是,消滅了呂氏集團之后,究竟該由誰來繼承皇位,就成了另一場權力角逐的游戲:

首先,當時在位的是由呂后擁立的所謂「少帝」,即漢惠帝之「子」,漢惠帝是呂后親生,而少帝與呂后之間的關系,自然會讓軍功集團對于長大親政之后的少帝心存忌憚,「少帝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

于是,軍功集團便誣稱,「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惠帝子。」也就是說,他們借宣稱少帝非惠帝之子,從而,玩了一幕精彩的釜底抽薪大戲,最后,干脆將少帝廢棄了之,至于少帝是否是漢惠帝之子就成了永遠的謎,而留給他們的命運唯有一死,據《史記·呂太后本紀》載,「夜,有司分部誅滅梁、淮陽、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呂氏集團被徹底清洗,而由呂氏扶立的少帝也被斬草除根,看似和軍功集團聯手的齊王最有機會入繼大統,但是,因為有外戚呂氏的前車之鑒,軍功集團對于齊王同樣抱有疑慮,因為在劉氏諸侯王中,齊王的實力和支持力量最為雄厚,而且,其母族強橫,自然也就讓軍功集團看在眼里,剛按下葫蘆,他們可不想再浮起一個瓢來。

結果,代王劉恒卻成為漁翁得利者,成為權力平衡游戲中的受益者,而代王劉恒之所以能以藩王入繼大統,恰恰因為他的母族,也就是薄太后一家較為謹良,且勢單力孤,不足為慮,很顯然,軍功集團不希望再有一個呂氏集團浮出水面。

《史記·孝文本紀》稱,「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此處的陳平、周勃正是發動軍事政變的軍功集團的領袖,一旦天上真的掉餡餅,而且砸中了自己,代王劉恒起初同樣疑慮重重,他的謀臣張武便認為,「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原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

毫無疑問,漢初,劉氏集團與軍功集團之所以相安無事,是因為只有漢高祖、呂后能駕馭得了軍功集團,而漢高祖、呂后一旦離世,軍功集團便迅速誅殺了呂氏集團,而此時迎立代王,勢單力孤的代王及其謀臣們顯然對于控馭軍功集團缺乏信心。

為此,代王遣其舅氏薄昭先入長安,在和周勃、陳平達成默契之后,才敢入長安,但是,一旦入長安,代王劉恒及其謀臣的智略便得以施展,劉恒即位,即后來的漢文帝,漢文帝入宮的當晚,「乃夜拜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

南、北軍是西漢時期的京師宿衛部隊,而郎中令則直接關乎皇帝及宮廷安危,周勃等人發動軍事政變之所以成功,便是因為他率先掌控了北軍,因此,漢文帝即位之后,第一要務,便是由隨其入長安的親信宋昌、張武掌管京師及宮廷的軍事力量,從而,為其鞏固皇權打下基礎,當然,或許是深知南北軍的利害所在,尤其是周勃借控制北軍以發動政變的事實,讓漢文帝對此耿耿于懷,后來,又毅然廢除了南北軍。

但是,作為皇帝,卻由軍功集團擁立,以致于漢文帝皇權的合法性仍然有待加強,而最早為其重塑皇權提供建議的人,便是史上著名的賈誼,他提出了一系列謀劃,其中對軍功集團打擊最大的,便是「列侯就國」,也就是將軍功集團逐出長安,從而,肅清軍功集團對皇權的威脅。

但是,漢文帝操之過急,引起軍功集團的強烈反對,這才是漢文帝將賈誼放逐,貶為長沙王太傅,最終徹底解除軍功集團及劉姓諸侯王的威脅的任務,則是由他的孫子漢武帝最終完成的,而董仲舒又借助天人感應等又進一步賦予皇權神圣性,但軍功集團、劉氏諸侯的削弱,也讓權力制衡的土壤不復存在,從而,為外戚勢力的再次崛起創造了溫床。

海昏侯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登場的,漢武帝臨終將幼子昭帝托孤于大臣霍光,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而漢武帝寵妃衛子夫則是霍去病的姨母,因此,霍光是以外戚的身份得以被漢武帝重用的。

漢昭帝無子,且早亡,漢昭帝死后,因為再無軍功集團和劉氏諸侯掣肘,一黨獨大的霍光便有了操弄皇權的機會,而海昏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入長安繼位的。

顯然,海昏侯的處境,遠比不上漢文帝,當時,內有軍功集團盤踞長安,外則有劉氏諸侯,而漢文帝則可以憑借劉氏諸侯,以牽制軍功集團,達到內外像維的權力均勢,而這才是漢文帝能坐穩皇帝寶座的根本原因,但海昏侯卻再沒有力量可以用以制衡霍光,而自己的命運便只有任霍光操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沈釀川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呂后病逝后不久,以周勃、陳平為首的長安軍功集團,便和劉氏集團中最具實力的齊王,內外聯合,一舉滅掉了呂氏集團,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諸呂之變」。

但是,消滅了呂氏集團之后,究竟該由誰來繼承皇位,就成了另一場權力角逐的游戲:

首先,當時在位的是由呂后擁立的所謂「少帝」,即漢惠帝之「子」,漢惠帝是呂后親生,而少帝與呂后之間的關系,自然會讓軍功集團對于長大親政之后的少帝心存忌憚,「少帝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

于是,軍功集團便誣稱,「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惠帝子。」也就是說,他們借宣稱少帝非惠帝之子,從而,玩了一幕精彩的釜底抽薪大戲,最后,干脆將少帝廢棄了之,至于少帝是否是漢惠帝之子就成了永遠的謎,而留給他們的命運唯有一死,據《史記·呂太后本紀》載,「夜,有司分部誅滅梁、淮陽、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呂氏集團被徹底清洗,而由呂氏扶立的少帝也被斬草除根,看似和軍功集團聯手的齊王最有機會入繼大統,但是,因為有外戚呂氏的前車之鑒,軍功集團對于齊王同樣抱有疑慮,因為在劉氏諸侯王中,齊王的實力和支持力量最為雄厚,而且,其母族強橫,自然也就讓軍功集團看在眼里,剛按下葫蘆,他們可不想再浮起一個瓢來。

結果,代王劉恒卻成為漁翁得利者,成為權力平衡游戲中的受益者,而代王劉恒之所以能以藩王入繼大統,恰恰因為他的母族,也就是薄太后一家較為謹良,且勢單力孤,不足為慮,很顯然,軍功集團不希望再有一個呂氏集團浮出水面。

《史記·孝文本紀》稱,「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此處的陳平、周勃正是發動軍事政變的軍功集團的領袖,一旦天上真的掉餡餅,而且砸中了自己,代王劉恒起初同樣疑慮重重,他的謀臣張武便認為,「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原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

毫無疑問,漢初,劉氏集團與軍功集團之所以相安無事,是因為只有漢高祖、呂后能駕馭得了軍功集團,而漢高祖、呂后一旦離世,軍功集團便迅速誅殺了呂氏集團,而此時迎立代王,勢單力孤的代王及其謀臣們顯然對于控馭軍功集團缺乏信心。

為此,代王遣其舅氏薄昭先入長安,在和周勃、陳平達成默契之后,才敢入長安,但是,一旦入長安,代王劉恒及其謀臣的智略便得以施展,劉恒即位,即后來的漢文帝,漢文帝入宮的當晚,「乃夜拜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

南、北軍是西漢時期的京師宿衛部隊,而郎中令則直接關乎皇帝及宮廷安危,周勃等人發動軍事政變之所以成功,便是因為他率先掌控了北軍,因此,漢文帝即位之后,第一要務,便是由隨其入長安的親信宋昌、張武掌管京師及宮廷的軍事力量,從而,為其鞏固皇權打下基礎,當然,或許是深知南北軍的利害所在,尤其是周勃借控制北軍以發動政變的事實,讓漢文帝對此耿耿于懷,后來,又毅然廢除了南北軍。

但是,作為皇帝,卻由軍功集團擁立,以致于漢文帝皇權的合法性仍然有待加強,而最早為其重塑皇權提供建議的人,便是史上著名的賈誼,他提出了一系列謀劃,其中對軍功集團打擊最大的,便是「列侯就國」,也就是將軍功集團逐出長安,從而,肅清軍功集團對皇權的威脅。

但是,漢文帝操之過急,引起軍功集團的強烈反對,這才是漢文帝將賈誼放逐,貶為長沙王太傅,最終徹底解除軍功集團及劉姓諸侯王的威脅的任務,則是由他的孫子漢武帝最終完成的,而董仲舒又借助天人感應等又進一步賦予皇權神圣性,但軍功集團、劉氏諸侯的削弱,也讓權力制衡的土壤不復存在,從而,為外戚勢力的再次崛起創造了溫床。

海昏侯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登場的,漢武帝臨終將幼子昭帝托孤于大臣霍光,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而漢武帝寵妃衛子夫則是霍去病的姨母,因此,霍光是以外戚的身份得以被漢武帝重用的。

漢昭帝無子,且早亡,漢昭帝死后,因為再無軍功集團和劉氏諸侯掣肘,一黨獨大的霍光便有了操弄皇權的機會,而海昏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入長安繼位的。

顯然,海昏侯的處境,遠比不上漢文帝,當時,內有軍功集團盤踞長安,外則有劉氏諸侯,而漢文帝則可以憑借劉氏諸侯,以牽制軍功集團,達到內外像維的權力均勢,而這才是漢文帝能坐穩皇帝寶座的根本原因,但海昏侯卻再沒有力量可以用以制衡霍光,而自己的命運便只有任霍光操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沈釀川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